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732019年/第2期/1月(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张晓李永安(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摘要大学精神成为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各高校纷纷开始凝练培育大学精神。
在大学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富有各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且需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营养精髓,渗透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效形成文化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精神的践行。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统文化培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9.01.033The Rol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 i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ZHANG Xiao,LI Yongan(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18)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condens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we must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but also enrich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We must learn from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 the essence of nutrition,infil-trate all aspects of college education,effectively form cultural advantages,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Keywordscollege spirit;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 fusion2007年前后,“大学精神”的话题讨论骤然升温,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之一。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精神(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
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人文科学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
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精神,它蕴含于校史,彪炳于校训。
因此,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即是校训了。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郑州大学公共关系策划中国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弘扬学院:学号:姓名:2013/12/1一、活动主题中国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弘扬。
二、活动背景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调着大学校园的总体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参与集体生活的大课堂,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摇篮。
学生社团的发展符合青年学生的需求,体现时代进步的力量,并为我校营造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类学生社团迅速发展,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阵地,成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多彩、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
三、活动目的1. 结合所在学校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大学品牌形象的梳理和建构2.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大学品牌形象的传播3. 如何通过周年纪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四、活动时间“我是CEO”与“红色旋律”:每学期1-16周“中原支教”:每学年暑假五、活动内容我是CEO大赛:大学生的经理人之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优秀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择机而动、发展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运筹帷幄,驰骋商场,领导企业乘势而上,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
无数前人鲜活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我们踏上梦想的征程,为了CEO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在商场叱咤风云,功成名就。
中原支教:爱心编织翅膀,教育放飞未来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教育则是发展科技的重要保障。
一国的教育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城市教育,更在于农村的教育水平。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关心、支持贫困山区教育已成为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支教正是一种有力的支持方式。
红色旋律:以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提升,更有思想道德的培育和引领。
红色旋律的举办,恰恰旨在提高学生理论修养,激发爱国热情,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品德素质。
试论大学精神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旗帜和灵魂,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对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学生管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本质上表现为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它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一种理念,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的旗帜和灵魂,它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运行发展轨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步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
许多高校经历过扩招、升格等快速发展后在许多硬件设施的条件上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在内涵建设、人文素养培育等进一步科学发展上遇到了瓶颈,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存在冲突,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冲突。
因此,如何结合高校的基本特征和办学实际,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的内涵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大学质的规定性。
“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向外表达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所以然’,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
大学精神使大学名副其实,有大学精神,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它不受功利性趋向的牵绊,而追求内在的意义;它置于外在的功名之外,而不依从于社会舆论,不限制于社会日常性之中,是激起大学突破社会重围的力量。
”⑴这种质的规定性突出表现了大学独特的精神品质。
(二)创新精神。
与大学精神具有悠久历史的特点在说法上似乎相矛盾的是其内在的创新精神。
“大学的本性旨在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探索未知而求真,更重要的还在于求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2]创新精神在引领着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一所学校令人称道的精神成果。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大学生中国精神学情分析①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推进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我们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凝聚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力量在人民,最强大的力量在团结凝聚起来的人民。
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②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创新创造、向上向前的强大精神奋发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个民族会在心神不定、游移彷徨中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几种关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只有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实现复兴伟业的征途中拥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不为困难吓倒,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干扰迷惑,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勇做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先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浅谈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的培养【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的培养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阐述了这一主题。
在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的重要性,红色精神的内涵以及培养意义。
在提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和志愿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红色精神。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大学生红色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通过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和培养,大学生将更加珍视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成为具有信念、责任和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红色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活动、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1. 引言1.1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感,是中国革命的核心理念和灵魂所在。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只有具备红色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政治信仰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当今变革不断、挑战重重的社会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弘扬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红色精神的内涵红色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思想和精神品质。
爱国主义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是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是实现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革命精神是红色精神的灵魂,是勇于斗争、敢于牺牲、坚定信念的表现,是追求社会正义和民族独立的不懈追求。
2013年第7期(总第265期)No.7,2013Serial No.265谈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以我国中部地区某地方院校为例魏文选(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郑州450044)摘要:修德、立学和服务地方是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核心。
修德,彰显人文精神;立学,弘扬科学精神;服务地方,突出服务精神。
修德是根本,是立学和服务地方的根本;立学是基础,是修德和服务地方的基础;服务地方是归宿,是修德和立学的不变的宗旨。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精神;培育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7-0019-0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变为物质的力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其大学精神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地方院校,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呢?对这种大学精神如何进行培育呢?本文拟对此作一番探讨。
“精神”指人的内心世界状况,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1]。
精神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动力源泉,因为它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精神”带有一定的理想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的[2]。
大学应该有大学精神。
University的本意便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3]。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呢?对此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大学精神可以说是大学人追求人文、追求科学和服务社会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善、至真和至美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于大学来说,大学精神不仅是它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并且也是一种规范的力量,它对大学人具有驱动、熏陶、聚合和规范等功能。
龙源期刊网
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作者:薛进文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5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感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弘扬。
实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与社会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基因。
如果说,对传承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崇尚,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等已成为大学所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具有自己的特质——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奴役压迫,在党的领导下从革命走向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我们的大学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
这就使得中国大学在自身精神文化传承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特质:一是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二是格外珍惜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与历史积淀、人文脉络、地域熏陶相关联,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各具特色,这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体现为独特的品格、追求和魅力。
对于南开大学来说,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品格: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智勇真纯”的理想人格。
这是南开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南开大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近十年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设立理论创新专项基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我们每年派出近百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和厂矿,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支教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