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旅游地产:从新加坡克拉码头看历史街区如何与商业完美融合
- 格式:docx
- 大小:35.60 KB
- 文档页数:6
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目录1. 欧州成功案例 (3)1.1 英国伦敦里维尔城改造案例分析 (3)1.1.1 背景概述 (4)1.1.2 改造方案设计 (5)1.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7)1.2 瑞士苏黎世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8)1.2.1 背景概述 (9)1.2.2 改造方案设计 (10)1.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1)1.3 法国巴黎马雷区改造案例分析 (13)1.3.1 背景概述 (14)1.3.2 改造方案设计 (15)1.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17)2. 美洲成功案例 (18)2.1 美国纽约下城酒吧街改造案例分析 (19)2.1.1 背景概述 (21)2.1.2 改造方案设计 (21)2.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3)2.2 巴西里约热内卢老城改造案例分析 (24)2.2.1 背景概述 (26)2.2.2 改造方案设计 (27)2.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28)2.3 墨西哥墨西哥城历史城中心改造案例分析 (29)2.3.1 背景概述 (30)2.3.2 改造方案设计 (32)2.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33)3. 亚洲成功案例 (34)3.1 韩国首尔兴京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36)3.1.1 背景概述 (38)3.1.2 改造方案设计 (39)3.1.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0)3.2 新加坡莱佛士初创区改造案例分析 (41)3.2.1 背景概述 (43)3.2.2 改造方案设计 (44)3.2.3 改造成果及影响 (45)3.3 日本东京神田地区改造案例分析 (46)3.3.1 背景概述 (48)3.3.2 改造方案设计 (49)3.3.3 改造成果及影响 (50)4. 总结与展望 (52)4.1 国外旧改成功经验总结 (53)4.2 对中国旧改的启示 (54)4.3 未来发展展望 (55)1. 欧州成功案例汉堡市位于德国北部,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随着传统住宅市场陷入低迷,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一系列文旅地产、产业地产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和深入。
但是文商旅到底是什么东东,特点和案例有什么,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什么是文商旅复合地产文商旅地产定义:通过文化主题脉络,满足消费客群新消费需求,极具个性化的主题型商业地产模式。
文化作为营造者和价值提升器,诠释的是项目的个性和主题。
旅游作为客流驱动者,带来的是消费需求;文化则作为营造者和价值提升器,诠释的是项目的个性和主题。
因此从商业地产而言,商、旅、文三者扮演不同的角色。
旅游地产中的“都市文化休闲街区”,从商业地产的角度看,往往就是一条“文化商业街”。
从文商旅跨界视角的分类方法,其实可以分为“文化综合体”、“商旅文街区”、“文化旅游大片区”三种类型。
无论何种形态,旅游文化往往都和商业互为表里,即使在度假类型的文化旅游大片区中,“有了充足的人流,也可以建购物中心,把商业装在文化旅游的壳里面。
二、文商旅三结义——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成文1.以文带旅通过文化注入旅游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及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带动旅游的兴盛。
2.以旅兴商通过旅游促进商业的繁荣。
以旅兴商是指通过旅游项目带来更多的消费客群,人气的聚集能更好的提升项目的影响力。
3.以商成文通过商业组合完美文化要素。
消费需要的多样化正推动着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三大功能的积极融合。
剧场、博物馆、画廊等业态进入文商旅街区,形成与其他购物形态的差异化,又能深化文化主题。
三、用案例说话——文商旅分类和案例1.古典型文商旅项目特点: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岁月洗礼,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基本上是“天然而成”。
以古城、古镇、古街为依托,修旧如旧,形成特色风貌区。
承继历史文脉,保持原有风貌,融入现代元素。
2.古典型文商旅地产的个性和共性:个性诸如:反映出鲜明的区域历史文化和习俗、风情;布局和建筑形态等外显形式各有千秋等等.共性诸如:都依托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商业、旅游、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单就商业论商业,就地产论地产)3.项目举例:古典型文商旅地产(1)古典型文商旅地产——豫园“庙、园、市”“释、道、儒”“商、旅、文”——这就是豫园地处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700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上海的根”,是上海特有的人文标志和文化名片。
化氛围,丰富了港口城市的旅游内容,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1利物浦港口的发展历史18世纪末,地理位置的优势让利物浦迅速发展为当时最大的国际性港口城市之一,并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都市。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港口设施扩建、改造,至19世纪末,利物浦默西河沿东岸修建成了长达十公里的封闭式船坞群。
20世纪中期,由于船坞容量和淤泥堵塞等问题,利物浦大部分码头、船坞迅速萧条。
加上二战期间的多次空袭,城市内部和许多船坞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仍无法让利物浦重新振作。
到20世纪90年代,利物浦沦为欧洲最贫困的城市之一,曾经辉煌的码头、船坞等工业遗迹成为城市发展的沉重负担。
2利物浦港口景观更新模式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后,利物浦开始积极探索城市复兴之路。
早期由于因循守旧,多年来始终没有挖掘出自己的优势,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
在近三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利物浦从观念转变开始,其核心是开发城市、港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复兴;主要采用了“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展开政府与私人组织的合作;坚持遗产引导的再生模式,完好地保护了工业建筑遗产。
经过一系列城市复兴实践,不仅整合了城市肌理,还通过水系构建港口文化,使滨水地带与城市相互连接,利物浦港口开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如今,以阿尔伯特船坞为主的利物浦港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滨水前沿,其占地7.5英亩(约3.04 hm 2)。
改造后的船坞分成外部码头展示区和内部文化艺术展示区。
以坎宁半潮船坞为视点,沿码头岸线望向远处的建筑,高耸的烟囱和柱状塔楼依然矗立,独特的红色仓库群围绕在船坞四周,港口大厦和利物浦大厦成为背景,形成了强烈的海事特色。
摘要 针对历史港口景观不断被破坏的现状及景观同质化问题,文章以英国利物浦港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景观保护更新模式,提出我国历史港口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章从利物浦港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港区滨水景观改造、人文景观的修复与打造、文化旅游的融合等方面分析其具体的保护更新模式,总结出以港口景观承载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港口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历史港口景观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景观更新策略。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以新加坡城市规划为例拥有马六甲海峡这一无法复制的自然禀赋和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新加坡的产业优势毋庸置疑。
但是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这却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地方:土地面积仅714平方公里,只比珠海的香洲区稍大,有人称为“跑步一不小心就会跑到马来西亚”的国家,人口和产业却高度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要容纳7300人。
但是经过数十年来不懈科学规划的建设,新加坡却已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究竟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密码是什么?珠海党政代表团经过连日的实地考察,得到了不少启示。
从花园城市到“可感绿化”夜幕低垂,在新加坡海滨湾地区,从最繁华的金沙娱乐城56楼楼顶往下看,只见遍布着数十棵25-50米不等的“超级树”。
这是新加坡政府特意“栽种”的环保人造树,在钢筋搭成的“树干”上,攀援着各种绿色植物,原来这是新加坡解决绿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垂直花园”的妙着。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人造树同时承担着收集雨水、太阳能发电、通风管道等作用,为周边101英亩的温室、226000种植物提供生态能源。
这样的奇思妙想在这里并不鲜见,在机场通向市区的道路两旁,则根据新加坡赤道国家日照时间长的特点,种植了树冠覆盖面积大的“雨树”,偌大的公路竟看似林荫道,没有高速公路常见的炙热和耀眼,给人平添一股清凉感,城市绿化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某个树种“列队”在路边,而是高矮、颜色、姿态各自不同的上百种花草树木错落种植。
“相比珠海,新加坡土地面积小,但可以通过绿色空间的多样化,将绿地分散在各个市民有明显感受的地方,让市民和游客一出门就真切感受到绿地,而不是采取集中建设几个绿地公园的方式。
”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刘太格道出了其中的秘诀。
据介绍,新加坡还从绿色空间吸引鸟类和其它生物的角度看待绿化,“要吸引更多人才落户,不仅要绿化城市,还要把野生动物也引来。
目前路两旁种植的树木品种单一,但并不适合鸟类玩耍,它们喜欢更错落和多样的绿色空间。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一)波士顿昆西市场1.概况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
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
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
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2.地方特色2.1优越的区位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3.改造亮点3.1市场调研先行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
古代港口城市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古代港口城市作为贸易的重要枢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成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桥梁。
这些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本文将从古代港口城市的地理优势、贸易活动以及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内涵。
首先,古代港口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而成为贸易发展的重要节点。
位于海洋沿岸并可通航的港口城市,能够方便地与海外进行陆海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例如古代中国的广州、苏州,以及开罗、亚历山大等地都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靠近海洋,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也具备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便于将货物输送到内陆地区。
这种区位优势使得这些港口城市成为了一个大舞台,吸引了各类商人、货物和文化的涌入。
其次,古代港口城市作为贸易枢纽,通过商业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交流的融合。
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商人们不仅带来了各种奇珍异宝,还将各自的文化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这种文化交流在文学、技艺和思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和瓷器传到了西方国家,同时也带回来了许多陶器和艺术品。
这些文化的互相渗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各国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灵交流。
此外,在古代港口城市的贸易活动中,商人们的交往不仅仅局限于商品交换,也涉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的交流。
商人们往往组成商会或商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共同面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
这种组织形式及其交流关系也推动了商人们和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
在这些商人的交往中,除了商业合作,他们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了解不同地方的习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这种交流不仅促成了商业上的合作,也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最后,在古代港口城市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还不可忽视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古代港口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支持,同时,政府的保护也能增加商人的安全感,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
政府还会引导和鼓励文化交流,例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供展示各个地方文化特色的场所。
细微之处见真章——从克拉克码头复兴看城市滨水旧区改造性再利用摘要:新加坡河滨水区域由废弃的滨河工业地带转变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休闲中心,实现了全面复兴。
其改造性再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旧城旧区改造有着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微循环功能置换环境修复改造性再利用引言从人类的活动看,数百万年人类生存的过程造就了人类选择聚居地的一种天性,即对滨水地带的向往。
整个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都集聚在沿海滨水一带。
进入工业社会后,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等大量占据着滨水空间,城市的滨水区成为了城市的核心部分。
但随着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转变,众多城市滨水空间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逐渐衰落。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越过大拆大建、大开大发的疾风骤雨式的阶段,但城市快速建设导致的高能源消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还在限制着中国城市前进发展的步伐。
当前,城市建设转向精耕细作、品质提升,城市更新问题日渐突出,而作为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滨水旧区更新问题更是首当其冲。
1城市发展“微循环”理论吴良镛先生曾提出城市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和谐共处的,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在以《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的主题发言中提出“包括我们的建筑设计、我们的环境设计、我们的城市设计,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事情,由简单的单体来组成的城市系统,实际上会自动生成极其复杂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摒弃初期的疾风暴雨式开发建设,寻求从细微处入手,注重城市细微之处的调节能力,发展城市“微循环”系统。
新加坡作为一个滨水城市国家,仅有弹丸之地。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城市中心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其滨水旧区更新改造,从建筑至环境,都体现了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城市魅力自我修复能力的塑造。
2新加坡河克拉克码头滨水旧区改造实践克拉克码头位于新加坡河临出海的大转弯处,优越的位置使之在19世纪变成了繁荣的河运中心。
对广州港集团太古仓码头二期项目开发经营的几点建议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6期摘要太古仓码头是广东省“三旧”改造重点项目,一期项目自2010年初运作至今。
笔者结合太古仓码头一期项目运行情况,对如何从“海丝之路”节点和广州城市景观建设的高度,高标准、高规格设计、开发、经营二期项目和如何在商业地产遍地开花、竞争异常激烈的互联网时代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太古仓码头商业物业经营太古仓码头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建于1904年,3座T字形码头、7座仓库构成,是清末民初外资进入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广州近代十三行对外贸易及商埠文化的延续。
2007年,业主广州港集团根据广州市白鹅潭地区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太古仓码头前沿和仓库进行转型改造,在保留太古仓原有码头区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现代服务业态,引进国际葡萄酒采购中心、展示库、创意设计工作室、电影院、五钻大酒楼、游艇会、特色酒吧等业态,将太古仓码头转型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展贸、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新“城市客厅”。
从2010年逐步投入经营至今,经营逐步稳定,同时二期项目的开发也提上日程。
笔者结合太古仓码头一期项目运行情况,对广州港集团如何站在“海丝之路”的节点和广州城市景观建设的高度,高标准、高规格设计、开发、经营二期项目,如何在商业地产遍地开花、竞争异常激烈的互联网电商时代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寻找品牌合作者,共同开发运行广州港集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商业地产列入主营业务板块之一,起步较晚。
从集团拥有的地块看,大都是珠江岸边最稀缺的资源,具有先天优势。
如果商业物业板块要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形成与传统港口主业共同支撑集团公司“做强做大”的发展格局,可以与行业巨头合作打造一个经典项目,成为打开市场和提升品牌的突破口。
太古仓码头是集团第一个自主改造项目,是商业物业开发经营的试水。
国内外产城融合案例分析,探析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产城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城市开发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的过程,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城融合已经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中国,产城融合也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选择国内外的产城融合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探索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一、国外产城融合案例分析1. 曼彻斯特市中心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曼彻斯特市中心的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是英国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项目基于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市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新的商业、住宅、文化和娱乐场所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吸引力。
项目的核心区域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该区域由一系列高层商业大楼、酒店和购物中心组成。
这些建筑与曼彻斯特旧城区的历史建筑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2. 纽约切尔西市场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切尔西市场是纽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市场,曾经是食品批发市场和制造业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市场衰落了。
2005年,纽约市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产城融合开发,重建切尔西市场。
该项目将纽约市的娱乐、文化和制造业相结合,建造了一系列新的公共广场、高层住宅、办公楼和商业区。
其中,The High Line是该项目最著名的部分之一,该公共空间和步行走廊建造在一条废弃铁路上,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场所。
二、国内产城融合案例分析1. 浙江杭州CBD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该城市近年来开始注重产城融合发展。
浙江杭州CBD是杭州市的商业中心,其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将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城市中心。
在该项目中,杭州市政府引入了一些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以加速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
与此同时,还建造了大量商业中心、办公楼和高端住宅,吸引了众多商业和文化活动。
真正有生命力的现代商业形式在于感受和体验,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兴盛即来源于旅游业与商业的跨界融合,成为解决当前千城一面的现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极好方式。
然而,能够真正打造出既受游客拥趸、又受业界膜拜的历史街区却是难上加难.新加坡克拉码头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街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改造开发,于2006年底完工,如今,已实现了当初将其打造成为新加坡首要的餐饮娱乐生活景点的愿景,本文将以之为参照案例,对此类项目的操作关键进行初步总结.克拉码头位居新加坡国家的中心区位,坐落在里峇峇利路和新加坡河旁,总占地50多亩,曾是海上商贸货运交易之地。
克拉码头历史街区由五座保有19世纪原貌的彩色建筑组成,每幢建筑拥有超过60间仓库和店屋,显现出当年码头和仓库历经沧桑的内涵。
但是,克拉码头改造开发给予外界的最大震撼就是,原来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还可以这样创新——01传统VS现代克拉码头的再造开发在原貌修复保护旧建筑的同时,充分根据现代城市的需求对建筑空间外部色彩、灯光、景观,进行了现代创意设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协调融合、营造出适合现代城市风貌的独特氛围空间。
老仓库建筑砖瓦材料与玻璃、钢框架、塑料顶棚等材质的强烈对比,正是克拉码头乐于呈现的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而追求时尚、展现个性的特质,也在这群建筑中给自己写下了最完美的诠释。
02 跳跃的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和建筑本身互相依存:如果没有建筑,色彩就没有依托;而没了色彩,建筑就少了增饰,因而色彩就成为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
在普遍的商业建筑应用中,建筑物的墙体都强调运用过渡色,以淡雅色彩为主。
而克拉码头则反其道而行之,用色极尽大胆,暖红色的墙体,配以草绿色的门窗;粉色和天蓝色交织的墙面,乍一看,还以为来到了迪斯尼乐园,充满童趣和活悦。
不同的区域也顺应着不同的颜色而区分开来,这些美丽却不张扬的颜色不仅将克拉码头装点得美轮美奂,而且它们也犹如夜晚从餐厅或酒吧内飘出的活力动感的音符一样,将这里的休闲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
而商业的识别性,也在这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鲜艳色彩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现。
03 光与电的梦幻克拉码头改造的最大创意,在于对现代光电的设计应用。
五彩缤纷、变幻多姿的彩光照明技术,真正让克拉码头的夜晚“越夜越美丽”。
五栋建筑在各色灯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即使稍有距离,也会在这灯光的指引下,成为人们视线的聚焦点。
克拉码头的天棚是它的一大特色,绵延不绝的排布几乎覆盖了整个码头区域,来为气候多变的新加坡遮风挡雨。
白天的顶棚,通透无奇;而一到夜晚,它也开始绽放出迷人的魔力,随着节奏,变幻出不同的色彩,极具风情。
人类与生俱来便拥有“向光性”,克拉码头的商业地标效应在这些灯光的映衬下,即刻间得到展示。
加之原本就透视的玻璃幕墙内映衬出的点点星光,休闲氛围在克拉码头发挥得淋漓尽致。
04 丰富的业态构成曾经的克拉码头,秉承着传统业态配置特点,着重于零售购物,辅以餐饮、娱乐,缺乏的商业特色。
2006年开始的二次改造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外观的改造,更是对于业态的一次大调整,将原本所占比重最大的零售购物这颗大树几乎全部“砍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餐饮和娱乐项目。
“餐饮45%、娱乐20%、酒吧 20%、零售4%、加之少量办公”组成了如今的克拉码头的业态结构。
可以说它极富创意的改造成就了如今这一堪称经典的商业作品,使其跃然成为了新加坡最顶尖的餐饮娱乐休闲广场。
在娱乐部分,克拉码头除了成功引入伦敦的Ministry of Sound这一世界级的娱乐场所,还引进了其它几个国际时尚娱乐品牌,同时利用周边绿化区引入G-max蹦极跳等娱乐项目。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开业伊始,便轻松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国内外顾客纷至沓来。
在餐饮方面,克拉码头更像是一个世界餐饮的集聚地,有瑞士料理、波斯料理、日本料理、中华料理、古巴料理、印尼料理,不定时地还会举办德国啤酒节等风格各异的活动来吸引人们的驻足。
05 绿色节能环保设计克拉码头在开发中充分运用现代环保科技的创新,实现了对微环境的改造:【扇风系统】面朝河流的克拉码头通过运用“文丘里效应”导入自然风,即当空气从一个比较广大的空间流向比较狭窄的端口时,产生的吸风作用使空气流动自然加速。
加之每个顶棚都装有风扇装置,使得风在到达克拉码头的过程中自然加速,促进街道上空气的流通,既实现了生理上的凉爽感觉,也有效发挥了节能作用。
【“水立方”天棚】码头天棚材料选择了可再循环利用的ETFE膜,这也是北京“水立方”的膜结构使用材料。
造型独特的膜制遮阳设施,像一把把巨大透明的遮阳伞,把建筑、步行街、行道树全部遮盖,起到了遮阳挡雨的作用。
如此巨大的透明“帐篷”引入自然光线,让街道保持自然风貌,又使码头的休闲商业活动不受气候的影响。
【降温“喷水池”】克拉码头喷水池内的水全部来自于地下,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当河面的风吹拂而来,码头的温度会瞬间下降。
创造这舒爽宜人的28摄氏度恒温。
克拉码头摒弃了将产生巨大能耗的露天空调降温,采用了被动式环境控制法,在尽可能降低运行能耗的条件下,创造出适宜的室内外物理环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新加坡人的“环保心”。
新加坡克拉码头保护改造实例,带给了我们关于国内历史街区、古镇开发的思考和启发。
早期比较成功的案例,如丽江古镇、凤凰古镇、成都锦里街区等,还有没有继续创新开发的可能?新古镇如大同古城、平遥古城等再造开发还有没有新模式、新思路?现有特色街区如成都宽窄巷子、乌镇等还有没有新的业态创新?本文便在此基础上给与了更多借鉴和分享。
第一对于历史街区、古城镇保护开发的理念要创新。
充分理解历史传统街区建筑等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价值作用,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纯古的东西要保护好,同时也要利用好。
要“以古带今”,利用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吸引带动现代城市发展。
在此宗旨之上,任何创意设计都不为过,而不能不顾及现代城市、现代生活、现代消费模式的变化,一味的强调古、建成一片假古董。
第二不能只重建设形象,不重视持续运营。
现在国内大多历史街区和古城古镇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开发,开发中重视形式大于经营、或者疏于后期的管理,导致古城镇很难有持续发展。
需要不断地根据城市发展、内部经营状况进行持续的开发调整。
不仅定期对老建筑外观进行修缮、刷漆;还要对内部经营业态结合市场消费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久的吸引力。
第三整合国际资源、打造国际品质,才能实现国际营销、吸引国际消费。
克拉码头的设计团队、内部业态核心旗舰店都是国际知名品牌机构。
一方面国际团队保证了项目的特色、标志、和品质;另一方面是他们带来了国际化的市场客群。
同时通过市场客群的宣传效应,实现了项目的国际营销和知名度。
而国内历史街区和古城镇开发,对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更弱,导致真正持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功项目极少。
第四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
国内历史街区与古城镇开发过度求古,不敢在技术或者形式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忌讳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认为是对古城镇形象的破坏,继而对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就更加缺乏。
但事实上,现代科技的合理应用,不仅没有影响、破坏古城镇形象,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古城镇氛围和舒适度,让历史街区更具魅力特色。
第五把握历史街区开发的三大关键环节和阶段。
一是建筑空间复建创新,打造独具文化内涵和形象特色的建筑,如克拉码头老仓库建筑与滨河“莲叶伞”、街顶“水立方”等形成了克拉码头独有的形象标志;二是开发经营业态的复活经营,构建具有独特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业态组合。
三是通过历史街区项目开发带动周边城区整体发展。
克拉码头区区五十亩地的开发,已经带动了周边方圆3平方公里的整体发展。
对比国内历史街区的开发发展,在远期带动发展战略方面,很多项目都考虑极少。
综观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历史街区都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的成功要点:1、大部分位居城市中心地段地段论在历史文化街区这类产品中,是个必然的存在。
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型,是沉淀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产物。
在农耕文明或者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时代,码头集市、工厂市镇就是当时最重要的城市聚集地。
随后中国多数城镇的发展,都是在这些老城的基础上进行同心圆式的扩张。
直到近20年内,因快速城镇化大潮的需要,才出现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格局。
这种新规划格局就是通过拉开城市结构,兴建基础设施,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城市都会。
对比近10多年兴建的新城,老城的功能在逐步衰退。
办公、展览、贸易、会展、居住等现代化的功能移至新城,老城功能受制于拆迁压力巨大、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有限,因而逐步转变为文旅、商业聚集的场所。
而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老城功能的集中体现,是不同于新城建设的城市名片。
这里,苏州的建设案例就是个典范。
2、承载着浓郁的城市文化,具备功能的多样性在国际城市规划名著《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对多样性的必要性有段精彩的论述:“一个历史场所的美感应当是由许多建筑的组合并列产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栋就能单独作用的结果。
”其实,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立面形态方面,更重要体现在业态的多样性上。
历史街区的多样性从旅游角度来看,就是给游客更多“淘”的趣味。
在当前城市微旅游爆发的时代,淘各种城市文化的东西,收获眼界和惊喜,将个人从繁琐单调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体悟所在城市的精华与特色,就是一种惬意的微旅游方式。
3、建筑修旧如旧,保护性创新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手法,往往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拆除后再开发。
这是过往最常用的手段。
建筑大师梁思成上书北京政府,要求保护老北平城的故事,就是这种模式最好的记忆。
但是,相比欧洲的历史保护,中国太多的经典已经被这种粗暴的开发模式抹灭。
第二,建筑整治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功能。
修旧如旧,并在如旧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和现代时尚的元素,是所有历史文化街区通行的操作模式。
第三,不做硬件调整,直接改变现有功能。
这是种比较理想的方式,但在操作中,要求建筑的结构、设计模式与即将装入的功能相统一,这种成功配对的概率较低。
4、业态内容大幅置换,与时尚潮流贴近历史文化街区的前身多数是城市的商品集市、庙会、漕运码头、老城厢、工业城市的厂房遗址所在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业态变迁,新兴的商业大多集中在新城核心商业带,原先的商业集市逐步衰退。
改造历史街区首先是整体功能定位的转换。
这种定位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改造成文旅街区;第二,改造成新型居住、办公和商业混合社区。
因此在呈现方式上就有了区别。
文旅街区偏重的是展示功能,体现的是热闹与繁华的氛围;而居住和商业区则以酒店、SOHO、LOFT公寓、特色商业为主,是一种改良的生活方式。
5、商业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形态,没有盈利模式的开发是不可能成功的。
目前来看,有几种通行的商业模式:第一,整体租赁,投入资本改造提升,依靠后期成功运营的租金价差,补足前期投入,并获得项目操作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