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hypothesis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33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得危害天花就是一种古老得、世界流行得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得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得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得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得方法就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得祖先建立得、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得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得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得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得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得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得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得发展提供了丰富得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得《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抗体克隆选择学说概述抗体克隆选择学说(Antibody Clone Selection Theory)是一种用于选择和优化抗体的方法。
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分子,如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
抗体克隆选择学说旨在通过筛选大量的抗体变异株,找到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抗体,以满足治疗、诊断和研究等领域的需求。
抗体结构与功能为了理解抗体克隆选择学说,首先需要了解抗体的结构和功能。
抗体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每条链都包含一个可变区域(variable region)和一个恒定区域(constant region)。
可变区域决定了抗体与特定分子结合的能力,恒定区域则决定了抗体的功能。
抗原刺激与克隆选择在人体内或实验室中注射外源性抗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不同种类的B细胞。
这些B细胞表面表达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抗原受体(BCR),每个抗原受体都能与抗原结合。
当抗原结合到特定的抗原受体上时,相应的B细胞就会被激活,开始分裂和增殖。
亲和力成熟与选择在克隆选择过程中,B细胞会经历亲和力成熟的过程。
亲和力是指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强度。
在亲和力成熟过程中,B细胞会经历一系列基因重组和突变事件,导致其表达的抗体具有不同的亲和力。
抗体多样性与克隆选择由于基因重组和突变的存在,人类可以产生大量不同类型的抗体。
这种多样性使得人类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感染和疾病。
在克隆选择过程中,只有具有较高亲和力且能够有效结合目标分子的B细胞才能存活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抗体库筛选与优化为了寻找具有理想特性的抗体,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筛选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构建抗体库,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大量的抗体进行筛选。
这些技术包括ELISA、流式细胞术、表面等离子共振等。
抗体工程与优化除了抗体库筛选,科学家们还通过抗体工程的方法对抗体进行进一步优化。
抗体工程包括改变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增强其亲和力、稳定性和特异性。
引子:首先,人们发现不管什么抗原(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人体(或动物)总能产生出一个特异性的抗体。
难以置信的是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是抗原,而且每个蛋白还可能有多个抗原决定点,那机体要预先准备好那么多的抗体需要多少基因!把整个基因组都用上还不够编码免疫系统的!这个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机理又是什么?Burnet在提出假说时把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多样化的抗体的遗传机理。
首先,他假设机体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用少量的基因给无数多的抗体编码(这后来被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证实是VDJ重组),然后几乎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有抗体产生,但是绝大多数的克隆都在免疫发生过程中夭折了。
这些克隆之所以被“选择掉”是因为一旦放他们到外周组织就会产生自身免疫。
克隆选择学说(亦无性繁殖选择学说)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现在已知,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就已分化为多种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了。
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数种淋巴细胞中,只有表面本来就带有和这种抗原互补的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能和抗原结合。
一经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带有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这一群细胞由于是同一来源的,所以称为克隆(clone),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
同时该学说强调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或修饰编码抗体的基因。
(便于理解比喻:打一个譬喻,教导说很像是做衣服的“量体裁衣”,根据体形大小,裁制合适的衣服;克隆选择学说不是量体裁衣,而是买“成品”,服装店早已备好合乎各种体型的衣服了。
自己不能改变)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免疫耐受方面的贡献)克隆选择学说示意图免疫耐受(b细胞:3种方式t:两种选择)与克隆选择伯内特与梅达沃在“免疫耐受现象”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在五十年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免疫学课程练习册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选择题1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 免疫监视B 免疫自稳C 免疫防御D 免疫耐受2 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theory)是由提出的。
A PasteurB EhrlichC BurnetD Jenner3 以牛痘预防天花的发明者是。
A PasteurB EhrlichC BurnetD Jenner4 疫苗(vaccine )一词的创立者是。
A PasteurB EhrlichC BurnetD Jenner5 下列哪一项不是适应性免疫的特点A 特异性B 耐受性C 无克隆扩增D 记忆性6 下列是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哪一条是错误的:A 机体内存在识别不同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B 自身反应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C 受抗原刺激后,能产生不同特异性抗体D 抗体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7下述哪些不属于分泌型免疫分子A TCRB Ig分子C 补体分子D 细胞因子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选择题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不是:A 补充淋巴细胞B 捕获抗原C 免疫细胞的产生,发育D 运输免疫效应物质2机体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为A 胸腺和淋巴结B 脾脏和胸腺C 胸腺和骨髓D MALT,淋巴结和脾脏3 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 胸腺和淋巴结B 脾脏和胸腺C 胸腺和骨髓D MALT,淋巴结和脾脏4 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是A 胸腺B 脾脏C MALT D淋巴结5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A 接受抗原刺激B 产生免疫应答C 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D 造血和产生免疫细胞第三章抗原一、选择题1 ABO血型抗原是存在于人类不同个体间的A 异嗜性抗原B 同种异型抗原C 异种抗原D 自身抗原2 溶血性链球菌与人体的心肌、心瓣膜之间的共同抗原是A 异嗜性抗原B 同种异型抗原C 异种抗原D 自身抗原3 胸腺依赖抗原是指A.由胸腺产生的抗原B.相应抗体由胸腺产生的抗原C.不能诱导体液免疫的抗原D.抗体产生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4 有关TI抗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通常是蛋白质B.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C.不能产生回忆反应D.抗体形成需要APC递呈5 在近亲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属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异嗜性抗原6 与Epitope同义的是A.HaptenB.SuperantigenC. Antigen determinantD.Carrier7 与载体结合后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佐剂B.超抗原C.调理素D.半抗原8 下列哪项是佐剂的作用A.降低免疫原的毒性B.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C.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D.改变抗原的特异性9 下列哪一组特征与抗原的免疫原性有关A.分子量大小、分子化学结构、应答者的MHCB.分子量大小、异物性、分子的比重C.分子量大小、分子的稳定性.、分子的比重D.分子化学结构、分子的稳定性、应答者的性别10 抗原特异性决定于A. 抗原分子的可溶性B.抗原分子的结构复杂性C.抗原分子上存在的决定簇D.抗原分子的异物性11 指出下列哪一组是人类的同种异型抗原A.破伤风毒素、ABO血型物质、白喉类毒素B.HLA抗原、ABO血型物质、白喉类毒素C.破伤风毒素、HLA抗原、人丙种球蛋白D.HLA抗原、人丙种球蛋白、ABO血型物质12 接种牛痘疫苗后产生对天花的抵抗性,这反应了A 抗原的特异性B 抗原的交叉反应C 先天免疫D 抗原的免疫反应性13 下列哪种不是抗原A 结核菌素B 白喉抗毒素血清C 破伤风外毒素D 葡萄糖注射液14 马血清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 半抗原B 抗体C 即是抗原,又是抗体D 抗原15 关于超抗原的叙述下列哪种正确A 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B 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C 有严格的MHC限制性D 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二、是非:1半抗原只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
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
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
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前言医学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七十年代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熟悉本学科的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我们组织本教研室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且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了《医学免疫学复习题集》一书。
该习题集以本科教学最新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为蓝本,参考国内外其他教材编写。
本习题集按教材章节编写。
在各章之前扼要介绍了本章节的复习要点,对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试题部分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五种题型,个别章节附有思考题。
单项选择题后附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应选其中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多项选择题后也附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应选其中多个合适的答案。
为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在各章节后附有参考答案,供学习时参考。
本书适用于医学各层次的教学参考。
为便于医学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时的需要,本书按不同的学习要求,分别加以注名。
具体要求是:医学专科生掌握未加标记的试题部分;医学本科生掌握未加标记的试题和带有★标记的试题;研究生则应掌握未加标记的试题及带有★标记的试题和带有★★标记的试题。
本书供医学各层次学生学习时参考,答案部分如有异议,请与授课教师商讨。
编者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复习要点:1.熟悉免疫的概念。
2.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与作用。
3.熟悉免疫细胞的种类、分布。
4.熟悉免疫组织与器官的组成及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
5.了解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首先激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是:A.固有性免疫应答 B.适应性免疫应答C.两者同时被激起 D. 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4.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胸腺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B.骨髓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C.淋巴结和脾脏 D.淋巴结和骨髓E.骨髓和胸腺5.人类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和胸腺 B.淋巴结和骨髓C.骨髓和脾脏 D.骨髓和胸腺E.淋巴结和脾脏6.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骨髓、淋巴结、脾脏 B.胸腺、脾脏、粘膜组织C.腔上囊、脾脏、扁桃体D.脾脏、淋巴结、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E.扁桃体、骨髓、淋巴结7.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 B.法氏囊 C.脾脏D.胸腺 E.淋巴结8.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A.骨髓 B.法氏囊 C.脾脏D.胸腺 E.淋巴结9.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是:A.中枢免疫器官 B.周围免疫器官 C.胸腺D.骨髓 E.腔上囊1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场所是:A.骨髓 B.周围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E.以上都不是1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粘膜免疫系统B.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分子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膜免疫系统、免疫细胞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2.免疫活性细胞是指: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B.淋巴细胞系、红细胞 C.粒细胞系、红细胞D.淋巴细胞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T、B淋巴细胞二、多项选择1.执行固有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 B.B细胞 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2.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 B.B细胞 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3.免疫系统包括:A.免疫细胞 B.免疫分子 C.免疫原D.免疫器官 E.中枢免疫器官4.免疫细胞包括:A.淋巴细胞系 B.单核-巨噬细胞系C.神经细胞 D.粒细胞系 E.抗原递呈细胞5.固有性免疫的特点包括:A.先天性 B.非特异性 C.无记忆性D.相对稳定 E.感染晚期起作用6.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包括:A.后天性 B.特异性 C.记忆性D.不稳定性 E.感染早期起作用7.关于NK细胞,以下正确的叙述是:★★A.由淋巴系祖细胞分化而来;B.能介导ADCC作用;C.识别靶细胞具有特异性;D.执行固有免疫应答;E.体积较大8.关于中枢免疫器官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B.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C.骨髓是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胸腺是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9.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淋巴结 B.脾脏 C.胸腺D.骨髓 E.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10.关于适应性免疫应答,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能识别异己 B.有记忆性 C.有特异性D.有MHC限制性 E.由多种细胞系参与完成三、填空题1.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引子:首先,人们发现不管什么抗原(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人体(或动物)总能产生出一个特异性的抗体。
难以置信的是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是抗原,而且每个蛋白还可能有多个抗原决定点,那机体要预先准备好那么多的抗体需要多少基因!把整个基因组都用上还不够编码免疫系统的!这个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机理又是什么?Burnet在提出假说时把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多样化的抗体的遗传机理。
首先,他假设机体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用少量的基因给无数多的抗体编码(这后来被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证实是VDJ重组),然后几乎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有抗体产生,但是绝大多数的克隆都在免疫发生过程中夭折了。
这些克隆之所以被“选择掉”是因为一旦放他们到外周组织就会产生自身免疫。
克隆选择学说(亦无性繁殖选择学说)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现在已知,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就已分化为多种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了。
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数种淋巴细胞中,只有表面本来就带有和这种抗原互补的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能和抗原结合。
一经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带有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这一群细胞由于是同一来源的,所以称为克隆(clone),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
同时该学说强调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或修饰编码抗体的基因。
(便于理解比喻:打一个譬喻,教导说很像是做衣服的“量体裁衣”,根据体形大小,裁制合适的衣服;克隆选择学说不是量体裁衣,而是买“成品”,服装店早已备好合乎各种体型的衣服了。
自己不能改变)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免疫耐受方面的贡献)克隆选择学说示意图免疫耐受(b细胞:3种方式t:两种选择)与克隆选择伯内特与梅达沃在“免疫耐受现象”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在五十年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通过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与免疫学的交叉和渗透,免疫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之为“免疫(immunity)”。
免疫这个词是来自罗马时代描述免除个人劳役或对国家义务的一个拉丁文词“immunitas”。
人体有一个完善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表1-1)。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除第三章免疫原外)分别介绍免疫组织和器官、重要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
表1-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TCR 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巴结吞噬细胞BCR 补体法氏囊(禽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NK细胞黏附分子NK T细胞MHC分子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因子受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除了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生物)外,还可识别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 年~18 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 19 世纪~1975 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 1975 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 年~18 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 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 世纪初( 1518 年)的2000~3000 万人到16 世纪末减少到100 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 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 .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 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 微生物学( 1988 ):发明于中国2000 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 1567 ~ 1572 );16~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 年( 1688 ) 俄国曾经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 年传入英国/Momtagu 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 ~ 1722 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 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 (一个9 岁,一个11 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1742 年) 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