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操作规程
- 格式:ppt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31
草原牧场产房犊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6.1犊牛的饲喂标准:
6.1.1新生犊牛保证饲喂健康、清洁的初乳,如产牛患乳房炎则用其它正常牛初乳代替饲喂。
6.1.2饲喂犊牛的乳温控制在38℃—40℃,禁止饲喂冰冷或高温的乳。
6.1.3杜绝饲喂酸败的乳。
6.1.4饲喂给犊牛的乳(初乳、正常乳)保证是无抗奶。
6.2饲喂犊牛的所有用具必须清洁卫生,并要定期消毒。
6.3产房、犊牛舍每7天消毒1次。
6.4仔细观察、细心饲喂,4-7天开始诱导吃开食料。
6.5有异常的及时通知技术人员。
6.6经常换褥草,保持牛棚干燥、清洁、卫生。
6.7新生犊牛牛栏每转出一头牛,栏内褥草要焚烧,栏杆及床板要经过彻底清洗、消毒、晾晒后方可转入新的初生犊牛。
6.8犊牛岛每转出一头犊牛,需将岛内褥草全部焚烧,床板、栏杆彻底清洗、消毒、晾晒后方可接入新的犊牛。
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二)引言概述:产房医院感染是指在产房手术过程中或产后恢复期间,由于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而导致的人员感染。
为确保产房环境的卫生和患者安全,制定并严格实施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点,以保证产房的安全和卫生。
1. 环境准备1.1 指定专人负责卫生消毒工作1.2 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和清洁工作1.3 确保产房通风良好1.4 定期检查设备和设施的卫生状况1.5 保持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正确处理2. 个人防护2.1 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要求2.2 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2.3 定期进行手卫生和穿戴换洗2.4 鼓励产妇和家属佩戴口罩并进行手卫生2.5 构建有效的感染控制培训计划3. 患者管理3.1 严格限制产房人员的数量和进入产房的流程3.2 产妇家属进入产房需佩戴保护用品3.3 建立产房人员和产妇之间的快速沟通机制3.4 针对高危产妇制定个体化的感染防控策略3.5 加强出生人员的感染监测和护理管理4. 感染监测4.1 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机制4.2 采集和分析产房环境的标本4.3 定期进行产妇和产后服务人员的感染监测4.4 实施临床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4.5 发现感染病例后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措施5. 教育和培训5.1 提供相关感染防控知识的教育培训5.2 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南和培训手册5.3 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5.4 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并记录培训情况5.5 加强医院领导力和相关人员的培训总结: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是确保产房环境安全和卫生的关键措施。
通过环境准备、个人防护、患者管理、感染监测和教育培训等五个大点的综合实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产房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应当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和监测,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意识,以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母猪产房技术操作规程产房是猪场生产最核心的要素,母猪围产期与分娩期的管理是猪场经营成功的重中之重,操作方法和工作要求极其严格,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围产期一定要做好保健(新优乐欣1000克+盘尼克1000克+维立康1000克每吨,产期产后各7天)。
一、工作职责、任务与目标1、全面负责产区内母、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按计划完成母猪分娩产仔任务。
2、哺乳期成活率95%以上。
3、仔猪24日龄断奶平均体重达8公斤以上。
4,协助本部门其他员工完成临产母猪转入和断奶母猪的转出、仔猪的转出。
5、加强防疫意识,严格遵守防疫制度,配合兽医做好日常消毒和疫苗注射工作。
6、细致做好各类原始数据的记录、统计及上报工作,并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二、工作日程6:30-8:30 巡查、喂饲、清理卫生8:30-10:30 治疗、剪牙、断尾、补铁等10:30-11:30 清理卫生、饲喂青饲料、其它工作14:30-15:00 喂饲15:00-16:00 清理卫生16:00-17:00 治疗、其它工作17:00-17:30 报表19:30-20:00 母猪、仔猪喂饲三、产仔舍的技术操作规程1、分娩前的准备:① 维修好产房及保温箱。
② 检查水嘴的功能是否正常,加热灯是否能正常工作。
③ 产房补饲槽的清洗、消毒(聚维酮碘1:200)和空置干燥。
④ 对将进入产房的母猪用消毒药洗刷消毒干净(聚维酮碘1:200)。
⑤ 产仔前一天再对栏舍和母猪进行一次彻底消毒(聚维酮碘1:200)。
⑥检查母猪的健康状况,按投料表投料。
2、诱导分娩。
产前1-2天,母猪肌注氯前列稀醇2毫升做诱导分娩。
3、接产流程(1)接产物质准备用具。
夏天:宝宝爽、盆、剪牙钳、线、桶、饲料袋子等常用工具;冬天:麻袋、桶子、宝宝爽、剪牙钳、饲料袋子、红外线灯泡。
常用的药物的准备:止血敏、吉灵、塞福康、聚维酮碘等。
(2)临产前的征状:①母猪的表现:母猪会出现停食、不安、时起时卧、频频排粪尿、拉小而软的屎,每次排尿量少但次数频繁等情况,则当天会产仔。
一、总则为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产房工作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产房设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产房的整体管理工作。
2. 设立产房主任,负责产房的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和设备维护等工作。
3. 设立护士长,负责产房日常护理工作,确保护理质量。
4. 设立助产士、产科医师、麻醉医师等岗位,共同保障母婴安全。
三、工作流程1. 产妇入院(1)护士接待产妇,了解病情,做好登记。
(2)为产妇进行产前检查,评估分娩风险。
(3)告知产妇及家属分娩流程、注意事项及分娩镇痛方法。
2. 分娩准备(1)产房护士为产妇进行备皮、备血等术前准备。
(2)产科医师评估产妇分娩情况,决定分娩方式。
(3)麻醉医师为产妇进行分娩镇痛,确保产妇舒适。
3. 分娩过程(1)助产士密切观察产妇及胎儿情况,做好分娩监护。
(2)产科医师、助产士、麻醉医师共同协助产妇分娩。
(3)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新生儿护理,确保新生儿安全。
4. 分娩后护理(1)护士为产妇进行产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观察生命体征等。
(2)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及家属护理新生儿。
(3)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了解恢复情况。
四、工作要求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母婴安全。
2.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产房工作有序进行。
4. 加强产房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5. 加强产房设备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五、监督检查1. 定期对产房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产房工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工作质量。
3. 接受上级部门对产房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产房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产房管理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分娩操作规程分娩操作规程一、前期准备1.1 确认孕妇的分娩时间,判断是否为正常分娩,若是高风险分娩则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1.2 了解孕妇的孕期情况,包括孕周、胎儿大小、胎位、羊水量等。
1.3 准备好必需的分娩器械和药品,包括分娩架、剪刀、产钳、阴道扩张器、无菌手套、脐带剪、新生儿衣物、吸引器、氧气等。
1.4 检查孕妇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确保孕妇身体状况适宜进行分娩。
1.5 指导孕妇进行排空膀胱和大小便,减少分娩过程中的不适。
二、分娩操作流程2.1 孕妇到达产房后,首先进行初步检查,确认分娩状况和胎儿情况。
2.2 使用分娩架将孕妇固定,确保孕妇在分娩时的姿势稳定。
2.3 检查宫颈开口情况,确定分娩进展情况,根据宫颈开口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分娩计划。
2.4 根据分娩进展情况,可以选择辅助分娩器械,如剖宫产钳等。
2.5 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孕妇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必要时立即转到手术室处理。
2.6 给予孕妇适当的鼓励和安慰,帮助孕妇顺利完成分娩。
2.7 分娩结束后,将新生儿迅速清理,进行抢救处理并进行评分。
2.8 帮助孕妇排出胎盘,检查胎盘完整性,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缝合伤口等。
2.9 安抚孕妇情绪,给予适当的康复护理和指导。
三、注意事项3.1 在分娩操作中,务必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分娩操作的安全性。
3.2 在分娩过程中,随时观察孕妇和胎儿的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要及时转诊。
3.3 在分娩操作中,要遵循孕妇的意愿,尊重孕妇的选择,提供安全可靠的分娩服务。
3.4 分娩结束后,对孕妇和新生儿的状况进行持续观察和护理,确保其稳定的生命体征。
3.5 在分娩操作中,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保障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紧急情况处理4.1 在分娩操作中,如遇到严重困难、危及产妇和胎儿生命的情况,应立即组织紧急抢救和转诊。
4.2 对于出血、胎盘早剥等紧急情况,应快速采取措施,包括压迫止血、输血、手术处理等。
产房地面、墙面的清洁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一、产房的基本环境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各区域内的物品放置有具体的要求,做到洁、污分开,从区域划分上让医务人员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3.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与消毒。
二、用物
1.清水或含氯消毒剂
2.医务人员或清洁工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口罩
3.空气消毒机或臭氧机消毒机
4.擦拭用的帕子或吸湿材料
三、清洁消毒规程
1.当地面、墙面无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2.如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少量(﹤10ml)的喷溅污染,可先清洁再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当污染物(﹥10ml)时,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然后再清洁或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要保持清洁、干燥。
5.产房各区域使用的清洁用品如拖把、布巾等不得混用,应分区使用。
6.清洁后再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7.做好清洁消毒登记。
目前,猪场的产房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母猪产后三联症、无乳或少乳、采食量不佳及掉膘严重等状况都令管理者们头疼不已。
以下是畜牧堂详细的介绍:母猪产房管理要点一、产房环境控制(一)宗旨产房内有两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一方面最佳温度为18~20℃,另一方面最佳温度为35℃。
确保母猪和仔猪有适当的环境温度是我们的产科病房每天的挑战。
(二)办法1、在仔猪出生后7日龄内要尽量使产房接近地面的温度在26.7℃,并保持此温度。
2、从第10天开始直到断奶,产房温度按设计要求下调,分娩后第二周下调2℃,第三周3℃,第四周保持在28℃。
3.母猪洗澡后至少3天内体温逐渐达到产前标准,使母猪适应生产环境,减少热应激,有助于减少死产的发生。
4、高低温度计的放置位置应接近仔猪活动的高度,使温度计的读数更接近现实,以便更准确的掌握温度变化,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5、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对各种形式补热设备的合理使用,尽可能的为仔猪创造一个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
6.70%的仔猪出生后身体损失是由辐射和传导损失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有产前加热室、地板、墙壁、天花板和设备。
二、产房操作规程(一)产房的冲洗和消毒断奶后的产房是相对最脏区,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其步骤是:1、彻底清扫产房。
2、用高压冲洗机冲洗产房。
水泥地板、渗漏网、材料槽、中间挡板、围墙、粪沟天花板和普通工具铲。
3、消毒:①火碱喷雾,刷栏,床位等;②火碱浸泡保温箱和育仔板。
4、干燥。
(二)产房的准备进入生产室前应准备好母猪:1、脚盆内消毒水;2、小猪喂养槽清洗;3、每个柱均配备保温设备;4、通风设备正常运行;5、饮水机配备充足的水;6、高低温表;7、准备好所有桌子;8、根据生产室温度的提高逐步提高生产室温。
(三)冲洗母猪洗猪是减少仔猪拉稀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母猪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以下洗猪步骤:1、用温水湿润,打上洗猪皂;2、用脏粪刷母猪,关键位置在门、四肢、下腹部(特别是乳房);3、清水冲洗;4、2%碘酒消毒(关键部位同上);5、最后再次用清水冲洗,洗完的怀孕母猪转到产房。
产房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一、布局流程1、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母婴室邻近,周围环境安静、清洁,无污染源。
2、分医疗区和辅助区,医疗区包括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治疗室,辅助区包括无菌物品存放间、洗手池、办公室、更衣室、产妇接收室、污物间、卫生间。
3、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消毒。
二、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包括辅助人员上岗前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培训。
2、医务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及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
3、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入管理要求,减少产房感染。
4、诊疗过程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有体液暴露危险时应戴防护面罩、穿防护围裙和防护鞋。
5、接生或助产前应按照手术人员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连续接生时,在接生前重复外科洗手。
6、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产房,所有人员入产房前应做好手卫生。
三、环境管理1、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至少2次,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通风不良时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器。
2、每台分娩后应湿式擦拭地面及产床周围的各种物体表面,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
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示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3、窗台、墙面定期湿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
四、物品管理1、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明确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织物应分开收集、标识明确。
不应在产房内和走廊里清点脏污的织物。
2、接触患者的所有诊疗物品均应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3、脐部护理使用的辅料及脐包应无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备皮用具首选一次性物品,否则应采取有效的消毒处理方法。
5、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使用后应立即消毒。
五、隔离管理1、对有潜在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隔离分娩。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根据感染种类和医院隔离条例规定,进行产后的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产房日常操作规程产房是指专门用于妇女分娩的特殊病房,为确保母婴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产房的日常操作规程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份参考的产房日常操作规程:1. 保持洁净卫生:产房应保持干净整洁,每日清洁消毒一次。
产妇床单和毛巾应每天更换一次,产妇的个人卫生也要得到重视,保持产妇外阴处的清洁。
2. 产房设备检查与维护:每日检查各种仪器的工作情况,如电子监护仪、蓄电池、氧气瓶等,确保其正常使用。
产房设备应定期维护,确保其可靠性。
3. 产妇妊娠期的评估:产房护士应在产妇入住后,对其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妊娠期间的病史、体格检查、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这有助于监测产妇的健康状况,为分娩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
4. 妇女的分娩准备:产房准备分娩的产妇需要提前准备好各种物品,如婴儿车、产妇护理用品、产妇衣物等。
产房护士应及时协助产妇完成这些准备工作。
5. 产程监测与记录:产房护士应密切监测产妇的宫缩频率、持续时间、强度以及胎儿的心率等情况。
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产程图上,便于医生对分娩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6. 产房临时卫生监测:对分娩过程中频繁出入产房的人员,如医生、护士、家属等,要求严格控制手卫生,保持洁净,并且适量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
7. 产妇分娩过程的协助:产房护士应及时协助产妇完成分娩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如催产、温室预热、促进胎儿下降等。
并及时通知医生,保证医护人员的配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8. 产后妇女和新生儿的护理:产妇分娩结束后,产房护士应及时给予产妇恢复期的护理,包括补液、止血、胎盘排出等,还需对产妇进行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
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清洁、保暖、观察等。
9. 产房安全管理:产房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场所,护士应具备必要的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在产房内,应随时保持通道畅通,储备充足的急救药品和器械,并熟悉使用方法。
10. 产房后期处理:每当有产妇完成分娩后,产房护士应及时清理消毒产床、整理物品,并做好相关记录。
关于儿科医生的手术室和产房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儿科医生在手术室和产房的操作规程。
手术室和产房是医院中至关重要的部门,儿科医生在此进行各种手术和接生工作,因此,掌握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2. 手术室操作规程2.1 术前准备- 病例审查:术前详细审查患者病例,了解患者病情、手术指征及可能的风险。
病例审查:术前详细审查患者病例,了解患者病情、手术指征及可能的风险。
- 术前访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手术过程、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术前访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手术过程、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 器械和药品准备:确保手术器械齐全、消毒合格,药品准备充足。
器械和药品准备:确保手术器械齐全、消毒合格,药品准备充足。
2.2 手术进行- 无菌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等。
无菌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等。
- 麻醉配合:与麻醉师密切配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麻醉配合:与麻醉师密切配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 手术步骤: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注意操作轻柔,减少组织损伤。
手术步骤: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注意操作轻柔,减少组织损伤。
- 止血与缝合:精确止血,保证手术野清晰,缝合技术要细致、均匀。
止血与缝合:精确止血,保证手术野清晰,缝合技术要细致、均匀。
2.3 术后处理- 伤口护理:确保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
伤口护理:确保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及时更换。
- 疼痛管理: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疼痛管理: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3. 产房操作规程3.1 接生准备- 环境准备:确保产房清洁、消毒,准备好新生儿急救设备。
环境准备:确保产房清洁、消毒,准备好新生儿急救设备。
- 产妇评估:评估产妇的一般状况,了解产程进展,确定接生方式。
产房工作流程产房工作流程产房工作流程第一产程:1、迎接产妇入待产室,并做自我介绍。
2、听胎心,查肛诊。
3、通知大夫书写病历并签阴道分娩协议书。
4、全面了解产妇情况熟练掌握八知道(床号、姓名、症状体征、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护理、产程变化、心理状态)。
5、严密观察产程,做好健康教育,鼓励产妇树立分娩信心。
6、按护理常规为产妇提供专业护理,并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7、若存在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8、准确无误执行各项医嘱。
9、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产妇入产房,对待产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第二产程:1、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做好健康教育。
2、严密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必要时胎心持续监护。
3、补充能量保证体力。
4、准备接生及抢救物品。
5、外阴消毒。
6、打开产包,铺无菌接生台。
7、根据情况行助产术,保护会阴协助胎儿娩出。
第三产程:1、胎儿娩出后注意保暖,结扎脐带后交台下测体重,母亲辨认性别。
2、正确判断胎盘是否剥离。
3、胎盘剥离后常规检查,注意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必要时用缩宫素、测血压,观察生命体征。
4、生理盐水冲洗会阴。
5、常规缝合检查器械浸泡消毒。
6、书写分娩记录。
7、向产发介绍产后注意事项,观察二小时无异常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床头交接班。
妇产科病房护理服务流程(一)接孕妇急诊电话时,仔细询问有无转诊卡,嘱咐家属准备好合作医疗、准生证、身份证及有关证件和婴儿被褥,入院后,当班责任护士热情接待并做自我介绍,填写入院病历,测T、P、R、BP及体重并记录,然后为孕产妇安排好床位,介绍病房环境,做入院宣教,请病人及家属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如:不能吸烟,不能大声喧哗。
(二)尚未临产者护送至床前,告知孕妇胎动的重要性,并教会孕妇自测胎动,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责任护士遵医嘱90h听胎心,严密观察临产的先兆症状,如规律宫缩,胎膜早破,阴道流血及胎心变化。
(三)临产者护送至待产室,将宫口开大约2cm的孕妇护送至待产室,并与产房助产士做好交接班,交接孕妇的宫口开大情况,胎儿胎心情况,有无胎膜早破及有无特殊情况。
草原牧场产房挤奶员操作规程
7.1检查转入产房的牛与“入产房通知单” 是否符合,有异常及时通知到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做好记录。
7.2住产房的牛有病情及时通知到兽医主管,以免耽误治疗。
7.3产牛在产房期间每天必须逐头登记奶产量。
7.4住产房的牛只,产前、产后都要保证其乳房的清洁、卫生。
7.5产牛产后每班次用消毒水清洗后躯。
7.6产床每产完一次牛后,将地面、栏杆及防滑垫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进入新的产牛。
7.7住产房的牛只,产前每天药浴2次,以防患乳房炎,产后的牛只每班挤完奶药浴,患乳房炎病牛禁止用机器挤奶。
7.8产后30分钟内挤奶,饲喂其产的犊牛。
7.9挤奶员的挤奶桶、毛巾及用具必须每班次清洗消毒。
- -- XX农垦贺兰山奶业XX产房操作规程修改日期:2021-10- . -word资料-- -产房操作规程一、工作目标:1、〔产后24小时外〕经产牛产犊成活率≥97%;2、〔产后24小时外〕头胎牛产犊成活率≥92%;二、产房工作程序〔一〕奶牛接产程序:1、接产准备工作:1.1、产房:清洁、枯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贼风、宽阔,能提供充足日粮和饮水。
1.2、药品及工具:接产所需物品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5%碘酊、消毒液、石蜡油、助产绳、助产器、长臂手套、照明设备〔夜用〕等。
2、接产:接产应在严格遵守消毒的原那么下,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展,以保证胎儿顺利产出和母牛的平安。
〔注:对所有超过预产期一周仍未分娩的奶牛进展兽医检查〕。
2.1、正常分娩工作人员仔细观察临产牛的情况,如有以下表现:a、胎衣或羊膜囊露出阴门;b、犊牛蹄或鼻露出;c、大量漏奶;d、中度至强烈努责;e、尾巴上举。
如果胎儿正常时,三件〔唇及二蹄〕俱全,可等候它自然出生。
一般产程为1-2小时。
如果观察羊膜囊露出超过1小时,或羊膜囊破裂超过半小时,仍无进展,均要选择助产。
- -可修编-XX农垦贺兰山奶业XX 2.2、难产产出期开场时,观察母牛的体质情况和母牛胎膜漏出至排出羊水这一段时间,一般难产主要有以下几项:2.2.1、如果前腿已露出很长而不见唇部。
2.2.2、唇部已经露出而看不见一或两腿。
2.2.3、只见尾巴,而不见一或两后腿。
2.2.4、产道狭窄〔骨盆狭窄〕,犊牛特大。
2.2.5、倒生〔包括仰卧倒生〕或仰卧顺产。
2.2.6、母牛的产力缺乏〔母牛患病〕。
2.2.7、双胎〔一倒生一正生或四条腿一起出现〔畸形〕〕。
3、助产3.1、助产准备工作遇到以上难产时应考虑助产。
首先把母牛XX,用消毒剂和水清洗外阴,接产人员必须带长臂手套并清洗,对母牛产道检查。
3.2 、助产前检查及矫正方式指导3.2.1、胎位是否正常检查时要注意胎儿前置器官露出的情况有无异常。
儿科医生的产房和手术室操作规程1. 引言本操作规程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在产房和手术室工作时的指导和规范。
儿科医生在这些环境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操作步骤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描述。
2. 产房操作规程2.1 准备工作在进入产房之前,儿科医生应确保已经洗手并佩戴好手套。
同时,需要检查所需的设备和药品是否齐全,并确认监护仪和呼吸机等设备正常工作。
2.2 接诊和评估当接诊患者时,儿科医生应仔细了解孩子的病史,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评估。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需要快速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或其他处理。
2.3 产程管理儿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产妇的宫缩情况、胎心监测和产程进展。
医生应确保产妇和胎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2.4 新生儿抢救如果新生儿出生后需要抢救,儿科医生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医生需熟悉新生儿复苏的步骤和药物应用,并与团队密切合作以确保抢救的成功。
3. 手术室操作规程3.1 感染控制进入手术室前,儿科医生需遵守洗手和穿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
医生需要确保手术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工作已经完成,并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药品。
3.2 手术准备儿科医生在手术前应与麻醉师和护士共同确认患儿的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内容。
医生需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清点和核对,并确保手术室内环境整洁无菌。
3.3 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儿科医生需要遵循正确的手术操作步骤,并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医生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在需要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3.4 手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儿科医生需要与团队共同清点手术器械和绷带等物品,确保没有遗漏。
医生还需对患儿的伤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包扎,并提供必要的术后指导。
4. 结论本操作规程对儿科医生在产房和手术室工作时的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描述。
遵守这些规程,儿科医生能够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以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
医院产房工作制度
一、产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值班医师、助产师(士)、护士不得擅离职守。
二、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必须穿戴产房专用的帽子、口罩、鞋和工作服。
三、检查产妇前、后要洗手。
接产和手术助产按常规刷手、泡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四、严密观察产程,严格遵守各产程处理常规和助产技术规范。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立即处理。
五、严格作好产程、分娩记录。
产程、分娩记录由接产人员即行记录。
遇有抢救情况必须在抢救结束后医生、护士立即据实补记。
六、严格执行母乳喂养“三早”工作制度。
七、产妇分娩后产房留置观察二小时,观察情况记入分娩记录。
如无异常送回母婴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床头交接。
八、胎儿娩出后应助产医师(士)清洁呼吸道、断脐、处理脐带、擦干、Apger评分、交母亲看过新生儿、油浴、点眼、称体重、量身长、打新生儿左右足印和母亲大拇指印于新生儿病历上、母亲姓名及床号的手腕带,并用标明同样内容的包被包裹。
九、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助产人员床头交接,对胎心、产程进展及高危因素进行认真检查,并做详细记录和签字。
十、所有用品、药品和设备,做到专人保管,定期检查、补充更换和完善。
十一、严格遵守消毒制度,患传染及易污染的产妇,应在隔离产房接产。
若无隔离产房,应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用物品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十二、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
产房用过的巾单和污物原则要求经由污染路线,最低要求必须装袋封口运出。
做好一次性物品的无害处理和产房终未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