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政治经济学(1)2033》考核作业3-1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10 KB
- 文档页数:6
(单选题)1: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 )。
A: 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B: 能从流通中产生
C: 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D: 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2: 资本的总公式是( )。
A: G—W—G′
B: G—W—G
C: W—G—W
D: W—G—W′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 绝对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 提高工人强度的结果
C: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4: 资本主义工资是( )。
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 工人的劳动报酬
D: 可变资本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5: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是( )。
A: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 存在商品经济
C: 劳动力成为商品
D: 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产生了货币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6: 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
A: 工人工资的高低
B: 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D: 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7: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
A: 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考核作业2试题及答案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6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
A.不能从流通中产生B.能从流通中产生C.不能离开流通产生D.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2.资本的总公式是()。
A.G—W—G′B.G—W—GC.W—G—WD.W—G—W′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绝对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提高工人强度的结果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4.资本主义工资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工人的劳动报酬D.可变资本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是()。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B.存在商品经济C.劳动力成为商品D.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产生了货币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剩余价值率的高低D.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8.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B.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D.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10.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答仅供参考)第一套一、名词解释1.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4.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来完成,企业和个人在法律框架下自主决策、自由竞争。
5.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填空题1. 劳动的二重性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3.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分为______和______两部分。
答案:生产资料、消费资料4. 利润率是______与______的比率。
答案:利润、预付总资本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
答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商品的属性?()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价格D. 需求答案:D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 生产过剩B. 需求不足C. 通货膨胀D. 失业增加答案:A3. 下列哪种税属于直接税?()A. 增值税B. 关税C. 所得税D. 消费税答案:C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A. 计划B. 市场C. 行政命令D. 国家干预答案:B5. 下列哪种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A. 美国经济体制B. 苏联经济体制C. 德国经济体制D. 日本经济体制答案:B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商品的价格?()A. 商品的价值B. 市场需求C. 市场供应D. 政府政策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公有制为主体B. 私有制为主体C. 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答案:ACD3. 下列哪些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 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D.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答案:AB4. 下列哪些属于财政政策的手段?()A. 改变税收政策B. 改变公共支出政策C. 调整货币供应量D. 调整利率答案:AB5. 下列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D.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答案:B五、判断题1.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政治经济学(1)2033》考核作业3-2
价值能转移到产品中去是固定资本的( )。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由于使用而引起的有形磨损
D: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无形磨损
参考选项:A
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标志是( )。
A:周转时间
B:生产时间
C:流通时间
D:周转次数
参考选项:D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B:社会总产品的生产
C: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参考选项:D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固定资本更新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资本积累
参考选项:B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
A: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劳动时间、停工时间
B:采购时间和销售时间
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参考选项:D
某资本家企业的预付资本是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C:V=9:1,剩余价值率是100%,可变资本一年周转4次,年利润率为( )。
A:20%
B:40%
C:60%
D:100%
1。
川大17春《政治经济学(1)2033》考核作业4(1)-
四川大学17春季“政治经济学(1)2033”评估作业4-1 1,单项题目1,A 2,D 3,B 4,B 5,c1,单一主题
一、单项题目(共20题,共60分。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政企分开
C.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多种形式,但不包括()。
a .自由贸易区b .关税同盟c .共同市场d .联合国
正确答案:d
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主导地位b .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c .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d .在国有资产数量中占主导地位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原材料输出劳动力输出正确答案:b
5.商品的垄断价格高于价值手段()。
社会商品的总价格将超过总价值
(b)垄断价格可以不受价值约束,完全不受价值约束c)社会商品的总价格仍然等于总价值d)垄断可以产生新的价值正确答案c)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劳动量应该是()。
a .劳动者实际提供的总劳动量b .社会认可的社会必要劳动量c .创造商品个体价值的劳动量d .以复杂劳动衡量的劳动量正确答案:b
7.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是()。
a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b .所有权结构和分配结构。
《政治经济学(1)2033》考核作业2-2
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
C:能否购买商品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参考选项:D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
A:资本价值增值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B:资本价值增值和竞争规律的矛盾
C:资本价值增值和供求规律的矛盾
D:资本价值增值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
参考选项:A
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
是(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参考选项: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 )。
A: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参考选项:D
教授的工资高于清洁工的工资,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体现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即(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C: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参考选项:B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产生
1。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导言及第一章)一、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6、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7、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货币的流通速度。
8、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0、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二、名词解释1、生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生产指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通货紧缩:是指纸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社会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三、单项选择题:1、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B)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九牛二虎之力统一体。
在这四个环节中(A)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C、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D、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3、商品是(C)。
《政治经济学(1)2033》考核作业3-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C.在运动中的职能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位置移动不同
答案:B
2.甲、乙两资本其他条件相同,但甲资本生产时间比乙资本长,那么甲资本周转速度比乙资本( )。
A.快
B.慢
C.相同
D.无法比较
答案:B
3.某企业投资25万元购置机器,其使用期为5年,50万元购置厂房,其使用期为20年,5万元购置工具,其使用期为5年,1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10万元用于支付工资,已知其流动资本一年周转5次,不考虑固定资本精神磨损,该企业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为( )。
A.3.807次
B.1次
C.1.085次
D.0.125次
答案:C
4.生产资料生产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 )。
A.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B.生产资料生产比生活资料生产重要
C.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生产资料
D.生产资料生产周期比生活资料生产周期长
答案:A
5.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两大部类是(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
C.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
D.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C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
A.生产相对过剩
B.社会消费不足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固定资本更新
答案:C
7.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W′—G′阶段的职能是( )。
A.实现商品价值
B.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C.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D.尽快卖出全部商品
答案:B
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
A.Ⅰ(v+m)=Ⅱc
B.Ⅰ(v+m)>Ⅱc
C.Ⅰ(c+v-m/x) >Ⅰ(v+ m/x)
D.Ⅰ(v+△v+ m/x)=Ⅱ(c+△c)
答案:A
9.产业资本是指( )。
A.投放在物资生产部门的资本
B.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的资本
C.商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本
D.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部门的资本
答案:A
10.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 )。
A.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售卖时间
B.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劳动时间
C.商品的售卖时间和生产时间
D.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答案:A
11.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D.通过商品销售,补偿用于商品买卖的各种费用
答案:C
12.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 )。
A.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B.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C.级差地租产生的源泉
D.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