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
- 格式:docx
- 大小:16.81 KB
- 文档页数:5
【宋辽夏金】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
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
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
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
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政权更迭示意图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灭金——元灭南宋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1、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二)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辽和战──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岳飞抗金:(1)抗金成果:郾城大捷(2)岳飞遇害: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1.陈桥兵变:(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
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
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墓础。
2.州府军监:宋代地方政区。
北宋的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
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
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3.监司:宋代设立的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日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四司。
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
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
4.官职差遣:(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
宋初委派朝官担任地方长官职务,称为“差遣”。
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官”指寄禄官,“差遣”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
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提点刑狱公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
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5.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
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6.更戍法:(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
中国通史名词解释(古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
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中国历史知识线索宋辽夏金元史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进展阶段。
宋史(960——1276年)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4、965年,泯灭后蜀;↓5、971年,后汉落宋;↓6、975年,灭南唐;↓7、978年,吴越献地,落。
至此北宋泯灭南方割据政权;↓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
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殿前司统领禁军;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举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3、官、职、差遣分离;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集财政权:中央“制钞票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方;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点司法;评价:1、关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展;2、随着时刻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别良局面;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1、土地咨询题严峻。
宋朝“田制别立,别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田产;2、北宋人民负担沉重。
北宋实行五种版籍户口制,低等户民倍受盘剥;3、土地赋税实行两税法,又有各色杂税、杂役;A、社会矛盾 4、徭役和差役负担重;5、由于冗官、冗兵以及奢靡白费,财政入别敷出;6、对外战争失利,军事危机加深;B、农民起义起义(一)、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四川茶农王小波率众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线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唐朝末年形成的藩镇割据势力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各割据政权间混战,造成黄河流域社会动荡,生产破坏。
在此期间,以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地区。
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五代后期,黄河流域统一趋势发展。
后周世宗进行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
北宋与辽、夏、金960年北宋建立后,先后攻灭各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因此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发生王安石变法,但最终失败,北宋衰弱的局面继续存在。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中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最为显著。
唐朝末年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发展,至北宋形成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间发生过长年的战争,但彼此关系以和平交往为主流,频繁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南宋与金北宋结束后,南宋政权建立了在南方的统治。
南宋军民对金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宋、金最终达成和议,形成南宋、金、西夏并立的局面。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基本完成。
北方金统治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趋势继续发展。
元朝13世纪初,蒙古地区实现统一,蒙古政权建立。
此后,蒙古政权依仗武力先后攻灭西夏、金、大理和南宋政权,于1279年重新统一了中国。
其间,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
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发展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
元朝时,棉纺织业、国内交通和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元朝的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使元朝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元末农民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三经新义》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重新注释了《诗》、《书》、《周官》,即《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根据。
《三经新义》颁行后,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元祐更化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其母宣仁太后执政。
起用司马光等反变法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元祐更化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四时捺钵辽实行的一种制度。
辽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
辽国皇帝一年四季外出巡幸,贵族和官员随皇帝同行,皇帝在捺钵中接见北、南臣僚,商讨国家大政,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什长、谋克、猛安而得名。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间展开的辩论。
南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于是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
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大札撒札撒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号令”、“军法”,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历来的训令、札撒和习惯都加以汇总,而且用文字进行了记载。
在1225年,他下令颁布了札撒和训令,史称为《札撒大全》或《大札撒》。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
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
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澎湖巡检司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
元世祖灭南宋后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
是中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正式建置的开始。
第四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概况:一、辽宋夏金元时间:916—1368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文化:理学兴起,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三、政权更迭(一)北宋的建立(960—1127)1、概况: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2、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1125):契丹族,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1125年为金所灭(2)宋辽和战:战——澶州大战(1004)和——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意义:促进双方百年和平稳定发展;边境贸易繁荣;民族融合3、北宋与西夏的对峙(1)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被蒙古所灭(2)宋夏和战战:北宋屡战屡败和: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中都,今北京),1234年被蒙古所灭(2)金灭辽、北宋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宋灭亡(二)南宋的建立(1127—1279)1、概况: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2、南宋与金的对峙:战——岳飞抗金和一一绍兴和议(114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3、南宋的灭亡:1276年,蒙古灭南宋(三)元朝的建立(1271—1368)1、背景: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2、概况: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先后灭西夏、金,1279年灭南宋,一统天下。
3、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同年灭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中古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古史名词解释12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金国为逼迫南宋王朝投降,多次举兵南下,遭受到南宋将领的坚决抵御。
南宋史学家将宋高宗赵构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军抵御金军入侵这段历史称为一次“中兴”。
其中有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他们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
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
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
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
一份真正的名词解释(5)——————宋元篇政治类陈桥兵变:赵匡胤发动的灭周建宋的一场兵变。
显德七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奏报辽与北汉军队南侵,在其统兵北上抵御途中,途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会师开封,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改元建隆。
高梁河之役:北宋发动的与辽争夺幽燕的一次战役。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进击幽州。
起初进军顺利。
但由于连续作战疲乏,攻幽州不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进兵救援,于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而逃。
雍熙北伐:宋太宗雍熙年间进行的北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役。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再度伐辽,分兵三路。
东路军曹彬统领进军幽州,中路军田重进统领进军蔚州,西路军潘美统领进取云中。
中西路军初时进军顺利,东路军曹彬因军粮缺乏,退至岐沟关,岐沟关之战,大败于耶律休哥。
太宗下令撤军,西路军护送云、应、寰、朔四州之民内迁,陈家谷之战,名将杨业被俘。
至此北伐彻底失败,北宋放弃收复幽云的计划,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
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签订的议和条款。
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和萧太后带兵南下侵宋,宋军由于部署不当,各城孤军作战以至于辽军一路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
宰相寇准主张坚决抵抗,力劝真宗亲征。
真宗亲征鼓舞了宋军士气,辽军失利。
宋真宗急于求和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此后,宋辽维持了很长一段的和平发展时期。
州府军监:北宋地方基本行政单位。
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府一般设于要地;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
州府军监长官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规定府州长官须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制约。
计相:宋代对三司使的称谓。
宋代设立“盐铁、度支、户部”三部主管财政,是最高财政机关,号称“计省”。
其长官为三司使,称“计相”。
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
宋太祖至道三年,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置四司。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史实】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2、经济上:(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
【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
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
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
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
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
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
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
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
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
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
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权知府事",简称知府.各州皆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军监则各置"知军事"和"知监事"简
称知军和知监.
帅漕宪仓
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
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
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
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
南宋方成定制。
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
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
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
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
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以中书省全国政务,称都省。
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
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
最高长官一般称
平章政事。
行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是我国制改区划
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
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者任之。
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左宰相,分掌军政。
宋设枢
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辽代按南北面官
分设北枢密院与南枢密院。
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
防务,并兼禁卫。
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驱口
驱口,金国奴隶的称谓。
又称驱奴、驱。
初时仅称战俘奴隶为驱口,以后则成为奴隶通称。
驱口属贱民,为主人私产,主人可奴役
和买卖。
婚配须经主人允许。
金世宗大定末年,始禁止买卖驱1
口。
金制规定,猛安、谋克的驱口放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没入官的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官的驱口,隶太府监为官户。
官户、监户、奴婢(驱奴)户,均为金户籍中的奴隶户。
据《金
史·食货志》统计,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在京都的宗室司,有户
一百七十,正口九百八十二,占有驱口二万七千八百零八,平均每
户占有驱奴一百六十人。
这说明金中期女真贵族仍占有大量驱口。
元时也有驱口的称谓。
金瓶掣签
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
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
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储拉萨大昭寺。
凡蒙藏大活佛如
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
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
这一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郭守敬(1231—1316)
元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
曾从刘秉忠学。
中统三年(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
至元元
年(1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
二年,为
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
十三年起,参
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
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
27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15度(今14.8度)至65度(今64.1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曰,测定黄赤交
角为23度33分34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
面三角学。
二十三年,任太史令。
二十八年,领都水监。
其后主持
修成通惠河。
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
马可"波罗(1254—1324)
意大利威尼斯人。
其父、叔经商至中国,奉元世祖命出使罗马教廷。
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他随父、叔来元廷复命,由古丝
绸之路东行,1275年抵上都。
从此侨居中国十七年,所次奉使各地,到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行省数十城,又自称曾治理
扬州三年。
后获准回国,1291年随伊利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伯岳
吾氏女阔阔真去波斯,从泉州由海道西行。
1295年回到威尼斯。
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居热那亚狱中,讲述其
游历东方诸国见闻,同狱鲁思梯切诺笔录成《马可"波罗行纪》。
所
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况,基本属实。
1298年获
释回家,成为巨富。
其书流传甚广,被译成多种文字,对后来欧洲
人了解东方和中国影响极大。
投下
元代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
词源于辽之头下,元代称投下,或作头项,蒙古语作-爱马。
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
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后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
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如进军河南灭金时,史载有十七头项,
也称十七投下。
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
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
元朝陆续专设官府,有本投下人
匠总管府之类各种名目。
从太宗开始,曾几次在中原括户,并将人
户按州县分封,每五户应向领主纳丝一斤。
因为这类人户集中在固
定的州县,故又有汤沐邑、五户丝分地之称。
元平江南,又将江南
各县人户分赐给各个贵族,向领主纳钞。
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
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
继承。
漠南北投下事务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务由朝廷派官管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
行省
2
官署名。
行中书(尚书)省简称。
金以地方有征伐之役,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
元世祖建国后,始置中书省。
中统、至元间,于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因事设官,所以中书官领其事,用行某省事系衔。
后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衷积一品,掌统管内军政要务。
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江北、
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行省。
置丞相、
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丞相或设或不设,无丞相则以平章
统理。
十行省之外,因军政所需,又增设若干临时性行省。
至元二
十四年(1287)、武宗至大二年(1309),曾两度改称行尚书省。
明初沿置,秩从一品,各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下
设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及都事、检校、照磨、管勾、理问、知事等。
洪武九年(1376)罢,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简称省。
清初增至十八行省,后又增至二十二行省。
现今省制大
致渊源于此
3
不少摄影新入门的朋友往往被网上...
古代文学的意思是什么?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