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火车浪西宁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4
坐上火车浪西宁1教学目标1、歌表演回族民歌《坐上火车浪西宁》2、充分体验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情分析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都是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特色单元。
如何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将教学内容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3重点难点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伴着音乐走进教室。
2、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首歌曲吗?正像这首歌曲中所说的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一样盛开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中,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当然我国的少数民族很多,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的是羌族。
3、走进回族(出示课件)。
4、听赏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
活动2【讲授】新授1、歌曲中介绍了回族的乐器和舞蹈,大家听出来了吗?2、介绍回笛,欣赏回族舞。
(出示课件)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回族民歌《坐上火车浪西宁》。
复听歌曲,请学生谈感受。
(歌曲欢快活泼)4、歌曲为什么会欢快活泼呢?让我们一起来拍一拍这些十六分音符节奏,它在歌曲中起什么作用呢?(板书: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歌曲欢快活泼)5、生听琴感受5.6.7.8.小节与13.14.15.16小节旋律完全重复的特点。
活动3【活动】跟唱歌曲1、教师分别演唱1.2.3.4小节与9.10.11.12小节的旋律,让学生聆听节奏旋律大部分重复,略有不同的特点。
(板书:运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使歌曲更欢快活泼。
)2、师分句教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3、随琴哼唱第二段歌词。
(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大家评价哪组唱的好,并处理歌曲。
5、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出点难题,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老师出示一条节奏1、X -︱X -︱2、X X ︱X X︱,你们边打节奏边唱歌,能做到吗?11、学生随录音,边唱歌,边打节奏。
活动4【活动】小结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音乐。
坐上火车浪西宁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精彩的课《坐上火车浪西宁》。
特别感谢王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堂有示范指导意义的课。
欢快的回族民歌《坐上火车浪西宁》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回族人民新生活的美景:解放了,经济建设得到发展,农牧民兄弟也能坐上火车浪一浪西宁。
来到西宁看到到处道路宽阔、高楼林立、万家灯火,又怎能不满心欢喜呢。
王老师亲和力强,循循善诱,注重启发。
该课的教学设计感强,注重情境创设,学生很快进入音乐,被音乐情节代入。
课中的音乐活动充分,王老师让学生尽情地展示。
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效、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重视学生的乐感培养。
老师注重学生的表现能力的训练和情感方面的引导,例如,教给孩子如何更有情感地歌唱,如何借歌曲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学生通过练习、演唱,表达情感,高效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的头脑始终在动,思维的含金量很高。
我个人认为王老师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坐上火车浪西宁》教案一. 教材分析《坐上火车浪西宁》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坐火车旅行至西宁的美景,歌词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旅行的向往。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富有童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歌唱、演奏、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高、节奏、旋律等,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火车和西宁等地名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歌曲,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3.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风光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音乐创作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方言词汇和地名,如“西宁”、“火车”等。
2.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尤其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运用。
3.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歌曲所传达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想象火车旅行至西宁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用范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创作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简单的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图片、视频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录音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学生演唱。
4.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火车旅行至西宁的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同时,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
引导学生跟唱,熟悉歌词。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坐上火车浪西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坐上火车浪西宁》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坐火车旅行为主题,描绘了美丽的西宁风光,歌词富有童趣,旋律优美。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欢快,充满活力;第二乐段节奏舒展,表达了对西宁美景的赞美。
歌曲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火车旅行的乐趣,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节奏和旋律,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
然而,部分学生对火车旅行和西宁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培养学生对火车旅行和西宁美景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创作和表现音乐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把握。
2.对火车旅行和西宁美景的理解和表达。
3.合唱部分的协调和配合。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火车旅行和西宁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3.小组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用于展示火车旅行和西宁的风景。
2.准备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乐谱,以便学生学习演唱。
3.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
4.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火车旅行和西宁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火车旅行和西宁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歌表演)坐上火车浪西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坐上火车浪西宁》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选自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
歌曲描绘了坐上火车穿越美丽的青藏高原,欣赏沿途风光的情景。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旋律。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能力和舞蹈表现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4.增进学生对青藏高原风土人情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
2.对青藏高原风土人情的理解。
3.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置身于青藏高原的美景中,增强学生对歌曲的共鸣。
2.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探讨、编排舞蹈动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民歌,让学生更加珍惜家乡的文化。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音乐播放设备。
3.舞蹈道具(如火车模型、西宁特色饰品等)。
4.课堂用的白板和马克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青藏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
分组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西宁特色融入舞蹈中。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舞蹈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欣赏和点评。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坐上火车浪西宁-伴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坐上火车浪西宁》是一首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歌词描绘了火车行驶在西宁之间的美丽景色,歌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
这首歌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不同地域的风光,也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乐于表达,对于富有特色的歌曲能够快速地吸收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歌《坐上火车浪西宁》,体验地域特色音乐的美感。
2.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感受火车行驶在西宁之间的美景。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方言词汇和特殊音调。
2.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火车行驶在西宁之间的美景。
3.准备教学道具,如火车模型、西宁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行驶在西宁之间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氛围。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地域特色。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注意讲解方言词汇和特殊音调,让学生充分理解歌词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教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分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表演,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火车行驶在西宁之间,还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心情。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地域特色和音乐美感。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坐上火车浪西宁-伴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坐上火车浪西宁》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3课的一首歌曲,歌曲描绘了坐火车旅行时的美好景色,展现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富有画面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火车和西宁等地理事物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3.帮助学生了解火车和西宁等地理事物,拓宽他们的视野。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对火车和西宁等地理事物的了解。
3.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欣赏法,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采用讲解法,教师对火车和西宁等地理事物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2.准备关于火车和西宁的地理事物图片或资料。
3.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旋律、歌词、相关图片等。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火车和西宁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火车和西宁的认识。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
2.呈现(5分钟)播放歌曲《坐上火车浪西宁》的音频,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教师同时展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特点。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歌表演)坐上火车浪西宁》教案一. 教材分析《坐上火车浪西宁》是一首具有浓郁高原风情的歌曲,描绘了坐火车穿越青藏高原,欣赏美丽风光的场景。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优美,词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火车行驶的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青藏高原的美景之中。
这首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我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青藏高原的了解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也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坐上火车浪西宁》,并能够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2.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特别是高八度的音准。
2.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把握歌曲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文化内涵和歌唱技巧。
3.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歌唱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歌表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火车模型或图片:用于形象地展示歌曲中的场景。
4.青藏高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坐上火车浪西宁》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藏高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讲解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
歌表演:坐上火车浪西宁-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
案
课程概述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如何表演歌曲,通过学习和演唱「坐上火车浪西宁」这首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舞台表演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一些西部地区的文化和特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歌唱《坐上火车浪西宁》这首歌,在节奏、音高和音调上准确无误。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视唱打拍和动作配合技巧,完成简单的歌舞表演。
•学生能够在表演中体现出自身的音乐情感和舞台表演能力,提高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歌曲学习
通过听听歌曲、读歌词、练习口型等方式,逐步掌握歌曲的整体感和节奏。
同时,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熟悉和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色。
2.舞蹈动作配合
结合歌的旋律和节奏,教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抬腿、旋转等,让同学们在表演歌曲的同时,通过相应的舞蹈动作来增强节奏感和表演效果。
3.舞台表演
通过排练和表演,同学们可以逐渐体验到舞台表演的氛围和感受,并从中体验到表演带来的乐趣和挑战。
同时,能够提高自信和自我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发展。
教学评估
通过对同学们的表演评估,评判他们在歌曲学习、舞蹈配合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表现和技巧,以此来进一步确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展望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表演,同学们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和舞台表演能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同时,也可以增加同学们对西部地区文化和特色的了解和认识,促进跨地域文化交流。
坐上火车浪西宁导学案
课题
《坐上火车浪西宁》
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缺勤学生
学习
目标
、喜欢学唱羌笛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并能随乐和同伴一起感受羌笛锅庄的欢乐韵律。
2、能认真听赏《瑶族舞曲》,能背唱第一部分抒情主题并能自编声势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
3、能根据回族民歌《坐上火车浪西宁》的情境大胆用形体动作进行表演,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进行评价。
学习重点
难点
演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用多种开工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锅庄舞步参与歌曲的表演。
教学具准备
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看羌族舞蹈(欣赏视频,教师示范跳)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你还能说出哪些其他的少数民族?
今天我带大家欣赏一段羌族人民喜欢跳的锅庄舞,请你看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出示:羌族、跳锅庄
师:跳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由于羌族大部分也居住在云南、四川等藏族地区,所以羌族人民也很喜欢跳锅庄,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现象。
同学们,你最喜欢其中哪个动作,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回答考题问题,并且欣赏锅庄舞,谈谈自己的感受。
跟着考题学习锅庄舞步,自主练习锅庄舞简单脚步,右——左——右——路踢腿。
(三)知羌族文化
师:1、播放羌族风景、羌族服饰、羌笛、羌族跳锅庄等图片。
2、读一读羌族简介。
3、知识抢答
4、填填唱唱
(四)唱羌族歌谣
听四句音乐,按顺序排旋律。
(1)随琴轻唱旋律,找一找十六分音符并唱一唱。
(2)找一找大跳的旋律,并加上手势唱一唱。
(3)找出重音记号并加上拍手跺脚的声势动作唱一唱。
(四)参加羌族活动
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讨论使歌曲表现力更丰富的办法有哪些。
2、引导学生随乐加入锅庄舞步。
3、引导学生为歌曲形式进行创编,如加衬词、加声势,特别是用卡农形式再唱一唱。
4、将歌曲连唱三遍。
速度由慢渐愉快,表现锅庄的热闹场面。
(五)情感升华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歌曲,感受了它活泼欢快的情绪,同时也感受了这首歌曲的两大特色,即多次使用十六分音符节奏和变化重复作曲手法的运用。
我们也在看、听、唱、跳等活动中感受了羌族的音乐与文化之美。
同学们,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了解和学习晚多的优秀民族音乐与文化吧。
板书设计
《坐上火车浪西宁》
感受
体验
表现
创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