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学案(1-12)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赤壁赋习题教案1、B(危坐:端坐)2、A(“到,往”,BCD解释为“像”)3、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4、B5、D(A“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一种游戏方式;B“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C“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6、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7、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8、C(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9、C10、D11、D12、((1))夏人侵犯边境,已经惩治了他们的罪行,与两朝和好的事有什么关系? ((2))徽宗怜悯他年老,命他不要下拜,王诏很惶恐,于是仅在初一、十五朝见。
参考译文:王诏字景献,因先世有功劳而补官,任广信军通判,博州知州。
魏地习俗好杀人劫财,奸人盗贼相互勾结,王诏请求开设反告杀和赎罪法,来分离他们的团伙。
元祐初年,朝廷提出改回黄河水道的议案,尚未决定,而开挖黄河的工程就开始了。
王诏上言河朔秋季多雨,雨水过多成为灾害,百姓流离失所,依靠发放官仓存粮赈济的恩泽,稍稍恢复他们的生计,认为应当安抚他们,不能用繁重的劳役来伤害他们。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他被提升为开封府推官,富豪百姓出借后绝僧人度牒钱十三万贯,超过期限又要求借钱人加倍偿还,人死了没收财产,又关押他们的妻子儿女,王诏请求免去这些债务。
出朝任滑州知州。
本州属县有退滩一百余顷,每年调集民夫割草供给黄河堤坝,百姓被这项劳役所营,王诏招募人员租种这些土地,而征收他们的余草。
担任度支郎中,出使契丹。
当时正值讨伐西夏,前来迎接的耶律诚想要试探我方,说道:“河西无礼,大国能容许他们吗?”王诏说:“夏人侵犯边境,已经惩治了他们的罪行,与两朝和好的事有什么关系?”入都朝贺,按照旧例,是行跪礼饮酒,因为有误行拜礼饮酒的,就强迫王诏(宽容认可)王诏说:“南北两国交往百年,所遵循的是礼,怎么能频繁改变呢?”最终跪着饮酒。
1.15复习学案古文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
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子北叟固辞,未听。
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答.其意,止.赙物而已。
处俊..罢之。
’”帝闻恻然资约素..,得.大...,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臣体。
【重点字词】①举哀,办丧事高声号哭,表哀悼②庀(pǐ),治理③白,禀告④阽(yǎn)死,临死,病危⑤诿,委托⑥烦费,浪费⑦愿,希望⑧一,全都⑨恻然,哀怜悲伤的样子⑩答,答应○11止,仅仅○12资,天资○13约素,节约朴素○14土木形骸,形容像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15傅,通“敷”,陈述○16规献,规劝献策○17得,契合【译文】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
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
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
凡是皇上有诏书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
’”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
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
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
1.17复习学案古文仇钺,字廷威,镇原人。
初以佣卒给事.....宁夏总兵府,大见.信爱。
会都指挥佥事仇理卒,无嗣,遂令钺袭其世职,为宁夏前卫指挥同知。
正德二年用.总制杨一清荐,擢宁夏游击将军。
五年,安化王寘鐇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
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
锦等信之,时时就.问计。
钺亦谬输心腹....至。
(古文字、词、文翻译)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箠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伺...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重点字词】①狙:猴子②实:果实③自奉:奉养自己④不给:交不足⑤树:这里是动词,栽、种⑥与: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⑦假于彼:假,借助;彼,指狙公⑧既:完了⑨寤:同“悟”,11柙:关野兽的笼子。
是醒悟、觉悟⑩相与:互相一起○【译文】楚国有一个靠养猴子为生的人,当地人都叫他“狙公”。
每天旱晨,他都在院子中给群猴分派任务,让老猴子率领群猴到山中去采摘草木的果实,从中征收十分之一,用来养活自己。
有谁交的不够数,就拿鞭子抽打。
群猴又怕又恨,谁也不敢违抗。
一天,有个小猴对群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的吗了”群猴答道:“不是,是天生的。
”小猴又问:“不经狙公同意就不能摘取吗?”群猴答道:“不是,是谁都可以摘取的。
”小猴又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着他而受他的使唤呢?”他的话还没说完,群猴就都醒悟过来了。
那天晚上,群猴一起暗中察看狙公睡下了,就毁坏了栅栏和笼子,取出狙公的积蓄,互相拉着手逃到山林中去,再不回来了。
狙公最后也就饿死了。
8.4复习学案古文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②先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师说习题教案不分版本师说习题教案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师说》习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文言文、诗歌,语言表达阅做题技巧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点滴积累的好习惯重难点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教学内容活动教学设计一、根底检测1.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那么耻师:动词拜师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典范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答案:①人称代词,他②指示代词,那些③人称代词,他们④人称代词,他们的⑤语气副词,表猜想,大概⑥人称代词,他们的⑦语气副词,表感慨,多么2.词类活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低于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3.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些;贤:才干)C.惑之不解(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答案】B(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A(A项的“其〞为副词,表强调。
一.古诗浅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调歌头黄庭坚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
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
戛(jiá):敲击。
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注释】翩翩:轻快地来往奔驰。
极目:放眼,一眼望不到边。
雕弓:可以解释为射雕的弓,也可以说是雕刻过花纹的弓,这里与白羽并列恐为后者。
白羽:尾部缠有白色羽毛的箭。
铁面:战马所带铁制面具,用以保护马的头部。
青冢(zhǒng):汉王昭君墓。
冢:隆起的坟墓。
塞外千里白沙,相形之下,山、水、草,显得特别墨绿,所以长有青草的王昭君墓称青冢,山称黑山。
特地:特别。
汉天子:指汉元帝,是他遣王昭君嫁给匈奴。
方鼎盛:正当富强兴盛的时候。
玉颜皓齿:代指美丽的宫女们。
深锁三十六宫秋:被关在深宫里度过凄凉的春秋。
汉有36所离宫别馆。
秋是凄凉冷寞的象征。
堂:古代宫廷,前为堂,后为室。
堂即庙堂朝堂,引申为朝廷。
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
纵横谋将:智勇双全的将军。
翠蛾:黛眉,指王昭君。
羞:蒙受远嫁匈奴的耻辱。
戎:古代对西北方面的少数民族统称为戎。
这里指匈奴。
虏:对敌人的蔑称。
这两句是说,王昭君远嫁匈奴的羞辱,换来的是敌人的欢乐和皇帝的宽心。
【白话译文】塞外的太阳已经落下了,狂风呼啸地袭卷着人们身着的战袍。
几位兵士带着弓箭,策马深入黑山头。
极目远眺,茫茫千里黄沙,一望无际,空旷的天地里只有几位行猎的好手携雕弓,佩白羽,表情严肃,如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
隐隐约约竟仿佛望见了夜色里的昭君陵,心里波澜起伏。
汉家天子正当青春年盛,汉家天下幅员辽阔,洋洋四百州,民殷国富。
然而,天子竟不能凭借实力巩固国防,靠一位苦命的宫女去“和蕃”。
朝堂上不是没有经天纬地的奇才,边境上更不缺少镇守一方的良将,可“和蕃”一事还是照例进行,将天下社稷的安危托付于一女子之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如今边疆地区太平、和睦,皇上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古诗浅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注释】锦树:指被秋霜染红的树木。
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凤楼:妇女的居处,这里代指家中的妻子。
谩:徒然、空自。
凝睇:凝视,注视。
征雁: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
【译文】秋雨初晴,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
山路突然转陡,让人怀疑到了尽头。
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
竹篱茅屋,酒旗沙岸,形成了一簇村市。
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
凤楼渺远,回首空自望。
今晚将会宿在哪座孤馆中呢?秋雁一声长鸣,残月映照半窗。
总是离人的眼泪。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
秋山行旅,忽见临水人家,不觉触动乡心。
进而感叹路远人遥,空自凝望,最后以推想今宵旅宿的凄凉况味作结。
写来峰回路转,曲折尽致。
“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
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
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于开头弹出一串欢快的音符,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路转陡,疑无地。
”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
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它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
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多么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它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蛊惑,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已从心底悄悄地萌发了。
“凄凉只恐乡心起”,一语领起下片。
出师表习题教案《出师表》答案三、10.D 11.B【解析】题中B项,诸侯死称“薨”。
12.A【解析】“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不符文意,原文“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13.(1)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2)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
【参考译文】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清阳人。
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
十五岁时(梁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
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婢),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
(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
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梁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
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
担任露门学士。
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
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
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
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
”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
”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
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
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
”武帝说:“我知道了。
”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国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
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
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
”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
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
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
11.27复习学案古文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
知温险愎 ,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 之,不避其患。
.. ..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 ,衎劝其入贡。
俄 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 .城节度副使,知 州事。
居 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 .. ,不复有. .仕宦意。
岁余 ,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 倦。
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 .召至阙 ,辞曰:“臣无他才术 ,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 其私养。
”晋祖曰:“朕自. .. .知卿,非他人荐也。
”【重点字词】① 险愎,阴险固执②极言,极力劝谏③偃蹇,骄傲的样子④俄,不久⑤知,掌管⑥居,经 过⑦侍疾,陪伴、护理患者⑧岁余,一年多 ⑨少,通“稍” ,稍微⑩阙,朝廷○ 11 才术,才能 本领○ 遂,称心如意○ 13 发,打开○ 赡,供养○ 专擅,专断○ 罪,治罪12 14 15 16【译文】不多久,房知温镇守青州,又征召颜衎做了幕僚。
房知温阴险固执,聚敛的财物多是违法的,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考虑后果。
晋祖进入洛阳,房知温依仗兵力强而非常傲慢,颜衎劝说他向晋祖进贡。
不久颜衎被提拔为都官员外郎,充任东都留守判,后改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管理州中事务。
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身患重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过了一年多,父亲病得不能起床,颜衎亲自捧屎捧尿,从没有一点倦怠。
晋祖听说后,召他为工部郎中,接连派使者催促他到朝廷,颜衎推辞说“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
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亲的愿望。
”晋祖说:“我本来就了解你,不是其他人推荐的。
”11.29复习学案古文李道宗,字承范。
高祖即位,授左千牛备身、略阳郡公。
裴寂与刘武周战度索原,寂败。
道宗年十七,从秦王讨贼。
王登玉壁城以望,谓道宗曰: “贼怙 众欲战,尔计谓何 ?” ...对曰:“武周席胜 ,剡然锋 未可当 ,正宜以计摧之。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习题教案不分版本岳阳楼记习题教案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夯实根底,学习做题技巧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点滴积累的好习惯重难点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教学内容活动教学设计一课内知识积累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⑵百废具兴具: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之:⒉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政通人和②至假设春和景明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⒈⑴降职或远调⑵通“俱〞全,皆⑶在⑷通“嘱〞嘱托;代词,这件事⑴①和乐②温暖⑵①记载②古代的一种文体。
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⑵属予作文以记之乃/重修/岳阳楼记⒊用原文答复: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说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⒈解释加粗词:⑴横无际涯横:涯:⑵朝晖夕阴晖:⑶前人之述备矣备:⒉解释以下句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北通巫峡通:②政通人和通:⑵①予观夫巴陵胜状观:②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观:⒈⑴广远;边⑵日光⑶详尽⒉⑴①通往②通顺⑵①看②景观⒊⑴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⑵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都在这里聚会,欣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⒈⑴放晴⑵隐藏⑶桅杆;倒下;船桨;断折⑷谗言;害怕、惧怕⒉⑴①天空②消散⑵①尽②极点⑶①迫近②厚的反义词,厚度小⒊翻译以下句子:⑴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⒋“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_________一句相照应。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学案1不分版本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早读学案1不分版本早读学案一.古诗浅赏XXXX新课标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气氛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缓慢。
浅译: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沾在地上无法飞起。
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成双比翼。
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
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二.古文积累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一.古诗浅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
浪西楼:地处潮州。
【注释】
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
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
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潮水:河流名,今名韩江,流经潮州。
岭:指五岭。
华岳:即西岳华山。
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关:指蓝关。
泷流:即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唐时称虎溪。
驿路:驿道;大道。
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城根:犹城脚。
一作“城闉(yīn)”。
瘴烟:湿势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
【翻译】
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
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
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
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
【鉴赏】
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
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
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
“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
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
这是途中景色。
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
这是到任后的景色。
“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
“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
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
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
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
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
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我怎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景色壮观。
D.尾联宕开一笔,具体描写韩愈借想象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选项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
“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2.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其颈联用词精妙之处。
“悬”“浸”二字,俯仰结合,“悬”字写出驿路像是悬挂在峰峦之上,“浸”字写出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用这两字形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道路之险阻及在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
如果分析“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文积累
上元初,帝观酺
..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
因以角胜
..未定,
..少,意操..,处俊曰:“礼所以
..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
二王春秋
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
..也。
”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
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
..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事遂沮.。
【重点字词】
①观,游览②酺(pú),聚饮③技,通“伎”④角胜,争胜⑤所以,用来......的⑥诳,欺骗⑦春秋,年龄⑧意操,意志操守⑨夸,炫耀⑩雍和,和睦○11遽,立即○12临朝,处理政务○13丧,使......沦丧○14沮,停止
【译文】
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
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
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
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
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
”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
”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
’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
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
”传位事就此作罢。
三、成语积累
1、做学问,就得亦步亦趋,要刻苦钻研,更要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登堂入室,炉火纯青。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贬义,色彩不当
2、新一轮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见危授命,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了人数最多的三连二排。
见危授命【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应该为“临危受命”,意思是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出处:出自《论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
3.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条理清晰,不能遇到问题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只能一败涂地。
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事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一起下手。
正确
4.在一些西方消费者的观念里,“中国制造”仍意味着质量低劣。
但美国的一些媒体近日推出,“中国制造“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
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
(多用于否定式)使用正确
5、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遵守的规则和戒条。
现比喻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感情色彩不符,此处使用不恰当
四、文化常识积累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2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重点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