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0.51 KB
- 文档页数:12
四川省射洪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注意】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单项选择题涂在机读卡上。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
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8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8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射洪中学高2018级2018年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刘光健常一婵黄仕刚审题人:常一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以为期夏磊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
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
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
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
”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
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
射洪中学高2014级高三上期入学考试语文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机读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上古神话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父本,据此呈现出驳杂、破碎、重叠、自相矛盾、风格多样的面貌,本土和异族的意识形态,并置于太平洋西岸的广阔空间,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
《山海经》似乎是唯一的例外。
它采用中国折扇式的空间叙事,将碎片重新拼绘,然后不断折叠与打开,形成一些奇怪的语词褶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山海经·西山经》),诸如此类。
这些副词“又”是褶皱的标记,它掩藏起“西四十五里”或“西六十里”的内部缝隙,将空间改造成一组彼此叠加的褶皱,犹如一把被仔细收起的折扇。
褶皱化的拼图,就是东亚失去神话的痛苦征兆。
碎片制造了一种“谜语效应”,那些语焉不详的零碎字词,在跟历史叙事混杂之后,语义及其指向变得更加模糊。
在战国和两汉的原野上,到处飞扬着从神话树上飘落的枯叶,仿佛是一堆来历不明的生物遗骸。
早期中国神话的破碎本性,盖源于春秋和战国,而非后世儒生所指认的秦朝。
这方面的证据来自《孟子》,其中记录了战国时代卫国太宰北宫锜跟孟子的对话。
北宫锜求教周朝爵禄如何排列的问题,而孟子则答道:我也不知详情,因为各国诸侯讨厌这些旧典会妨碍自己的作为,把它们全都毁了。
正是这番出人意料的对白,揭出了翦灭上古文化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们。
孟说虽有为儒家贴金之嫌,但它却足以为第一代神话的亡佚,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尽管如此,鉴于上古宗教体系的瓦解和缺席,第二代神话只能长期保持碎片化的容貌,难以形成神话的内在叙事结构。
但在今天看来,内在混乱的第二代神话,仍然不失为一种文化瑰宝。
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期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机读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2016级高一(上)第一学月测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卿雅彭志华马瑜审题人:邵明灿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6题将答案涂在机读卡对应题上,11—14题涂在机读卡对应7—10题上,其他题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抛弃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是()(3分)A、①以.其无礼于晋B、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①今急而.求子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下列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解说《春秋》之作。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7-2018学年(下)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1—7题,12—15题涂在答题卡对应题上,其他题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文言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战国策》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单选题(共3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据报道,沿用了20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将改头换面,由两种新版教材代替,呼唤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开了一步。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考点:词语(包括熟语)答案:C试题解析:一孔之见:孔:小窟窿。
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用作贬义。
常指目光陕隘的人。
A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一般是长辈对晚辈。
B改头换面:改变人的面目。
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用作贬义。
多用于事物和人的言行。
D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
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A.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当地人告诉我,倾听沙子呜呜的鸣响最好是在清朗干爽的风天的黄昏较为合适。
B.宇航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神州七号”宇航服的造价虽然还不清楚,但世界上最贵宇航服的造价是150多万美元。
C.飞人刘翔自从为救助华南师范大学患白血病的在读研究生发出呼吁之后,社会各界反应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捐款帮助这位患病的学生。
D.专家组经过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井喷特大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答案:D试题解析:A.“最好是……较为合适”句式杂糅,可以去掉“较为合适”;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C、前后主语不一致,把“自从”提前。
射洪中学高2015级高三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吴永志覃德金雷勇彭艳梅审题人:文先前杨冰陈果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选题(1、2、3、4、7、10、11、12、17、18、19)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
《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被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例如,传统孝道将“孝”与“顺”等同,认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从而演化为严格的父权制,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
又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亲”思想被逐渐演化为传统礼教,而成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仪式,等等。
但是,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一.古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元符..、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
累迁辟雍①博士..三年进士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
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
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
”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
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
辞益坚,曰:“宁饿死。
”黼闻而衔之。
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贯怒,归而谮之。
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注】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1.对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B.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C.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D.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内容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①字,古代男女一般成人(及冠、行冠礼、弱冠)二十岁时取字,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射洪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将第一卷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二卷答案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百舸(ɡě)坎坷(kě)峥嵘(zhēnɡ)灰烬(jìn)B.凝露(nínɡ) 遏止(è) 轻蔑(miè) 惆怅(chànɡ)C.明澈(chè) 给予(yù) 方遒(qiú) 脊骨(jī)D.嬉游(xī) 摇曳(yè) 絮叨(dāo) 赤裸(lu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漫江寥阔固执交叉学科B.闪烁飘缈曙光进退维谷C.焦燥竹篙憎恨青春永驻D.坚忍崛起万户侯沽名钓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寒江结梯舍己救人,英勇学生感动荆楚。
但耸人听闻的是,当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位英雄救人溺亡后,捞尸者却手牵绑尸绳谈价,前后一共索取费用3.6万元。
B.我们青年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一定要抵抗住各种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C.近日,国家统计局准备对商品房成本进行摸底统计。
长期以来,房价成本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竟然如雾里看花一般,成为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诸多现象中最不可理喻之谜。
D.在2018年万达集团王健林先生成为全国首富后,商业地产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更多的人纷纷加入研究万达模式的行列,不少对房地产行业不熟悉的资本也在筹谋进军商业地产。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电站的机组发生爆炸,核泄漏的放射性正在扩散,核污染检测着人类的应对能力。
B.“清华系”、“北大系”、“理工系”完成自主招生联考,考题难度大于高考,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考生。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第一学月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6题将答案涂在机读卡对应题上,11—14题涂在机读卡对应7—10题上,其他题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抛弃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是()(3分)A、①以.其无礼于晋B、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①今急而.求子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下列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解说《春秋》之作。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春秋时期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伯、侯、子、男。
D、两个以上的人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
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①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注】①亚父:指范增。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平得宰.天下宰:分割B、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C、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D、楚使归,具.以报项王具:详尽5、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C、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D、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
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阴险狡诈,面对项羽所派使者,他先是故意将其当成范增的使者盛重接待,又假装在知道是项羽使者后降低接待规格,这让项羽对范增起了疑心。
C、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
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然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
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始终没能招致到天下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7、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5分)(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 题。
(6分)临江仙晁补之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①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8、词的上片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分)三、背诵积累(11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每小题1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4)、,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5)、寻梦?撑一支长篙,,(《再别康桥》)(6)、,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7)、青鸟不传云外信,。
(《浣溪沙》)(8)、落木萧萧,。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点绛唇·素香丁香》)(9)、,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泰戈尔《生如夏花》)(10)、,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11)、千古诗才,;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余光中《忆李白》)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
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耳。
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
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
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
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
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
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
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
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
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
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
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
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有智慧识见发出,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
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
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
“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
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
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
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
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
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
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