第三章资料收集方法(一)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42
资料搜集的方法范文
资料搜集是指为了获取所需信息和数据而进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在
目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地搜集资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能。
本文
将介绍一些常见和有效的资料搜集方法。
1. 网络:网络是目前最常用的搜集资料的渠道之一、通过引擎,如Google、百度等,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网络资料。
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
上的信息不一定准确可信,需要多方查证。
2.图书馆研究:图书馆是另一个重要的资料搜集渠道。
图书馆的书籍、期刊、报纸等资源丰富,可以获得专业和权威的资料。
使用图书馆资源时,可通过目录、索引、书目等工具来找到相关资料。
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针对特定研究对象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
通
过亲自前往研究对象所在的地区或机构进行观察和调查,收集实际数据。
实地考察可以使研究者近距离接触对象,了解其真实情况。
5. 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一种通过统计和分析已有数据来获取资料
的方法。
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会公布大量的统计数据,可通过数据分析
软件如Excel、SPSS等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案例:通讯设备公司十分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公司档案收集的齐全,档案管理人员协助公司以文件的形成阶段为起点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制度。
该公司的具体做法是清理自身各种文件的来源和种类,规定文件形成、管理和归档的分工,如规定各种会议文件、电话记录、照片、电子文件的管理责任人等。
这样做,就从档案形成的源头上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同时,也使档案部门比较清楚地掌握了本公司档案的来龙去脉。
文件归档时,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将有价值的文件完整地收集起来。
简析:在单位,为了做到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从文件形成阶段就开始关注其完整性,并监督文件管理的全过程。
如果发现了问题则应尽快通过有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帮助本单位文书部门、承办部门和相关人员堵塞文件在形成、传递、处理和归档中的漏洞。
文件齐全了,档案收集工作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性的业务工作环节,要作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必须了解和把握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途径,明确其指导思想与要求,正确处理好档案收集工作中的质量与数量,优化与丰富馆(室)藏等方面的关系。
第一节档案收集工作概述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档案的收集是指接收与征集档案及有关文献资料的活动。
就具体工作而言,是指将分散或保存在各机关、单位或个人手中的档案,以及散失在国内外的档案(或复制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办法,有计划地集中到各有关档案馆(室),进行统一保管的工作。
这一工作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的接收,即档案馆(室)收受移交档案的工作过程;二是档案的征集,就是指档案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档案和有关文献。
这是档案馆获取并积累档案的必要补充渠道。
档案收集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对本单位(部门)需要归档的档案进行接收。
2、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对那些未及时归档的档案进行补充收集。
第三章创业机会四、创业者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创业者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对市场进行调查进而了解到相关的市场信息,从而为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一)市场信息的直接收集方法收集市场信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观察或者询问潜在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感受,然后根据这些感受来认知创业机会。
通常直接方法可以通过观察、面谈、电话询问、集中小组讨论、网络问卷等方式来进行。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最简单的信息收集法。
创业者可以通过观察潜在客户的行为或反应来达到和收集所需信息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行业先进入者的行为来获取必需的经验。
观察法获取信息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很难理解客户需求的真正动机。
2.面谈法通过与潜在客户面对面的交谈,创业者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信息。
根据所处的实时环境,创业者可以灵活的采用不同的谈话技巧,使交谈顺利进行。
同时,在交谈中,创业者还可以随时对潜在客户予以指导、启发和解释。
面谈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资料,但也可能受交谈方式和技巧的影响,使信息失真。
3.电话询问电话询问是指由创业人员根据抽样要求,在样本范围内,用电话询问潜在客户以获得信息的方式。
电话询问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并能以统一格式进行询问,所得资料也便于统一处理。
但是,这种方法不易得到潜在客户的合作,更不宜询问复杂的问题,因此,适宜创业前期的信息了解。
4.集中小组讨论集中小组讨论其实就是多人面谈法,它能够收集更深层的信息。
一个集中小组一般由8-12名潜在客户组成,邀请他们参加有关创业者创意的讨论。
讨论可以由一位有经验的主持人或创业者以外的其他人主持,以一种轻松、友好的方式来激发参与者贡献各种观点。
集中小组讨论有助于创业者获得更为真实的信息,但信息的质量也受到设定问题的影响。
5.网络问卷网络问卷法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创业者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所关心的问题放置到相关网页上,通过网络点击等手段获取信息;另一种是借助电子邮件向抽样群体发送问卷,通过回复获取信息。
第三章如何进行文献信息收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类文献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声像文献D.印刷型文献【解析】:D2.以事件或成果的目击者身份出现,离事实最近的文献被称为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区别。
一次文献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以事件或成果的目击者身份出现,离事实最近二次文献是关于文献的文献,它的目的是使原始文献系统化、条理化,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
三次文献是文献研究的成果,是派生的文献,同二次文献一样,本身也不直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
3.文献检索的方法多种多样,学前教育研究中适用于检索最新课题的检索方法是A.顺查法B.逆查法C.跟踪法D.计算机检索法【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献检索的方法。
一般检索法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
顺查法常用于范围较广、项目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顺查法一般适用于检索最新课题。
跟踪法一般在检索工具缺乏时使用。
计算机检索法具有速度快可同时检索多个检索词等优点。
4.文献综述是对某个时期或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进行系统组织和叙述性的概括,一些期刊上的“动态”“述评”“进展”“综述”等属于哪种文献综述类型A.目录性综述B.文摘性综述C.分析性综述D.演绎性综述【解析】: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献综述的类型文献综述一般可分为目录性综述文摘性综述和分析性综述。
分析性综述要求将原始文献中涉及的内容加以归类、浓缩、综合、分析,附有综述撰写者的见解和评论,有的甚至提出新的结论。
分析性综述要求高、难度大,是一项创造性研究工作,对撰写者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专业的熟悉程度都要求较高,一些期刊上的“动态”“述评”“进展”“综述”等都属于分析性综述。
二、多项选择题5.根据文献载体形式,学前教育文献可分为A.印刷型文献B.电子文献C.机读文献D.缩微文献E.三次文献【解析】:AC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前教育文献根据文献载体形式的分类。
银行资料归档整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银行资料归档整理工作,规范档案管理,保障档案的安全、完整和及时提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金融机关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行各分支机构、部门和员工的资料归档整理工作。
第三条银行资料归档整理工作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真实完整、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四条银行资料归档整理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存放、档案利用、档案保管和销毁等环节。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银行应设立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档案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检查考核。
第六条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资料归档责任人,负责本部门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
第七条银行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在档案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第三章资料收集第八条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产生的资料真实、完整、有效。
第九条资料收集应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确保资料在第一时间内收集齐全。
第十条银行应采用现代化手段,对资料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提高资料收集、整理和利用的效率。
第四章分类整理第十一条资料分类整理应遵循业务性质、形成时间、重要程度等原则,确保资料的有序性和易查找性。
第十二条银行应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编号规则,便于资料的归档、存放和利用。
第十三条银行应根据资料的类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整理方法,如装订、塑封、扫描等,确保资料的完整和耐用。
第五章归档存放第十四条银行应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柜),保证档案的安全、有序存放。
第十五条归档资料应按照分类、编号、顺序等原则进行存放,便于查阅和保管。
第十六条银行应采取措施,确保档案室(柜)的安全、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霉、防有害气体等,保障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第六章档案利用第十七条银行应建立健全档案查询制度,明确查询范围、程序和权限。
第十八条银行应提供档案查询、借阅、复制等服务,满足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
第三章政策研究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第一节研究方式的类型划分及其选择一、基本研究方式公共政策的基本研究方式的划分所依据的是研究方式的自身特征。
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更多地表现出定量研究的特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思想,而实地研究则更多地表现出定性研究的特征,更多的体现出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思想。
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实地研究4.非介入性研究二、研究方式的选择公共政策研究中研究方式的选择涉及许多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也涉及不同理论的研究范式。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研究方法本身只是研究的一个手段,应该为一定的研究目的服务。
一般来说,研究方式的选择往往根据以下三项原则:研究对象优先,研究结果优先,方法资源优先。
1.研究对象优先2.研究结果优先3.方法资源优先第二节一手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上)一、抽样调查的常用术语1.总体和样本2.抽样框和抽样单元3.参数值和统计值4.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5.信度和效度二、概率抽样调查1.简单概率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5.多段抽样三、非概率抽样调查1.偶遇抽样2.判断抽样3.定额抽样4.雪球抽样四、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政策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分为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
问卷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其他资料等四部分。
1.自填问卷法2.结构访谈法第三节一手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下)一、无结构访谈法无结构访谈法又称深度访谈法,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按照访谈对象人数的不同,无结构访谈法大致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两大类。
1.个别访谈法2.集体访谈法集体访谈的常见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头脑风暴法、德尔菲函询法等。
二、实地观察法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实地研究首先以深入实地进行政策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前提。
通常分为选择政策研究背景、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收集资料(观察和访谈)、整理和分析资料、报告政策研究成果等几个主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