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表
- 格式:docx
- 大小:14.65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任务:提高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分为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其中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肌电图测量运动学测量的参数:(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动力学测量的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
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及,(质量、转动惯量等)肌电图测量是用来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各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或顺序动作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特征指完成动作时的时间、空间和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动力学的特征指决定动作形式的各种力(力矩)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特点,包括力、惯性和能量特征。
运动学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时空特征时间特征反映的是人体运动动作和时间的关系:半蹲起立和深蹲起立空间特征是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产生的空间位置改变状况:下肢和躯干等空间移动轨迹时空特征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位置变化的快慢情况。
动力学特征包括,力的特征、能量特征和惯性特征能量特征:人体运动时完成的功、能和功率方面的表现形式。
惯性特征:人体运动中人的整体、环节以及运动器械的质量、转动惯量对运动动作所具有的影响。
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动作技术,这些成套的动作技术叫做动作系统。
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可主要归纳为推与拉动作、鞭打动作、缓冲和蹬伸动作及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等动作形式上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推(铅球)、拉(单双杠)、鞭打(标枪)★人体基本运动下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缓冲、蹬伸、鞭打动作形式全身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器系的机能特征所决定的,即以关节为支点,以骨为杠杆,在肌肉力的牵拉下绕支点转动,各肢体环节运动的不同组合使人完成千变万化的动作。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1、人体骨骼能承受的力比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力大倍。
a.10倍b.12倍c.6倍d.20倍2、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是水份。
a.25%~30%b.15%~20%c.20%~25%d.30%~25%3、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有是无机物和有机物。
a.80%~85%b.75%~80%c.65%~70%d.70%~75%4、胶原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破坏变形的范围在之间。
a.6%~8%b.10%~12%c.4%~6%d.12%~15%5、骨承受冲击能力的大小与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头颅骨耐冲击比长骨大约左右。
a.60%b.40%c.30%d.70%6、人体股骨所能承受的最大压缩强度比拉伸强度大约左右。
a.36%b.50%c.120%d.80%7、当外力的作用时间是左右时,关节液是同时具有流动性和弹性的“粘弹液”,是柔软的弹性体,起着橡皮垫的作用,能够缓冲骨与骨之间的碰撞。
a.1/500sb.1/100sc.1/200sd.1/500s8、当外力的时间达到左右时,关节液不在表现为“液体”,而表现为更坚硬的“固体”了,对于冲撞的冲力不能起缓冲作用。
a.1/500sb.1/100sc.1/1000sd.1/200s9、以中立位为足与小腿呈90º角,则踝关节背屈和蹠屈的活动度是。
a.25º,35ºb.35º,45ºc.20º,30ºd.30º,40º10、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膝关节可屈曲和过伸的活动度为。
a.165º,15ºb.155º,10ºc.145º,15ºd.145º,10º11、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膑骨向上,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和伸的活动度为。
a.165º,55ºb.145º,50ºc.145º,40ºd.150º,40º12、挺身站立中立位时,躯干背伸和侧屈的活动度分别为。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关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加深理解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掌握测定平均速率的方法。
了解自己在不同跑速情况下的步长和频率的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跑速=步长*步频步频=步数/时间实验仪器与材料1、计时秒表2、20m长卷尺实验方法与步骤1、绘制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关系图。
(1)每个学生以慢速、中速、快速和最高速度分四次跑完20m,在20m 跑的始端前有15m预跑,以便进入20m跑道后能以匀速跑完全程。
记录20m跑的时间和步数。
每组由4人组成,1人计时,1人数步数,第四人为实验对象。
实验轮流4次,直至每个人都做完为止。
把上述实验结果填入下表相应的栏目内。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登记表项目时间/s 步数/次速度/m*s-1 步长/m 步频/s-1 备注慢速中速快速最高速度(2)计算。
根据所学的运动学公式,分别计算每次跑的速度、步长、步频,将结果填入上表相应的栏目内;(3)绘制步长和步频关系图。
根据登记表采集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绘制不同跑速情况下的步长和步频关系图;2、20m快跑。
由站立式起跑开始,测20m跑的最高速度,记录下时间、步数、计算出速度、步长和步频。
实验结果讨论1、当你的速度增加时,你的步长和步频是如何变化的?2、比较1、2两个实验中,最高速度的差别是什么?3、据文献所知,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在最高速度时,步长约等于1.14倍的身高,计算出你的最高速度时步长与身高之比,试与1.14这个值比较。
4、你认为短跑运动员在速度增加时,步长与步频应该如何变化为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进度计划表一、课程概述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力和运动效果的学科。
它结合了生物学、力学和运动学的知识,旨在解析人体如何通过机械原理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并优化训练方法。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运动生物力学知识,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运动过程中生物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运动过程中力的应用及其对人体运动的影响。
能够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和优化运动表现。
学会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具备使用实验和模拟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概念(周次14)第一周课程导入与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概念介绍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重要性。
探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类型、力学基础知识等。
学习人体的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第二周人体结构与运动生物力学基础讲解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分析肌肉和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力学特性。
介绍关节的运动学和运动力学基础。
第三周运动中的力与运动学分析研究运动中的主要力类型,包括重力、惯性力和摩擦力等。
掌握运动学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探讨力学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第四周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基础介绍常用的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技术和设备。
实践如何进行力学测量与数据采集。
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第二部分运动表现与优化(周次58)第五周运动表现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不同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特点。
分析运动技术对表现的影响。
学习如何通过生物力学优化运动技术。
第六周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力学应用探讨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力学应用,如力量训练、灵敏性训练等。
学习如何设计和调整训练方案以提高运动表现。
实践生物力学分析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七周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了解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分析常见运动损伤的力学原因。
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力学原理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
第八周生物力学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运动康复中的生物力学应用。
实验报告范本系别班级姓名南京体育学院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实验一览表实验一摄影坐标测定实验二重心坐标测定实验三坐标、重心测定应用实验四测力台外力测定实验五外力测定应用实验六肌肉被动力—长度性质验证实验七肌肉主动力—长度性质验证八模拟小论文撰写实验一摄影坐标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运动技术解析摄影方法。
2.掌握坐标解析测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坐标解析的逻辑过程和中间数据的意义。
3.影片解析实际操作。
实验原理1.比例尺法K为比例放大系数,是实际长度和图像长度之间的比例,X,Y为原点坐标的平移距离2.DLT法L—L为坐标平移、旋转、放大的系数主要仪器和设备1.计算机2.自学・教学・科研一体的二维影片解析软件实验步骤控制点: 8摄影频率: 25帧/S幅数: 10人体(21)器械(3)点数: 24身高: 164CM体重: 60KG用数据线将电脑与摄像机连接后,利用相关软件,采集踏板前后的10幅照片和1幅框架照片,将所采集的照片存入U盘,然后将U盘接入另一台电脑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所提取的小幅照片存入D盘Jacky文件夹中,并存入与学号相符的子文件内,并将其重命名。
②打开二维影片解析软件,输入自己的学号,提取相关图片。
③在10幅运动图片中的人体上描21个点,踏板上描3个点,数据保存在DLT3.DAT(其中21个点依次为右手掌中心,右腕关节中心,右肘关节中心,右肩关节中心,左肩关节中心,左肘关节中心,左腕关节中心,左手掌中心,右脚中心,右脚踝关节中心,右膝关节中心,右髋关节中心,左髋关节中心,左膝关节中心,左踝关节中心,左脚中心,会阴、肚脐、剑突、第7颈椎下缘、耳屏下缘处)④在框架上标8个点,保存数据为DLT2.DAT。
⑤利用DOS系统,读取相关数据,在电脑上即显示出人的运动模型和现实中人的运动坐标,该坐标存放在F2D.DAT中。
⑥打开“File”中的“数据处理”,输edit空格F2D.DAT即可得到数据,根据数据画图。
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进度计划表英文回答:Teaching Schedule for Biomechanics of Sports.As an instructor of Biomechanics of Sports, I have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schedule to ensure that my students gain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e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various topics, each of which is covered in a specific time frame. Here is a breakdown of the teaching schedule:Week 1: Introduction to Biomechanics.During the first week, I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biomechanics. We discuss topics such as motion analysis, force analysis, and the laws of motion. I use real-life examples, such as analyzing the mechanics of a basketball shot or a golf swing,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Week 2-3: Kinematics.In weeks 2 and 3, we delve deeper into the study of kinematics. We cover topics such as position,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and discuss how these variables can be measured and analyzed in sports movements. I use video analysis of athletes' movements to illustrate the concept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data.Week 4-5: Kinetics.Moving on to weeks 4 and 5, we focus on kinetics, which involves the study of forces and torques. We discu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orces that act on the human body during sports movements, such as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joint forces. I als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moments and how they affect movement. To make the topic more engaging, I use examples like analyzing the forces involved in a soccer player's kick or a gymnast's vault.Week 6-7: Biomechanical Analysis.In weeks 6 and 7, we learn how to apply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to analyze sports movements. I teach my students how to collect data using various measurement tools, such as force plates and motion capture systems. We then analyze the data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cs of different sports movements. I provide hands-on activities and group projects to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skills.Week 8: Review and Assessment.In the final week, we review all the topics covered throughout the course and prepare for the assessment. I give my students practice questions and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session to ensure they are well-prepared. The assessment includes both theoretical questions and practical analysis of sports movements.中文回答: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进度计划表。
运动⽣物⼒学教学实验运动⽣物⼒学教学实验Experiment of Sports BiomechanicsNotice of Experiment)第⼀节实验须知(⼀、实验课⽬的(Purpose)运动⽣物⼒学教学实验的⽬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掌握运动⽣物⼒学教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体运动技术动作运动⽣物⼒学特征测试与评定。
初步掌握获得运动⽣物⼒学知识的科学⽅法,验证运动⽣物⼒学的基本理论。
培养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法,以及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较、分析和综合的能⼒,从⽽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进⾏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课要求(Requirement)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要求、原理、步骤和操作程序。
2、严格遵守实验室有关规定。
3、按实验步骤操作。
4、仪器使⽤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如有仪器故障或损坏,及时报告实验教师,不得⾃⾏修理和拆卸。
5、爱护实验仪器设备,注意安全。
6、分⼯合作,各项⼯作轮流担任,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后整理仪器设备,打扫卫⽣,关闭电源。
、认真整理实验记录,做出实验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8三、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要求(Content and requirement of Report)1、实验报告(Report of experiment )◇实验名称、姓名、年级、班级和实验⽇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法与步骤◇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根据已知的理论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指出实验结果的省区⼒学意义。
实验结论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的⼀般的概括性的判断,即是某⼀实验所能验证的基本概念、原理或理论的简明总结。
四、说明(Introduction)由于我院的实验条件尚不健全,部分实验暂时不能开设,有的实验采⽤其他更加简单的⽅法所取代。
但是我们正在积极努⼒改善实验条件,争取在99短时间内建⽴健全运动⽣物⼒学实验室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以保证运动⽣物⼒学的教学与科研的正常进⾏,提⾼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智慧树知到《运动生物力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运动器械的生物力学特性、人体运动动作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器械机械力学规律的科学。
对错答案: 对2、()是根据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力学性质,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探讨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研究合理的运动动作技术,分析各种疾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机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是研究人体在运动损伤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运动规律的科学。
A. B. 医用生物力学 C. 康复生物力学 D.康复生物力学一般生物力学医用生物力学康复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答案: 康复生物力学3、轮椅、支具等辅助技术的力学规律研究包括运动装备的研究,包括运动鞋、护具、紧身衣等轮椅的动力、与使用者的交互拐杖的材料、作用力大小上、下义肢的生物力学规律研究答案: 运动装备的研究,包括运动鞋、护具、紧身衣等,轮椅的动力、与使用者的交互,拐杖的材料、作用力大小,上、下义肢的生物力学规律研究4、运动生物力学的实验方法可以测量的()参数。
人体惯量参数人体力学参数人体运动学参数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答案: 人体惯量参数,人体力学参数,人体运动学参数,人体生物力学参数5、运动学(Kinesiology)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主要研究质点和刚体的运动规律。
对错答案: 对6、运动学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并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对错答案: 错7、运动员绕正常400m一圈田径场跑完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50s,求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8m/s。
对错答案: 错8、人体整体或环节围绕某个轴转动时转过的角度叫()角位移角速度角度位移答案: 角位移9、运动学特征包括:()。
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时空特征频率特征答案: 时间特征,空间特征 ,时空特征10、动力学是解释人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对产生运动进行本质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实验开设办法
——实验中心实验室开放建设
为提高体育学院学生应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解决体育科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验研究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特汇总体育学院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需求,选听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
1. 学院实验中心共有人体(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六个实验室。
人体(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已实现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模式,因此本次的教学实验为其余五个实验开设。
2. 《体育学院实验中心开设实验汇总表》中实验归类分为课外实验与课内实验两部分。
其中:
(1)“课内实验”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教师在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必开的教学实验,一般不对外开放。
特殊情况下,经任课教师允许,选听人数较少时可随本科实验教学时旁听,选听人数较多时,可按课外实验开课方式处理。
(2)课外实验为实验中心对外开放的实验教学内容,欢迎体育学院研究生、本科理论班学生、其他感兴趣的学生选听。
(3)课外实验开设时间设在每学期的第4~14周,每周开设1~2堂,具体时间见“开课时间”。
一般要求,选听人数在20人以上,40人以内。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验中心
11 / 11。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关系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加深理解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掌握测定平均速率的方法。
了解自己在不同跑速情况下的步长和频率的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
跑
速=步长*步频
步频=步数/时间
实验仪器与材料
1、计时秒表
2、20m长卷尺
实验方法与步骤
1、绘制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关系图。
(1)每个学生以慢速、中速、快速和最高速度分四次跑完20m,在20m 跑的始端前有15m预跑,以便进入20m跑道后能以匀速跑完全程。
记录20m跑的时间和步数。
每组由4人组成,1人计时,1人数步数,第四人为实验对象。
实验轮流4次,直至每个人都做完为止。
把上述实验结果填入下表相应的栏目内。
不同跑速时步长与步频登记表
项目时间/s 步数/次速度/m*s-1 步长/m 步频/s-1 备注慢速
中速
快速
最高速度
(2)计算。
根据所学的运动学公式,分别计算每次跑的速度、步长、步频,将结果填入上表相应的栏目内;
(3)绘制步长和步频关系图。
根据登记表采集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绘制不同跑速情况下的步长和步频关系图;
2、20m快跑。
由站立式起跑开始,测20m跑的最高速度,记录下时间、步数、计算出速度、步长和步频。
实验结果讨论
1、当你的速度增加时,你的步长和步频是如何变化的?
2、比较1、2两个实验中,最高速度的差别是什么?
3、据文献所知,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在最高速度时,步长约等
于1.14倍的身高,计算出你的最高速度时步长与身高之比,试
与1.14这个值比较。
4、你认为短跑运动员在速度增加时,步长与步频应该如何变化为
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