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认识生活垃圾》
- 格式:doc
- 大小:46.15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社会教案《我会扔垃圾》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垃圾,以及不同种类的垃圾应该如何分类丢弃。
2.培养幼儿的对环境的爱护意识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识别垃圾:幼儿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垃圾,了解垃圾的分类。
2.垃圾分类:引导幼儿将垃圾分类,让幼儿学会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中。
3.反思:让幼儿通过结果反思,发掘总结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第一步:知识普及(10分钟)教师应当先让幼儿认识什么是垃圾,然后在板书上写下垃圾分类的三个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简单解释各种垃圾属于哪个分类。
第二步:收集垃圾(10-15分钟)两名教师与四名幼儿组成一组,带着垃圾袋到操场上收集垃圾。
教师先向幼儿说明要收集那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将这些垃圾放入哪一个垃圾桶中。
第三步:垃圾分类(15-20分钟)教师将收集到的垃圾倒在地上,让幼儿一起进行垃圾分类的工作。
幼儿要将垃圾分类放入不同的垃圾桶。
当幼儿对分类不理解或疑惑时,老师要给予引导和帮助。
第四步:反思(5分钟)教师收集幼儿的反思记录,鼓励幼儿分享工作感受,询问他们是否有做错的地方,让他们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建议和具体例子作为参考,帮助幼儿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幼儿们对垃圾的分类有了深入的认识,知道了我们应该如何丢垃圾才能保护环境及自然资源。
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幼儿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的方法。
在认真分类的过程中,幼儿们还为各自所负责的分类整理出了标准,如果默认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或者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们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改正,这就是课程的反思所在。
实施方案本次课程采用集体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学习前向幼儿进行内容的预告,观察加引导幼儿的积极性,了解每个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
我们应该在下课后,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不断完善教案,让下一次课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老师教学的效率。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垃圾“回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材《环保教育》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垃圾“回家”》。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知道垃圾应该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2.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做到垃圾分类和回收。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知道垃圾应该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难点: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做到垃圾分类和回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垃圾桶模型、垃圾卡片、贴纸。
学具:垃圾卡片、贴纸、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向幼儿展示生活中垃圾处理的情景,引导幼儿思考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和处理。
2. 讲解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10分钟)教师讲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告诉幼儿垃圾应该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如可回收垃圾桶、有害垃圾桶、湿垃圾桶等。
3. 垃圾分类实践活动(10分钟)教师分发垃圾卡片和贴纸,让幼儿将垃圾卡片分类,并贴到相应的垃圾桶模型上。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的垃圾图片,让幼儿判断它们应该投放到哪个垃圾桶中。
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幼儿对垃圾分类的掌握程度。
5. 制作垃圾回收海报(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幼儿分组制作垃圾回收海报,展示垃圾分类和回收的重要性。
6. 展示和分享(5分钟)每组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垃圾回收海报,并分享他们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认识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垃圾“回家”分类处理方法可回收垃圾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有害垃圾投放到有害垃圾桶湿垃圾投放到湿垃圾桶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将家里的垃圾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幼儿园大班《垃圾分类》教案(优秀8篇)大班生活《垃圾分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垃圾与人类的关系,知道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2、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电脑课件、垃圾桶、图书、照片等。
(四)活动流程:讨论活动——查找资料——交流表述——延伸活动(五)活动过程:1、讨论活动出示垃圾筒,引导幼儿讨论: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垃圾有没有用?如果我们的周围都是垃圾,生活会变得怎么样?那我们该怎么办?2、查找资料(1)和好朋友一起找一找,看一看处理这些垃圾有什么好办法?等会儿来告诉大家,好吗?(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3、交流表述(1)请每组的代表来交流自己一组找到的处理垃圾的方法。
(2)播放电脑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并对垃圾分类有进一步的了解。
4、延伸活动在生活中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大班垃圾分类优秀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乐意参与垃圾分类游戏,激发其环保意识。
2、会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3、初步了解各类垃圾的循环再造。
重点难点重点:会将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活动准备:FLASH课件、PPT课件、iPad若干、自制体育器械。
活动过程一、播放视频动画,提问:1、地球妈妈为什么哭?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健康起来?2、教师小结:只有我们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桶,他就会健康起来。
二、了解垃圾分类1、巩固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
2、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自由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厨余垃圾,哪些是有毒有害垃圾,哪些是其他垃圾?3、观看PPT,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垃圾。
4、教师小结:(1)可回收垃圾是指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再利用的物品。
(2)厨余垃圾是指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壳、剩饭剩菜、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
(3)有害垃圾指生活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4)其他垃圾是指除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
大班社会活动《垃圾分类》的教案教案名称:垃圾分类教案编写人:智能助教教学目标:1.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目的。
2.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垃圾分类的概念和原因。
2.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3.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
4.垃圾分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意愿。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
2.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
3.实地考察和观察实践。
教学评价:1.基于任务的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估。
2.综合评价,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吗?-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二、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垃圾分类的概念和原因。
2.讲解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3.介绍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分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案例可以选择如下一个或多个:-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
-垃圾分类的失败案例。
-垃圾分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四、实践活动(30分钟)1.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附近环境中的垃圾分类情况。
2.学生可以拍照或记录下来,以备后续讨论和总结。
五、团队合作和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2.鼓励学生展示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
六、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回答以下问题:-通过此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了解吗?-你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垃圾分类理念?七、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小议论文。
2.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观察结果和小组讨论的案例,阐述自己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态度。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垃圾分类》一、教案课题:垃圾分类班级:大班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垃圾分类,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2.能够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垃圾,并将其分类归类;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尽可能地将垃圾分类到相应的垃圾桶之中。
教学环节:一、导入(5分钟):老师用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垃圾,询问学生这些垃圾应该丢在哪个垃圾桶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这个课题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老师介绍垃圾分类的概念和好处。
利用图片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不同种类的垃圾要分类丢弃的好处。
三、分类游戏(15分钟):老师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放在教室里。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垃圾分类并放置到对应的垃圾桶中。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进行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分类。
四、操作实践(20分钟):老师分发垃圾分类表,让学生了解各种垃圾的分类。
随后,老师用生活中实际的垃圾示例,现场让学生进行分类。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五、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正确的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当中。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家庭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并记录过程,周一统计分类数据。
教学反思:1.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观摩、听讲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学生习惯性的将垃圾分类变成他们日常的一项生存习惯。
这种教学方法既定位具体、操作性强、注重实践,又达到了环保、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目的。
2.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层次和不同学习能力差异,调整适宜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内容过于繁琐,使学生受益匪浅。
3.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垃圾知识,学会进行分类2.发掘每一个孩子的好习惯并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3.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观察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二、教学内容1.认识垃圾2.垃圾分类的知识3.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主题呈现:老师为孩子们播放一段视频,视频里孩子如何通过垃圾分类进行环保。
(视频时间3分钟)(2)引导思考: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做一个好公民。
2.新课讲解(1)垃圾分类的定义:对垃圾按照不同成分和用途进行分门别类的技术和行为。
(2)分类标准:可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类。
(3)分类里包含的每种垃圾的种类举例。
3.实践操作(1)教师现场演示垃圾分类,并由每位学生参与分类操作。
(2)学生在集体活动场所完成垃圾分类实践,将垃圾放入对应的垃圾桶。
(3)家长配合,督促幼儿家中垃圾分类。
4.课堂总结(1)活动总结:引导幼儿们回顾今天的活动,并总结垃圾分类的知识。
(2)思维拓展:慢慢引领幼儿们思考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积极的行动,让幼儿们的爱护环境落到实处。
五、教学评价(1)评测环节:老师可检测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课的注意力、学习的热情、问题的思考等。
(2)评价标准:老师根据幼儿的课堂表现打分,根据得分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老师可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评测活动。
六、教学反思垃圾分类是现代社会人们行之有效的环保行为,对建设美丽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都有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要在幼儿早期培养环保意识和习惯,让幼儿从小学会爱护环境。
以此次活动为例,通过老师现场示范、学生反复操作等方式,让幼儿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学习了如何进行环保。
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便捷地进行垃圾分类,同时以行动支持垃圾分类,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大班社会《垃圾分类我先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大班社会活动《垃圾分类我先行》公开课教案,简单好上,主要内容是:学习正确区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哪些垃圾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作者海量优秀公开课视频,优秀PPT课件,希沃白板课件,适合新手老师。
一、设计意图垃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垃圾会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大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为了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设计“垃圾分类我先行”社会活动,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垃圾分类标志,并通过分类操作,把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哪些垃圾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1.学习正确区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2.引导幼儿认识垃圾桶上的标志,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3.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活动准备1.视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2.儿歌音频:筒宝宝3.PPT课件:垃圾分类我先行四、活动过程1.引出主题:一封神秘的信(1)教师:幼儿园今天幼儿园里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是卡布多拉星球的卡卡和多多,想要到你们的地球来旅游,可是却发现你们美丽的蓝色星球有各种垃圾!(2)教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垃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幼儿:我们可以把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环境就会变好啦!2.观看视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呢?教师:原来垃圾不仅可以破坏土壤、污染水源,还会滋生很多细菌病毒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桶里。
3.认识常见的垃圾分类常见的垃圾分为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1)可回收垃圾:(蓝色标志)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站的垃圾。
(2)厨余垃圾:(绿色标志)厨房产生的食物类垃圾以及果皮等。
大班社会《垃圾分类》设计意图: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垃圾分类的操作,了解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哪些是其他垃圾,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产生于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有关垃圾知识的了解及垃圾分类标志的设计与运用,解決了遇到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不断修正、现固与完善,真正体现了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愿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的精神,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动手动脑。
活动目标:1、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将垃圾进行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正确分类。
2、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图片。
如:花生壳、枯萎的花、生锈螺丝、废旧电池、稻草等等;PPT和视频短片。
2、知识准备:请幼儿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环境,和父母一起讨论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垃圾桶的愿望。
提问:孩子们,你们有愿望吗?是什么?预设:舞蹈家、老师、科学家……出示垃圾桶图片:看,今天我带来了谁?猜测垃圾桶,它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呢?预设:1、不乱扔垃圾2、要把垃圾分分类3、装满满的垃圾……二、视听结合——了解垃圾桶的愿望。
1、垃圾桶自述,了解垃圾危害。
——了解垃圾桶的愿望。
播放音频让幼儿倾听垃圾桶的自述了解垃圾危害。
师:孩子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预设:不能乱丢垃圾、要爱护环境……三、操作体验——实现垃圾桶的愿望。
1、出示垃圾桶,让幼儿观察。
师:出示的垃圾桶有什么不一样?认识可回收、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标志。
提问:看,这垃圾桶上面有什么标志?这些标志代表什么意思?教师逐一介绍不同标志的不同特征及作用。
2、根据标志感知不同分类。
师:如何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呢?听环保小卫士讲一讲。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含反思•相关推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含反思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设计背景农村幼儿卫生习惯较差,大班的孩子很多,虽经常强调,但随手乱扔的现象仍较普遍,有的孩子即使在幼儿园里会注意不乱扔,但走出校园就开始不自觉了,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常会看到土埂上的白色面包袋,水田里的零食包装袋、泡沫餐盒等,究其原因,除了成人的影响以外,更多的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乱扔是不好的行为以及乱扔的后果,由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1.让幼儿认识身边的垃圾,知道不能乱扔垃圾。
2.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培养幼儿保持环境清洁的习惯。
3.感受到脏乱环境的弊端和清洁环境不同的美。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垃圾,不随手乱扔垃圾。
难点: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让幼儿保持环境清洁从动手捡拾垃圾开始。
活动准备1.图片、课件。
2.寻找观察了身边周围清洁和脏乱的不同环境。
3.幼儿自制装垃圾用的纸袋。
活动过程一.教师操作课件,引导幼儿认识什么是垃圾,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
1.“香蕉、苹果等吃剩下的皮、果核就变成了垃圾。
”2.“用完的电池、喝完的酒瓶、写完的作业本乱扔掉就是垃圾。
”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并指出图片中有哪些是生活垃圾,看到脏乱的环境和清洁的'环境有什么不同感觉。
1.“吃剩的瓜子壳,倒掉的饭菜、鱼刺、骨头,做饭剩下的蛋壳、菜皮,各种零食的包装袋,各种废旧塑料袋、纸屑、纸杯、易拉罐等都是垃圾。
”2.“周围的邻居、路上的行人、车上的乘客、风景区的游客等如果把垃圾乱扔,就会把各个地方弄得又脏又乱。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教案《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含反思一、课程背景为了培养幼儿健康环保的意识,本次数学课教学内容选择了“垃圾分类”作为主题,并通过游戏、实物操作、课堂互动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如何正确地分类垃圾。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并掌握基本的垃圾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幼儿明白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小做起,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内容1、引入活动(10分钟)(1)老师向幼儿们问候,好奇地问幼儿们:“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垃圾是什么吗?”(2)幼儿回答后,老师继续问:“那你们知道我们要把垃圾分类吗?”(3)老师说:“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让我们来看看垃圾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吧!”2、垃圾分类(15分钟)(1)老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观察,问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2)老师解释:“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它们,但是没分类好的垃圾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负担,会破坏自然环境,所以我们要把垃圾分类。
”(3)老师出示分类图示,让孩子们自己分辨和归类。
3、活动1:游戏–“我是人垃圾桶”(30分钟)(1)老师让幼儿围成一圈,一个人担当“垃圾桶”,其他人通过掷色子或抽签决定投掷垃圾,垃圾桶接住后,说出垃圾名称并分类。
(2)本游戏可以训练幼儿反应力和分类能力。
4、活动2:实物操作–“当小清洁员”(30分钟)(1)老师让幼儿看图识物,拿起对应的实物,然后放到正确的分类桶中。
(2)通过实物操作,生动形象地详细介绍了各类垃圾,以及其具体的分类方法。
5、小结(10分钟)(1)从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2)如果大家把垃圾分类好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3)让我们一起来宣誓:从今天开始,作为好的小市民,我们要珍惜环境,从小做起。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认识生活垃
圾》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
1.知道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2.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准备:
1.做好去公园的各项准备。
2.录像带、摄像机。
3.绘画用纸、笔。
4.小实验材料。
过程:
活动一
一、到公园寻找美
1.你们看,公园里美吗?请大家一起找找公园里的美,好吗?
2.幼儿自由活动,教师摄下公园美景及幼儿活动的情景。
3.幼儿集中坐在草地上,教师请他们说说:公园里的什么很美丽?为什么?
4.教师小结。
二、激发幼儿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在幼儿休息、吃点心时,教师有意识地拍摄幼儿随意丢瓜皮、果壳、包装盒的行为。
2.启发幼儿现场比较:吃点心前后,草地上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做?
3.让幼儿戴上一次性手套,进行“突击清除垃圾活动”。
4.引导幼儿数一数公园里有几只垃圾箱,观察公园里的游人是否把瓜皮、果壳、包装盒自觉地丢到垃圾箱里。
5.观察回园路上有没有瓜皮、果壳、路边有没有垃圾箱。
延伸活动:
参与家庭及幼儿园所在小区的环境整洁活动。
活动二
一、看录像谈话
1.播放自摄录像,请幼儿说说看到美丽的公园时的心情。
2.播放一组环境脏、乱、差的公共场所的录像,请幼儿说说看了这组录像心情如何。
二、了解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1.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宾馆、办公室、家庭、超市等等。
)
2.讨论:垃圾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3.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
大部分会被埋到填埋场,但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
有的垃圾会被送到焚化炉焚化,但这又会排出有害烟雾。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商品的外包装作一次调查,如数一数巧克力、玩具、蛋糕、电器等商品的外包装有几层,然后自己设计表格作一记录。
懂得这些包装材料虽然是商品美观,但消耗了很多原材料,也产生了很多垃圾。
活动三
一、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
1.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的宝贵材料制成的。
引导幼
分组讨论: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为什么?
2.边看垃圾分类、再生利用的录像,边听杰说:垃圾中可以再生利用物品大致可分四类。
(1)金属。
如可乐罐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2)纸张。
利用旧报纸、包装盒、包装纸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3)玻璃。
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瓶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4)塑料、香蕉。
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
二、设计垃圾的分类标志
1.启发幼儿设计五个垃圾分类标志:金属、纸张、玻璃、塑料、不可再生利用的废品。
2.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
废物回收利用得越多,送往填埋的就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为减少污染出一份力。
三、实验:不会腐烂的垃圾
1.带领幼儿找几只塑料杯,装上潮湿的泥土。
将塑料瓶盖、玻璃弹子、铁钉、糖纸、香蕉皮、土豆皮、树叶等分别放入塑料杯,一一贴上标签以示区别。
2.把塑料杯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几星期后倒出杯里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腐烂了,哪些东西根本没变。
3.告诉幼儿:不要随地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
延伸活动:
1.在活动区角提供有关垃圾污染、垃圾再生利用的图书资料。
2.准备几个大纸箱,分别贴上幼儿自己设计的标志,请大家尝试给垃圾分类,并送到废品回收中心。
3.与父母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由垃圾再生材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