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笔下山水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中,大自然的山水风光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去领略他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书法、绘画,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等都有深入研究。
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黑暗。
不少文人雅士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其中之一,他隐居茅山,寄情山水,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答谢中书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重点字词讲解(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共同。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
见:看见。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争相。
(7)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确实,实在。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真心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方式,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教会学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教学准备:课本、黑板、多媒体设备、挂图、学生作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根据课堂卫生情况,点评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制造气氛,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几个生词进行词义辨析。
传授这几个生词的词义。
二、学习新课(30分钟)1. 给学生放映《答谢中书书》的微电影,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2. 师生对话、把握全文:(1)教师:齐齐,我问你,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文本解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2)教师: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和描写来表达中书书对自己的关怀之情?(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礼物的丰盈•大礼的不重要】(3)教师:你认为中书书送给作者的非常随意的礼物是为什么?【中书书就是这样的人、中书书的阅历•阅人无数,见礼不重】(4)教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情感中常常感动绵延,朴素而又平凡的东西往往最温暖】3.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阅读理解题。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现场发言。
4. 整理思路,展开展示:(1)几个小组讲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选出一名学生,引出下一环节讲解内容。
三、情感沟通(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有没有亲手制作过寄给你最好的朋友的礼物?为什么?你认为这样的礼物是否更有意义?”2. 辅导学生以邮件或书信的形式,写一封感谢信,向曾经帮助过自己、关心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3.欣赏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欣赏山水之美。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山水画卷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2.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介绍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讲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
2.分析山水之美,从山、水、林、竹等方面入手。
3.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
4.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4.主题探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山水之美”摄影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水之美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要求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手
法。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题解今天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生读课题、作者。
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题解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何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二、诵读译读投影:出示划有节奏的诗文全文1.一生读2.全班齐读3.教师指导师范,生再齐读。
4.生自读,自译5.重点字词,生译1)重点字词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4)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5)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逐句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7.生齐读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2.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4.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1.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2.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3.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运用唐诗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介绍唐代中书令的职责和地位,引出本课文。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课文主题和情感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 课文解读(25分钟)1.详细解读课文涉及到的表意词、形容词、动词及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3.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
4. 诗歌的韵律、格律(25分钟)1.讲解唐诗的韵律和格律,通过PPT引入相关的知识点,讲解韵、平、仄和押韵;2.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对应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5. 诗歌的修辞手法(25分钟)1.课堂讲解什么是修辞手法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老师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介绍其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3.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出自己所理解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解释说明。
6. 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选择一段适合自己的诗歌进行背诵,并结合其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自我分析和发表意见。
五、课堂小结通过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唐代中书令,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
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感情。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背诵本次课学习的唐诗三首,力求正确、流畅;3.评论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写一篇150字以上的观后感。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情节;2.掌握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语言表达;4.分析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语言用途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感知人物性格、情感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情感;2.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和自我反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和理念,重视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和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合理的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阅读引入讲述父母亲恩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对家长孝敬、回报恩情的态度的了解和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学习锐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分析、解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造诣的特点。
重点讲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高超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辨识和使用能力。
3.交流学生们就课文的主旨,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讨论,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要求学生自行拓展思路,探索未被发掘的细节问题。
4.补充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文献或故事,补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有序、逻辑、连贯的思想流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在美学领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总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上述知识点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和心灵宁静的状态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科书分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通明字,南朝梁朝时生于墨陵(今江苏江宁县)。
他曾是国王的读者。
因为他看透了浑浊的世界,“虽然他在竹门,但他关闭了自己的影子,不交外国的东西,他只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事。
”(南朝史)后来在居子山隐居,但“每当国家有好运气或坏运气时,它总是向前去咨询。
在这个月中经常有几封信。
当时,人们称它为“单中总理”。
”谢仲舒就是谢正。
这是一个性格的学位。
出生于陈军阳下。
它曾是中国书中的一本鸿禄书,因此被称为谢仲舒。
陶弘景给谢征的回信赞扬了江南山川之美。
钢笔很长,山川都被纸覆盖着。
文字清晰而优美。
这是一幅著名的六朝山水画。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教学目标】①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学生内心的美。
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 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学生内心的美。
[预览提示]1查找作者的作品2.自由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读准、读顺、力争读出感情。
【教学过程】一、场景介绍和明确的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抄送。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案1分钟小结本文奇景之奇在“景中含意,事中瞰景”。
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tuī)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相与..步于中庭()(3)沉鳞..竞跃()(4)四时俱.备()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B.夕日欲颓.C.但.少闲人D.猿鸟乱鸣.4.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5~7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之仙都。
自康乐..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实是欲界..之仙都()(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诵读教学法研讨探究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贤士,他曾被齐高帝招进宫陪伴太子读书,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但后来他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大家知道是谁吗?陶弘景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答谢中书书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视频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导入:同学已经预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文章,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朗诵视频,边欣赏这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要注意字音及节奏。
1.播放视频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同学们发现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四字,所以基本都是2.2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3.选一学生范读,其余学生点评。
四、理清思路。
明确: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脑海中浮现了那几幅画面?(山水交映之美缤纷的色彩美晨昏变化之美)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学法指导:可以从写作方法(写景方法)和内容上分析: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
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