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96.6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至今已有4年的时间,4年之中全国许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思想认识、村容村貌等方面。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0)01-0057-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历来占绝大多数,农业和农村长期落后,农民挣钱难,收入低,生活穷苦。广大农村村貌破旧,交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是农村落后最直观的写照。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最大体现就是在思想认识和村容村貌两个方面。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以来,广大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给我们几点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村建设的长期性。首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当中,有近8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及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实现城乡一体化,一定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其次,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科技科研滞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种局面的改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再次,农村地区历史积累的问题非常复杂,深层次矛盾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巨大财力积累绝非一朝一夕。最后,我国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极不平衡,各地自然条件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差异巨大,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他们是弱势群体中最弱势的部分。要想改变他们的状况,尚需一定时日。因此,从总体上彻底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建设新农村,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把握十分清晰,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这一精辟论述,表明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极其深刻,反映了党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新农村建设将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2005~201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一大批新农村示范村,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实事。第二阶段为2010~2020年,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特别使我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面貌发生飞跃性的变化。2020~2050年为第三阶段,重点加强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使城乡面貌都发生重大变化,使我国真正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第四阶段是2050年以后,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农村建设,使城市和乡村在现代化上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认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或者人为地给新农村建设设置完成的时间表,都是对最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的表现。

Vol.31No.1

Jan.2010

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57

--

二、建设新农村不能与只搞村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等同

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是说,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和整体面貌。在这个目标要求中,第一位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村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争取农业和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综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这是第一要务。同时,要把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即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只搞村庄建设,只搞建新村、盖新房。村容整洁固然见效较快,易出成果,易出政绩,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不少地方官员往往不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不从农民的承受能力出发,不以整治为主,不尽量保护村庄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成果,而搞大拆大建、兴建新区、取直道路,更有甚者,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统一建设一户一栋楼的洋式住宅小区,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一种倾向。应该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什么、怎么建,除了需要政府的引导,更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着眼,务求新农村建设单从村容整洁来说,不是一个千篇一律的村容建设,而是一个应该有地域特色、有民族风情、有文化内涵的村容村貌建设,这当然是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步伐,也不是否定城镇化,更不能将两者趋同看待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布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在,中央再次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人产生了疑问,是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步伐,或者否定城镇化,或者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趋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是一种片面性。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忽视和放慢城镇化,否定城镇化,更不是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趋同。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建设小城镇,不断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适度向城镇转移,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靠近,通过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水平。而这条道路绝不是唯一的道路,因为,一定时期内,不可能把全部农村人口都吸纳到城市来。但这是一条根本的道路,新农村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发展,农村不可能消失,农民也不可能全部变成城镇居民,所以,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坚定不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把农业提到现代化水平,把农民的家园建设好,这自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又一条根本途径。只有新农村建设好了,改变了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加快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并采取切实措施,继续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在这里,一定要防止片面性,要切实注意忽视和放松城镇化的苗头出现,有一种见解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根源在于城镇化,他们过分夸大城市占用农村的发展基金、廉价土地,过分夸大城市对农民工的剥夺,这种看法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立起来,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绝不应该放缓,而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统筹城乡力量,推动农村建设才刚刚开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对新农村的建设认识不够,关注不够,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力不够。现实生活中还有人认为,唯有城市化才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违背现代化规律。他们主张只要搞好城市建设,把农民大批转入城市就行,不需要解释新农村,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要想把8亿多农村人口都迁入城市是非常不现实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农村的现代化,这是绝对不能或缺的。要真正解决中国农村的复杂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观念,第二还要统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大气力,否则,是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不能因为继续坚持城镇化而忽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因建设新农村来否定城镇化,更不能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混为一谈。

以上三点,在当前和今后的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但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是,广大农村的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一味地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村容村貌的改变,盖起了一排排洋楼,竖起了一座座高楼,形式千篇一律,失去了应有的地域特色,更脱离了当前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看似给农民办了好事,实则农民怨声载道,不少上级领导干部注重政绩,不注重实际,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上认识模糊,“度”掌握不好,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责任编辑孙国军)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