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本周背诵任务)《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原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关键词:不同步、反作用)。
(时间上)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P88)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与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与否,是否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方法论】(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四、价值观的作用【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复习资料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具体运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
2.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力从而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各类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改革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要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复习资料一、知识清单:(一)基本概念:1、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3、价值4、价值观5、集体主义6、个人主义7、个人正当利益8、人生价值9、人民群众10、改造世界(二)基本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4、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5、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6、思想和现实的关系二、易混易错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2、哲学中的价值和经济学中的价值3、关于集体主义:4、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自私不同5、人的基本属性6、党的群众路线不同于党的思想路线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8、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三、典型试题:1、毛泽东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哲学上讲,它主要强调的是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反映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
”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B.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说明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B.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的C.离开个人利益,社会集体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D.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而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4、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
历史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考向】【明确考情 】1、高考考点:见市编学案P1222、 真题回放:见市编学案P1223、提醒关注(1) 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中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描述,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
(2)结合“核心价值观”、“感动人物事迹”,掌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相关知识。
【构建体系】【重点梳理】考向一 [ 命题素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 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考向二 [ 命题素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 命题角度] 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误区质疑】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4、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5、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6、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因人而异,所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没有正误之分。
8、有理想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归纳总结】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观点要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二、价值观及价值实现观点要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典型例题】市编学案P122 真题回放第4 题(知识范围、问题角度、信息提炼、答案组织)【热点链接】【热点探究一】深化改革材料一“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部分核心概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一、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主观题常见考法和审题答题技巧1、考板块:(1)历史观、课标题《寻求社会的真谛》:原理范围(3个)(2)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2、考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考单个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4个方面)、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改革)4、怎样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5、应用改革的知识分析问题:改革的性质、内容和对象、目的。
理论依据: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例1. 2013年8月,为了促进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态化,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广大记者纷纷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采访,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运用唯物历史观的原理,谈谈你对记者走基层活动的理解。
2.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政府提出加强PM2.5监测的理由。
3.育种科学家能够把种子的DNA图谱描绘出来,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节水、节肥、节约土地、抗病虫害、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特质直接栽入在种子里面,培育出新品种。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复习资料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具体运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
2.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力从而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各类改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改革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要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性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3.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政绩的标准。
4.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包容性增长、“民调时代”。
人生真正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1.社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具备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
(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对每一个人的价值进行评价时应该主要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1.全国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
2.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必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
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含义2.特征3.依据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为什么企业家要流着道德血液?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主义。
5.树立和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低碳理念、创新理念、合作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等。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把集体利益放首位,同时也要求集体更好地满足个人正当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