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青岛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第一篇:青岛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54-55页,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教学目标】1.2.3.4.培养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1.复习旧知师谈话:青岛有个水族馆,里面有很多漂亮的鱼,同学们想不想进去参观一下?课件展示青岛水族馆大门。
我们要先完成小任务,才能推开大门,尽情的参观,有信心完成吗? 2.利用课件展示六道已学过的口算题,分别请六名学生口答。
9+7 8+4 15+7 36+8 23+45 12+37 对完成出色的学生加以表扬,然后展示水族馆内图片数张。
最后一张图片为课本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引出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新知作了自然导入。
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预设】鱼,粉色的鱼有14条,蓝色的鱼有27条,左边鱼缸里黄色的鱼有28条,右边鱼缸里的黄鱼有23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能看图提出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问。
)【预设】① 左边的鱼缸里有几条鱼?② 右边的鱼缸里有几条鱼?③ 黄色的鱼比粉色的多几条?(现场解答28-14=14(条))④ 蓝色的鱼比黄色的多几条?(现场解答27-23=4(条))⑤ 一共有多少条鱼?(留在问题口袋里,待以后解决))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一下“左边的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
2.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过程与方法1.经历摆小棒的过程,明确“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
2.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指导学生工整地书写竖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口算竞赛,激趣闯关。
1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答对所有题即为闯关成功。
2课件出示闯关内容:7+6=8+4=9+5=6+8=7+5=5+8=6+6=4+6=3学生闯关。
4公布闯关成功的,并对闯关失败的进行订正指导。
2.笔算练习,巩固方法。
1出示试题:35+34。
2指名板演。
3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4全班订正。
5思考:做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从哪位加起?6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生1:笔算加法时,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2:笔算加法时,个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写在十位上。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思:如果将35+34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5+37,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2导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板书课题操作指导:复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算理,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打好基础。
板块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活动1自主学习,提取信息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1小组合作,借助情境图提取相关信息。
2汇报交流怎样解决问题。
2.请同学们读题思考,然后列出算式。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评课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第二册P53页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方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养成先估算再精算的习惯;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的理解”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连续进位的方法”。
张雅妙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感觉是新颖、实在、以学生为主、重能力培养、重过程、重实质,不搞花架子。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了教者和学生的智慧,让我们领略到了计算课教学的风采。
1、“课的导入”——体现生活性,培养估算意识。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第一学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计算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但单纯的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因而在课的开始抛出问题“淘气班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8人。
如果每人发1本书,50本书够吗?”学生置身于帮淘气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张雅妙老师马上引导学生估一估,渗透估算的方法,初步感受估算的意义。
有的说:把29看成30,把18看成20,总数不超过50,够。
有的说:把29看成30,30+18=48,原来的总数比48少,够。
还有的说:把18看成20,20+29=49,原来的总数比49少,够。
可以说,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很精彩。
在这样的基础上张雅妙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的估算准确吗?怎样才能知道准确的答案?”——精确计算出“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即:29+18=?(人)2、“学习新知”——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本节课中张雅妙老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并有意识地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感受“满十进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材这样编排,一方面突出了进位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是刚满7岁的小朋友,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而数学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所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不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选用的例题是羊族和狼族美食大比拼,在具体教学时,我选用了学生亲身经历的动手,摆小木棒、拨计数器的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从中知道10根小木棒就绑一捆,计数器的个位拨到10个后可以全部撤掉,在十位上拨上一个珠子就行。
从而让学生发现,竖式计算的算法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的,向十位进1,个位写进位后的得数。
在进位加法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小棒10根变成1捆的过程,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小棒和计数器,学会进位加法的算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关的生活问题,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不觉得吃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第二部分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4、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教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分析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讲、演、练相结合”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中将这几种常规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复习旧知识,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
2. 进位加法的计算步骤。
3. 进位加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及计算步骤。
2.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原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进位加法。
2.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进位加法。
讲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步骤,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操作。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进位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PPT。
2. 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 练习题库。
4. 小组讨论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方法。
2. 第二课时:进行进位加法的练习和巩固。
3. 第三课时: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并进行拓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篇1开学已经一周,学生已经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
因此我设计这节课时,结合数学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我觉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尤其是进位1写的位置多样,我真没有预料到。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方式为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问题,结合问题去预习新课!这节课我课前预习的问题预设为:1、结合问题该如何列式?2、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3、若列竖式该如何列竖式?应注意什么?4、列完竖式后,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知道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首先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小组汇报的方式去上好这节课。
汇报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摆小棒法,计数器,有数数凑十法和列竖式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充分的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说完之后,对比不同的方法,从而优化出最优方法――列竖式。
于是,我接着引导竖式如何去列?着重问为什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算理,进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多找学生说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上完本节课后,仔细想想,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能熟练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及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对于课堂检测环节时间太少,以至于学生在写进位1的时候,写法成多样化,但都是错误的趋势。
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争取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作为刚刚迈入教育界的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课标,用课标,写好每一节的反思与思考以及其他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我素质的良好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P11、1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满十进一”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昨天我们一起在体育用品商店买了物品,你们看(媒体出示),小胖和小亮也各买了两种,你们能帮他们计算一下,他们每人用去多少钱吗?问:小胖买了哪两件物品?用去多少钱?说说你的计算过程?问:小亮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击图,媒体依次出示竖式;点击物品,可将所买的物品拖动到括号中。
)2.问:说说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媒体出示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还要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说明:延续昨天的情景,以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作为引进,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新授:探究一:验证乘车方案。
1.师:昨天我们为去博物馆设计的乘车方案中还有2个方案,还记得吗?(媒体出示:第8页主题图和方案:二(2)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 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 . )师:我们先来看第2个方案(媒体出示),请你们用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汇报:(1)先让学生汇报二(2)班和二(3)班:30+35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一一演示计算过程,全班核对。
)(2)问:在计算36+34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个位上相加后是10。
)问:那怎么办呢?个位上到底写几呢?你是怎么想的?(媒体出示借助小棒的演示:10根小棒扎成一捆。
这里可反复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
)问:现在有几捆?是几根小棒呢?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师:谁来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学生可能回答:相同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个位上6+4=10,个位上写0,然后向十位进1,再算十位,3+3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7,在十位上写7,结果是70。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说课稿XXX《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说课设计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说教材。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利用情景图和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
2、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较方法,并能够正确计较。
3、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启发法、谈话法、尝试法等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特别是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旧知识中研究新知识。
另外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老师适时点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法上,本节课我采用的是知识迁移法和自主研究法。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虽处在初级阶段,但根本形成完全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时,我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利用迁移纪律,抓住二年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主动性,引导学生举行尝试性的自主研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教法、学法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复旧知,以旧引新1.师:小朋友,你能帮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萝卜吗?课件出示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抓住二年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主动性,激起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
2.课件出示XXX、23+15、35+34等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全班在练本上笔算,并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型新授二、教学目标1.理解算理,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及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五、教具小棒、实物投影六、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1.左边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1 44 2七、教学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水族馆的图片:小朋友来到水族馆里,看到了许多形状颜色不同的鱼,非常漂亮,小朋友们将看到的小鱼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从这个表格中你能找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左边和右边鱼缸的信息,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板书两个数学问题。
1.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2、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设计意图:理解进位道理及进位方法是本课学习探究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学生理解了信息之后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点拨升华解决问题1: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怎样列式?(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想一想。
)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班上交流。
全班交流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口算:先算14+20=34,再算34+8=42。
先算10+20=30,4+8=12,再算30+12=42。
2.竖式计算:请交流的学生将竖式写在黑板上,简单介绍自己的算法。
(1)提出问题:十位上1+2得3,那个位上4+8得12,这个12该怎么写呢?(2)学生操作小棒理解进位的道理及方法:先取出14根小棒(1捆零4根),再取出28根小棒(2捆零8根),(3)思考:将谁和谁相加?(1捆加2捆,8根加4根)8根加4根得到的12,怎样做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2?(学生思考得出:将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
得到的1捆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是4捆,再和剩下的2根合起来是42根。
《进位加法》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力争取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这一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二是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3.体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二、说学情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等运算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但学生对整百数的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不清楚,同时由于小学生注意的分散、监督能力差,思维不够严密,所以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将相邻、相近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发觉联系,形成系统知识的整理归结方法。
三、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以旧引新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借助直观学具理解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3.初步培养发现提出问题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运算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发现提出问题(5分钟)周末,东东和晶晶来到了欢乐积木屋。
题1. 看,他们用这些小积木都拼出了什么?提问1:同学们,你能说一说,从这些作品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吗?预设:1.有两个小朋友在积木乐园拼积木。
2.东东和晶晶都用了37块积木拼了小船。
3.东东拼小鱼用了45块积木。
4.晶晶拼手枪用了14块积木。
提问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东东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晶晶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如果我想拼一个小船和一个小鱼一共需要多少块积木?……小结:如果我们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件、三件或更多作品,就可以提出很多像这样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20分钟)例1.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东东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这个问题吧!提问1: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预设:需要知道拼小船和小鱼各用了多少块。
小船用了37块,小鱼用了45块。
(随着学生回答,在课件中圈出小船和小鱼用的块数。
)提问2:知道了这两条信息,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块?你会列算式解答吗?预设:把37块和45块合起来,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块,应该用加法解决,我列出的算式是:37+45。
课堂活动一计算37+45的结果(学生自主研究)。
提问3: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作品吧!提问4:我们来看看这四位同学的作品,你认为谁算得对呢?你能借助学具说明你的想法吗?给大家讲一讲吧。
生1:我觉得蓉蓉、豆豆和小七都算对了。
我想到了我刚才摆小船和小鱼时用的小积木,如果把摆小船用的37块,每10块摆成一条,那么37块积木就应该摆成3条零7块;摆小鱼用的45块积木就应该摆成4条零5块。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
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师小结:要知道二(1)班和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必须先知道什么?
生: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该怎么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36+35=
师:都认为应该用加法,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师:36+35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提示:可以借助学具来帮忙,也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有结果了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互相比较一下,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比比谁的方法更有道理。
2、全班汇报,交流算法
方法(1):摆小棒。
生:我先在上面摆了36根小棒,又在下面摆了35根小棒,然后从35根小棒中的5根中拿出4根和36根中的6根小棒凑成10根,也就是1捆,这样一共有7捆,再加上5根中剩下的1根就是71根。
(教师适时板贴并重点演示,圈画捆成一捆小棒的过程)
师:像这样单根的放在一起,成捆的放在一起,之前我们学过。
今天,我们遇到了新问题,也是用这个道理来解决的,只有一点和以前不同,你发现了吗?
生:单根的能凑成十了,凑成的一捆就和成捆的加起来。
再加上剩下的单根。
师小结:小棒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种方法计算有什么好处?
(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算一算,看起来又清楚又明白。
)方法(2):拨计数器。
生:我先在计数器上拨36,再拨35,(十位上拨3,个位上拨5)个
位上拨到4个就变成10了,10个一就是否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继续拨1个珠子,就是1个一,十位现在有7个十了,合起来就是71。
师:说得多清楚呀,拨计数器和摆小棒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都是个位和个位的数加,十位和十位的数加,也就是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一个一个的加起来,满10了就捆起来或者换成1个十位上的珠子:满10进1。
师小结:用拨计数器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找到了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抓信了关键的计算方法。
真棒!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3):口算。
生:30+30=60 6+5=11 60+11=71
(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是怎样想的?)
师:这个方法跟刚才的方法有联系吗?
生:都是满10进1。
师:的确,抓住了关键满10进1。
方法(4):竖式计算。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师请学生板演,并引导该生说一说,进位的“1”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算法解释完毕后,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提醒和补充: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再让其他同学动笔算算试试,并与同桌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竖式的算法与刚才算法相同的关键部分我们都找到了,那与刚才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时候,可以从个位也可以十位加,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进位加法,做这样的题的时候,你觉得从哪个数位加更好?
(引导分析比较:从个位加起比较好,不容易遗漏,不容易出错。
)3、算法比较,逐步优化。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二(1)班和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这个问题,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口算,因为只要想一想就行。
生2:我喜欢用小棒摆一摆,因为看得非常清楚。
生3;我喜欢用计数器拨一拨,因为又清楚又快。
生4:如果身边没有小棒、计数器怎么办?
生5:我喜欢列竖式计算,因为可以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可以写个小“1”,提醒自己,就不容易算错。
生6:我也喜欢列竖式计算,因为算得比较快,还不容易出错。
......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师: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谁能说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题?学生出题,师板书。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