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方向
- 格式:docx
- 大小:17.15 KB
- 文档页数:2
(完整版)⾷品添加剂知识点⾷品添加剂知识点第⼀章绪论1、【⾷品添加剂】为改善⾷品品质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艺的需要⽽加⼊⾷品中的⼈⼯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品添加剂在⾷品加⼯中意义:(1)有利于提⾼⾷品的质量①提⾼⾷品的贮藏性,防⽌⾷品腐败变质②改善⾷品的感官性状;③保持或提⾼⾷品的营养价值(2)增加⾷品的品种和⽅便性(3)有利于⾷品加⼯:⾯包加⼯中膨松剂、制糖中加乳化剂、⾖腐中凝固剂。
(4)有利于满⾜不同⼈群的特殊营养需求:功能性⾷品添加剂添加⾷品中,加⼯成保健⾷品。
(5)有利于开发新的⾷品资源:资源丰富,添加各种⾷品添加剂,以⽀撑品种丰富、齐全的新型⾷品,满⾜⼈类发展的需要。
3、⾷品添加剂按来源分为天然⾷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品添加剂(有化学合成品与⼈⼯合成天然等同物)。
按功能分为23类。
4、按安全性评价:分为A、B、C类A类:JECFA已制定⼈体每⽇允许摄⼊量(ADI)和暂定ADI值者;A1类:毒理学资料清楚,已制定出ADI值或者认为毒性有限⽆需规定ADI值者;A2类:已制定暂定ADI值,但毒理学资料不够完善,暂定许可⽤于⾷品者。
B类:JECFA进⾏过安全性评价,但未建⽴ADI值,或者未进⾏过安全性评价者,B1类:进⾏过安全性评价,未制定ADI值者B2类:未进⾏过安全性评价者C类:JECFA认为在⾷品中使⽤不安全或应该严格限制作为某些⾷品的特殊⽤途者,C1类:根据毒理学资料认为在⾷品中使⽤不安全者;C2类:认为应严格限制在某些⾷品中做特殊应⽤者。
5、【⽇允许摄⼊量(ADI)】⼈类每⽇摄⼊某种⾷品添加剂直到终⽣,对健康⽆任何毒性作⽤或不良影响的剂量,以每⼈每⽇摄⼊的“mg/Kg体重”表⽰。
【最⼤⽆作⽤剂量(MNL)】指于既定的动物试验毒性试验期间和条件下,动物长期摄⼊受试物⽽⽆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最⼤摄⼊量,单位为mg/Kg。
6、我国⾷品添加剂的选⽤原则(判断):(1)使⽤时应符合基本要求①不应对⼈体产⽣健康危害②不应掩盖⾷品本⾝或加⼯过程中的质量缺陷;③不应以掩盖⾷品腐败变质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的⽽使⽤⾷品添加剂;④不应降低⾷品本⾝的营养价值;⑤在达到预期效果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在⾷品中的⽤量;⑥⾷品⼯业⽤加⼯助剂⼀般应在制成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品中残留量者除外。
食用色素摘要:食品的色泽是评价食品的指标之一。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食用加工食品的增多,了解有关食用色素的知识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对食用色素的历史、性质,以及未来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天然食用色素合成食用色素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色、香、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色直接影响人们对食品的评价,并且最终影响人们对食品的偏爱与选择。
然而,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食品往往容易褪色和变色,有的食品本身就缺乏诱人的色泽。
因此,在食品中要添加各种食用色素来补食品色调[1]。
食用色素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2]。
1.食用色素的历史[3]在食品中添加色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当地的糖果制造商就利用天然提取物和葡萄酒来改善糖果的色泽。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人们把一种叫藏红花的香料添加到某些食物中起装饰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食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矿质和金属化合物也被作为着色剂来掩盖劣质和搀假食物,更可怕例子还有:Pb3O4和HgS 用作奶酪和糖果的着色剂,泡过的茶叶可以用砷酸盐再着色,然后在市场上卖掉.1860年,用作甜点的色素引起两次死亡事件。
一些有毒化学物质也曾经被用作糖果和泡菜的着色剂。
在1856 年,Sir Willian Henry Perkin 发明了第一个合成色素( mauvine)。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未受审批色素添加剂广泛用于欧美市场的各种流行食物中, 有番茄酱、芥末、果冻和酒类等。
市场上出现80 多种人工合成色素, 其中一些是用于纺织业的,不是食品业。
许多食品色素从来没有做过毒理和其它负作用方面的测定。
从1900年以来,大量人工合成色素生产以苯胺为原料,这是一种有毒的石油产品。
最初,这些色素初称作煤焦油色素,因为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含沥青的煤。
早期的色素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质原料, 在20世纪初期仍然在食品中使用,但生产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将它们淘汰了。
2024年黑色素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黑色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黑色素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前景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市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2. 市场概述黑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如着色能力强、抗氧化性好等。
目前,黑色素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天然、绿色产品需求的增加,黑色素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 市场规模及趋势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黑色素市场自2015年以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黑色素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
市场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3.1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产品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黑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使用黑色素作为产品的着色剂,这将极大促进黑色素市场的发展。
3.2 化妆品行业的增长化妆品行业是黑色素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随着亚洲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欧美市场对亚洲美妆产品的关注度增加,黑色素作为一种天然着色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预计未来几年,化妆品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推动黑色素市场持续扩大。
3.3 食品行业的需求增加黑色素作为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黑色素具有抗氧化性和保健功能,在某些食品中可以代替人工色素,因此得到越来越多食品生产企业的青睐。
随着健康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黑色素在食品行业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4. 市场挑战除了市场前景广阔,黑色素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4.1 法规和标准黑色素的应用受到法规和标准的限制。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黑色素的使用有不同的规定,这给企业开展跨国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同时,不少国家要求产品中的黑色素必须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这也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黑色素市场的增长,竞争也日益激烈。
相对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吸引了众多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
我国食用色素现状及对策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食用色素的现状,不足和发展前景。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食用色素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但我国食用色素工业存在的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针对我国色素工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我国食用色素工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食用色素;工业;现状;对策食品色素是使食品着色从而改善食品色调和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大类。
它在食品中的含量非常少,一般为产品(饮料、酒类、糖果、医药等)的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甚至是十万分之几,但是它对食品质量及品质的影响非常大,在产品中的作用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是任何其他食品添加剂所不可比拟的。
因此,研究食用色素的发展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色素工业的现状2005 年我国天然色素的产量达10680 吨,焦糖255000 吨,占80 %以上,比2004 年增长29. 6 % ,总产量将近30 万吨,这表明了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的产量正在逐年上升[1 ]。
2007 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增速达11. 4 %。
食品工业和餐饮业以每年超过20 %的速度增长,2007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31912 亿元,比上年增长30. 07 % ,实现利润2166 亿元增长40 %。
作为食品工业和餐饮业的重要组成的食品添加剂,无疑也获得可快速的增长。
其中,仅食用着色剂就有32. 46 万吨的产量,同比增长 1. 4 %[2 ]目前,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均是水溶性色素。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共有10 种,包括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以及它们各自的铝色淀[3 ]。
近几年,由于天然色调接近、安全性比合成色素可靠以及具有一定的生理。
活性等优点而备受推崇。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在食品使用天然色素的比例已达85 % ,并有完全取代合成色素的趋势[4 ]。
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40 余种,是目前世界上批准使用天然着色剂最多的国家。
2024年柠檬黄色素市场发展现状概述柠檬黄色素是一种天然食品着色剂,具有艳丽的柠檬黄色。
它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为食品增色,并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色彩和品质的要求。
本文将对柠檬黄色素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柠檬黄色素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柠檬黄色素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
柠檬黄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等行业,且其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这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市场驱动因素柠檬黄色素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驱动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要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加,柠檬黄色素作为一种天然食品着色剂,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 食品工业需求:食品工业中对色彩的需求量大,柠檬黄色素能够提供艳丽的柠檬黄色,满足了食品工业对色彩的需求。
3. 新产品开发: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涌现,对柠檬黄色素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市场竞争格局柠檬黄色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品牌竞争:知名食品着色剂企业在柠檬黄色素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并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这些企业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技术实力,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2. 产品质量竞争:柠檬黄色素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3. 创新竞争:市场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以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满足市场的需求。
市场前景展望柠檬黄色素市场的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长潜力: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柠檬黄色素市场有着较大的增长潜力。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发投入的增加,柠檬黄色素的生产技术将不断提升,新产品不断涌现,推动市场发展。
中国食品添加剂产量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概况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食品加工领域内广泛应用食品添加剂。
通过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能够促使食品的稳定性、质量等得到提高,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步伐。
但部分企业出于利益考量,没有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影响到食品安全和质量。
因此,相关部门需发挥监管职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二、食品添加剂产量分析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需求量也随着增长。
近年来,国家组织实施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多次发现由于食品添加剂滥用导致的不合格产品,如粉丝中二氧化硫残留、凤爪中脱氧乙酸及其钠盐、腊肠中亚硝酸盐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等。
《2021-2027年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由于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力度加强,2019年中国食品添加剂产量838万吨,同比下降24.9%。
三、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分析现阶段,有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食品生产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严重威胁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因此,为了确保食品具备较高的质量,国家和企业必须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及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成因,从根本上控制好食品的质量,从而让食品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和基础化工产品生产、研发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100项国家专利和一系列的非专利技术,在自主创新、专利技术方面,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2019年金禾实业营业收入为397185.61万元,同比下降3.9%。
青岛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复合调味品行业的知名企业,从2001年初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复合调味料的研发、制造、出口、营销以及为国内外饮食行业提供系统和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
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作为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配料之一,着色剂往往能够给食物增添美感,提升食欲。
然而,对于许多化学合成的着色剂存在一定的担忧,因此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天然食品着色剂是指由自然物质提取而成的颜料,其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相较于化学合成的着色剂,天然食品着色剂更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它们更天然、更安全。
传统上,食品是用天然材料自身的色彩来进行着色的,如红薯可以提取出红色素,胡萝卜可以提取出橙色素。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来提取和开发天然食品着色剂。
其中,植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例如,从红颜色的苹果和浆果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以用于为食物增添红色、紫色甚至蓝色的色彩,这种着色剂是享受水果美味的同时,也能为食物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从土豆和番茄等植物中提取的胡萝卜素可以作为橙色着色剂,不仅颜色鲜明,而且富含维生素A,对人体健康有益。
除了植物,动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也有其特殊的应用。
鲜红的胭脂虫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着色剂来源,其可以用来为食品染成红色。
这种着色剂在制作糕点、酒类等食品时,常被用于增添艳丽的红色,并且它的使用量非常小,对人体无害。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也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领域。
发酵是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代谢活动的过程,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产生具有特殊颜色的色素。
例如,紫红色的菜豆红色素就是由大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它可以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颜色。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独特色彩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食品制造商的关注和应用。
当然,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与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研发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天然食品着色剂的成倍生产能力和稳定性。
其次,天然食品着色剂相对于化学合成的着色剂来说,成本较高,这可能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的普及和应用。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一、着色剂的定义和分类着色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纺织品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着色剂可以被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天然着色剂是从动植物提取或经过发酵得到的,例如胡萝卜素和咖啡因;合成着色剂则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例如亚麻胶。
二、着色剂的化学结构和颜色形成机制不同着色剂的颜色来源于其化学结构中的色团。
色团是指具有吸收、散射、反射特定波长光线的结构。
在着色剂中,色团通常是由大量由氧、氮、硫等原子构成的具有共轭结构的结构单元构成的。
三、着色剂的吸收光谱和颜色选择着色剂的吸收光谱是指其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或反射的光线的分布情况。
根据吸收光谱,着色剂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例如,吸收红光的着色剂看起来是蓝色的,而吸收蓝光的着色剂则呈现黄色。
四、着色剂的应用领域和效果1.食品领域着色剂在食品中广泛用于增色和装饰。
它们可以使食品更具吸引力,提高食欲和视觉效果。
在蛋糕、糖果等甜点中使用红色和黄色的着色剂可以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2.化妆品领域着色剂在化妆品中有重要作用,能够使化妆品产品具有适宜的色调,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口红、眼影和指甲油中常用的红色、粉色和紫色着色剂能够给人一种女性化和温柔的感觉。
3.纺织品领域着色剂在纺织品染料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为纺织品添加不同的颜色,起到染色的效果。
不同颜色的着色剂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服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够表达个人的品味和个性。
五、着色剂的安全性评估和监管着色剂作为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有一定影响。
因此,着色剂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着色剂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和临床实验才能得到批准使用。
同时,着色剂的使用量也受到限制,以保证其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安全性。
六、着色剂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对健康和环境的要求提升,着色剂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改进。
未来,着色剂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发更多自然和可持续的着色剂,减少对化学合成着色剂的依赖。
天然色素的生产及研究现状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食品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大类。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许多种新型的食品天然色素。
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地安全性较高,天然色素的缺点是对光、热及pH的敏感性较高,对氧化的敏感性较大,溶解度较小,色素浓度较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天然色素的成本远高于合成色素的成本。
1.发展历史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自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
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生产现状近年来,天然食用色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由于市场前景看好,需求量逐年上升,各国竞相开发生产。
而食用色素的生产是需要得到有关方面许可后方可进行,如在世界范围内食品添加剂是由FAO/WHO吸收发展中国家参加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ECFA)来制定一个国际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但JECFA只对极少数天然食用色素制定了ADI值,其余均未作评价,允许按需要量添加,这是由于大多数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性很高的缘故。
目前各国对天然食用色素允许生产和使用的种类还存在差异。
如FAO/WHO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紫草红、安拉妥、花色苷类、辣椒红、焦糖色素、红花色素、叶绿素铜钠(钾)、β-胡萝卜素、β-阿朴-8′-胡萝卜醛、番茄红、姜黄色素、藏红花、郁金香、叶黄素等。
着色剂的现状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前景着色剂在现代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多个领域。
着色剂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行业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着色剂的现状以及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前景。
着色剂是一种能够为产品赋予颜色的物质。
随着人们对产品外观的要求不断提高,着色剂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着色剂主要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天然着色剂是以植物、动物等自然提取物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的。
它们具有低毒性、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红曲、花青素、叶绿素等天然着色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行业。
然而,天然着色剂的资源有限,产量受到天气、季节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天然着色剂,以满足市场需求。
合成着色剂是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色彩鲜艳的特点。
它们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塑料制品、纺织品和涂料等行业。
合成着色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不断突破,合成着色剂的性能和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研发更加环保、可降解、无害的合成着色剂,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着色剂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着色剂的安全性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一些合成着色剂可能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成分,因此,加强着色剂的安全监管和标准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环保问题也是着色剂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些合成着色剂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发环保型着色剂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未来五至十年,着色剂行业仍然会保持稳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新型着色剂的涌现将带来更多的应用领域。
同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将促使着色剂行业不断创新和改进。
对于天然着色剂而言,研发更高效、可持续的生产工艺将是未来的重点;对于合成着色剂而言,研发更环保、无害的产品将是发展的方向。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着色剂的特点、稳定性、安全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食品着色剂;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进展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
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中通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
1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1.11856 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此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 1856 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从植物、动物、矿物质中取得有色物质,用于食物、衣服、皮肤等染色。
当时对这些植物、动物、矿物质来源的有色物质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有颜色即可,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性所知甚少,考虑不多。
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1.21856 年至 1900 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阶段)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
1856年,英国人 Sir Willian Henry Perkins 用煤焦油做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
随后,在欧洲许多种合成染料问世。
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比过去所用的天然色素表现出许多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染着性好、可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
我国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方向
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天然着色剂产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
尤其在近十年,中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使我国已成为食用着色剂品种、产销量的世界大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与食品工业相辅相成的食品着色剂行业也必将得到同步发展。
此外,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出口产品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国内和国际市场都为中国食品着色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强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提高我国食用色素的整体技术水平。
食用色素行业是新型精细化工产业之一。
国外的食用色素工业,无论是生产天然色素还是合成色素,大都采用了新技术,因此它又是一个高新技术行业。
我国的食用色素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应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食用色素的应用,重点突破以下关键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吸附分离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分子蒸馏技术、冷冻干燥技术、新型包装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作为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的新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
2.加强功能性产品的开发。
天然着色剂主要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很多品种均具有生理活性,安全系数高,是国际上竞相开发的重点。
如姜黄有抗癌作用,红花黄有降压作用,辣椒红、菊花黄、高梁红、沙棘黄等有抗氧化作用,桑椹红有降血脂作用,紫草红有抗炎症作用,从红曲米发展而来的功能红曲,含有抑制胆固醇产生的莫那克林K,亦即洛佛他丁,具有降脂、降糖和降压的功效,已经以食物补充剂形式进入美国。
国内企业需要不断开发功能性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的功能应用,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
3.走精品之路,加强应用型产品的开发。
我们已经在部分品种的生产上具备了产量优势,以后必须把产量优势变成质量强势,改变粗放型发展,在规模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
在我国食品着色剂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落后直接导致应用型产品开发落后,已经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与着色剂品种开发和质量改进衔接不上,特别是在新型的药品和化妆品领域更是如此,从而影响了着色剂的推广应用。
以后应加强应用技术开发,加大投入,把制剂化作为主要手段,开发各种特殊专用着色剂,提高产品稳定性,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通过提高表面处理和制剂化技术水平,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产品,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
4.开发复配添加剂成为一大趋势。
复配可使食品添加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互补作用,从而扩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或提高其使用功效;可以改善食品添加剂的风味和口感;可以实现对某种食品添加剂的改性,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其工艺性能的要求,并且可以实现食品添加剂使用简单化;食品添加剂通过复配,可以降低单一食品添加剂的用量;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可以使食品综合利用,同时大大节省开发周期和费用。
5.研究法规和把握市场。
国际市场是个大市场,欧、美、日、韩等国天然着色剂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重位置。
发达国家为保护其国内加工企业,或迫于环保压力,不断修改标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或利用世贸规则进行反倾销,国内大部分企业对其法规、制度、认证等比较生疏,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
目前印度等国辣椒红色素产量逐年下降,其他产品也有类似情况,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美国、欧盟市场的研究与拓展工作,同时加强对国内现行标准的修订,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解决准入问题。
欧美等发达国家采购商已经逐渐重视我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逐渐兴起,对于天
然着色剂产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我国天然着色剂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应树立“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的概念,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发展天然着色剂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在世界市场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