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令》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诗词鉴赏」八一将至,十首塞上曲,送给边疆战士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每年的八一将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日,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边疆战士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
边疆战士们,他们是国家的守护者,是边疆的守望者,是祖国的最坚强的堡垒。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镇守在祖国的边疆,守护着祖国的安宁和稳定。
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发展,付出着辛勤的汗水和血液。
为了表达我们对边疆战士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我们特意准备了十首塞上曲,送给他们。
这十首诗词,是对边疆战士们的歌颂和赞美,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一首《长安古意》穿越千年,长安古意,耳畔风声,心头雪肴。
战士王侯,舞剑挥戈,铁骑横插,塞上长歌。
第二首《战鼓擂动》战鼓擂动,边疆夜长,征战征战,誓保国殇。
鹰眼狼心,死守要隘,千军万马,共赴国光。
第三首《塞外风情》塞外风情,铁马横扫,大漠戈壁,豪情万丈。
英勇豪杰,冲霄踏鹰,卫国卫家,誓言永存。
第四首《边疆壮志》边疆壮志,战旗招展,长刀利矛,怒指边疆。
风云变幻,忠诚义气,边疆战士,永不离弃。
第五首《胡马争鸣》胡马争鸣,烽火横京,边疆卫士,英勇无惧。
铁血柔情,誓死卫土,祖国安宁,战士放归。
第六首《铁骑千里》铁骑千里,疆场长阔,边疆战士,誓护家国。
战马奔腾,横刀立马,英雄豪迈,铁血胸襟。
第七首《塞北戍边》塞北戍边,风沙滚滚,战士守望,铁马疆界。
牺牲奉献,忠勇无私,边疆壮志,国家边防。
第八首《神州边防》神州边防,千里铁马,雄心壮志,护卫家邦。
骠勇豪杰,守土辽源,誓守疆土,永不退让。
第十首《神兵草原》神兵草原,远望边疆,铁甲马靴,日夜巡弋。
誓守疆土,铁血战神,国之利矢,边之守卫。
这十首塞上曲,是我们对边疆战士们最真挚的祝福和感谢。
愿他们风雨无阻,誓死守护祖国的边疆,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和安宁贡献自己的一切!八一将至,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边疆永安!致敬边疆战士们,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篇示例:八月将至,正值边疆战士们奋战的时候。
吴克羣《将军令》歌词前言《将军令》是吴克羣的一首歌曲,由伍乐城作曲、梁文涛填词。
该歌曲于2020年11月6日发布,收录在吴克羣的歌曲集《佔过天晴》中。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主题。
歌词解析薄霭渲染故土伏地声传如鼓银海有名苦功付与死赴官属不敢忘语)(拾起而排为五将士推酒共等候铁场笑对长空高岗呐喊春风灯火辉映府第楼窗深夜对峙控马驰寻往日背影贞魂背水随疏影化作黄沙宫乡到处才貌)不止于哥哥奏吟恢弘谱曲榜样重新点燃烽火通过对歌词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该歌曲描绘了一个古代将士的英勇壮举。
歌词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和描述,让人感受到了将士们面对战争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
首先,在“薄霭渲染故土伏地声传如鼓”中,歌词以描写自然景物的方式,展示出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
接着,“银海有名苦功付与死赴官属不敢忘语”描述了将士们为国家付出一切,并表明他们的忠诚与决心。
通过这些描述,歌词展现了将士们坚持到底的精神。
接下来,歌词提到了将士们在战争前的准备和等待:“将士推酒共等候铁场笑对长空高岗呐喊春风灯火辉映府第楼窗”。
这些描述让人感受到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不屈的斗志。
他们用笑容和呐喊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信念,灯火辉映的府第楼窗象征着他们的胜利和荣耀。
然后,歌词描绘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深夜对峙控马驰寻往日背影贞魂背水随疏影化作黄沙”。
这些描述展示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无畏精神和牺牲奉献。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追随着勇者的背影,并将他们的英勇壮举变成了永恒的记忆。
最后,歌词提到了将士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宫乡到处才貌不止于哥哥奏吟恢弘谱曲榜样重新点燃烽火”。
这些描述表明将士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所传颂,并激励着他们继续奋斗。
他们成为了后人的榜样,点燃了新一轮的战斗和烽火。
意义和主题《将军令》这首歌曲通过对将士们英勇壮举的描绘,展示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
歌曲以抒发自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和传承英雄精神。
《将军令》效果分析本节课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穿插音乐欣赏、分组讨论、乐器实践等环节,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无聊枯燥。
通过欣赏《将军令》,让学生体验了吹打乐器的乐趣,并能辨别“粗吹”与“细吹”的混合音响与演奏形式,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乐曲的情境。
学生能够满怀探究之情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体现新课标“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作音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思想。
通过分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仅得到音乐知识,更得到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有声有色的体验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回答、讨论。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热情高涨,大胆上台,积极尝试演奏,课堂气氛热烈。
效果很好!《将军令》评测练习任务一:掌握苏南吹打中粗吹和细吹区别和特点。
要求:对比聆听苏南吹打中粗吹和细吹两种演奏形式,感受归纳特点和区别。
任务二:学唱《将军令》细吹部分的旋律。
要求:能独立有感情地熟练演唱《将军令》细吹部分的旋律。
任务三:演奏展示。
要求:对《将军令》细吹音乐段落用吹打乐器进行演奏编配,能将演唱与乐器吹打有节奏地融合在一起。
《将军令》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级音乐第七单元八音和鸣的第二节课,因为是欣赏课,所以欣赏的内容比较多。
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的感兴趣,我把吹打乐器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体验了吹打乐器的乐趣。
欣赏课,我觉得重在聆听和体验,所以一开始导入之后我让学生完整聆听了整首乐曲,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整体感受与把握。
同时,这也符合音乐欣赏的要求,由整体—局部—再到整体。
其次是知识点渗透在各分段聆听之中,这种不枯燥、不机械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
最后是学生共同用吹打乐器进行即兴编创活动,要求注意力度、速度、节奏的变化,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表现能力。
古筝曲《将军令》描绘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得胜归营、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全曲宏伟激昂铿锵有力段落层次分明,全曲共分为六个段落加尾声:第一段,表现号角声混合人的脚步声和马蹄的行军声;第二段,描写将军运筹帷幄、威武高大的形象;第三段,描写军队军心稳定,积极备战的高昂战斗气势。
第四段,通过演奏力度的变化,描写出将士们整装待发,等待号令的场面。
第五段,运用散板,描绘出将军发令后,部队出发迎敌的情景;第六段,描写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奋力厮杀的场面;尾声,音乐气势辉煌、悲壮,表现了得胜归营的壮观场面。
其中分别应用了不同的古筝演奏技巧,特点如下:1、长摇:《将军令》第一段以及结尾都采用了浙派筝艺有别于其他筝派演奏技巧的最大特色之一——长摇.(山东筝派的摇指是以右手小关节快速劈托形成的;而河南筝派是通过右手无名指扎桩,大拇指大关节快速劈托而成.)浙江筝派则不同,它的摇指是现代摇指的雏形,以小拇指或无名指扎桩,食指捏住大指甲片,以手腕为轴快速往返摆动形成的.由于此技法能充分调动臂、腕的力量,所以声音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摇出的时间也更长,使古筝发出的一个个离散的单音连成连续的长音,模拟出拉弦乐器演奏的效果,使得演奏过程中对音的时值和强弱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从而提高曲目的流畅及歌唱性;使得该曲在旋律渐入中更加自然,气势跌宕起伏。
2、四点:浙派筝艺和明清时代流行的说唱音乐艺术“杭州滩簧”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的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四点”演奏法。
此技法在浙江筝曲中的应用中的运用给人以活泼、跳跃的感觉,现代的一些创作筝曲中仍沿用此技法。
乐曲第三、四、五段描写军士列队急行级两军对垒作战的激烈场面主要就运用了“快四点”的演奏技法. “快四点”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指法的组合,是南方筝拍特有的技法,在浙派筝曲中使用的尤为突出,且有专称“快四点”.演奏时采用平均时值的演奏方法,使得乐曲流畅.由于节奏平均,可以按小段插入乐曲的旋律中,吧不同技法演奏的特性节奏之间的特点抹平,这样可以使不同技法演奏的过程产生相似的旋律特性和近似的节奏密度感,使旋律平顺.通过该种技法对旋律进行加花、润色,使基础旋律产生起伏,有利于乐曲高潮的形成,现代筝曲的小快板也多借鉴此种技法,其后由众多名家改编的著名筝曲《浏阳河》、《雪山春晓》等即采用此种技巧作为快板的基础。
浅析扬琴传统乐曲《将军令》的演奏技巧《将军令》是扬琴传统乐曲中的一首名曲,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动听,演奏起来十分具有挑战性。
下面将从音乐结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将军令》的演奏技巧进行浅析。
一、音乐结构《将军令》的音乐结构主要由“引子”、“主旋律”、“副旋律”、“转调”、“尾声”五个部分组成。
引子是一种过渡性的乐段,目的是为了把演奏者和听众带入整个曲子的氛围之中。
在《将军令》中,引子主要由音阶上行和下行的乐句构成,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主旋律是指整个曲子的主要音乐主题,也是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主旋律有两个,分别是以低音弹奏为主的第一主旋律和以高音弹奏为主的第二主旋律。
两个主旋律在演奏中互相转换,旋律和弦的处理非常巧妙。
演奏者要注重节奏感和音色的表现。
副旋律是指辅助主旋律的部分,主要由折子和过渡性的乐段构成。
在演奏副旋律时,演奏者要注意力度和弱度的变化,以突出主旋律。
转调是指主旋律逐渐升高或降低的处理。
在《将军令》中,主旋律在副旋律之后会逐渐升高,此时演奏者要注意音高的变化,保持流畅的转调。
尾声是整个曲子的结束部分,一般是由主旋律和副旋律交叉演奏构成。
演奏者要注重和弦的和谐性和节奏感的准确性。
二、演奏技巧1.音色处理扬琴是一种弦乐器,音色鲜明、纯净、柔美,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在演奏《将军令》时,演奏者要根据不同乐段的要求切换不同的音色,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演奏引子时,演奏者可采用柔和、抚慰的音色,以烘托出安静宁和的氛围。
在演奏第一主旋律时,宜采用明亮、有力的音色,以突出旋律的主题,同时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在演奏第二主旋律和副旋律时,要注意转换音色,使之与主旋律形成对比,突出其变化。
2.演奏技法扬琴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常用的技法有滑音、颤音、打勾、打勾滑弦等。
在演奏《将军令》时,要运用这些技法,使演奏更加生动、灵活。
例如,在演奏第一主旋律时,可运用打勾滑弦等技法来处理高音部分,使之更加婉转流畅。
《将军令》作者:来源:《小演奏家》2013年第07期一、《将军令》的探源浙派筝艺是我国民乐体系中南方古筝流派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派筝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谱《弦索十三套》,用解放前老一辈艺人的话来表述,即“凡十三套,无所不能”。
《将军令》就是浙派古筝大师王巽之在1957年以清荣斋汇编的《弦索备考》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曲《将军令》移植改编而成,在1958至1961年间,该曲又多次重新修改,丰富了技法和曲式结构。
该曲在技法上除了继承传统浙派筝曲演奏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以及部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因此,对于其它流派的技法也就较易学习和发展。
该筝曲新指法的应用和曲式结构,对当代古筝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古筝体系的完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曲目特点古筝曲《将军令》描绘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得胜归营、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全曲宏伟激昂、铿锵有力,段落层次分明,全曲共分为六个段落一个尾声:第一段,表现号角声混合人的脚步声和马蹄的行军声;第二段,描写将军运筹帷幄、威武高大的形象;第三段,描写军队军心稳定,积极备战的高昂战斗气势;第四段,通过演奏力度的变化,描写出将士们整装待发,等待号令的场面。
第五段,运用散板,描绘出将军发令后,部队出发迎敌的情景;第六段,描写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奋力厮杀的场面;尾声,音乐气势辉煌、悲壮,表现了得胜归营的壮观场面。
其中分别应用了不同的古筝演奏技巧,特点如下:1. 长摇《将军令》第一段以及结尾都采用了浙派筝艺有别于其他筝派演奏技巧的最大特色之一——长摇。
山东筝派的摇指是以右手小关节快速劈托形成的;而河南筝派是通过右手无名指扎桩,大拇指大关节快速劈托而成。
浙江筝派则不同,它的摇指是现代摇指的雏形,以小拇指或无名指扎桩,食指捏住大指甲片,以手腕为轴快速往返摆动形成的。
由于此技法能充分调动臂、腕的力量,所以声音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摇出的时间也更长,使古筝发出的一个个离散的单音连成连续的长音,模拟出拉弦乐器演奏的效果,使得演奏过程中对音的时值和强弱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从而提高曲目的流畅度及歌唱性;使得该曲在旋律渐入中更加自然,气势跌宕起伏。
说《将军令》《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夫人热烈气氛。
其较完整的谱最早见于《弦索备考》,到了近代,王巽之先生以清荣斋汇编的《弦索备考》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曲《将军令》移植改编成了现在的古筝曲《将军令》。
王巽之,浙江杭州市人。
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
1921年开始向杭州丝竹乐能手蒋荫椿学习古筝,由于他勤奋好学,谦虚刻苦,又是蒋荫椿一生中唯一的古筝学生,所以便毫无保留地传授,使王巽之不论在古筝独奏或在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合奏中都相当突出,成为杭州国乐界的姣姣者。
1925年,王巽之活跃于上海国乐界,组织宵兆国乐团、光华国乐会等,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筝专业开办后,王巽之即被聘为专职教师。
从此,他潜心从事古筝教学工作。
主要代表作有:《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将军令》等筝曲。
他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待艺术刻以求新,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和优点;学术探索上大胆放手,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王巽之先生的执着追求,浙江筝派已成为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
《将军令》在1958至1961年间,该曲又多次重新修改、丰富技法和曲式结构.该曲在技法上除了继承传统浙派筝曲演奏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以及部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于其它流派的技法也较易学习和发展.该筝曲新指法的应用和曲式结构对当代古筝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古筝体系的完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古筝曲《将军令》描绘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得胜归营、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全曲宏伟激昂铿锵有力段落层次分明。
全曲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表现号角声混合人的脚步声和马蹄的行军声,旋律紧张而神秘。
运用散板引子,筝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汉族民歌鉴赏作文汉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传播,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曲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期望,薪火相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部分。
1.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在此我重点说说山歌。
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环境空旷,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者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内心情绪,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演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当时的情感需要,时而延长、时而缩短它的节奏,曲调也有自由的变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它承载着客家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在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题材的山歌。
歌者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了客家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和思念之情,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
他们借山歌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例如,青年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会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他们还借山歌表达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又如:“生要恋还死要恋,不怕刀枪架眼前。
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游花园。
”这首山歌直接表现爱情中的男女为了爱情不怕死不怕受折磨,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敢于冲破一切势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生死都要相爱的信念,去追求诚挚的爱情,这就是他们冲破封建罗网的最直接呐喊。
将军令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古代将军调兵遣将的威武气派,展现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血染沙场的悲壮场面。
古筝曲《将军令》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用大段的摇指和左手弹奏技法,表现出鼓角声声的场景,旋律紧张而神秘。
第二部分通过左手夸张的吟、滑手法勾画出智勇双全的将军形象;第三部分用持续加快的“快四点”技法,表现了士兵们编队急进的情形、
《将军令》是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浙江筝派不仅来源于杭州滩簧,江南丝竹等民间乐曲,并且很多都是弦索十三套曲演变而来的。
《将军令》就是以古谱《弦索十三套》曲牌所记录的乐曲之一。
该古曲展现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得胜归营的壮伟场面。
扩展资料:
历史:
《将军令》源于唐朝皇家乐曲,流传至今一千多年。
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将军令》合奏谱最早见于1814年容齐所编的《弦索十三套》,1935年,杭州国乐社印制的合奏曲《将军令》的筝分谱中,已可明
显地看出“双手抓筝”手法的运用。
民族音乐赏析鉴赏论文怎么写(2)民族音乐赏析论文篇3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深远意义。
中国民族音乐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及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校教育中,中国民族音乐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具有强大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在面对无数次困难和挑战时经受住了考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爱国主义情怀。
大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不但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增强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感。
大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审美体验,被其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吸引,从而不断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例如:歌曲《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于1938年,是一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曲,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采用带再现变化的复三部曲式,以六度大跳的颂赞性音调的起首部分,是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全曲采用激昂的旋律,表达出无数革命人向往并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与真挚情感,反映出一种延安精神。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学习中华儿女英勇奋战的精神,从而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与信念,培养出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主自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
民族音乐的学习对大学生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时刻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乐曲表现了五壮士在抗日战争中弹尽粮绝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涵盖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顽强民族精神。
将军令古筝曲简介
《将军令》是一首古筝曲,曲目简单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采用了大量的滑音、颤音等古筝演奏技巧,使演奏者能够表达出丰富的音乐情感。
《将军令》的曲调婉转悠扬,富有中国古典曲调的独特韵致。
整首曲子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快速的音符为主,表现出将军出征的雄壮气势;后半部分则逐渐变缓,让人感受到将军归来的喜悦和温情。
这首曲子在古筝演奏领域非常经典。
它既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又兼具了一定的表现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灵活运用指法和手腕技巧来准确地传达曲中的每一个音符,以表现出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将军令》深受广大古筝爱好者的喜爱,不仅在专业演奏中频繁出现,也是许多音乐学习者的入门曲目之一。
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成为了古代战争场景的配乐之一,增加了戏剧性和氛围感。
总的来说,《将军令》是一首具有悠扬优美曲调、富有情感表达的古筝曲目,展示了古筝这一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首曲子体验到浓厚的中国音乐文化。
琵琶作品《汉将军令》赏析一、作品背景介绍琵琶作品《汉将军令》是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曲创作于唐代,由著名琵琶演奏家曲洪所创作。
作品以动人的旋律和精湛的技巧展示了曲洪在琵琶演奏方面的才华,也成为了琵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二、曲名含义与故事背景1. 曲名解析《汉将军令》是曲洪为这首琵琶曲所取的名字。
这个曲名中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2. 故事背景《汉将军令》的故事背景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
公元前9年,汉武帝为训练军队,下令让他的将士晚上随时准备战斗。
一天夜里,汉将军打算试探士兵的忠诚度,于是敲了令鼓。
这一敲鼓,所有的士兵都起床整装待发。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军队的纪律严明和士兵们的忠诚职责。
三、曲调分析1. 曲调特点《汉将军令》的曲调流畅优美,旋律感人。
曲调中融入了军队行进的节奏感,有力地表达了军旅生活的辛苦与豪情。
2. 音乐结构在曲调结构上,该曲分为前奏、主奏和尾奏三个部分。
整首曲子以快板为主,音域宽广,曲调变化多端,给人以豪放激昂的感觉。
四、演奏技巧解析1. 左手技法在演奏《汉将军令》时,左手主要运用的技法有琴角、勾指、勾拨、扶抹、滑奏、颤音等等。
这些技法在演奏过程中能够产生不同的音符效果,增强曲子的音乐表现力。
2. 右手技法右手在演奏《汉将军令》时主要运用的技法有揉拨、抹奏、托连、串奏等等。
这些技法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丰富的音色和音效,让整个演奏更加生动有力。
五、艺术价值与意义《汉将军令》作为一首琵琶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首先,该曲通过旋律优美的音乐表达,展示了古代军旅生活的特点和特殊情感,反映了人类对战争的思考与思考。
其次,该曲在演奏技巧和曲调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曲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琵琶演奏技巧,使整首曲子更富有魅力。
最后,该曲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再现,将历史与音乐相结合,传达了一种崇高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六、演奏视频欣赏以下为《汉将军令》的演奏视频,供读者欣赏:1.演奏视频12.演奏视频23.演奏视频3七、结语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汉将军令》以其独特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成为了琵琶艺术的代表之一。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浙江筝曲《将军令》及其演奏特点肖 桐(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3)【摘要】《将军令》是浙江筝派中流传广泛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筝乐作品。
本文从作品的探究、作者简介、作品分析及乐曲涉及到的“点指”“长摇”“快四点”等特色演奏技法以及我对作品的总结与感悟这四个方面浅析浙江筝曲《将军令》。
【关键词】浙江筝曲;《将军令》;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一、作品的探究《将军令》起源于唐朝皇家的乐曲,已经流传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有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谱与演奏方式。
古筝曲《将军令》属于浙江筝曲。
浙江筝派是古筝五大筝派中南派的代表之一。
浙江筝派通常有文武之分,文曲强调追求清新淡雅,武曲生动热烈,慷慨激昂。
浙江筝派的特色技法有快四点、摇指、点指等。
代表作品《将军令》《月儿高》《高山流水》《林冲夜奔》等。
浙江筝派最重要的就是来源于《弦索十三套》。
《弦索十三套》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的弦索乐的曲谱集。
二、作者简介王巽之,浙江杭州人,浙江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代表作品有《将军令》《高山流水》《林冲夜奔》等。
王巽之出生于1899年,原名王其昌。
少年时期的王巽之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触绘画与音乐。
蒋荫椿先生可以说是带入王巽之走进古筝演奏与研究的启蒙者与奠基人。
由于王巽之勤奋、刻苦、谦虚,蒋荫椿在一生中只有王巽之一个工作弟子,所以老师将自己所学全部教授与王巽之。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办后,王巽之在此作为古筝教师,潜心教学并创作发扬浙江筝曲。
三、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分析浙江筝曲《将军令》用音乐语言描绘了将士们在征战前的紧张氛围、征战过程中浴血拼搏、顽强抵抗最后齐心协力凯旋得胜的战争场面。
浙江筝曲《将军令》在每段的开头均标有标记段落符号,全曲段落层次分明、慷慨激昂、铿锵有力。
在结构上筝曲《将军令》共有6个段落加尾声。
乐曲的第一段描写的是战前紧张的氛围。
《将军令古筝介绍》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首特别好听的古筝曲,叫《将军令》。
你们知道吗,古筝的声音可好听啦,就像小溪流水一样清脆悦耳。
而《将军令》这首曲子呀,更是让人听了觉得特别威风!想象一下,古代的将军要上战场打仗啦,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将军骑着高大的马走在前面。
这时候,《将军令》的音乐就响起来啦!曲子一开始,节奏慢慢的,好像将军在思考怎么打仗。
然后,节奏越来越快,就像将军一声令下,士兵们勇敢地向前冲。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姐姐弹《将军令》,她的手指在古筝上飞快地拨动着,那声音可好听啦,我都听入迷了。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听听这首曲子呀?《将军令古筝介绍》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将军令》这首古筝曲。
《将军令》听起来可带劲啦!就好像能看到战场上的将军挥舞着宝剑,大声喊着:“冲啊!”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听《将军令》。
每次他听到这首曲子,就会想象自己是个小将军,带着自己的玩具士兵们一起打仗。
而且哦,这首曲子的旋律有时候高,有时候低。
高音的时候,就像将军在大声呼喊;低音的时候,又像士兵们悄悄地前进。
我还听说,有个班级的小朋友们一起排练了一个节目,就是用古筝演奏《将军令》,他们在学校的表演上可出彩啦!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样威风的曲子吗?《将军令古筝介绍》嘿,小朋友们!今天再给你们讲讲《将军令》。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你们是将军,听到《将军令》会怎么样?是不是会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特别勇敢?这首曲子呀,就像是有魔力一样。
比如说,有个小妹妹本来很胆小,但是听了《将军令》后,变得勇敢多了。
弹《将军令》的时候,古筝的弦会发出“铮铮铮”的声音,好像在说:“别怕,勇敢向前!”而且,不同的人弹《将军令》,感觉还不太一样呢。
有的弹得很激烈,有的弹得稍微温柔一点,但都很好听。
小朋友们,去听听《将军令》,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筝曲《将军令》的演奏特点及影响卜晋雯【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1页(P157)【作者】卜晋雯【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前言浙派筝曲主要由“杭州滩簧”、“杭州丝竹乐”、“弦索十三套”中的曲牌演变而来。
“杭州滩簧”是曾经盛传在杭州的说唱音乐,采用丝竹乐器作为伴奏,筝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浙派筝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取材于古谱《弦索十三套》。
古筝独奏曲《将军令》是由浙江筝派著名演奏家王巽之先生根据合奏曲移植改编而成的,源于清荣斋汇编的《弦索备考》中的《弦索十三套》。
它是浙派筝曲的典范曲目。
在1958至1961年间,该曲又多次重新修改、丰富技法和曲式结构。
该曲在技法上除了继承传统浙派筝曲演奏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以及部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该筝曲以独特的古筝演奏技法以及新颖的古筝独奏曲曲式对古筝体系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将军令》的演奏特点(一)长摇《将军令》第一段以及结尾都采用了长摇这一浙派筝派独特的演奏技巧。
该曲尾声运用的长摇技法与第一段遥相呼应。
右手同样用摇指弹奏,左手在低音区加以和弦式的伴奏,最后左、右手强有力的“抓弦”,加强了乐曲的结束感。
(二)快四点“快四点”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指法的组合,是南方筝派特有的技法,在浙派筝曲中使用的尤为突出。
《将军令》的三、四、五段中,均能呈现出浙江筝派“快四点”的演奏技法。
如下图谱例1所示,“快四点”的运用给人以活泼、跳跃的感觉,而在该乐曲中用以描写军士列队急行及两军对垒作战的激烈场面。
(三)点指“点指”是运用双手的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时也可以用右手中指“勾”弦、左手食指“抹”弦、右手食指“抹”弦与左手食指“抹”弦配合的交替指序组合(故该指法也成为双食点),可由弹奏同度音扩展到八度音程甚至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
该曲的第六段从旋律上看是第五段的变奏,有着相同的主旋律。
音乐-打印版
《将军令》介绍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将军令:苏南吹打。
用两支大唢呐吹奏旋律,配以“大锣大鼓”,渲染威武雄壮的气派,并用招军长鸣以壮声势。
在民间风俗生活中,民间艺人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
戏曲中作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伴奏的曲牌。
周荣寿、周祖馥以《将军令》为蓝本.进行加工改编。
在乐曲开始时加了一首曲牌,对原曲也做了一些增删.在乐队编制方面,仍以一对大唢呐吹奏产旋律,另增加了笛、笙、号筒等加强旋律色彩。
打击乐器增加了定音的“十面锣”和低音大锣(海锣)等。
因而乐队的音色丰富了,表现力也大大加强。
乐曲一开始,低沉浑厚的号筒、大鼓和海锣声相互交织,音乐气氛庄严隆重。
继而鼓号齐鸣,雄壮的唢呐声在锣鼓的衬托下,气势宏伟,振奋人心。
这是乐曲的前奏部分。
接着乐曲进入主体部分。
改编者在配器上把乐队分成“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
充分掌握原曲速度的时而慢起,时而渐快,节奏时散时整,宫调多变,音浪跌宕起伏等特点,将乐曲的结构合理分层,运用配器手段。
并充分发挥唢呐连续不断的循环换气法与笛、笙的断奏相对比;打击器以闷击与放音敲击相对比,等等。
使音乐抑扬顿挫有序,音浪错落有致,具有新的推动力。
乐曲尾部,招军频吹,锣鼓全奏,在异常热烈的高潮中结束。
说《将军令》
《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夫人热烈气氛。
其较完整的谱最早见于《弦索备考》,到了近代,王巽之先生以清荣斋汇编的《弦索备考》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曲《将军令》移植改编成了现在的古筝曲《将军令》。
王巽之,浙江杭州市人。
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
1921年开始向杭州丝竹乐能手蒋荫椿学习古筝,由于他勤奋好学,谦虚刻苦,又是蒋荫椿一生中唯一的古筝学生,所以便毫无保留地传授,使王巽之不论在古筝独奏或在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合奏中都相当突出,成为杭州国乐界的姣姣者。
1925年,王巽之活跃于上海国乐界,组织宵兆国乐团、光华国乐会等,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筝专业开办后,王巽之即被聘为专职教师。
从此,他潜心从事古筝教学工作。
主要代表作有:《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将军令》等筝曲。
他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待艺术刻以求新,善于吸收诸家的长处和优点;学术探索上大胆放手,鼓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王巽之先生的执着追求,浙江筝派已成为我国各大筝艺流派的后起之秀。
《将军令》在1958至1961年间,该曲又多次重新修改、丰富技法和曲式结构.该曲在技法上除了继承传统浙派筝曲演奏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以及部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于其它流派的技法也较易学习和发展.该筝曲新指法的应用和曲式结构对当代古筝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古筝体系的完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古筝曲《将军令》描绘了古代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及得胜归营、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全曲宏伟激昂铿锵有力段落层次分明。
全曲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表现号角声混合人的脚步声和马蹄的行军声,旋律紧张而神秘。
运用散板引子,筝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在此段中还用了长摇这一演奏技巧。
长摇——浙派筝艺的最大特色之一,此技法能充分调动臂、腕的力量,所以声音力度较大,触弦频率较快,摇出的时间也更长,使古筝发出的一个个离散的单音连成连续的长音,模拟出拉弦乐器演奏的效果,使得演奏过程中对音的时值和强弱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从而提高曲目的流畅及歌唱性;使得该曲在旋律渐入中更加自然,气势跌宕起伏。
较快的节奏,烘托出了战前的忙绿,萧杀的气氛突然就弥漫全场,让人不禁感到一阵阵的压抑。
第二段:描写将军运筹帷幄、威武高大的形象。
在这一段中采用的是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用“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
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缓和的拍子打出了一个沉着冷静的将军形象,也将人从战前的压抑中暂时的缓和下来,慢慢地向人们描画了一副将军形象。
第三段:用持续加快的“快四点”技法,表现了士兵们编队急进的情形。
快板段的运用,将第二段的节奏突然成倍压缩,强音位置较多,扣弦力度加强,急促的声音将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段:描绘两军对垒、沙场厮杀、号角齐名、得胜回营的情景。
前面第三段的延续,依然是用持续加快的“快四点”技法,突出了两军对垒,拼命厮杀的紧张局面,王巽之先生选用了“点指”的演奏技巧,从同度点指到八度点指,以及旋律逐步演绎到双八度加中指“重勾(扫弦)”的技法,大大的提高了该段旋律的气势起伏使得该段对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奋力厮杀的场面描绘的淋漓精致,同时也把全曲的高潮部分推向顶峰。
尾声中的快拨,点明了凯旋归来的情境,激动人心。
初次听到古筝版的《将军令》感到十分的惊讶,这真的是我们的名曲吗?怎么就没有什么感觉啊!现在想来,原来是心境修养不足,没能听出点道道来。
或许是后来见识有所增长了,对很多的事情都有所看法,慢慢地沉淀了下来。
无意之间在宿舍里再一次听到了《将军令》,感觉这是一首很不错的曲子,奔放激昂,激动人心。
生活就像这一《将军令》一样,到处都充满着激情,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一往无前的对待生活。
面对困难,我应该怎么做?想着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和将军吗,他们为了保家卫国,连性命都可以不顾,些许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首古筝曲给人一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誓死如归的大无畏。
昂的乐声,丰富的内涵,无一不向人们展现着将军的风采,音乐的魅力。
回首自身经历,我认为这首曲开头时候就突出了一个激情,紧张急促的音调,体现出一种豪迈热血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对战场的恐惧却又兴奋,渴望而又畏惧战争的心情,渴望的是建功立业,畏惧的是牺牲后亲人的生活,但是战鼓的擂响将士兵的一切顾虑都打消,为整首曲子奠定了悲壮的气氛。
《将军令》向人们展现了古时战场的悲壮与热血,建功立业与马革裹尸是将士们的选择,向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激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