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针灸治疗学
- 格式:pptx
- 大小:10.83 MB
- 文档页数:32
不寐针灸处方分享(三):滋阴敛阳方,养阴安神方滋阴敛阳方《针灸集成》【处方】解溪、涌泉解溪穴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别名草鞋带。
属足阳明胃经。
经(火)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
直刺0.3-0.5寸。
艾条灸5-10分钟。
涌泉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别名地冲。
属足少阴肾经。
井(木)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与后三分交点上。
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
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衄血,舌平,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及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用】滋阴敛阳,清心除烦【主治】阴虚阳盛之心烦不寐【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解溪直刺0. 5~1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涌泉灸21壮。
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解溪为足阳明之经穴,善治神志病,如头晕、失眠、癫狂等。
涌泉为足少阴经井穴,“井主心下满”,亦善治神志之痰。
解溪在足阳明经中属“火”,涌泉在足少阴经中属“木”,二穴配伍滋阴敛阳,可除心烦之不寐。
养阴安神方《针灸集成》【处方】阴交、譩譆阴交穴隶属任脉。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譩譆又作噫嘻。
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别名五胠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
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
位于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譩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病情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分布在督脉上,督脉入络脑,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
四神聪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司眼睑开合,因此,可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不寐针灸处方分享(一)——理气血方,补脾宁神方欢迎阅读,收藏并转发,文末有福利,不能错过!理气血方《备急千金要方》【处方】阴交、气海、大巨阴交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温肾益精,调理冲任。
①小便不利,水肿。
②疝气腹痛。
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阴痒,产生出血。
【配伍】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慎用。
【附注】任脉与冲脉交会穴气海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①腹痛,泄泻,便秘。
②遗溺。
③疝气。
④遗精,阳痿。
⑤月经不调,经闭。
⑥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配伍】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慎用。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附注】任脉穴大巨穴[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配伍] 配中极、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功用】调血安神,升阳补气【主治】不寐,心气虚,善惊不得卧【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阴交、气海、大巨直刺1~1. 5寸,气海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余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诸穴针上加灸3 ~5壮,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针刺为主治疗不寐32例标签:针灸、耳穴、足浴疗法;不寐;辨证论治不寐,又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轻者入睡困难,重者彻夜不能成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笔者近3年来采用针灸治疗该病32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0年。
1.2 辨证分型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昏乏力,面色苍白,纳呆,舌淡,脉细弱。
占4例。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口干津少,腰酸软,月经紊乱,舌尖红,脉细数。
占18例。
肝火上扰不寐,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苦,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占10例。
2 治疗方法2.1 主穴取申脉、照海。
心脾两虚型加百会;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
以上穴位均选用0.25mm*40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
申脉穴选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有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每次30~40min,每10min行针一次,加强针感,每天一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一次,10次为1疗程。
2.2 耳针主穴:心、神门、皮质下、交感、脑干、神衰点。
心脾两虚型加脾、肝、小肠;心肾不交型加肝、肾、阳维、精宫;肝火上扰型加肝、耳尖、内分泌。
将王不留行子贴附在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每天患者可自行按压数次,3~5天两耳交替一次,按病情酌情增减或更换穴位,10次为1疗程。
2.3 足浴疗法:配方:黄芪30g,柴胡12g,荷叶30g,丹参25g,红花10g,菊花15g,黄芩15g,夜交藤15g,龙骨30g,磁石30g,合欢花15g。
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与1500ml开水同入脚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浸泡双脚30分钟后取出,擦干,按摩双脚。
顺序:1)擦涌泉穴5分钟,以局部感觉发热为度。
针灸治疗不寐跟师病案XXX,男43岁就诊时间:2009-3-17主诉:失眠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
现病史:失眠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月。
尤以入睡困难,约2-3小时后方可睡着;伴头晕而鸣,口干心烦,遗精腰酸,舌质红而少苔,脉现细数。
既往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输血、中毒史。
未发现药物、食物过敏史。
诊断:不寐(肾水亏虚,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治则:滋肾阴,降心火,养心神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处方:(1)心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肾俞2)内关神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操作:每次可使用一组处方,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气海穴。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准绳,普通拔10个摆布火罐,每次留罐5~1分钟,每日1次。
并嘱其在家中用艾条熏关元、气海穴,每次30分钟。
结果:治疗9次后,每晚上床约半小时内入睡至天明,诸症基本消失。
按: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轻症不易入睡,或入睡并不困难,但易醒觉。
重症通宵达旦不能成寐,常伴有头昏、神疲、心悸、健忘等症。
有因一时情绪紧张或因环境吵闹,卧塌不适等而引起失足眠者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有关因素即可恢复正常。
因发热、咳嗽、疼痛等疾患引起的失眠,则应着重处理原发病。
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等可引起失眠。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凡经常不易入寐,入寐时间短,或寐不深熟,或连续梦景,均可作不寐论治。
不寐的原因很多,《内经》云:“阳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亦能导致不寐。
不寐的原因很多,《内经》云:“阳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亦能导致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