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育大学精神_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_涂文涛

  • 格式:pdf
  • 大小:181.62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日报/2004年/06月/10日/

努力培育大学精神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涂文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创新文化、科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现代大学对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精神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形成过程中都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历史延续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不是短时期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而形成的。二是时代创新性。在不同的时代,每一个民族面临着不同的课题和实践,都要不断把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独特的精神,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一所大学较长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表现为大学的群体意识;是激励大学发展,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一所大学大学精神的形成,同这所大学产生、发展的时代、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师生的共同心理状态密切关联,是民族精神、国家意志、社会发展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强烈的渗透性,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底蕴之所在。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早期英国的牛津大学认为大学就是传授知识的领域,洪堡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又把大学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美国的大学活动又扩展到校外,成了社会的“服务站”。这就使得现代大学各具特色,具有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当然,培养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和目的。检验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最终还是看培养人才的质量。当代中国大学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各种创名牌、争一流的办学理念。其形成的大学精神,无非就是使大学始终处在不断前进的发展状态中,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处在昂扬进取、发愤建树的人生状态中。这是大学精神的立足点,也是检验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准。

二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一致的,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大学的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

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辟概括,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本质的东西。

我国的大学精神张扬着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清末民初国势渐弱,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开始学习日本举办现代高等教育;“五四”运动突现了文化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开始学习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以求进一步发挥大学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始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因此,中国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些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大学的体现。

三大学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中国的现代大学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和丰富着中华文化。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办学理念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丰富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当封建文化崩溃,新的民族文化尚待建立之时,早期中国高等教育有一个追求,就是继承儒家文化中培养君子、士的人格理想。这种民族文化和精神始终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得以不断更新,从而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中国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另一特点,就是中西文化兼容并包。中国大学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如果没有西方的大学理念现代大学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西方大学文化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人文精神。中国的许多著名大学都受到西方大学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当代的大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的国际交流已成为一流大学的基本品格。各国大学互相间的学术活动、信息沟通,不仅促进了大学理念的融合,而且推动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在合作与交流的文化“碰撞”中,不仅激发大学的创新精神,也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

二、加强大学精神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大学历来都是文化重镇。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必须坚持这一指导思想。

按照这个要求,大学精神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体现,应该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和独立的品格。同时,现代大学精神应该是开放的,它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勇于文化创新。大学精神要体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长。因此,加强大学精神建设,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精神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