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31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可重现性,在未知样品的检测前必须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检测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2 •范围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吋、药詁生产工艺变更吋、制剂组分发生变更吋、原分析方法修订时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学的验证。
3.责任人检测员、项目负责人、各级项目经理:要求系统、全面验证含量测定方法并记录整理验证数据。
4.程序4.1验证内容(以下为溶出度验证方法,释放度具体详见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溶出度系指约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完整的溶出度方法验证主妾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及介质休积的选择;(2)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4.2验证方法(-)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包括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
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溶出介质通常采用水、O.lmol/L盐酸溶液、缓冲液(pH值3〜8为主)。
对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均不能完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I •二烷基硫酸钠等。
检查方法转篮法以100转/分钟为主;桨法以50转/分钟为主。
应该注意的是(1)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大杯法(第一、二法)常用体积为500〜1000ml,小杯法(第三法)常用体积为100〜250ml。
部分品种为满足在溶出量测定时药物浓度的需要,可采用低于上述限度范围的溶剂。
(2)介质、方法、转速的选择一般根据溶出曲线测定结果确定。
部分资料简单-地通过比较主药在各溶剂屮的溶解度来选择溶出介质,我们认为相同的溶剂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制剂溶出行为的差异,且工艺的选择、辅料的加入能改变主约在不同溶剂屮的溶解行为,故仅考虑溶解度是不适合的;部分资料根据单点测定结果进行方法和转速选择,如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片屮报资料中采用篮法lOOrpm和桨法75rpm比较,结果45min溶出均大于95%,故选择桨法75rpm测定溶出度, 单点测定不能很好区分不同处方和生产工艺的溶出情况,也影响溶出拐点的确定,故不合适;考虑今后大生产工艺,中报单位确定溶出度检查方法中常采用高转速或延长取样时间,取样时间与溶出曲线的拐点位置相距较远,导致溶出度测定区分能力不明显,溶出度取样时间常选择溶出曲线的拐点处后推10〜20分钟, 如果时间较长或太短,可通过适当提高或减低转速等手段重新测定溶出曲线。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固体药物制剂在特定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度。
通过该方法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行为,敏感性以及药物溶出动力学。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介质,如模拟胃肠液、模拟体液等,并调整其pH 和温度。
2. 准备固体药物制剂:将药物制剂加入溶出器中,例如溶出度仪器的溶出器。
3. 设定实验条件:设定溶出温度、转速、溶出介质的体积等。
4. 开始实验:启动溶出度仪器,开始记录药物溶出过程。
根据所需的时间点,取样分析溶出介质中的药物浓度。
5. 分析数据:根据取样的药物浓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累积释放度和速率等药物溶出参数。
6. 数据解释和结果分析:根据溶出度测试的结果,评估药物制剂的溶出性能,并与其他制剂进行比较。
在溶出度方法学验证过程中,一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如适当的转速、温度、体积等,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要注意样品的制备、溶解度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等,以提高测试的精确性。
总之,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有效评估固体药物制剂溶出性能的方法,对于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溶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固体溶解于溶液中的量,通常以质量浓度(mg/mL)或体积浓度(mg/L)表示。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主要包括截短法、体外溶出试验、压片法和旋转桨法等。
截短法主要适用于缓释药物的溶出度测试。
该方法通过将靶药物的溶液倒入给定的表观容积的释放介质中,使用一定速度进行搅拌,并在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每个时间点溶出物中药物的浓度。
然后根据浓度-时间数据绘制药物释放曲线,进而计算溶出度。
体外溶出试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测试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自动溶出度仪来模拟体外环境,将药物制剂置于固定容器中的释放介质中,通过设定合适的搅拌速度和温度,在预定时间内采取适量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测定。
测定结果可以用来评估制剂的溶出性能。
压片法是常用的用于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固体制剂样品与某种溶液进行摩擦压片,使其成为固体块状,然后放入溶出介质中进行搅拌。
在一定时间内,采取适量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溶出度。
压片法对块状制剂的溶出度测试非常适用,常用于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
旋转桨法用于悬浮型和非均质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试。
该方法使用旋转桨设备,将样品放入容器中,浸入溶出介质中并进行旋转搅拌。
在一定时间内,采取适量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测定,并计算溶出度。
旋转桨法是一种可以模拟胃肠道溶解环境的方法,可以评估药物在溶液中的溶出速度。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用于溶出度的验证,如自旋诱导溶出和微量过饱和溶出等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溶出度测试。
总结起来,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可以通过截短法、体外溶出试验、压片法、旋转桨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药物类型和测试条件。
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准确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为制药工艺控制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片溶出度试验方法学验证1、溶出度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二十八册×××片溶出度试验方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 C)的有关要求,并参照文献进行本品的溶出度研究。
(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介质应根据制剂的特性选用水、~L盐酸溶液或适宜的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
对于极难溶出的品种,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以下),如确需使用有机溶剂,可加适量,如异丙醇、乙醇等(通常浓度在5%以下),但应有依据,并尽量选用低浓度。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在水中微溶,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规格为),根据以上溶出介质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介质及体积:L盐酸溶液〔盐酸溶液(9→1000)〕200ml。
(2)溶出方法及其转速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列原则:①对于非崩解型药物,宜采用转篮法。
②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试验过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处方中主药或辅料(如胶性物质)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一般应采用桨法。
③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一般应采用桨法。
④对飘浮于液面的制剂,一般应选用转篮法。
如辅料堵塞网孔则选用桨法,将供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⑤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速选择的原则:在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低转速,转篮法推荐100转/分,最低不得低于50转/分;桨法推荐50转/分,最高不超过75转/分;小杯法推荐35转/分,最高不超过50转/分。
×××在水中微溶,且本品为小规格品种(规格为),根据以上溶出方法选择的原则、转速选择的原则及已有国家标准的方法,选择已有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溶出方法及转速:小杯法,50转每分钟。
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优秀文档溶出度(solubility)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在给定溶液中溶解的量。
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对于药物研发、药物质量控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并推荐一些相关的优秀文档。
一、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在选择溶出度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溶出介质的选择: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和溶解度特点,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
一般来说,溶出介质应与产品的使用环境接近,以确保得到符合实际应用的溶出数据。
2. 溶出方法的选择:常见的溶出方法包括瓶法(basket method)、袋法(paddle method)和流动池法(flow-through cell method)。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剂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瓶法适用于固体制剂的溶出,袋法适用于片剂和软胶囊的溶出,流动池法适用于外用制剂或控释制剂的溶出。
3.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条件的选择包括搅拌速度、温度、样品量等。
这些条件会影响到溶出度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
二、溶出度方法的验证为了保证溶出度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验证实验。
常见的验证参数包括溶出度曲线、溶出度度曲线相关度、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和选择性等。
1.溶出度曲线:绘制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观察其形状和趋势,确保曲线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2.相关度: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评估溶出度曲线与目标曲线的拟合程度。
一般要求相关系数大于0.993.线性范围:验证溶出度方法的线性范围,通常是通过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制备系列样品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
4.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重复测定同一溶出度样品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一般要求准确度小于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
5.选择性:通过与其他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进行交叉测定,验证方法的选择性。
三、优秀文档推荐1. USP Pharmacopeial Forum (PF):美国药典对于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和验证有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可以在PF中找到相关章节。
溶出度的方法学验证溶出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其中一种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它是评价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质的重要指标。
溶出度的测定是药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基础实验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学验证。
1.旋转溶出法旋转溶出法是一种经典的溶出度测定方法。
实验中,通常采用溶出仪,将药物样品放置在旋转振荡器中,并在特定的溶剂中进行溶出试剂。
试剂的温度、搅拌速度和采样时间等条件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设定。
最后,通过测定溶出物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得到溶出度。
2.悬浮-离心-分析法悬浮-离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
实验中,药物样品通常以粉末或颗粒的形式存在。
首先将药物悬浮在溶剂中,并以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离心。
离心后,将上清液取出进行分析,得到药物的溶出度。
离心的目的是使药物在溶液中均匀分布,提高测定的准确性。
3.透析法透析法是一种测定固体药物的离解度和溶出度的方法。
实验中,将药物样品固定于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悬浮于溶剂中。
通过透析膜的作用,药物逐渐溶解并扩散到溶液中。
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取出溶液样品进行分析,得到药物的溶出度。
透析的时间和透析膜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4.流通细胞法流通细胞法是一种体外测定溶出度的方法。
实验中,将药物样品固定于流通细胞中,并通过细胞的上下通道使溶液流通。
流通细胞法是一种连续测定溶出度的方法,因此可以评价药物溶出的时间依赖性。
通过收集溶液,测定药物浓度,可以得到溶出度曲线,进一步分析药物的释放规律。
总之,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旋转溶出法、悬浮-离心-分析法、透析法和流通细胞法是较常用的方法。
在进行溶出度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并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以获得可靠的溶出度数据。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还需注意药物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取样方法以及测定药物浓度的分析方法等问题。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
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
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 x g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 适量共制成1000片1。
1。
1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
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溶出度分析是评价药物很重要的一项质量控制测试,也是药物溶出特性最直接的测量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评估一个药物制剂中的活性成分的溶解度以及体内释放的速度,以确定药物的溶出动力学特性,从而引导药物的配方和制备过程。
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工作,它可以确保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可靠、准确,并符合药典的规定及GMP要求。
1.确定验证参数:首先,需明确验证方法中所使用的关键参数,如溶出介质、温度、时间、搅拌速度等。
这些参数应符合药典要求、药物性质以及实际生产条件,并与已验证方法保持一致。
2.准备样品:准备验证样品和参比品样品,验证样品应具备代表性,反映实际的生产情况。
样品应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并符合药典规定的含量要求。
3.准备验证装置:准备溶出度分析仪器和试验设备,包括溶出仪、搅拌器、样品池、测量装置等。
确认设备符合规格要求,并进行校准和验证。
4.进行验证实验:将验证样品和参比品样品置于溶出仪中,并按照设定的实验条件进行测试。
通常需要进行多次重复试验,计算出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
5.数据分析:对验证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计算溶出度的百分析放量、累积溶出度曲线、时间点的溶出量等。
通过比较验证结果和已验证方法的结果,确定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制定验证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验证报告,包括验证方法的实验条件、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分析和结论等。
验证报告应符合GMP要求,并作为质量文件保留。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时,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确保所取得的结果具有统计学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另外,验方法的验证应选择有经验的分析人员进行,且验证结果应与实际生产环境保持一致。
总而言之,溶出度分析方法验证是保证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确保药物的溶出特性符合要求,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验证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并且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确保所取得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