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城市发展战...
- 格式:ppt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38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集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A.人口集中B.经济活动多样化C.社会组织复杂D.地理位置偏远答案:D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包括以下哪项?()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技术发展D.自然资源丰富答案:D3.以下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B.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C.区域发展对城市发展没有影响D.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答案:C二、填空题1.城市的三大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2.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____、____、____等不同阶段。
答案: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指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2.城市形态: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结构和功能分布等。
3.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
答案: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空间结构紧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特殊。
2.简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案: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简述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城市发展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和成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较慢,成长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成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城市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并吞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加速了城市化。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原料,产品要运输至外地,就出现了城市仓储运输用地。
铁路、车站、码头及公共建设均有着自己的选址要求,都改变着城市的结构布局。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一)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三)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居住由分散变密集,从靠近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为主转变。
城市化也可称城镇化,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区别仅是文字使用与规模的区别,“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
人口按职业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户籍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扩大)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地区,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环境。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地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发展(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保护文化遗产与新科学技术应用协调、从实际出发重视当地客观条件和历史传统(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生活和谐:城市设施现代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及收入状况,不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规划师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