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进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世界经济结构。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
20世纪前,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称霸世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二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格局变化。
1、19世纪后期至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的民族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占领和控制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把它们变成自己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明显加强。
英国一直在世界经济居领先地位,德国居第二位,1870年后美国超过德国占第二位,19世纪90年代美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2、191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民族国家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虽已出现,但仍限于一国范围,而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3、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并存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成为跨越几大洲10多个国家,并发展为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二、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特征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世界经济是由军事分界线变为政治分界线划定——东、西欧,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等国际组织阵营化,各国战后经济恢复服从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组织;——苏、中等退出IMF和世界银行,也不参加GATT;西方国家还设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技术禁运清单。
试述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分析世界经济的特点与矛盾。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1492年新大陆发现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前)世界经济是随着国际分工萌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国际分工萌芽产生的决定因素:①地理大发现;②殖民地开拓。
早期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英国、葡萄牙等殖民地宗主国生产工业品,殖民地生产农产品,然后相互交换。
通过殖民主义的掠夺和暴力,西欧资本主义列强攫取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世界市场,其代价是殖民地人民的大量死亡和殖民地经济的萎缩与崩溃。
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和国际生产关系并不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赤裸裸的暴力和掠夺的基础上,它只是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7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欧洲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俄国:先后开始这一过程,并在19世纪60-70年代完成。
资本主义通过产业革命,创造了比封建生产方式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差不多整个19世纪,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资本主义真正统治了世界。
产业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大为增强。
恩格斯说,只是到了工业革命创造了铁路和远洋轮船以后,才把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变成了现实的世界市场。
这时,国际贸易迅速地扩大了。
19世纪60-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
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
”世界经济初步形成的表现:生产的世界性:发达工业国家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经济全球化与地理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在这一进程中,地理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全球化与地理格局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和商品的跨境流动变得日益频繁。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心,帝国主义势力开始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种子在这个时期种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破坏力迫使世界各国开始寻求和平与稳定。
这促使各国间加强经济合作,推动了地区性贸易组织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
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
同时,信息技术的革新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进行跨国交易。
全球市场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
与此同时,地理格局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以前的贸易中心如伦敦、纽约等逐渐失去了它们的领导地位。
新的经济力量如中国、印度等迅速崛起。
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惊人,吸引了投资和合作的目光。
地理格局的演变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也反映在人口、资源和技术的重新分布上。
世界上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多极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然而,经济全球化并非没有问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农村流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民阶层。
一些先进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不正当的优势地位,给其他经济体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等。
这使得人们对于全球化的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质疑。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11100923 申定科11100928 谢春仪摘要: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的演变,先是英国取代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后来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如今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成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形成条件:(一)、国际分工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
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 便具有国际分工的性质。
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工业部门内部进一步分工, 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
与此同时,社会分工还向国际领域发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吸引国际分工中来,马克思说:“由于有了机器, 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
”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新的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工业中心。
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落后国家则变成它们的原料和食品的供应基地。
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表明各国的生产力都专门化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依赖着。
(二)、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国际分工直接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任务是创造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又是资本主义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历史结果。
在十四、十五世纪, 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北部诸城, 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成为了欧洲的贸易中心。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发展与地域格局/ligong/dilikexue/195783.html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1]。
从这个定义来看世界经济的内涵为:首先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一个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不存在世界经济的。
因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是自然经济,此时真正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
世界经济是从19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
其次,世界经济不等同于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各地区经济的简单相加。
它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它不仅仅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同时也反映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再次世界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经济中心地是在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基本含义所谓世界经济中心地是经济、技术和人口等集聚,形成了高级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和地域结构),具有强大对外辐射功能的区域。
世界经济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科技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质变的标志,对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通常情况下世界经济中心地都是朝着生产力发展、科技发达、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移动的。
世界经济格局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12]。
世界经济中心地的格局就是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是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本专题的主要知识15~17世纪,欧洲经济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等方式快速发展,欧洲国家为争夺殖民地的控制权进行了数百年的战争,最终英国崛起成为日不落的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但各国经济发展仍不平衡。
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中后期,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平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走向为全球化。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新航路开辟后的经济格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向外殖民侵略,开始了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
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克莱武是其中英国的代表。
经过几百年在印度及其他殖民地的疯狂掠夺和剥削,英国积累了庞大的资本力量,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除英国外,荷兰、法国等国家也组织了同样的殖民掠夺公司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对印度传统生产方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
最终英国击败其他国家,英国称霸了世界(日不落帝国)。
二、20世纪初期的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应用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但它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格局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不断变化,殖民地的利益被重新分配,但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标志着世界上一个崭新的经济类型的诞生,也标志着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并未改变当时的经济格局。
苏联诞生后,由于战争对苏联经济的破坏等诸多因素,苏联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联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历程如下:1.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动力)史实:新航路开辟、西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方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暴力掠夺特征:封建力量与资本力量结合后果: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各地联系加强;对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中心从亚洲逐渐向欧洲转移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背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方式:商品输出特征:经济扩张与军事侵略相结合后果: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传播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方式: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特征:经济扩张与军事侵略相结合后果:亚非拉几乎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经济格局:欧洲依然是世界经济中心,北美经济地位日渐重要4.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30年代经济大危机,战争的影响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5.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
背景:战争结束;力量对比变化;科技革命;两极对峙史实: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方式: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和完善经济规则过程:建立国际金融体系、世界贸易体系特点:美国为中心;“半球化”后果:有助于世界经济的有序运转;密切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美国中心向多元中心演变6.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因素,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科技、文化等全球化,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背景:两极格局瓦解;科技革命;第三世界崛起方式:商品、资本、人员、技术流动。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和相互关系的总体表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主要特点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全面描绘世界经济格局的面貌。
一、历史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密不可分。
古代,希腊、罗马和伊斯兰世界等文明形成了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流格局;近代,欧洲列强崛起,带来了殖民主义和工业革命,形成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经济格局;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引领出现了全球化的经济格局;21世纪以来,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使得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主要特点1. 多极化格局: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格局由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二极化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此外,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以及非洲的兴起也使得世界经济格局更加复杂多样。
2. 区域一体化: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特点之一。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兴起,推动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3.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变化之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许多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也在迅速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技术革命的推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加。
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也正在改变传统产业和全球价值链的格局。
三、前景展望1. 不确定性增加: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贸易摩擦、经济衰退风险、地缘政治紧张等。
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形成与演变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形成和演变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古代经济体系在古代,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围绕着商品经济和交换展开的。
自古埃及、巴比伦等地区的贸易交换,到随后希腊罗马时期的奴隶制度和货币的逐渐流通,再到中世纪欧洲的商业贸易和城市经济兴起,古代经济体系的相关物品贸易、货币流通、价值规律、生产分配方式等等科目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发展。
此时的经济体系主要是以地理为中心点,如欧亚贸易的产生以及中东和中国的经济往来等。
二、近代经济体系近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始于欧洲大航海时代,随着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自然资源和市场的逐步开发以及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体系也从国家层面向全球层面不断扩展。
此时的世界经济体系主要以产业制造与商品贸易为主,美洲的发现和殖民活动带来了全球的商品流通,形成了最早的贸易体系。
此后,随着欧洲国家的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力,经济体系的结构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由此,以国际贸易为主,产业结构之间年代略带矛盾,主要在建立金融和交通体系的同时,也逐渐摒弃传统贸易体系的封闭和局限性,开始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往来。
三、当代经济体系当代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形成的,这个体系在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护航下,逐渐变成了长期的全球性化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自由化的渐进,自然资源和优势产业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流通的程度不断深化。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随之越来越紧密,全球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词是金融和投资,金融创新和投资创造了掌握世界财富的新经济秩序,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出现,汇率浮动的使人们更加清楚认识到自己影响经济的力量与能力。
总结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是与人类的历史文化、区域环境、政治体系、科技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经济的形成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只是偶然的、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形成发轫于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以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动力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而且引起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国际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生产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是初步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出来,工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出现。
大规模专门化生产要求社会分工超越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原料和市场的需要。
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过去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分离和对立状况,开始在更大规模和世界内再现出来,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成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各车商品交换关系和世界市场随之出现。
此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际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倾向也随之出现。
它是国际商品流通广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世界货币的出现又大大地使得了国际商品流通,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大发展,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迅速成长,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生产更加集中,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垄断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并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现象。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融合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实现了对各个经济部门的控制。
金融资本不仅扩大了商品输出,而且开始大量输出资本。
各国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但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且从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综上所术,世界经济的前提条件可归纳为:第一,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动力。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分工、交换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歇后语,为国际商品交换和世界市场的了条件。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
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人类大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它空前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从而将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分工推向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度,形成了世界市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
第三、国际商品交换极大地发展。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机器大工业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生产出的商品远远超出一个国宝、一个地区的消费能力,需要丑陋在国外寻找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城市人口增长需要的粮食和其他日用品的消费,又是一国生产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空间所难以满足的,这就使得各国资本家竞相去国外寻找原料和粮食等家产品来源,致使国际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成为不可避免。
国际商品交换的极大发展,推动了平均化的国际价值、世界价格的形成,也使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从而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四,国际分工的形成。
国际分工是一国分工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机器大工业不仅使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业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使工业、农业间的分工和对立超出民族经济的狭小范围,向世界扩展,形成世界范围内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和对立。
第五,世界市场的形成。
经济近一个世纪的资源掠夺和工业品倾销,到19世纪中期,世界五大洲的多数国家和地区被殖民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强行卷进了分工和商品交换之中,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世界经济的基本形成。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已经具备了世界性。
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其中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协调等。
当代世界经济基本包括三类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
世界经济(二战前)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1. 表现:14、15 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
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 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
(2)18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
(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19 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
(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
(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
(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
(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
(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
(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 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纷纷成立,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了。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及其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经济主体的实力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各经济主体、主要是各国和国家集团的经济实力的变动与消长,世界经济格局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显著地改变了它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和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状况。
美国凭借经济和综合国力方面的超强实力和突出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领域里的霸权,构建起了一套以它自己为核心、由它主导的世界经济的一元格局。
(二)20 世纪 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其基本的态势是美国高开低走,而其他国家则急起直追。
作为这种运行的结果,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也发展了变化,最终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告别一元走向多元。
主要表现有: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的地位下降,西欧日本的地位上升,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态势。
1975 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作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80 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集团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复杂,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1、欧洲联盟。
现有 25 个成员国,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
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87年10月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落后于前两个地区。
从发展阶段来看,它仍然属于一个政府间合作的经济论坛;从组织原则看,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组织方式,即在承认多样化的前提下,实行互利、协商一致、自愿、灵活的原则,多形式、多结构地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合作。
目前该组织成员有21个。
除了上述这三大区域化组织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
战后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 1949年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30个左右,涉及将近三分之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