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绪论小学语文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及方法的专门学科,是学科教学论这一学科群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中文专业与教学论相结合产生的边缘性应用理论学科。
它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学科教学法的诞生创始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我国王筠的《教童子法》是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二)学科教学法的发展教授法阶段:1904年《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
其中“教育学”内容为教育理论及应用教育史、教育史、各科教授法、学校卫生、教授事实练习、教育法令等。
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在“本科国文部”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一科,其中有“教授法”的内容。
教学法阶段:1917年秋,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来,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任教授。
但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并指出:“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
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
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
”他“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辩论两小时,不能通过”。
继而“五四”运动爆发,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他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
后来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与此同时,陈宝泉在谈及“教授法”时指出:“大概中国小学教授,多用讲演式;教科学只管教此名词及公式;教语言只教些文法例子……学生毫无参与作业及实习之机会,不能发生问题以求解决,永处被动的地位。
……方法由宗旨而定,今日之教学法之宗旨应力斥教员中心主义,而实行儿童中心主义,故不曰教授法而曰教学法。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问世,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语文教学法教科书。
小学语文教学论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下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论知识点的总结: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听说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1. 识字教学:教授学生认识和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2.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古诗文、现代文、儿童文学等。
3. 写作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包括日记、记叙文、说明文等。
4. 听说教学:通过听说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5. 文学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1.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情景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语文。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评价反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 跨学科教学: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生活化教学: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4. 文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五、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估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持续评估。
2. 总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语文竞赛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六、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正朝着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设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作为教育基础理论学科课程,它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和教育基本原理领域新的认识成果为依据,介绍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线索以及我国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上的启发。
课程内容围绕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论、小学语文学习的效率、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小学语文学习的评价和小学语文教师等方面内容讲授。
力图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教育从业人员。
从学科专业角度讲,这门课程,针对教育从业人员学习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育理论的实际需要,照顾到边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校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学习和小学语文职业发展的状况,比较系统简明地介绍、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些语文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从远程教学特色讲,这门课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学习教小学语文育思想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自学的重要性,照顾到在职学习的特点,提倡活学活用,将远程学习交流与课程作业相结合,将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统一起来。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语文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论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业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
A.清代B.唐宋间C.明代D.中华民国 2.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这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B.教育内容的排列组合应反映学科体系,但不能忽视社会需求和学生接受水平。
C.教育内容的选定和编制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
D.缺少应有的教育评价技术,就会在客观上对“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3.建国后颁布的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是在()年。
A.1956B.1950C.1963D.1949 4.()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把语文课外活动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标志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成熟和完善。
A.1986B.1992C.1963D.1950 5.建国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共有()套。
A.5B.4C.7D.9 6.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量最大的是()。
A.1958年版B.1963年版C.1978年版D.1982年版7.()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三类;此外,还安排了看图学文和习作例文两种类型的课文。
A.1963年B.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C.1986年D.1978年 8.香港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是()。
A.一纲多本B.一纲一本C.多纲多本D.完全自由 9.()堪称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B.《孟子》C.《学记》D.《教童子法》 10.下列论点有错误的是()。
A.现代教育应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于发展作为培养人的宗旨。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学时与学分课程代码:1303;开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04级;开课学期:第6、7学期;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学时36学时;研讨与实践学时:36学时);学分:4学分。
(二)课程性质《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是教学论基础理论课之一,是师范院校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论》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
同时,它又以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在多视角多侧面的交叉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进行小学语文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去丰富理论不断提高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并最终形成终身发展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论》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并能运用和落实到语文实际教育教学中。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范围与作用: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向及重点;掌握教材的发展及编排特点;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系,且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掌握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3)熟练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和教学常规;熟练掌握并运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活动课指导等六个方面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熟练掌握小学生学习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原则、特征及其如何实施。
《⼩学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纲《⼩学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纲第⼀部分⼤纲说明⼀、课程性质与地位⼩学语⽂教学论是汉语⾔⽂学专业(专科)、⼩学教育专业(专科)的⼀门教育理论课程。
⼆、教学⽬的与要求⽬的: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学校教育学、教育⼼理学、⼉童⼼理学、⼩学语⽂教学法的⼀般原理和教育科学新成果,研究⼩学语⽂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
要求:要求学员了解⼩学语⽂学习的⽅法、习惯、迁移、反馈原理的内涵,了解⼩学语⽂学习与⼩学⽣⼼理发展的关系,掌握⼩学语⽂教育的⽬标,能运⽤⼩学语⽂教学的原则、⽅法和评价⼿段提⾼语⽂教学质量,树⽴正确的⼩学语⽂教育思想。
三、课内学时分配本门课程共4学分,课内学时数为72学时,学时的具体分配如下:第⼆部分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主要的教学资源(⼀)⽂字教材的使⽤⽂字教材《⼩学语⽂教育学》,由徐家良主编,20万字,是课程学习的主教材,是主要教学媒体。
它是学习者主要使⽤的课程学习资源。
⽂字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9章。
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个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建议和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以及学习难点的简释。
教学指导融合于⽂字主教材之中,教学单元后安排思考练习题,提⽰重点难点的强化学习思路,其⽬的在于⽅便并且促进学员⾃学。
对于教材的⾃学,应该以⽂字教材为中⼼,尤其是每章教学内容的正⽂部分,是全部教学要求的根据所在,其中体现了知识和能⼒相结合的内容,即是学习的重点。
⽂字教材每章正⽂前的学习提⽰,可以帮助学习者⼤致掌握本单元学习内容与任务。
正⽂后的思考与练习,意在促使学习者及时复习,并⼤致掌握本单元学习内容⼀些考试要求的⽅向。
⽂字教材部分章节中提供了与相关论述内容具有内在联系的⼀些教学实例或案例,它们有助于学习、理解相关理论思想论述的内容,有助于⽰范训练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同时为培养案例学习的习惯、完成实践性作业的教学任务,奠定适当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论范文两篇【一】德育教育是全面开展教育的首要局部,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受手段,也是完成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
学校进展德育的途径很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展智力的根本教学组织形式,而且是进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条好途径。
那么语文课怎样进展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践以渗透爱国主义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通过讲述课文的一系列环节对学生都能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深厚感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开国大典》一课时,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从图上看到和中央其他领导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似乎听到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片段,品味文本,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它形式的斗争,才在一九四九年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胜利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因此要倍加珍惜,要誓死保卫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革命先辈是怎样进展斗争的呢?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狱中联欢》和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一类课文中再向学生进一步渗透。
学生是实施德育的对象,转变学生思想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摸清学生思想脉搏,才能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通过了解,得知现代学生从电视、电影中看到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兴旺,存在着“中国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好”等错误的或模糊的认识。
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人教版十一册《凡卡》一课时渗透中国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资本主义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同样渗透这些问题,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一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论是新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
它的任务是拓宽学员本学科的知识, 加深理论认识, 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使之更好地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适应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本课程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 掌握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 理解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论, 理解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理论和方法, 掌握组织和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指能知道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基本内容。
理解:指能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它是在"了解"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要求。
掌握:指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阐述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它是在"理解"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建议1.《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用这些思想、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特别是学员的自我教学实践)。
2.按照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本课程应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习指导书和网上资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面授教学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性强的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与学习方法。
4.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的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1.《小学语文教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的主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14060034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1/2〕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小学语文教学论》是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迁移、反馈原理的内涵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小学教育学,后续课程有教育实习。
2.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论》是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既是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职前专业培养的桥梁,所以,本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小学语文教学论”为主线,以新课标、教材研究、教学案例、教学技能训练为辅线,以提高学生的学养、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强化文本解读能力为突破口,有序安排从教能力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训与实习相贯通。
3.课程设计本课程以课程任务目标、职业能力目标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设计选取1个典型的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行动导向、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组织教学考核。
表1学习领域的内容与学时分配本门课程共8学分,课内学时数为112学时,学时的具体分配如下:表2课程总体设计4.教学设计5.课程考核注:在作业、教案设计、片段试教记分中,除了考察学生个人情况外,还考察小组学习的效果,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作准备。
(2)考核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基础知识为根本,以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突出能力训练与相对应的小学教育语文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和建国以来几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概况,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及几种主要的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教学时间]10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概述第二章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历史第三章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第四章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课程教材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概述一、小学语文课程概述(一)课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授事。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这里的“课程”已有课业、进程的意思。
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
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当前,国内对课程普遍认同的定义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论绪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1、性质:教育学和语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专业课、入门课。
是各项素养、技能的综合体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书写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组织能力……)。
2、内容(1)学习新课程、新理念(2)学习语文教学常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3)学习教法和学法(4)学习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3、方法(1)明确学习目的:应用(2)联系小学实际:实践(3)联系各科知识:综合(4)适时发现问题:研究二、新课程的价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强调教育民主——平等、高质量•2、强调国际理解——理念碰撞、融合3、强调回归生活——大语文观4、强调关爱自然——和谐统一•5、强调发展个性•三、完整、独立、具体、所以,1、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2、发展: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学习;有潜力、有后劲;激发兴趣是关键,让学生主动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语文素养的模型构建2、语文素养模型带来的启示语文素养是一个分层级的、成系统的完整结构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语文素养的结构和运作是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的。
冰山模型”——显性学力、隐性学力(学力:学问的工夫造诣。
)2、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处理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学教育中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与读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话理论。
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关注人文精神、文学的特色:情动而辞发、阅读感受的多元性。
2、加强言语实践、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而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设置情境性的言语活动言语实践是一种过程性活动(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言语实践是综合性活动(涉及各科)言语活动是一种整体性活动——培养语感。
理念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学性特点;要明确,语文课程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情感力量;语文课程最根本的学习目的是在加 n强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塑造人的心灵,恰当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文内涵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而得以体现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是孤立于文本的说情感,这样的情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说,这样的情感获得方式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
一、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实施措施双基训练形象感知道德说教熏陶体验课文讲析语言实践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理情。
二、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的内涵1、突出人文性2、强调主体性3、体现现代性4、凸现实践性5、显示发展性目标的三个纬度1、知识和能力2、过程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准备一、明确学科目标1、学习“课标”、明确总目标、把握阶段目标。
2、通读教材类别教参课本练习教具方法看说明目的知编者意图和本册任务看目录知基本框架和编排特点看题型知训练形式和知识重点看类型知教学设施和相关内容吃透学生有的放矢。
二、确定内容1、思想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2、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3、智力水平。
4、学习习惯和兴趣。
5、学生家庭背景方法集中了解:分析成绩、试卷、作业与教师学生交谈、座谈经常性了解:观察课堂、批改作业、个别交谈、家庭访问、查看档案。
三、制定教学计划学期工作整体规划依据1、《课程标准》规定的年级教学目标2、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3、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内容1、本册教材分析:知识和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参考《教参》)2、学生情况分析:班级语文学习基础、智能情况、学习态度。
(表格罗列和语言描述)3、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打算和措施。
(可选科研课题搞专题研究)4、全学期教学进度:日期、内容、要点、备注。
(表格罗列)四、编写实施教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钻研教材把握单元重点(知识、能力、情感、活动)理解课文内容(内容、内涵、形式)研究插图习题(重点、难点;教法、学法)2、确定目标内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明确、具体、适度、可操作育人3、收集资料(1)人文教育素材和科学教育素材(2)需要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作者和背景,各科科学知识)(教师、学生、作者、编者)五、构建教学流程六、编写教案完整内容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教学资料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第几课时(一)教学要点(二)课前准备(三)教学流程(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规范格式一、提行描述二、表格罗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一、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二、目标学会汉语拼音(第一学段完成)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教学用拼音声母(21-23)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韵母(39-24)单韵母(6)a o e i u ü复韵母(13-9)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鼻韵母(16-9)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16)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三、内容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表》四、教学重点难点拼音读: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写:笔顺、位置单韵母口型不变笔画、笔顺复韵母口型要变字母靠拢鼻韵母鼻腔出气字母靠拢读准调值,难点是第三声二拼法三拼法一口呼认识熟记顺序轻短响亮五、常用教学方法1、示范法(观察、模仿、夸张) 2、歌诀法(利用儿歌帮助记音形)关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注意启发联想3、比较法(常用于音近、形近字母的教学)关键:重在比异,强调区别关键:讲发音要领应准确易懂、简洁。
4、引导法(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关键:要牢固掌握旧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5、演示法(可用手势或道具演示)关键:要抓住发音特点。
6、游戏法(常用于复习巩固)关键:游戏既要有趣,更要可行,力求简单、省时、高效。
汉语拼音教学的一般流程一、导入新课常用于学习新内容之时1、明确学习意义2、交代学习目标二、复习检查复习旧知训练技能回顾学法建议:1、复习内容应是上次课的难点、与本次课有联系的内容。
2、复习次序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目标清楚明确。
3、复习形式应简单有效、易于操作。
三、主体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激活文本关键:抓住儿童生活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
二、看图学词创设情境说句识词建议:1、指导看图抓住“五W ” 2、回答问题要求语句完整3、所学词语应与新音有关。
三、学习新音读准音记住形写正确示范法联想法歌诀法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书写美观笔画笔顺位置建议:点面结合形式多样重视激励。
四、教学声调声调教学应与韵母教学紧密结合内容任务学a :认识四声知名称记调形读准四声读准调值组词说句教写四声知位置学习标调学i :i 上标调点去掉学复韵母:有a a 上标无a 找o e i u 一起标在后学轻声:轻声音节不标调建议: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韵母带调养成习惯口手并用多读多练。
五、教学拼音用方法练技能学词句1、二拼法(bpmf)声母轻短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2、三拼法(gkh)声轻介快韵母亮三音连读很顺当*3、一口呼支架法记忆法次数多点面结合人人参与形式多简单有趣追求实效鼓励多品尝成功培养兴趣拼音识词说句提高训练效益建议1、制作教具提高效率2、设计游戏增添情趣3、安排次序由易到难六、课文阅读读通1、生字拼音反馈正音2、试读课文质疑问难3、读通课文要求四“不”不错不漏不添不破读懂1、学说内容有序完整2、探究内涵内涵词句读好读自己的感受技巧自选鼓励多元评学生的个性。
七、综合实践课内课外拼音新音拼音阅读生字新词课文指导读书把学到的内容告诉家长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建议1、采用游戏巩固复习2、家庭作业说说做做。
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一、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识字写字1、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和保障,是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
2、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
3、有助于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4、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目标把握三个维度体现课标特点1、总目标数量:2500 —3000个质量:认识读准音、理解义、认清形、学会读准音,理解义写正确,会运用能力:学习独立识字方法:掌握四套识字工具汉语拼音。
笔画笔顺偏旁结构音序查字部首查字情感:使用键盘(字形)(字音)(字义)(输字)热爱汉字历史悠久使用人多优美益智2、阶段目标横向:体现多元化和重点性的统一培养兴趣习惯提高审美情趣纵向: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内容:1、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学习目标分级。
2、重视和加强写字教学。
3、既要基础扎实,又要可持续发展(重视能力和情感培养)。
三、策略1、先识后写,多识少写2、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3、识字与生活经验结合4、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5、识字与听说读写结合6、识字与审美教育结合7、识字与学法指导结合8、识字抓重点区别对待9、识字教学要巧用方法10、巩固识字要巧练多用。
四、评价1、明确标准知识认识或学会能力是否会用三套工具情感兴趣习惯如何2、注意方法引导互动学习交际精神激励重视过程。
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一、教字音的方法第一、利用汉语拼音认读生字纠正字音第二、利用普通话努力创设普通话语言环境第三、灵活运用字音教学方法1、据词定音法适用与多音字的教学A、明确目标B、掌握规律C、分步达标2、同音归类法适用于同音字的教学A、教学重点B、知义记形C、创设语境多练习3、近音比较法适用于近音字的教学A、教学难点B、分散巩固C、集中辨析4、指点规律法适用于让学生感知汉字字音变化规律A、易忽略点轻声儿化B、语境中学读准知义C、练习中感知规律音义变化。
二、教字形的方法目标:自能写字,感知形美1、教师要当堂范写镜面示范规范楷书边写边说2、学生要学会析形教学关键识字难点掌握方法(1)笔画部件分析法:灵活运用析形规范土灶(2)利用造字规律法:象形竹指事刃会意尘形声珠(3)形象直观法:抓住特点想象演示身兽(4)形近比较法:以熟带生学会方法加减改换(5)口诀字谜法:编儿歌念编字谜猜有趣有效(6)奇特联想法:分析音形义找三者联系进行联想怕爱行三、教字义的方法目标:自能释义,感知义美第一、教会查字典第一学段,学会查音序、查部首第二、教会选义项第二学段,熟练查字、合理释义第三、教会常用的理解字义的方法:1、直观法:观察事物、人物及利用形象化语言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