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选译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段落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段落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著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老子》五章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这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
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
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参考译文沈青霞先生以锦衣经历的身份上书皇上,指责宰辅,宰辅非常痛恨他。
正想极力陷害他罗织罪名的时候,幸亏皇上仁爱圣明,特地减轻了对他的处分,将他流放至边塞。
在这个时候,沈先生敢于直谏的名声已经天下知闻了。
不久,沈先生就拖着家累携妻带儿迁居塞外。
正碰上北方的敌寇屡次向内地进犯,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吏束手无策,关闭了城垒,任凭敌寇任意进出侵扰,连放一箭抵御入侵者这一点也做不到。
甚至等到敌寇退兵后,他们就割下中原阵亡战士及在田野赶路人的耳朵去冒功。
那时父亲哭儿子的、妻子哭丈夫的、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他们又无处可以控告。
沈先生对上既痛恨边防的日益松懈,对下又痛心将士们一天天随意杀戮百姓,欺骗朝廷,经常流泪叹息。
他就将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寄托在诗歌文章中,以排遣自己的襟怀。
文集中所载诸作就是这类作品。
沈先生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而名重一时,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对时政又常加讥刺。
这些作品渐渐流传开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惊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杀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沈先生死后,那些曾一起群起进谗陷害沈先生的军事长官们,不久也因犯了罪被罢官撤职。
又过了不久,原来那位仇视沈先生的宰辅也被罢了官。
于是沈先生的学生给谏俞君将先生平生所写的诗文收集编为若干卷刻印流传。
沈先生之子以敬,来请我写篇序文置于卷首。
我读了沈先生的著述后写道:像沈先生这样的人,岂不就是与古代仁人志士一脉相传的吗?孔子删订《诗经》,从《小弁》的怨恨亲人、《巷伯》的讥讽谗人诸篇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高人、愤世之士等人的作品,一起被收入《国风》,被分入“小雅”一类中的,篇目多得数也数不清。
难道这些作品都是合乎中正和平的诗教吗?但是孔子却不轻易地删去它们,正是因为哀怜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推崇他们的志向的缘故,也就是“发自内心,又能以礼义加以约束”“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
我曾经按次第考察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好像多怨愤之情,伍子胥的劝谏之辞好像多警告威胁的口气,贾谊的奏疏好像很激愤,嵇康的诗好像很愤懑,刘的对策好像很激切刚直。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天工开物》两则含解析第七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7《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美天工神工不朽是人工,开物造物传世乃人物。
字体赏美文宋应星断想我们先看一下宋应星的简历。
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他28岁,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他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
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
从这段简短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宋老先生其实也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前半生美好的时光,全部用在了科举考试上,28岁中举后,先后五次进京会试不第,才改弦易辙,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他抛弃书生意气,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写入书中.中国波澜壮阔的官场上少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吏,却多出了一个空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科学家。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认为宋应星弃仕从研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在当时,宋应星的选择,却是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解释其含义。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准确理解典籍的内容和意义在进行典籍的英译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典籍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准确的理解。
这包括对于典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只有对典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译工作。
二、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进行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时,我们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典籍中的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准确传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比如对比翻译、释义翻译、意译等,以确保英译的准确性。
三、保持典籍的风格和特色中国文化典籍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是其与其他文化典籍的区别之一。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尽量保持典籍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使英译版本能够传达出典籍的独特魅力。
这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对目标语言的特点有所了解。
四、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虽然保持典籍的风格和特色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英译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典籍,因此译文的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注重词语的选择和用法,使译文更加通顺和易懂。
五、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中国文化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特殊概念和思维方式。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注重对这些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典籍的内容。
这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解释性的文字说明等方式来实现。
六、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衡石量书整理课时素养评价三孟子见梁惠王胠箧(50分钟·58分)一、基础过关(32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也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C.唇竭.则齿寒竭:缺失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解析】选A。
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阖四竟之内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解析】选D。
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 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D。
都是代词,指“天下人”。
A项,①介词,表处所,从;②介词,表对象,向。
B项,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
C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选D。
D项为宾语前置,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B.窃国者为诸侯C.灭文章..论之..,散五采 D.故尝试【解析】选B。
A项,古义:不能行窃。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项,古义:文辞,文饰。
今义:篇幅不是很长的单篇作品。
D项,古义:曾经试图。
今义:试,试验。
6.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官名,夏商周三代,官职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B.古代称小官吏为“庶人”,也称老百姓为“庶人”,课文中的“庶人”指的是老百姓。
C.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它是诸侯和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庶人不准设庙。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中国文化习俗段落翻译1. 中西方饮食习惯(eating habits)存在极大差异。
不同于西方那种每人一盘食物的饮食习惯,在中国,菜肴是被放在桌上让大家共同分享的。
如果你在中国主人家做客,就要做好有一大桌食物的心理准备。
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烹饪文化(culture of cuisine)感到非常自豪,而且会尽全力去展示自己的好客(hospitality)。
而且有时候,中国主人会用他们的筷子把食物夹到你的碗里或盘子中。
这是礼貌的体现。
2. 在中国,小孩的满月酒(One-Month-Old Feast)和抓周(One-Year-Old Catch)仪式独具特色。
小孩出生满一个月的那天,孩子的家人一般要招呼亲朋挚友,邀请他们一起来庆祝孩子满月。
小孩儿慢周岁的那天,有抓周到额仪式。
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及他人不给予任何的引导和暗示,任孩子随意挑选,看他先抓什么后抓什么,并以此为依据来预测孩子可能存在的志趣和将从事的职业以及前途。
参考译文1.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ating habits. Unlike the West,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able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cuisine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show their hospitality. And sometimes the Chinese hosts use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plate. This is a sign of politeness.参考译文2: In China, One-Month-Old Feast and One-Year-Old Catch of a baby are of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ay when a baby is a month old, the family of the baby will invite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a ceremony to celebrate the occasion. On the day when a baby is one year old, there is a ceremony of One-Year-Old Catch. According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 nobody will give any instruction or clue to the baby so that it is left free to choose by itself. Watching the baby catch the articles it likes, the family can then make predictions about its potential interest, future career and development.春节贴年画(pasting New Year Print s)的风俗源自于往房子外面的门上贴门神(Door Gods)的传统,随着木质雕刻品(board carvings)的出现,年画包含了更广泛地主题,最出名的就是门神,三大神——福神、薪神、和兽神(three Gods of Blessings, Salary and Longevity),寓意着庄稼丰收、家畜兴旺和庆祝春节。
中国文化经典阐释一、儒家经典摘录《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根本道理,在于彰显光明的道德,在于使百姓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得到更新,在于达到最理想的境界。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百姓,一律都把修养身心作为根本。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作为君主,要做到仁义;作为臣子,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要做到孝顺;作为父辈,要做到慈爱;与其他人交往,要做到诚信。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品格卑劣的小人不做正经事,做坏事,没有他不做的。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义的人依靠财富来发展自身,不仁义的人以生命为代价来谋取财富。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是天下正确的道路,“庸”是天下确定不移的道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叫做“中”;如果表现出来都合乎节度,叫做“和”。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恪守中庸之道,小人违反中庸之道。
小人在违反中庸之道的情况下,小人就会无所顾忌。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可是人们很少能长久地遵循。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行为,也一定不要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君子处在事态的不断变化之中,来等待命运出现转机,小人干冒险的事欲求侥幸取得成功。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有贤能的人辅政,政令就能实行;贤能的人不在了,政令就失效。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这五种关系,是天下至高无上的交往关系。
智慧、仁义、勇敢这三种品德,是天下最高的美德。
)《论语》——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少说错话,少做后悔的事,谋求官职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有与高贵,是人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得到,宁可不要;贫困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摆脱掉,就宁可保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怎样做才合乎道义,小人一味地只知道追逐利益。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侥幸避免了灾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活动范围。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三个月吃肉都觉不出滋味,说:“没想到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到了这种地步。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随唱和。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可以把六尺高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百里之外的使命交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其气节不动摇。
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能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审美愉快,能过学礼来立身成人,能过欣赏音乐来完成人格锻造。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事奉君主,要恭敬谨慎地做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往后放。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乡亲们中间,表现得谦卑温和,似乎不善言谈。
可是在朝堂会见君臣的场合,却是能言善辩,只是比较谨慎罢了。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家时能恭敬规矩,办事情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未曾吃饱过。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人口已经多了,又该怎么办呢?说:让他们富裕起来。
说: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说:教育他们。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
(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实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没有能使自己站得住脚的本事。
)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君子不器。
(君子不把自己的生存仅仅限于感官享受的层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夫火焚毁了。
孔子从朝庭回来,问:“伤人了吗?”却不问马的情况。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机敏,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厚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善于做出种种好看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仁义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表现出高兴的脸色;三次被罢免,也没表现出怨恨的脸色。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夫子在适当的时候说话,别人就不讨厌他的话;快乐了而后笑,别人就不讨厌他的笑;在合乎义的情况下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取得。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与习于歪门邪道的人交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与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花言巧语,假装出一副好看的脸色,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对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孔丘也以为可耻。
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表面却装出一副与人友善要好的样子,对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孔丘也以为可耻。
)《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让它们死;听见它们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和兄弟和睦的道理反复讲给学生听,这样就看不到路上有肩背东西的白发老人了。
老人能够穿上丝绸衣物,能够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做了还不能统治天下,这是从来没有的。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厨房有肥肉,马棚里养着肥壮的马,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用对人恻隐怜悯之心,来行使仁义之政。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能过保护百姓来统治天下,就没有谁能够抵御。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所以推广恩惠足以来保有天下,不推广恩惠都没有办法来保住妻子和儿女。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身边的人都说某人好,不可以相信;各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不可以相信;国内百姓都说某人好,然后考察;见这人确实好,然后任用他。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思想意志,是气的主宰;气,是充满体内的东西。
思想到了这里,气随之而止。
所以说:“保持意志,不要滥用情感意气。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没有恻隐之心,便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便不是人;没有谦逊推让之心,便不是人;没有明辨是非之心,便函不是人。
恻隐之心,是仁义的开端;羞耻之心,是正义的开端;推让谦逊之心,是礼节的开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
人有这四个开端,就像人有四肢。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之役也。
(不仁义,不智慧,不讲礼节,没有正义感,就是他人的奴仆。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最大的善举是跟人一起做好事。
)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想要成就大业的君主,一定有不能召唤来的大臣;要想有所谋划,就主动去见他们。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富贵了不能迷惑,处于贫贱地位也不能改变心志,面对威势与武力威胁不能屈节,这就叫大丈夫。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中将帅的首级可以被取走,作为百姓他的意志不能被夺取。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只有放弃做一些事情,然后才可以做成一些事情。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有地位的人物,也不失去那颗纯洁赤诚的心。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爱的言论不如仁爱的音乐更能深入人心,善于管理不如善于教化更能得到百姓拥戴。
善于管理,老百姓惧怕他;善于教化,老百姓爱戴他。
善于管理,能收敛老百姓的财物,善于教化能赢得民心。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国家大事。
把珠子玉石当成宝贝的,灾祸必降临他的头上。
)二、道家经典摘录《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时的状态;“有”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
通过恒常的“无”,来观察“道”的微妙;通过恒常的“有”来观察宇宙的开端。
这两个东西出自同一本原然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之为“玄”,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以看作是宇宙所有精微奥妙的总门径。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处理事情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推行不用言语的教化,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施加人为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推动万物繁育尽了力而不凭此自夸,立了功而不以功臣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