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明日对酒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29 KB
- 文档页数:4
追忆亲人逝者的古诗1、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翻译:亡者在淹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2、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孟浩然《清明即事》翻译: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宋·黄庭坚《清明》翻译:清明时节,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翻译: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5、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元·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翻译: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6、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翻译: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淹暗的高大树木下,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7、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翻译: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8、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唐·孟浩然《清明即事》翻译: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翻译: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淹暗的高大树木下,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10、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宋·王禹俑《清明》翻译: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
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奇奇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颜色。
下面是我细心收集的《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盼望能对你有所关心。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曹操(魏晋)原文:对酒歌,太平常,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花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杂言诗。
此诗中描述了清明太平的社会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
全诗用语敏捷,句式自由,语气顿断,意绪连贯。
翻译:对酒高歌,天下太平的时候,官吏不会跑到百姓的门上大声地催取田租和赋税。
君王贤良英明,宰相及辅政的大臣个个都是忠良。
人人都守礼谦让,老百姓之间不会发生争夺诉讼的纠纷。
耕种三年,可储备一年的粮食;有九年的储蓄,稻谷才能真正地堆满粮仓,才能真正地做到国富民安。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
雨水如此滋润,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骏马从战场上退下来,到田里去运输肥料。
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都能爱惜自己的百姓,都能黜退奸邪,嘉奖和选拔贤良。
诸侯、官吏像父兄哺育自己的子弟那样爱惜百姓。
假如有人违反了礼法,就根据罪过的轻重打算刑罚。
这样,道路上没有拾取他人遗漏之物的自私行为。
监狱将会空荡荡的,冬天来临时也不需要处决犯人。
人年纪大了,都能长寿而终老;君主的恩德深广无边,可以遍及草木和昆虫。
赏析:《对酒》属于乐府诗《相和歌·相和曲》。
同《度关山》一样,都是表达政治抱负的诗篇。
此诗描写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欢快景象。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无限的感慨。
清明节古诗词及赏析解析(通用16篇)清明节古及赏析解析篇1《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柳永〔宋代〕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赏析: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
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
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
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
“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
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
不过,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
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
“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
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
“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
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
词的上片,作者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
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妓女身上。
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出自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
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
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
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
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
“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与清明节有关的古诗词_清明节的经典诗句及译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有哪些?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
清明节的经典诗句及译文【一】1、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译文: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2、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李冠《蝶恋花·春暮》译文: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
3、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译文: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4、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译文: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5、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韦庄《长安清明》译文: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
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6、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
——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译文:当初我与苏妾就是在清明时节始识,转瞬间又到了一个新的清明节,而我却再也不能愉快地手捧鲜花回到苏州的西园旧居去与伊人相聚了。
7、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译文: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
恰在此时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
8、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9、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译文:花儿凋谢,燕子归来,遵循节令又过了清明。
清明节的经典诗句及译文【二】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译文及赏析《清明》译文及赏析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出自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赏析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
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
那幺这是一种什幺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
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幺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
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
那幺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幺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
《清明日》原文及赏析《清明日》原文及赏析11、原文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2、作品赏析(1)、注解: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⑤童颜两句:意谓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流霞:仙酒名。
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
”这里也指醉颜。
(2)、韵译: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3)评析: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清明日》原文及赏析2清明日作者: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日》赏析注释:①青娥。
妇女用青黛画的眉,代指美女。
此句意谓:美女艳如画中丽人。
②郁会,郁金香,香草名。
③繁花,繁盛的春花。
④骄,骄逸,不受控制。
偏,旁侧。
憾,车前帷幔,是古代高官坐的车。
⑤“鸡骇”句.古俗,寒食、清明以斗鸡为戏。
⑥柘弹,柘材制造的弹弓。
⑦黄鹂,黄莺。
《清明日》赏析:诗人温庭筠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末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
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微讽。
全诗画面转换迅速,节奏明快,色彩秾丽。
清明日独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清明日独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清明日独酌宋代:王禹偁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注释: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冷节:寒食节。
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荚(jiá)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赏析: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
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
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
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清明日独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清明寄语诗词原文:《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一、衍生注释:“南北山头多墓田”,描绘出清明时节,无论是南边还是北边的山头上都布满了众多的墓地。
“清明祭扫各纷然”,说的是到了清明的时候,人们纷纷前来祭扫。
“纸灰飞作白蝴蝶”,将焚烧后的纸灰随风飘舞的样子比喻成白蝴蝶,形象生动。
“泪血染成红杜鹃”,用夸张手法表示人们悲痛的泪水如同能把杜鹃染成红色那般多。
“日落狐狸眠冢上”,描绘出日落时分狐狸在坟墓上栖息的景象,暗示墓地的荒凉。
“夜归儿女笑灯前”,则是说祭扫完回到家中的儿女们在灯前欢笑,与前面墓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赏析:这首诗前四句着重描写清明祭扫的情景。
诗人用“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样富有想象力的诗句,把祭扫时的哀伤氛围渲染得极为浓烈。
而后四句笔锋一转,从墓地的凄凉转到家中儿女的欢笑,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出对生死的感慨以及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就好像一面是悲伤的泪水之海,一面是欢乐的温馨港湾,两者的反差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
三、作者介绍:高翥,南宋诗人。
他一生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乡村生活以及个人的羁旅愁情等,风格清新自然,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与哲理。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清明,我和爷爷去扫墓。
山上的墓密密麻麻,就像诗里说的“南北山头多墓田”。
爷爷一边烧着纸钱,一边默默流泪,那纸灰飘在空中,真有几分“纸灰飞作白蝴蝶”的凄凉。
扫完墓回到家,看到弟弟妹妹们在屋里嬉笑玩耍,那一刻,我突然就懂了“夜归儿女笑灯前”的那种感觉。
生与死的距离,悲伤与欢乐的转换,就在这清明一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阅读答案附全诗意思赏析《清明日独酌》【宋代】王禹偁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1王禹偁,北宋政治家、诗人。
本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2商山:今陕西省境内。
相传秦末汉初的唐秉等四位著名学者,因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商山。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B.颔联写了诗人看到“春来春去”的时序更替而触发的愁情,“闲恨闲愁”指的是诗人浓浓的伤春之情。
C.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清明”“独酌”叙事写景,首联和尾联分别与题目相呼应,构思颇具匠心。
D.这首诗用语浅近,平易自然,又善用修辞,融情于景,读来平淡中自有深意,耐人寻味。
②颈联中,“夸”和“斗”两字生动传神,请任选一字进行赏析。
(4分)答案:①B(3分)②(4分)评分要点:①解释词义,1分;②结合诗句相关内容分析出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情感,3分。
答案示例:夸:示例一:“夸”是夸耀、炫耀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漆燕和黄鹂在美好春光里争相鸣叫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受到鸟儿欢快鸣唱的感染而暂时忘掉“闲愁闲恨”,心情变得轻松愉悦。
示例二:“夸”是夸耀、炫耀的意思,作者将漆燕和黄鹂人格化,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在春光里彼此炫耀歌喉的情景,形象地喻指官场小人邀功请赏、自我夸耀的嘴脸,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人的鄙视与嘲讽。
斗:示例一:“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花和榆荚在春风中竞相高飞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受到美好春光的感染心情变得轻快愉悦。
示例二:“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作者将柳花和榆荚人格化,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在春风中竞相高飞的情形,形象地喻指官场小人追逐名利、互相争斗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人的鄙视与嘲讽。
【诗词大意】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清明
日独酌》意思|赏析
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句。
作者:佚名
作者王禹偁(954 1001),北宋政治家、人、散文家。
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
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
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
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清明祭奠经典语句大全一、古诗古文类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处:唐代杜牧的清明。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纷纷”,形容多而杂乱。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赏析: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此句诗言简意赅地描绘出清明时节人们的状态。
杜牧的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成为清明诗中的经典。
2.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出处: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注释:“墓田”,墓地。
“纷然”,众多繁忙的样子。
“纸灰”,祭扫时烧的纸钱的灰。
“泪血”,悲痛的眼泪。
翻译:南山北山上有很多墓地,清明时节祭扫的人纷纷攘攘。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飞舞,人们悲痛的泪水把杜鹃花染成了红色。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清明时节人们祭扫的场景,众多的墓地,忙碌祭扫的人们,展现出这一特殊节日的景象。
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纸灰比作白蝴蝶,泪血比作红杜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祭扫者的悲痛之情和祭扫时的那种哀伤氛围。
高翥通过这首诗,既描绘了清明祭扫的风俗,又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二、单字/组词类1. “祭”读音:jì。
出处:说文解字。
解释: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造句:每年清明,人们都会祭祖先。
近义词:祀。
反义词:无(在表示祭祀这个意义上较难找到确切反义词)。
2. “奠”读音:diàn。
出处:礼记·檀弓下等。
解释: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
造句:他在墓前奠酒,以表哀思。
2023年《清明日》原文及赏析2023年《清明日》原文及赏析1【诗句】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出处】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意思】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注释】传说中的仙酒。
唐·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唐·孟浩然《宴梅道士房》诗:“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
”【全诗】《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全诗赏析】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首联起而写诗人卧看树头叶子,哀叹春之将尽,揭开空帷寻看万物生长的样子。
颔联写道士派人邀请诗人。
青鸟使:指道家使者。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颈联写道士处景色。
金灶:道家炼丹的丹炉。
丹炉刚刚开火,桃树刚刚开花,一派红红火火道家景象。
尾联写与道士饮酒,也是诗人叹息青春易逝之词。
流露:仙酒名,据传饮之可成仙。
这首诗用词贴切,如“青鸟使”、“赤松家”、“金灶”、“仙桃”等词,与道士身份十分贴切,可见孟浩然遣词造名之工。
诗末句也很符合道家祈求长生的愿望,另外此诗中体现孟浩然的语言通俗的风格。
2023年《清明日》原文及赏析21、原文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2、作品赏析(1)、注解: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⑤童颜两句:意谓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清明古诗译文注释及翻译及注释清明节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多少古诗都记载着清明的风俗和感慨。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描写清明的古诗,结合注释和翻译,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清明》春风自有意,何必待浓妆。
此日连春酒,一杯醉不成。
译文:春风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还要等到花朵浓妆艳抹呢。
清明这天,连续喝着春日的酒,一杯接着一杯地饮下去,却醉不成。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感慨。
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春风、花酒和醉意,传达了对生活和节日的热爱和留恋。
《清明日纪吴兴早发》山色助清明,江声对野响。
独行一白头,相见便相忘。
译文:山色映衬着清明的晴朗,江声在田野里回荡。
独自一人,我白发苍苍,与你相遇,却已相忘。
注释:这首诗以清明日时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相遇和别离的思考。
在清明这个特殊日子里,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世的无常,生动地描绘了早春的景象和人生的变迁。
《清明日即事》百鸟朝皇去,千花带雨归。
美人挑饮满,歌舞乐未违。
译文:群鸟朝着春天飞去,漫天的花朵伴随着雨水归来。
美人斟上满杯酒,歌舞欢愉不曾中断。
注释:这首诗以清明节日为载体,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节日的欢乐。
诗人通过描述花鸟、美人和欢乐的场景,展现了春日里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快乐愉悦,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古诗的译文和注释,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清明节日的意义和寓意。
清明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希望大家在清明这一天,能够感受到来自文学和文化的温暖和力量,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清明日对酒鉴赏作文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一开头就给咱展现了清明时节,
到处都是坟墓,人们纷纷去祭扫的场景。
你想想,那画面,到处都是人,有的
哭哭啼啼,有的一脸肃穆,真是各种各样的表情都有。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这两句简直绝了!烧纸的灰飞起
来像白蝴蝶一样,那得多壮观啊。
还有那泪水和鲜血把杜鹃花都染红了,这得
是多大的悲伤和痛苦啊。
感觉诗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能把这么悲伤的场景写
得这么生动形象。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这一对比可太强烈了!白天大家
在墓前伤心祭拜,晚上狐狸就在坟上睡大觉。
而回家的儿女们呢,却在灯前有
说有笑。
这人生的悲喜啊,就是这么奇妙。
让我不禁想到,生活不就是这样,
有悲伤也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最后这两句,诗人像是在劝咱们,活着的时候有酒就赶紧喝,别等到死了,一滴酒也到不了地府。
这话说得虽然
有点直白,但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别总是顾
虑太多,该享受的时候就得享受。
《清明日对酒》的全诗翻译赏析《清明日对酒》是宋代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起来看看全诗翻译赏析,欢迎读者参考!《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注释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参考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赏析: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
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
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
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古诗清明日对酒翻译赏析
《清明日对酒》作者为宋朝诗人高翥。
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翻译】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赏析】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
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
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
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
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oRG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
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
“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
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
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
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
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
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
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
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
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
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
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