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硐行枥记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8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班别姓名《论语》十则 (七年级上册 10课)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以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必然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极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教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够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念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念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伶俐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检讨自己有无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势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更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酷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021年2月12日游记类古文阅读〔二〕强例及铁【2021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文后题目.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 ,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日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境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皆然.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菱前导.初焉,假设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那么蒲伏焉;又未几,那么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那么其前隘,且重以烟, 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 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 ,其穴竟于是,竭力奋身,假设鱼纵焉者, 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嘲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假设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酷, 名曰定心饮.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眺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那么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诅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 某官某, 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 坝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1 .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C.亦阳慑为殆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D【解析】口言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虞〞应解释为“忧虑、担心〞.2 .以下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①是中极暗②烟郁勃满洞中③心骇乱恐甚④如是,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诟者⑥喜幸生手其额者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D【解析】「2自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题干中“间接〞一词,可以排除①②, 这两句是直接表现山洞的危险难行;④说明此山洞很短,未表现山洞的艰险.3 .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C.根据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一C【解析】「长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出.量星丁C不,“定.饮〞是给人淘涛玩前人逞惊的酒,嘴崎的是人闹的人,为非洞外及酒的人:文至也未依比坟"走七武"走当地风俗1t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初焉,育[Wj阔可步.〔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一〔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解析】匚自此题考查理解并译文言语句.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焉〞“步〞,〔2〕中的“者〞“为〞“白〞“下〞等.学翕雌焉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武昌九曲亭记【北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毛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随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谿.依山临壑,隐蔽松相,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II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叫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典匕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酉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1.对以下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子瞻杖策载酒杖:拐杖B.扫叶席草席:以……为席C.然将适西山适:到……去D.皆效于左右效:献,呈献2.以下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庐王江上乃设九宾礼"B.相携徜徉画上秦王必喜也声见臣C.以此居齐安三年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D.方之怅然移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苏轼“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的一组是〔〕①依山临壑,隐蔽松相,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②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③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缺乏以席众客④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⑤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⑥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4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武昌诸山陂随蔓延,涧谷深密,隐蔽松相,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且西山古木数十, 其大皆百围千尺,令子瞻意适忘返.B.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 表现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 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兴奋的心情.C.作者写自己少年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子瞻总是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D.文章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他处事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客赛与解折1. A【解析】匚仁^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水平. A项,“杖〞解释为“拐杖〞错误,假设解释为“拐杖〞,那么与后面的“策〞意思相同,使句子没有谓语,所以“杖〞在此处应用作动词,解释为“拄着〞 .2. AI解析】户本避考查考生理都常更文言虚词左文田的意义妥弓法的水平u A胃,两者卷是介烹,“在二B项,前者走连两,表方式:后者是逆书,息因芟u 3,前者走介司,表算因,“由于二后者是连词, 裹弁判,“第且,并且%D项,前者是介刘,“为了〞;后者是介伺T "核'3. B【解析】「假设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水平. “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即在齐安住了三年,不感觉时间久,意在说明苏轼对此地十分喜爱,流连忘返.题干要求筛选苏轼“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是要求筛选此地吸引苏轼的原因.考生做题时可以用排除法,如③是说废亭遗址地方狭小,不能承载太多游客;④是说子瞻对这些大树感到不满,这两句都是子瞻对此地感到“不如意〞的地方,而⑥是说子瞻的人生追求, 并没有表达它与齐安的关系,排除这三句即可得出答案.①说武昌诸山景美,②说武昌山中的人好客,⑤说新亭建成,西山的景致更美,这些都是齐安吸引苏轼的原因.4. A【解析】「2自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央意思的水平. A项,“西山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令子瞻意适忘返〞错误,由原文“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和“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可以看出苏轼是想把大树砍掉,建九曲亭.5. (1)正当他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觉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等到他已经满足时,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2)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能要求自己心中不觉得惭愧, 处世不受到人家的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解析]’:(1),方〞蜂为“当,正当弋关注实词 5 遂为“揍取,取代二“忒"译为"港定二“海然〞还为“吃惊,C2) “孰〞译为“潍* “慢"语为“只〞一姑〞连为“姑且,特殊的我方式,“乏因于白,无食于外〞蜀于状语后更句;【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知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上下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谿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松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 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由于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 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 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 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 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 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 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它们大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 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 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快乐.从前我年轻时,或道看于映游览各地,遇口就全口,遇水菰逆奇,于第新未者不是奇头式羯衣医卷悬桂的走在我的前巨.宵不能到达的地于睡花总是为这事或天不嫌快.商时城一个人飘然及游,悠闲囱在地在意石上漫游,来挂南时抗土的山花野苴,徐血港落在口沟占前黑子,从案由舀我水来喝,素打泡这法子的人往住把他当双神a一般的人的u其安夫y的景萼无弓无尽.司以使人心济行快的事最f人耳受口正当他栽得一种造意的季蔑时,〔觉考;文十万班号不能取R这件乐蛭;等到佬三经清足防,又息是花自二离是于这祎本超感胤吃悼,觉停假设笑.好比喝酒巧及,三花八匚的荽看得在近酋,总之是为了一诧肚馥, 布晦T之后,耕些事物〔乏逵好的三是不好的佥乃:同爆变改了冷臭的东西,宿辞却遭得失点哪里魄?咒能要求囱己心不不觉理湃亮,我当不殳到人窠的七番,而行£这运地生活在人噌■,这茕是子第在红里惑到快乐的原因.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精品强烈推荐下载即可使用。
五峰集《观石梁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五峰集《观石梁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
九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
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
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之大观也B.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C.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安求其能千里也2.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则/何时/而乐耶?B.然则/何时而/乐耶?C.然则何时/而乐/耶?D.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列对【甲】文相关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B.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麻革《游龙山记》原文及翻译麻革原文: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
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①。
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
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
嘉木奇卉被之,葱茜醲②郁。
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
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
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
阴木荫其颠③,幽草缭其趾。
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④以进。
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识。
”因命余。
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译文龙山无山脚,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东西。
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来,山高高地挺出,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叶。
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边的山峰间,心里开始觉察到龙山的奇异。
又回旋地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绕着护卫的样子。
上好的树木和奇异的花卉覆盖着山坡,翠绿繁茂,花香浓烈。
风从树尖上刮起,树林摇荡,山峰与树木好像相随着都将坠下,使人惊异得眼花缭乱。
又行几里,发现有深不见底的、清澈照人的、水积聚不流动的、水四处流动的山泉,也有泉水伏流从石缝中冒出来,相互冲激着成为快速流动的溪流。
茂盛的树木遮盖在溪水的上面,幽暗的花草缭绕在溪水的下面。
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随即下马,分开草丛,分布着蹲坐在石头上,年轻人把酒烧热了献上来。
喝了几杯酒,有客人指着西边的大石头说:“可以在这上面做记号。
”并请我撰写。
我便将一同游览者的姓名及游览日期写在石头上面了,然后大家离开了。
专题十二真题精选一、[202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山行[唐] 项斯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以下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抽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起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平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二、[2021·滨州]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21·德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满井游记》基础字词1.注音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廿二日(niàn)土膏(gāo)鹄(hú)靧(huì)面鬣(liè)蹇(jiǎn)曝沙(pù)汗出浃背(jiā)堕事(huī)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燕(yā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花朝(zh 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犹:副词,仍然、还。
厉:猛烈。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时,副词,常常。
作,起。
则:就。
砾(lì):小石块,碎石。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局促:拘束。
之:结构助词。
欲:想要。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驰行:疾行,即快步行走。
辄(zh ã):就】【译文】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却不能够。
(我)每次冒风疾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了。
【解析】在记游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北国的早春。
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郊外踏青。
可是这一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为后文作了铺垫,欲扬先抑,把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此段写北京早春的寒冷和冷风的厉害。
2.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廿(ni àn)二日:二十二日。
稍和:略微暖和。
偕(xiã):一同,协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柳:高大的柳树。
夹堤:分立在堤的两边。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微:副词,稍微。
润(r ùn):湿润。
空阔:开阔。
若:好像。
脱笼之鹄(hú):从笼子里飞出的天鹅。
之,助词,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Page 1-----------------------宋朝政府对寺观的土地、赋役政策厦门大学历史系杨际平一、宋朝政府对寺观的土地政策宋朝政府对寺观的占田一直采取限制政策。
这一政策承之于唐朝,并延至元朝。
根据唐令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修订的日本《养老令·田令》第 35 条规定:“凡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园地舍施及卖易与寺”①。
此条规定应本于《唐田令》,原文应为“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为《唐令·田令》的第31条②。
《唐令·田令》所规定的官民应受田额都是占田的最高限额,意在抑制土地兼并。
《唐令·田令》第 31 条所规定的僧尼道士的应受田额:“诸道士、女冠受老子《道德经》以上,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
僧尼受具戒者,各准此。
身死及还俗,依法收授。
若当观寺有无地之人,先听自取”与第31条规定的“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其意自然亦在抑制寺观兼并土地。
唐建中元年(780)“均田制”名实俱亡后,《唐令·田令》的多数条款自然失效,入宋以后,更是如此。
但关于“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的规定却仍旧行用不替。
1999 年戴建国先生于天一阁发现的明钞本《天圣令·田令》第3 条即为“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③。
明钞本《天圣令》现存10 卷,自“《田令》卷第二十一”至“《杂令》卷第三十”。
《天圣令·田令》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凡7 条,其后曰:“右并因旧文以①日本《令集解》,吉川弘文馆昭和五十八年(1983)版。
《唐令·田令》的规定应既包括“寺”,也包括“观”,而《养老令·田令》则只讲“寺”不讲“观”,此或根据日本实际情况所做的修订。
马说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23.马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二、综合性学习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2018年5月7日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明)王思任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
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
癸卯入觐,必游之。
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
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
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
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
寻入欧门,上醉翁亭。
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
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
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
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
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
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
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
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
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
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
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
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
②垞(chá):土丘。
③蘧(qú)舍:旅舍。
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B.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C.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D.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满硐行枥记
七月流火,盛夏时节的嘉祥大地酷暑炎热,却阻挡不了县作协采风团与满硐镇久违的约定。
7月20日上午,采风团一行30余人热情高涨,心潮澎湃,在作协主席张恒涛,作协副主席韩宗民等作协领导的带领下走进满硐镇采风创作。
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聆听一路思考,一路感触一路收获......
满硐位于嘉祥县、金乡县、巨野县三县交界处,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耕地3.8万亩,辖26个行政村,人口3.5万人。
这里文化底蕴悠久,群山争奇,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访古迹,满硐镇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数千年来,这里涌现出一批圣贤英杰人物。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和了解的人物要属“宗圣”曾子,曾子以其博大的胸怀滋润哺育这一方水土这一方百姓,从历史走进新时代。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门“四大圣贤”之一,倍受历代帝王尊崇,唐总章元年(668年),始封为“太子少保”,南宋咸淳三年(1261年)开孔庙“四配”,元至顺六年(1330年)加封郕国宋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宗圣曾子”。
曾子一生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在修身和躬行孝道方面建树颇深,著有《大学》和《孝经》,“吾日三省吾身”,成为传世格言,在当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史料记载,这里还是元代礼部尚书满让河东晋太尉郗鉴的出生地。
清光绪《嘉祥县志》载:“满让,字谦甫,幼喜读书,立身廉谨,为户部令使,初任员外郎,升太平路同知、开元路总管、永城兵马都指挥使,寻进大司农司丞,后以正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任课耕劝读,老而不倦。
洪武初屡召不起,洪武九年卒,年八十六,葬于富山”。
郗鉴,满硐镇郗庄人,死后葬于嘉祥村东
灯台山。
他是书圣王羲之的岳父,“东床快婿”成语传古今。
走进满硐镇曾庙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宗圣坊”,庄重静穆而又不失威严,见证了曾庙岁月的变迁。
曾庙,这座占地29808平方米的建筑,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戟门、景圣门、育英门、咏归门、慎独门、宗圣殿、寝殿、莱芜侯祠、三省堂、斋宿所、马厩、万历碑亭、乾隆御碑亭等30余座重要建筑,包含殿、庑、厅、堂80余楹。
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肃穆壮观。
从宗圣门进入第一进院落,院落东西各有两个侧门,东为“景胜门”,西为“育英门”。
在第一进院落东面有一口井叫涌泉井,相传为纪念曾子侍亲至孝而修建。
过涌泉井,有一座高大石碑叫“重修宗圣庙碑”,建造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故又称明万历碑,碑文详细记载了万历七年重修曾庙的经过。
第一进院
落到后院分路,并列三座大门,东边“慎独门”,中间“戟门”是曾庙的第二道主门,它是通向主体建筑——宗圣殿院的大门,西边“咏归门”,是西路莱芜候祠院的大门。
采风团一行由戟门进入第二进院落,迎面是高大壮观的“乾隆御碑亭”,碑文“宗圣曾子赞”,80字,高度评价了曾子的业绩。
东西两边的享殿称东西庑,是宗圣殿的配殿,东西各五间,是供奉曾子著名弟子以及对曾庙宗祠有贡献的曾氏子孙或官员。
穿过“乾隆御碑亭”,拾级而上,登上露台。
此处是曾子后裔主持祭祀曾子的地方,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曾活动。
迎面是曾庙的主体建筑——宗圣殿,殿门上方有木匾一幅,上书“道传一贯”,为清朝雍正皇帝御笔。
宗圣殿配享曾子彩色塑像,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子(孟轲)的塑像陪祀,木龛两侧红漆圆柱上挂有一幅刻板对联,上联为
“执中精允列圣渊源约言之统于一贯故从往者法诏唐虞”,下联是“止善明德诸贤授受广推之衍作十章则开来者道传思孟”,所以这座大殿叫宗圣殿,曾庙又称宗圣庙。
宗圣殿后是第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是曾子寝殿。
在曾庙,采风团一行了解曾子思想文化。
走进关山,体会关山风情。
客车在峻险奇秀山峰中游走,在花草绿树中穿行。
不知不觉中来到山腰一处风景佳处,满硐镇党委书记楚丰华正在此等候大家,一下车,顿感心旷神怡。
仰看山顶,顺着弯曲道路是时代留下的斑驳痕迹,被核桃树、桃树、苹果树、杏树等点缀的份外多姿。
曾经,靠山吃山的思想,让关山满目疮痍:开山采石,一座座山头被削平,一颗颗树木被砍伐,俯瞰山区,犹如一块块“牛皮癣”。
晴天,灰尘漫天,白粉覆地,雨天,泥石流充斥着道路,阻塞河流……
时光飞转,转眼进入21世纪,祥城大地吹响了封
山禁采的号角,满硐镇广大干部群众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书写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华丽篇章。
“2014年10月,满硐镇一口气拆除石灰窑32座,封停石灰窑102座。
”楚丰华介绍说,围绕关山地质公园建设,满硐镇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把旧山换新颜,不为一时之利,不争一时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豪迈一步一个脚印,愚公移山,让关山更绿,关山更美。
目前,我们开展关山梯田修整3600多亩,硬化山路11公里,建设蓄水池12处,铺设滴灌管道30多万米,封山围网2万多米,栽植桃树、核桃树、杏树等十几种果木40多万株,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成为现实,荒山“蝶变”花果山。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作为党的最基层机构,农村党支部在引领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
位于满硐镇北部3.2公里的阿城村走出了党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满硐实践”。
在村党支部书记陈卫华的带领下,采风团一行深入村扶贫车间,听取公司负责人生产和员工工作情况介绍。
陈卫华说,村委会与青岛辰泽服饰合作,将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制衣厂房租赁给青岛辰泽服饰公司,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吸纳170余人实现就业。
同时,盘活现有集体资源,利用村北荒山200余亩,依托已有的公墓建设,通过租赁收入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将未利用地4.5亩租给青龙山公墓进行绿化,年增收0.3万元。
开展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阿城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亩,预计增加集体收入1万元,初步计算,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达20余万元,成了有名的富裕村。
从阿城村出发,十多分钟就来到了鹰山,这是一处
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山体,树木郁郁葱葱,如天然氧吧。
一路走来,古道蜿蜒,风光旖旎,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在这里,对秋胡戏妻的故事多了一个地理上的标记。
此次采风团一行得到了满硐镇政府大力支持,镇党委委员孔倩倩一大早就来到县融媒体中心大楼门外等候并全程陪同,百忙之中镇党委书记楚丰华会见了采风团一行,介绍满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同大家一起用脚步丈量鹰山,加深了大家对满硐镇深厚文化底蕴的认识。
匆匆满硐一行,总感觉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
”迅速记下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