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82.80 KB
- 文档页数:8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台灣現當代文學」教學大綱黃錦珠一、教學目標文學是認識一個族群之靈魂最動人的管道。
身為台灣人,瞭解台灣的靈魂及其精神,進而產生對本土的熱愛,是不容置疑的責任與義務。
本課程將選讀重要而有代表性的台灣作家之作品,從作品中認識台灣的文學特色,也認識台灣既有的靈魂、精神,引導同學認識文學,關愛本土。
二、教學內容「台灣現當代文學」指的是含括近代、現代以及當代等三個階段的台灣文學。
有關這三個階段的定名、時限劃分及其階段特色,其實目前學界並無統一的認知。
以下的說明也許不是學界公認的看法,但因有助於掌握整體的文學流脈,且能幫助釐析各階段的不同特色,化繁為簡,於個別具體的作家作品之外,統整對台灣文學應有的認知,而且實際上也並未抵觸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故採取下述分期方式:日治時期為近代,脫離日治至解嚴之前為現代,解嚴之後為當代。
文學史上所謂的近代文學,是指以晚清時期為主的一個文學階段。
當時西方列強挾軍事、經濟之優勢進入中國,此後中國傳統的文化、文學,由於與西方文化、文學衝擊碰撞,產生了一連串的劇烈變化,表現於文學界,形成前所未有的各種新舊雜陳現象。
在此一時期內,白話文學萌芽,小說由文學邊緣向中心移動,文學的創作手法也推陳出新,為現代文學奠定重要的根基。
然而這個時期的台灣,由於中日甲午戰敗的因素,於1895 年割讓給日本,進入台灣史上的日治時期,與中國大陸地區的文學發展,形成似斷似續的不同路徑。
日治時期的台灣,雖然有不少民間人士致力保存漢文化,繼續從事漢文學的寫作,但是隨著殖民統治的時日漸久,後來統治者的逐漸施壓,以及複雜的時空環境因素,屬於台灣文學史上的新文學也逐漸成形並顯出獨有的特色。
此一時期即可稱之為台灣近代文學。
其時的各種創作嘗試與成果,對後來的台灣現當代文學形成影響與貢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學階段。
脫離日治時期以後直至解嚴之前,台灣文壇已經是白話文學為主流,小說、散文、詩歌均蓬勃發展,文藝出版也逐漸旺盛的階段。
台湾当代文学
台湾当代文学是指在当代(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时期出现的台
湾文学作品。
其主要特点是汇聚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并且具有生动、自由、个性化等特点。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台湾文化、社会、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
20
世纪80年代军人政府时期,台湾文学风格多样,增加了现代主义与后现
代主义的元素。
而随着政治开放、社会变革,台湾文学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出现了新的流派及风格,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失落一代文学、后
现代主义文学等。
同时,台湾当代文学也呈现出文学市场化的趋势,出现了不少畅销作品,如王梦麟的《青春舞步》、严歌苓的《芳华》等,这些作品往往将文
学与商业成功结合在一起。
总体而言,台湾当代文学具有多元性、自由性、个性化、市场化等特点,在台湾的文学发展中阔步前行,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一、引言台湾的现代文学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岛上的文学创作开始逐渐与大陆沟通,并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
在1923年至1949年的这个时间段内,台湾文学经历了剧变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和杰出的作家。
本文将对这段时期的台湾现代文学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全面展现这一时期台湾文学发展的特点和成就。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1923年至1949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台湾当时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其文学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强烈影响。
此外,大陆的文化复兴运动和胜利政权推动的现代化进程也对台湾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变化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
三、台湾现代文学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作品在这一时期的台湾现代文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主要的文学派别: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乡土文学。
这三个派别在台湾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各自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派别中,蔡文田、吕志和陈季常等作家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不拘一格,风格独特,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苦痛和追求。
蔡文田的小说《悲歌》以及吕志的长篇小说《夜行船》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充满了象征、隐喻和讽刺的手法。
2. 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这个派别中,郑光美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斗山志》以及《看图识字》等作品深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不公与不平等。
除此之外,姚文元的报告文学《台湾乌鸦史》也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入观察,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3.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致力于捕捉乡土生活的细节和民间传统。
吕葆中是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半夜鸡叫》以及《纡尊降贵》等作品以幽默的笔调和台湾特有的语言揭示了台湾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台湾文学概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
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
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
主要原因在于: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
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
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
台湾文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台湾文学发展的历程、状况及其文学现象认识台湾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作家、作品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把握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概况,明确台湾文学性质。
教学难点:认识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创作特色认识,了解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教学内容:一、台湾文学的性质1、研究台湾文学的原因: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了解台湾,研究台湾新文学是统一祖国的需要。
2、如何研究台湾新文学:台湾新文学发生于二十年代,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有许多因素,浓郁的地方色彩。
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有健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又有“反共”意识的创作。
所以,研究台湾新文学,即要将其与祖国文学相连。
又必须根据台湾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环境,从具体作品出发,实事求是地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各个流派,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3、台湾新文学的性质台湾新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成部分。
A 地缘关系: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与大陆密不可分,《唐》过台湾,从性氏、宗族、传统方面详细考察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是从唐来的”1978.11台湾史迹研究会议,“研究台湾同胞根的问题”,《台湾日报》1919、6、11发表了《乡土、血统、根》指出,台湾是我们直接的根,而这根不嵌在更大的根里,非便是中国。
B、政治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台湾人民同祖国人民一样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五四”时,台湾先驱者接受“五四”爱国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开展了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目标的斗争,组织了“应声会,启蒙会,新民会,”创办“台湾青年”,加入了大陆民族解放运动大合唱,有人称之为,台湾新文化运动。
C、文化背景看,受“五四”新文学影响,从1920年起,以“反对文言,提倡讨论,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改革运动,《台湾青年》发表了《文学的职务》《日用文鼓吹论》(陈瑞明),《台湾》《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汉文欧革论》黄朝戮,提倡改革旧文学,推广白话文,尤其是廖汉原《新旧文学之争》,“中国新文学开始于文学改革,终于文学改革台湾文学已步其后坐,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受中国新文学运动影响而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