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刺客列传中的精神及其历史评价优选稿
- 格式:docx
- 大小:44.56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特别钦敬“布衣之侠”,他们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将行侠仗义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融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
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
以《史记·刺客列传》为代表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史记;刺客;精神特征;历史局限性目录一、《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充满了杀气 (4)(一)《史记》中的刺客带有了蛮干、愚笨的外在特征 (4)(二)《史记》中的刺客有着强悍的力量与高超的武技 (4)(三)《史记》中的刺客行为中充满了暴力 (5)二、《史记》中刺客的内在特征分析 (5)(一)《史记》中刺客的悲剧特征分析 (5)(二)《史记》中刺客的心理特征分析 (6)(三)《史记》中刺客形象带有忠孝特征 (7)(四)酬知遇之恩 (8)三、《史记》刺客形象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9)(一)存在自杀轻生等的极端方式 (9)(二)存在不计后果的蛮干意识 (9)(三)刺客中存在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根源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重视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特立独行的群体。
战国时刺客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和好名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像传统儒家一样,仅仅把“义”局限于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如“士为知己者死”和出于义愤的反强暴;更多的包含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好名”,这正是司马迁“立名者,行之极也”的思想的反映,司马迁是把立名看作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
他为了编成史记着一本伟大的书而漫游华夏各地。
在他的雄心壮志以及辛苦付出之下,史记作为一个伟大的存在流传了3000
多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将千百年来的历史浓缩在这一本书内。
史记中的'故事真是数也数不清,我最喜爱的荆轲列传这一篇了。
我十分敬佩其中的刺客荆轲。
他的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性情刚烈也被放大突出。
他儿时便喜欢读书击剑,结交的朋友还是个宰狗的酒友。
荆轲自己也是个酒鬼,天天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喝酒。
这从小培养了他的豪情壮志,以及不怕死的精神。
等他长大以后,为自己的国家赴汤蹈火,为国家做出了巨大奉献,也为燕国成为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作出牺牲。
故事围绕荆轲刺杀秦王展开。
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牺牲自己刺杀秦王,在失败过后也毫不畏惧死亡,光荣牺牲。
荆轲作为中国几万刺客中的一员,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史上的刺客都有同一个特点:他们都对死亡无所畏惧,对于牺牲坦然面对。
之所以荆轲有名,不过是因为他刺杀的是秦王而已,而无所畏惧则是所有刺客的共同点。
刺客不仅是刺杀别人的残酷工具,更是敢于打破自己内心的畏惧的勇士,不畏艰难勇敢冒险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刺客精神也不仅仅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文章中的许多人物都拥有着刺客精神。
他们为了保住机密而宁愿自杀,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的忠心耿耿。
我们也应该要有刺客精神,虽谈不上要以生命做代价,但是要有不畏艰难的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刺客列传读后感
《刺客列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温瑞安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
以刺客为主要题材,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生活、技艺和心态。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
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元吉的刺客,他是一个精通刺客技
艺的职业杀手,冷酷无情,手段残忍。
在他的身上,作者渲染了一
个极具戏剧性的形象,他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刺客,更是一个内
心矛盾、充满痛苦和挣扎的人。
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着自己的生活和信仰,对杀戮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李元吉这个角色,作者展现了刺客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使读者对刺客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悬疑和惊险,让人读后心情激荡,
难以忘怀。
除了刺客的故事,小说中还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
阴谋诡计,以及人性的善良和邪恶。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勾
勒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背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乱不
安的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心险恶。
在阅读《刺客列传》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
李元吉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内心挣扎和对生活的思考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捏一把汗。
总的来说,《刺客列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它通过刺客这个特殊的职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历史小说领域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
士为知己者死《刺客列传》赏析士为知己者死《刺客列传》赏析聂政刺侠累故事就更曲折一些,前边铺叙聂政避仇市井,仲子具酒奉金情事,又在奉金问题上通过仲子固让、聂政坚谢把“请”和“不许”的矛盾揭示出来,然后再用一段铺叙聂政的心理活动,而以母死归葬收束上文,以感恩图报引起下文,在束上起下的过程中既交代了前段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又预示了下段行刺活动将怎样展开。
“杖剑至韩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得干净利落而又惊心骇目,令人不忍卒读。
后又一波三折,写了聂政姊哭尸为弟扬名的情事,从而深化了传旨。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
他为杀人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职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奉事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
严仲子怕遭杀害,逃走了。
他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
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
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
喝到畅快兴浓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寿。
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坚决谢绝严仲子。
严仲子却执意要送,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
”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我有仇人,我周游好多诸侯国,都没找到为我报仇的人;但来到齐国,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你母亲大人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我所以使心志卑下,屈辱身分,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
”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
但是严仲子终于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安葬后,直到丧服期满,聂政说:“唉呀!我不过是平民百姓,拿着刀杀猪宰狗,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委屈身分和我结交。
刺客列传的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刺客列传》是南朝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
作品中以杀人为主题,讲述了各种刺客的故事,涉及众多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
作品在刻画角色性格和描写情节时,具有极高的技巧性和写作水平。
不仅有文艺性,还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反映力。
二、读后感受1、文学性本书对文艺性的追求在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营造出各种恢宏的场景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和精神震撼。
例如在讲述一些刺杀事件时,作者会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读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和事件的危险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在本书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刺客、地主、官员、富商等等。
它们都有自己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呈现了那个时代不同层面的文化和生活状况。
例如,作品中出现了很多为生计而行刺的刺客,他们为了赚钱而冒着丧失生命的风险。
这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元素对读者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3、历史价值《刺客列传》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历史的文化遗产。
作品中的很多元素,如当时的官僚体系、诗文水平、刺客的行为规定等等,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层面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总结《刺客列传》的阅读对于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现状意义重大。
作者通过对刺杀事件及刺客生命的描写,使得读者在其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现状的现实和生命的脆弱。
因此读者不应仅仅是因为其文学价值而吸引而是将其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参考材料。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史记刺客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其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刺客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刺客的勇敢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刺客的精神与历史背景的交融,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史记中的刺客故事让我对古代刺客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在古代,刺客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通常受雇于权贵或政治势力,通过暗杀或其他手段来达到雇主的目的。
然而,史记中的刺客并不是简单的杀手,他们往往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勇气。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韩非子的故事,他利用智慧和机智,成功地暗杀了秦国的宰相李斯,为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刺客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杀手,而是具有高超智慧和勇气的人物。
其次,史记中的刺客故事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古代社会,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各个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暗杀。
史记中的刺客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秦国的臣子,他为了报仇雪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功地刺杀了秦王。
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残酷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史记中的刺客故事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权力和地位,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暗杀。
史记中的刺客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有的刺客是为了正义和报仇雪恨,有的刺客是为了金钱和权力。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景敖刺秦王的故事,景敖是秦国的臣子,他为了金钱和权力,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愿意成为刺客。
这些故事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善良和邪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史记刺客列传》是一部生动展现古代刺客精神和历史背景的历史书,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对古代刺客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摘要】“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个人的事迹,并对他们的行为赞赏有加。
但后世史学家却对刺客列传持否定态度。
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史记》刺客群体主要的外在及内在特征,以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理解先秦侠义刺客一直为后世民众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另外,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从社会学、文学及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刺客的形成原因,探讨他们刺杀行为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侠义刺客成目录1先秦刺客的时代角色定位 (1)2《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2.1落魄失志 (2)2.2勇猛无畏 (2)2.3重情尚义 (4)2.3.1酬知遇之恩 (4)2.3.2重情义伦理 (5)2.4轻身好名 (6)3《史记》中刺客群体产生的原因 (8)3.1时代因素 (8)3.2地域因素 (9)3.3个体因素 (10)4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2)前言《史记》中的人物“传”“记”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两汉前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司马迁不仅以“实录”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悲惨而又雄壮的历史时代,而且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炳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推崇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群体。
刺客,很早便具有一种与正统相抗衡的亚文化伦理。
作为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刺客是一个不可一概而论之的特殊人物群体。
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的武士。
《史记》中的列传分为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四种。
《刺客列传》属于类传,采用这种方式为人物作传是司马迁的首创,这一类的传文是按行事相类或属性相同加以编排的,运用到《刺客列传》中,使得刺客的群体形象和文化精神特征非常明显、醒目。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2……自太史公后,后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特殊群体形象的追溯、凭吊、缅怀、赞叹。
毕业论文《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形象对比精神价值《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
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
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注释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注释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载述五人行迹,太史公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依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行刺行劫的具体缘由,记叙的有详有略。
曹沫劫持齐桓公,有管仲为齐桓公说明情理,桓公权衡利害后,宽容,使曹沫身名两全。
专诸刺王僚,前边略有铺叙,但高潮段则由伏甲、具酒、藏刃和鱼腹藏剑,行刺几个精彩细节组成,他的使命完成了,自己却为此而丧命。
豫让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终围绕豫让“义不二心”而襄子看重仁义这个矛盾冲突展开,豫让用尽许多办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可以以刺襄子的衣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聂政刺侠累故事就更曲折一些,但行刺过程十分迅速,成功,故事的高潮,写得干净利落而又惊心骇目。
本传最后写荆轲刺秦王,太史公是带着他的全部感情写荆轲其人其事的,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十分完整的叙事主人公形象。
荆轲受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
荆轲要了樊于期的首级,带上一份地图,去秦国。
但在大殿之上,图穷匕见,荆轲没有刺杀成功,最后惨死。
作家运用了许多手法刻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首先,作家运用了他人的对荆轲的评价暗示荆轲的特点。
比如,荆轲曾经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生气的瞪他,荆轲走了,盖聂说,荆轲与他论剑的时候有不称心的地方。
这里暗示了荆轲的剑术不精,为下文埋下伏笔。
而与鲁勾践下棋的时候,荆轲悔棋,鲁勾践生气的指责他,这里又暗示了荆轲没有谋略。
而在荆轲准备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他有一定的谋略,比如,他对太子丹说秦王有可能会怀疑我的行为,计划败露,如果能够有樊于期的首级,和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见我,使我有机会接近秦王。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自己去和樊于期说,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
他说秦王对待将军真实残酷,父母宗族都被杀死了,现在在悬赏千斤黄金,万户封侯,求人杀将军,怎么办。
浅议《刺客列传》中刺客的精神特质作者:张淼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刺客是中国文学长廊里一类带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既带有“士”的特征,又沾染着侠的色彩,带有强烈的暴烈因子。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是第一篇为刺客作传的文学传记,肯定了刺客的“立意”。
关于刺客,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们是“天壤间第一激烈人”,有人说他们沽名钓誉,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具有反强暴的意味,本文试从刺客入手,以文本为基础,分析《刺客列传》所传刺客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刺客;《刺客列传》;精神特质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的刺客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常常出于政治原因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往往采取比较直接的暴力手段,在最短的时间里让目标人物遭受致命打击。
《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最早的传记体史料,所传五人均生活在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崩溃,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士”阶层发生了明显的流变:一部分审时度势、长于游说的人成为策士;一部分研究学问,教授学生,成为儒生;而另一部分人,文化修养不高,没有钱财,空有一腔凌云之志,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分五裂的天下大势使得诸侯纷纷寻求有才之士,为己所用,养士之风蔚然成风,欲伸之志与用士之风相结合,刺客便应运而生了。
一、“刺客”概说吴见思曾说:“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故至今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①刺客成就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至今读之仍觉荡气回肠。
“刺客”最初是单独的两个字,后来才发展成为一个词。
“刺,君殺大夫曰刺。
刺,直傷也。
从刀从朿,朿亦聲。
七賜切。
”②而《说文解字注》认为:“刺,直傷也。
刺篆疑非舊次。
刺,直傷也。
當爲正義。
”③认为“刺”的本意为直伤;《现代汉语词典》指明“刺”有“暗杀”之义,并对“刺客”进行了阐释:“旧时称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随后“刺”又演变为表动词的训责、表官职的刺史等等。
刺客列传读后感刺客列传读后感(一)翻开《史记》,我最喜欢《刺客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各路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为了保卫家园,扞卫尊严,无数豪杰泪洗山野。
刺客,本事卑鄙邪恶的代名词,但在那个时代中,却肩负着国家的期盼和使命。
“刺客列传”中讲述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故事。
尽管五人肩负不同的嘱托,有着不同的结果,但是,他们都侠肝义胆、不畏强暴,且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论成功与否,他们都是英雄,都为后人演绎了为国为民为民族而献身的热血豪情。
曹沫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果断地抓住时机,拿出匕首胁迫齐桓公,经过一番游说,最终使齐国割出在鲁国所侵占的地方,展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豫让是最惨烈的,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为智伯报仇,屈身作为一个罪犯刺杀赵襄子,未成功,后又将全身涂黑,使全身长满漆疮,吞碳是自己变哑,再次行刺,未果后,乞求赵襄子让自己击打自己的衣服,拔剑三次跳起来击刺衣服,来表达为智伯报仇的意愿,然后伏剑自杀。
荆轲是五人故事中治安篇幅最长的。
从为刺杀秦王做准备到最后刺杀,都体现出荆轲是一个重义气、守承诺、有勇有谋的人。
无为刺客中,我最喜欢聂政。
整个故事可用“悲”“舍”来形容,刺杀宰相侠累成功后,自己毁容,挖出双眼,又剖腹,肠子都流出来,悲壮的死去。
尸体被韩国人弃在街头,姐姐因悲哀至极而死在他的身旁。
为使姐姐不受连累而毁容,可见其宁舍自己,而不连累亲人的义勇精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刺客视死如归,虽结果各异,但其忠肝义胆,为国为民舍生忘死,堪称英雄。
读《刺客列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刺客列传读后感(二)《史记;刺客列传》看似拖沓冗长,但细细品读不免会正襟危坐而又汗如雨下,在整个紧凑、激进的描写中,一度出现了“秦王惊”“群臣皆愕”“卒惶急”的字眼,试想一介匹夫,只持匕首,竟然逐得秦国君主“环柱而走”,朝堂上下举众无措,这本身就是一曲壮歌,而功败垂成被断左腿的情况下“乃引匕首以擿秦王”,其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又在其生命的终点畅快淋漓出刺客精神的快意和昂扬的生命激-情。
刺客列传历史传奇刺与反抗《刺客列传:历史传奇的刺与反抗》在历史的长河中,刺客列传作为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题材,向人们展示了许多传奇般的故事。
这些传奇鲜活地展现了刺客们的使命与他们对抗压迫、维护正义的不屈精神。
在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刺客列传以其扣人心弦的叙事,呈现出令人难忘的英雄传奇。
本文将探讨刺客列传中所呈现的历史传奇,以及刺客们所代表的反抗精神。
## 1. 历史传奇中的刺客刺客列传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英雄们不朽的传奇。
这些刺客,往往因其对抗暴政、为民除害的行为而为后人传颂。
比如中国古代的荆轲、岳飞、日本的忍者、欧洲的刺客团等等,他们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对抗统治者或异端的英勇行为。
## 2. 刺客的不屈精神刺客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成为了其传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身负特殊使命,承担着为民除害的责任,勇敢地挑战那些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斗争,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正义。
他们的信念和英勇,激励了后人不断追求自由和公正,成为历史传奇的典范。
## 3. 反抗的意义刺客列传中反抗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件。
这些传奇故事中的反抗精神,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
刺客们的行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不公正的坚决抗争,为后人树立了勇气与正义的楷模。
## 结语刺客列传中的历史传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刺客们的传奇故事和反抗精神。
这些故事不仅留存于历史的长廊,更是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刺客们的不朽传奇,呼应着人们对于正义、自由和勇气的不懈追求,激励着后人继续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涉及特定历史事件或细节,旨在探讨刺客列传所代表的反抗精神与历史传奇。
)。
论刺客列传中的精神及
其历史评价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刺客列传》中的精神以及历史评价
摘要: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令人血脉贲张;曾经有那么一批侠士,令人扼腕叹息。
他们以血肉之躯反抗暴政,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们出身草莽却一诺千金,士愿为知己者死;他们嫉恶如仇且心怀故国,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刺客。
太史公笔下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那些慷慨悲歌的英雄。
刺客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大概是国人武侠精神使然,给这两个字蒙上了点神秘的面纱。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人海茫茫,尘世嚣嚣,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侠义”二字渐渐地消隐了。
它仿佛成了一曲遥远的绝响,湮没于历史的荒村古道。
关键词:刺客,精神,评价
正文:
《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对于刺客这个特立独行的群体无疑特别重视。
当时正处于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都具有一种尚气任侠,勇猛剽悍的精神。
刺客所具有的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以及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仅仅把“义”局限于对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士为知己者死”,如出于义愤的反强暴,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也包含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为别人肯定了他的价值,所以他愿意以死来相报这知遇之恩,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
因此,刺客的精神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
两方面的内容,它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一.轻身
这里的轻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为刺杀别人毫不在意自己的生死,另一层是在必要时对自己身体的自残行为。
刺客在行刺之前心里也明白,自己很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或胆怯------他们在决定行刺时早已怀了必死之心。
从曹沫劫齐桓公的表现:“(桓公)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可见他内心的镇定和冷静,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倘若此时他有些许贪生怕死的念头,就无法做到“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再比如荆轲,高渐离在易水边为他送行时唱的那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体现出他明知必死仍不退缩的精神。
这是刺客的风度和决心,同时也是身为刺客的必须要求,怕死的人决不可能成为刺客。
秦舞阳虽杀过人,可他杀人是不得已而为之,根本目的是为了求生,而刺客的目的是求死,所以在秦国宫殿上秦舞阳“色变振恐”,而荆轲却能“顾笑”。
这实在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而在于是否怀有必死之心。
刺客轻身的表现还表现为对身体的摧残,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豫让和聂政的行刺。
豫让为了达到报仇的目的,“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聂政的行为更令人触目惊心,他在行刺成功又无法逃脱的情况下,“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为了不让别人认出他而连累到他的家人。
这种行为必然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的痛苦,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
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更无法做到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自残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在古代人看来亦是违背伦理的。
儒家训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黄洪宪也曾批评说:“司马迁传刺客凡五人,专诸为下,聂政为最下。
大丈夫之身所系亦大矣,聂政德严仲子百金之惠,即以身许
之……何至挺身刃累,而自裂其面、碎其体,以为勇乎以为义乎此与羊豕之货屠为肉何异,愚亦甚矣!”
二.士为知己者死------义
《史记》中的刺客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特征,这是也刺客最为显着的一个心理特征。
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如果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牺牲自己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
最为典型的是豫让。
豫让“先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因为这种尊宠,让豫让产生了回报的欲望和无愧于恩遇的强烈伦理动机。
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豫让曾表决心说:“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行刺不成后,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而如此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原因是“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刺客列传》所传达给人们的精神从这里可见一斑。
一篇《刺客列传》就以刺客为代表,彰显了太史公对这一类人的高度褒扬。
他认为他们的品格、作为,真实又符合道德,是正义的代表。
他心中的刺客是有高尚品格的节义之侠,轻死重节,充满无畏。
与崇尚“耻文化”的日本武士依据社会文化的规定范式在特定情境下不得不选择死不同,战国死士为自己的独特感觉与理念,秉持自己的独立标准,自主地满足自己的心理精神需求。
他们虽然多是底层微贱之人,但毫无例外都是自视极高。
如果没有机遇,会终生被人忽略鄙视,默默地老死巷闾或乡间。
一但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就可以灿烂地爆发,辉映历史。
三.评价
刺客的种种“违法”行径,是值得商榷的。
大多数人的枉死毫无价值,既不能推动历史前进,也不会改良社会风气。
韩非子就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但却不韩
非确实有些偏执。
在礼崩乐坏的乱世里,哪有真正的法治可言?命如蝼蚁,辗转哀嚎,用生命来完成一次华丽的冒险,那只不过是对命运的一种极端抗挣。
我不赞成他们的做法,但欣赏他们的精神。
死士是纯粹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追求的是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实现,以生命做代价。
由于刺客是以突袭手段来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采取的手段多是暗杀,算不上光明磊落,为正人君子们所唾弃,而且其行为常跟政治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刺客就饱受人们的批评,《刺客列传》中的刺客更不例外。
班固就曾说“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班固的立脚点是儒家的正统思想,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游侠,也是对刺客的批评。
也有人依儒家“仁”,“智”,“勇”的道德评价为标准,将五位刺客评类分层。
更有负面评价批评他们动机不善,实为名利,为统治者效命等。
还有一些人是针对其中的具体人物进行评论的,如明代方孝孺的《豫让论》,对豫让颇多微词;如何孟春评论豫让:“当彼国士之遇,而不能先事已其乱,救其亡,何以当其所遇哉皆不可以言士。
”认为豫让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没有救主公于危亡之中。
正面的评价赞赏他们知恩图报,超越生死,反抗暴政。
如黄洪宪评价荆轲:“当燕丹时,内无强力,外无奥援,而以孱国当枭鸷之秦,此谓卵抵泰山者也。
故刺秦亦亡,不刺亦亡,故刺秦王非失计也。
夫乌附、五石,非长生之药也,即有寒之疾中于关窍,则乌附用;诡痈诡疽起,则五石用,等死耳,冀万一其效之。
故人有死疾,则乌附、五石不可废;当丹之时,垂绝之国,则荆轲未可非也。
”是替荆轲辩护,认为他并没有促使燕国灭亡,并在一定程度上称赞了他积极有为的态度。
这些评论都是站在实用的立场上,以刺客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国家作为评判的标准来进行评价的。
司马迁是排斥以成败为标准的功利论的,正如他不因卫青、霍去病功绩显赫而作积极的肯定,也不因李广一生失意而略减其神。
他看重的是刺客的“意”与“志”,即刺客的精神特征。
在文末的“太史公曰”中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
《刺客列传》所塑造的一系列刺客人物,他们或崇高,或悲剧,或卑微,但无论哪一种,都饱含着司马迁真挚的情感,注入了他对于生命的深刻的体验。
司马迁以一种至深至痛至刚至柔的笔调,为这些悲烈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哀歌,伸张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
悲歌征途,白衣胜雪。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风中不返的,何止是荆轲,以后史书,再无刺客传记。
从此以后,再无“刺客”。
参考文献:《史记列传》(北京纺织出版社),《孝经》,《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汉书司马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