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礼仪教育与幼儿的人格培养一、课题研究背景1.国内外对礼仪教育的重视(1)国际组织关注礼仪文化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礼仪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英国、日本都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与礼仪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国家重视礼仪启蒙养成中华民族自古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还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人格能力。
2.对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认识(1)幼儿初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性什么是人格,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所以人格培养应从幼儿抓起。
幼儿时期是良好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给幼儿良好礼仪的规范和刺激,将为幼儿一生的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敏感期适时刺激能促进人格形成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幼儿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敏感期,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我们在幼儿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给予适时的刺激,帮助幼儿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依据1.课题界定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
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是人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的具体表现。
礼仪教育:是融合幼儿园主题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将礼仪行为养成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寓礼仪教育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领域之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
礼仪教育和人格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科0904班王伶俐学号2009105020402摘要中华民族自古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从小就接受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仪容有整、诚实信用等礼仪教育,良好的礼仪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礼仪教育能引导个体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人格教育在培养个体人格的同时又能让个体明白如何做才好,如何做是有礼仪的。
文章主要从良好礼仪对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人格教育对礼仪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说明礼仪教育和人格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礼仪、人格、尊重需要、人际关系、积极看待、自我和谐我们经常说的“礼仪”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礼”,是礼貌、礼节、礼仪的意思,其次是“仪”,包含仪表、仪态和仪式。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就其本质来讲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一、良好礼仪对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1.以礼相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尊重,但是要想被人尊重,首先应当学会尊重别人,俗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有对他人以礼相待,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敬你,人与人之间就好比一面镜子,你的态度与行为是什么样的,别人所回应的态度与行为也是什么样的。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其中尊重的需要是基本需要中的一种。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和自由等的愿望,另一方面要求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
他认为最稳定和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气、声望、以及虚夸的奉承之上。
同时,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基本需要真正的满足,而不是精神病需要或虚假需要的满足,就有助于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个人的健康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必要性及途径【摘要】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职业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以及家庭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起到基础性的培养作用,而学校则承担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礼仪素养的责任。
文章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懂得如何在不同场合得体表现自己的优秀大学生。
未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强调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变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必要性、途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重要性、礼仪意识、未来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当今社会中逐渐受到重视,这主要源于社会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未来将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
而良好的礼仪素养不仅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在社会中顺利融入和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人际沟通技巧,甚至存在一些粗鲁、自私、自大的现象。
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形象和社会交往,更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就业难度增加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和融入能力,更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问题意识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礼仪教育开始受到更多重视。
问题意识是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感到不满或不安,认为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引发思考和行动的意愿。
在大学生礼仪教育方面,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大学生走出校园后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高校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的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高校还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与道德素养的责任。
当前高校的礼仪与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一标准与体系、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内容单一等。
需要进行整合和提升,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
本文将从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现存问题、策略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有其重要性所在。
良好的礼仪与道德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行为规范。
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一个有良好礼仪与道德素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二、现存问题在高校礼仪与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资源分散。
许多高等院校对于礼仪与道德教育采取了零散化的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标准。
教育内容单一。
大部分高校礼仪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而缺乏实践性教学和情感教育。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礼仪与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提高。
缺乏评价机制。
高校礼仪与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策略分析为了解决现存问题,提高高校学生的礼仪与道德素养,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举措。
建立统一的教育体系及标准。
通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表达能力、沟通技巧、职业素养等,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拓展教育内容。
在礼仪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应该拓展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礼仪与道德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和教育道德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
高校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的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德。
高校如何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礼仪与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分析和策略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高校礼仪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礼仪与道德教育的意义礼仪与道德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礼仪和道德已成为了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准则,而高校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高校的礼仪与道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礼仪与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高校期间,学生们需要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良好的礼仪和道德品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礼仪与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良好的礼仪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更是在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上。
礼仪与道德教育有助于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一个校园内敬业爱岗、和谐有序、校风优雅的学生群体,不仅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更是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增添了一份力量。
高校整合礼仪与道德教育不仅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现状分析就目前高校礼仪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分散开展的,在教学计划中,很少有专门开设礼仪和道德课程,大部分的教育内容都是零散的知识点。
这种分散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的礼仪与道德教育多数是形式化的,只在特定的场合进行讲解或者培训,很少渗透到日常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礼仪与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礼仪学习对大学生良好人格形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学院09心理王金丹200901386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一学期就要过去了,社交礼仪课也正式结课了,仅仅十几节课,便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礼仪的学习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李老师的端庄素雅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
课的时候李老师就说过:“以礼治国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征,而且由于礼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以…礼‟为核心的独特社会文明。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
”礼仪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修养的东西,它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礼仪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在个人事业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礼仪对于内部可以融洽关系,对于外界可以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它还可以提升人的涵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更显真情。
礼仪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而社会交往是实现感情交换的唯一途径。
社会交往的过程就是交往双方互相认识、互相体验、互相理解的过程。
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我们才有可能去观察他人、分析他人、了解他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我们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体验和把握自己;只有通过社会交往人们才能推销自己的感情、赢得别人的友爱……在大学中,我们每天接触的人不是什么都顺着我们的父母亲人,而是与我们同龄的同学们,良好的社会交往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社交礼仪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感情交流的必不可少,我们只有不断地交往,才能体验到别人的感情状态,从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他人产生共鸣,最后赢得别人的喜欢和热爱。
然而,我认为礼仪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我们成为一个懂得为人处事的人,进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我是回民”的例子,对我影响非常大,也让我反思甚多、感慨甚多。
文明礼仪,人格教育的桥梁演讲!今天,我来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人格教育的桥梁”。
关于这个主题,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思考。
我认为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文明礼仪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它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素养。
文明礼仪主要分为言谈举止、着装仪容、环境卫生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构成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的基础。
而人格教育则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依靠教育手段实现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素质提高。
人格教育是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人格典范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认为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升个人的素养,更在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在一个社会中,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从而创造出一个相互尊重、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同时,这也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认为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地推动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的发展。
学校应该成为推动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和人格培养,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法规的立法和强制执行,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总之,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道德和文化的体现。
只有全社会共同推动文明礼仪和人格教育的发展,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谢谢大家!。
礼仪之美塑造人格的关键人格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和社会地位。
而礼仪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规范和准则,对于个体的人格修养和素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礼仪之美塑造人格的关键角度出发,探讨礼仪如何在个人成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一,尊重他人是礼仪之美的关键。
礼仪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彼此尊重,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习惯和隐私。
在团体活动中,礼貌地倾听他人意见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环节。
通过尊重他人,我们能够建立起互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细节处体现个人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微小的细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礼仪素质。
例如,拥有良好的餐桌礼仪,不仅能展现自己的个人素质,还能让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此外,细心地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主动提供帮助和关怀,也是一种体现细节的表现方式。
通过这些微小的举止,我们能够展示出自己的修养和人格魅力。
第三,言谈举止反映人格。
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言谈举止是展现自己个性和修养的窗口。
一个有修养的人会遵循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表达方式温和、理性,避免使用伤人的言辞或过度夸张的形式。
在公众场合,懂得与他人进行适度的聊天和交流,不唐突、不侵犯他人隐私,更能让社交更加愉悦和和谐。
第四,外表整洁与仪态端庄。
人们常说“衣着是第二张脸”,这是因为我们的外在形象在与他人的初次接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整洁的外表和体面的仪态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显示了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律。
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整洁的仪表和得体的着装对于塑造个人形象和展示人格特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情绪管理是修养之本。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各种情绪和压力。
一个有修养的人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尽量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通过冷静、理性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及在挑战和压力面前保持淡定和乐观,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体现。
中职生礼仪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摘要】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社会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促使他们掌握优雅的礼仪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声。
中职院校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礼仪教育,营造良好的文明道德氛围,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教育重要性建议一、前言众所周知,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
礼仪,作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是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
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这说明礼仪是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礼仪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博大广袤的灿烂文化,而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职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毕业后将直接走上社会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促使他们掌握优雅的礼仪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声。
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中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更是大势所趋。
本文先研究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一套将礼仪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中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加强礼仪教育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礼仪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不学礼仪,无法立身立业,或无法做人。
春秋时期的《礼记》中说:“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
”要求人们不在行动上对人失礼,不在态度上对人失礼,不在言语上对人失礼。
对晚辈要求“出告反面”,即出门要先告诉父母一声,回家要跟父母打个照面,问候一声。
中职生应继承传统礼仪的优良美德,吸收其精华。
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年学生明白,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礼仪。
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学家、教育家们纷纷开始注重礼仪教育和人格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
本文将从礼仪教育和人格教育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整合
【正文】
“礼仪”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 符合礼的要求, 维护礼的精神, 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 它的表现形式有: 礼节、礼貌、仪表、仪式、服饰、标志等。
礼仪以交往为特征, 以敬人和律己为内容,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 反映的是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普遍支持的价值观,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③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人格教育与礼仪教育相互整合以成为一件不可改变的事实了,下面我将从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相互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进行论述。
一、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目的相似,所以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进行整合是可行的。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为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个体还是教育家、社会学家都纷纷注重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以提高个体的素质,以应对社会的需求。
⑴对个体而言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使个体能够有一个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并且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社会交往活动的顺利与否,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都能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 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 争取主动。
通过人格和礼仪教育可以使个体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 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
使个体在现今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中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的为社会和个人达到最好的效益。
⑵对社会而言,21 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国家的现代化, 必须有公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健全的人格为基础, 只有先着眼于培养、完善个体的健全人格——即进行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地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完成社会角色所应完成的任务。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 处在这种社会变革中的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都经历着空前激烈的冲撞、变革、重组以及转换, 在精神生活领域中行为的失落和人格扭曲的现象大量存在。
而进行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所以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目的相似,为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进行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生的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内容相似,为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我国的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都注重审美教育,人际和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法纪教育。
教育内容的相似也是教育措施上也有类似之处,无论是从教育的资源还是现今的社会形势来说,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都
是必然的。
三、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的相互作用,促使了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第一, 礼仪教育倡导自律, 这是人格培养的最高境界。
礼仪教育对人具有教化和培养功能, 但这一教化和培养不应是外在僵硬的说教和灌输, 而应当通过使人的意识觉醒而产生自觉的追求来达到, 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礼仪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律原则, 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并以此来约束自己, 而无需外界的监督。
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 它们虽然都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但法律从外部强制性地约束人的行为, 礼仪规范不具强制性, 它能唤起人内心的自我约束。
人真正的责任感出自道德自律。
一旦礼仪文化中被社会所尊崇的规则、价值和美好的事物被人们所认同、遵从, 有关的规范就会为人们所接受和照办, 人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羞耻和窘迫, 也就是说认同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 会把自己变成行为的警察, 礼仪文化就是通过感化与修养来使人们摆脱自己的丑陋、欠缺和低级趣味,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第二, 礼仪教育从审美的角度来达到人格的塑造。
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
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着审美的要求, 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 无论任何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礼仪, 都推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
这种对美的追求, 源于人类的精神需求,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它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礼仪对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都有形象和形式上的规范, 这一切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上。
它们并非指人的某一个动作, 而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提供给人的综合印象, 包括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等内在品质, 但表现在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这些外在素质的东西更多。
也就是说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是各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只有心灵美好, 才会行为美好, 但礼仪的内涵要通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表现出来。
礼仪文化能够唤醒和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
追求美, 会使人精神美好, 心地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
礼仪教育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染人、吸引人, 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巧妙地结合,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从而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 达到人格的完美。
第三,礼仪教育有利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文明道德素质。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 道德教育成为完善个体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礼仪是道德的具体表现, 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 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
目前, 我国德育教育存在说教成分多, 可操作性内容少, 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礼仪则体现在个体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 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 可接受性强, 成效明显。
所以, 礼仪教育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 更加有效地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对个体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 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文明守礼的现代大学生。
第四,礼仪教育有利于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说,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
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
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①(P228)。
因此通过礼仪教育, 让个体学习基本礼仪规范和知识, 帮助个体掌握交往技巧, 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 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可以帮助个体人格的健全,且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能降低他们的挫折感, 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 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偏激等, 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第五,人格教育为个人强化礼仪教育创造了环境。
人格教育是为了是个体有健全的人格,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正确的自我意思、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运用智慧与能力和个体心理和谐发展七个方面的特征表现②(P36)。
其中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是个体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可以促使个体礼仪行为的强化,增加礼仪教育的效果。
同时一个人的行为还可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一个人的人格教育成功并且他的礼仪教育也会成功,这个人可以带动他周边人学习礼仪,在不断地强化中达到教育的效果。
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的相互作用已经使这两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整合,这也成为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整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现今社会的要求以使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相互整合称为可能和必然。
【文献参考】
①《人格心理学》郑学著
②《大学生人格教育》张玉芬著
③《礼仪文化与人格塑造》丁珊
④《不可缺失的大学生人格教育》王运慧
⑤《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卫芳
⑥《人格本位》罗晓明著
⑦《浅论现代大学生礼仪修养》艾小武
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开展途径》孟引变
⑨《加强礼仪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林荫
⑩《浅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陈福明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resent sociologists, educators are beginning to focus on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etiquette educa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was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