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产家庭“伪幸福”——一线城市中产家庭多数“伪幸福”
- 格式:pdf
- 大小:452.26 KB
- 文档页数:3
中产家庭生活现状
如今的社会,中产家庭已成为主流。
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也面临着很多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产家庭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房价、教育、医疗等费用不断上涨,使得中产家庭的财务压力更大。
为了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许多家庭必须增加收入或者调整消费方式。
其次,中产家庭的时间压力也越来越大。
许多家庭的双方都要上班,加上孩子的课业和社交活动,让家庭时间变得极其宝贵。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因此减少,甚至失去了亲密感。
另外,中产家庭的教育压力也很大。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好的教育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家长不仅要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还要不断陪同孩子学习和讨论。
最后,中产家庭还面临着其他的压力和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情绪低落和身心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中产家庭的生活现状虽然相对较好,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只有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理解和支持关系,才能够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 1 -。
中国人压力报告中产阶层早已不堪重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中产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拥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高学历和优越的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中产阶层在身上承受着压力。
有报道称,中国的中产阶层早已不堪重负。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国中产阶层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
首先,经济压力。
一些调查表明,中产阶层有约75%的人成为了“月光族”。
由于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的工资虽然比起其他阶层有了不小的提升,但是与房价和物价的迅速上涨相比却显得相形见绌。
他们还要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医疗费用等等一系列的开销,加上各种意外的开支,使中产阶层的经济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其次,情感压力。
家庭,婚姻,子女教育等等会让中产阶层的情感承受不小的压力。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产阶层的子女学业成绩和升学率都是他们高度关注的话题。
如果孩子的学业成绩不理想,甚至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疏于教育孩子,许多中产家庭会感到良心的谴责。
同时,中产阶层在拥有了相对优越的经济社会地位后,才会发现其所处的压力在不断攀升。
一些家庭可能会因为争吵和各种问题而逐渐瓦解,进一步加重中产阶层的情感压力。
再者,社会压力。
中产阶层在社会压力下的困境也值得关注。
比如,中产阶层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方面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地位,中产阶层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在提高工资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时间和心理上的压力。
最后是未来压力。
中产阶层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例如,子女的未来工作和婚嫁问题,自己的养老问题等等。
衡量起来,这些问题会让中产阶层日渐感到未来并不是那么美好。
综上所述,中国的中产阶层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是非常现实的。
为了缓解中产阶层的压力,要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和个人各个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就业政策,优化经济结构,为中产阶层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企业应该创造更加公平的职场环境,并提供更好的福利,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这个你有一辆最新款的私家车,不担心堵车也不担心停车;这个你房子阳台朝南,不担心房价也不考虑买第二套;这个你不是文艺青年、不喝瓶装水、按时吃饭、周末陪伴父母、从不租赁任何东西、不搞异地恋。
这个你是慢生活的信徒,达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
可惜这个你,与现实背道而驰——你长达10年的青春租住在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用2个小时通勤、一年未回家看望父母、只有泛泛之交没有知己、把互联网当你的精神慰藉。
你习惯性对城市抱怨,每天忙于在上班时间偷菜,你坚信自己不过在等待机会,直至青春用完,才惊觉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一切从你选择留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开始。
社会学家郑也夫说人生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态:舒服、刺激、牛B。
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轻的你,爱冒险胜过爱安逸,爱牛B胜过爱舒服,自愿进入人生愿境最诱人、生存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
这是一笔风险投资: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这个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B”不过是一场泡沫。
“逃离北上广”代表后悔者成为社会流行语。
白领返乡潮与民工返乡潮同时发生,你突然发现白领和民工原来是同一回事。
房价被视为罪魁祸首,北京的出租屋有胶囊公寓,深圳的“出租屋”有住人集装箱——当住在集装箱里的蚁族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这个社会就有了一种荒诞的喜感。
作为工作狂,你突然明白,为了事业的前途,抛弃生活的前途并无价值,你需要的不仅是经历的成长和工资的成长,还有生活的成长;作为梦想家,你突然明白,到二线城市去的不一定是失败者,也可能是独具慧眼的野心家。
不是每个人都不适合一线城市,正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
重拾你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逃离北上广的悲情,而是深思熟虑的放弃——一线城市不会因失败者的离开而受损,你终须明白,放弃北上广只是你的个人选择,不仅在选择让生活出现一个拐点,还在选择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机会、选择一个最适合下一代的城市出身。
在诸多理由之中,唯独将“逃离”视为悲剧是错误的表述——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
负担过重让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成”伪中产”作者:暂无来源:《决策探索·上旬刊》 2012年第2期文/欧阳洁袁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稳定的中坚,是扩大消费的主体。
然而,过重负担之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非但没有成为“中坚层”,反而成为“夹心层”。
同时,低收入群体也在为难以跨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而焦虑。
建设“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任重道远。
记者采访了几位普通居民,请他们就此话题吐露心声,畅谈期待。
北京市外企白领王媛:生活压力大,成了“伪中产”王媛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是人们眼中标准的“白领”。
她月薪上万,每天衣着光鲜地出入高档写字楼,生活体面、滋润。
2011年年初,她“升级”做了妈妈,不仅生活忙乱起来,更要好好考虑家庭整体规划,除了为父母养老,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幼儿园开始就得给孩子找好学校,费用不菲。
如果再上辅导班,开销就更大了。
”王媛算了算,学龄前就得预备10来万元。
王媛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自然要靠她。
王媛的爱人来自农村,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以后也要承担两位老人的养老。
花销这么多,收入够用吗?王媛说,工资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每月扣完各种保险、所得税后,拿到手里的有9300元左右。
好在去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她每个月少交了500元左右的个人税。
“收入看起来不低,但工资涨速跟不上物价的涨速,而且我们公司工作压力挺大的。
每年经过严格的考核评比,只有评级靠前,工资涨幅才能超过10%。
”王媛说,生完孩子后,有好几个月没工作,收入也少了不少。
她觉得自己成了“伪中产”。
说到股票、基金等财产性收入,王媛只能苦笑。
2007年,A股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时,王媛随大流进入资本市场,买股票、买基金。
然而,随着A股持续下跌,现在她都没心情去看股票账户了。
“最近打开账户一看,投进的10来万元钱,现在缩水了一半不止。
·中产家庭看似光鲜,其实脆弱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中产家庭。
中产家庭表面看似光鲜,有房有车过着小康生活,但其实不然,他们也有焦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要还,往往为了家庭的生活品质、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和医疗,过着高收入、高负债、高支出的生活。
实际上一年下来真正结余的钱并没有多少,没有太多积蓄,抗风险能力很弱,还要担心焦虑万一自己或者家庭成员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家庭是否能承受住突如其来的变故?会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致贫是中产家庭的噩梦,相信大家时不时会听到身边有人说XXX得了白血病,XXX 患了癌症……在去年,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事件的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存款,属于标准的中产家庭,原本看似富足的生活,但在家人患上重疾后一样不堪一击,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这篇文章深深地刺痛了广大中产家庭,引爆了中产阶级的群体焦虑:原来中产家庭这么脆弱,三代家庭成员中有任何一人患大病,就可能“一夜返贫”,是一场毁灭所有的灾难。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在中国,超过一半家庭的储蓄为零,这不仅意味着穷,也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无钱治病。
稍有危机,都可以将一个家庭压得彻底抬不起头来。
·如何规避家庭风险面对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风险,我们到底需要准备什么?除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其实是为自己以及家人提前准备好一份保险,去规避这场人生最大的风险——疾病。
没有配置保险,一次重疾就可以把一个家庭打回原形,甚至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在我们身边。
虽然很多人有偏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普通中产家庭来说,一旦生病或出意外,只有保险,才能在关键时刻,能让我们从容应对,不会让家庭因病致贫。
而解决大病医疗资金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保险,一旦被保险人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满足赔付条件,保险公司就会做出相应赔付,可以有效补充医疗金、康复金及期间的生活支出。
一线城市中产家庭多数“伪幸福”身处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一线城市,有稳定的且较为丰厚的收入。
猜想中他们这一群人应该是幸福的吧。
不过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发布,根据调查结果,经济最为城市却是中产家庭幸福感最低的所在。
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记者了解到,深圳等城市之所以幸福感指数低下,是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尤其是高昂沉重的房价负担,加上工作竞争激烈、交通拥挤、子女教育成本高等因素。
不难发现,每次关于城市幸福感排名中,都很难找到深圳的名字。
一方面,深圳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人来到深圳就业、生活,另一方面,深圳生活的高压力、低幸福感又使得许多人不得不放弃深圳。
这难道就是“深圳病”?年收入11-20万人群最幸福这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是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7万余名20岁~40岁中产收入人群发放关于“中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调查”的问卷统计结果所得,选择中产家庭的标准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调查发现,从收入看,家庭年收入在11万~20万的人群幸福感最强;从年龄看,30岁~35岁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强,从地区看,生活在二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幸福感较一线城市强。
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居民的幸福感虽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幸福平均指数却要低于全国水平,而广东其它二、三线城市的幸福指数要高得多。
该《白皮书》分析,健康、情商、财商、家庭责任以及社会环境被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是影响家庭幸福最重要因素。
同时,家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影响守护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其他四个重要因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成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低幸福感的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深圳人的不幸福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网络是最好的发泄方式。
早在七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引起全国轩然大波,那是人们第一次正视深圳人的失落感和危机感。
政府官员、专家、市民们开始站出来正视和探讨深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开展探讨“什么才是深圳人的幸福?”“你知道为什么深圳夜生活这么丰富,酒吧里人山人海么?这都是因为生活压力!”国贸附近某酒吧老板这样告诉记者,他曾在国内5个城市开过酒吧,经他观察,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大部分深圳人来酒吧不仅是为了休闲,更多是为了释放压力和不满,为了买醉。
一线城市中产阶级标准
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一般在30万至80万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收入水平可以满足一定的消费需求,并且有一定的储蓄能力。
2. 学历和职业
中产阶级一般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白领职业,如金融、IT、医疗、教育等行业。
他们的职业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3. 生活品质
中产阶级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注重健康、休闲和娱乐。
他们喜欢在周末到公园、健身房、酒吧等场所放松身心。
此外,他们也注重家庭生活,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家庭,让家庭成员生活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4. 消费习惯
中产阶级消费习惯比较理性,注重性价比和品质。
他们喜欢购买一些高品质的产品,如进口食品、高端家电等,但不会过度追求奢华消费。
5. 价值观念
中产阶级往往有着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他们注重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强调责任和担当,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关注和认同。
总之,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富裕的人群,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伪幸福”背后的焦虑心理
* 核心提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近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心理满意。
而经济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或者伪幸福的城市。
据介绍,该调查历时两个月,覆盖全国10个省区35个城市,10万人接受调查。
幸福还是不幸福,真幸福还是伪幸福,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事。
但从这一调查看,经济相对发达地方的中产家庭却纷纷进入伪幸福状态,似乎不太合乎情理。
以笔者之见,伪幸福道出了中产阶层对社会可预期和自身发展可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难以把握。
而隐藏在伪幸福背后更深刻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焦虑的心态在社会弥漫。
表面薪水较为优厚,背后却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和风险预期,是导致中产阶层伪幸福的直接原因。
疯涨的房价、令人生畏的医疗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这些时刻威胁着中产者看
似体面风光的生活,让他们心生焦虑。
如果再扩大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恐惧的不仅仅是中产阶层。
在一些领域,马太效应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聚集于强势群体手中。
公众的焦虑情绪开始于某些不安的心理倾向。
如果引起这些不安心理倾向的因素没有被及时遏制,便有可能引发某些社会问题。
社科院报告:中等收入者买房负担已进入警戒线
佚名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房地产调研报告会上,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指出,目前购房者的负担在日趋加重。
特别从2004年以来,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在增加,中等收入者目前的还贷已经占家庭收入50%,“这是一个警戒线,如果进一步加息,买不起房的人会更加买不起。
”汪利娜和金融研究所博士殷剑峰等多人,在去年底到今年初约2个月时间,分别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政府房地产部门、开发商等进行了接触,得出上述结论。
【总页数】2页(P29-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负担过重让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成“伪中产”
2.社科院报告称:进入我国热钱规模已超外汇储备
3.中等收入者买房负担已进入警戒线
4.春风已度玉门关——对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若干问题的思考
5.让更多的人有平等机会进入中等收入者队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我国中产阶级发展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作者:孙任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阐述了中产阶级的内涵,分析了我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应对策略。
要发展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革制度,突破制度瓶颈;坚持文化引领,为中产阶级发展提供思想基础;推进社会保障,解决中产阶级的后顾之忧。
让中产阶级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关键词】中产阶级;发展困境;应对策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其发展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目前,我国已进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中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中产阶级的内涵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中产阶级应该成为统治阶级,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1]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政体论”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卡尔·马克思较早地关注到了中产阶级的出现,“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一个站在他们中间的类似中间阶级的东西—小资产阶级”。
[2]在我国,陆学艺先生第一次提出中产阶级的概念后,中产阶级就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考虑到目前中国贫富差距比较大,中产阶级是指在经济和消费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阶层,有一定的技能去获取稳定的收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闲暇过舒适的生活,具备相应的公民素质和意识,有一定的生活品位和消费能力,追求高层次的生活。
从目前社会分层来看,主要包括民营、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部分国家公务员,部分专家、学者,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私营企业主,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垄断行业的从业人员,部分“海归”等。
二、中产阶级的发展困境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阻碍,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究竟是能否成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这确实值得我们去反省和深思。
上中产家庭跨越“伪幸福”陷阱作者:刘永晨来源:《金融理财》2011年第10期廖女士,32岁,做人力资源工作,年收入税后15万元。
先生,40岁,外企任职,年收入税后60万元。
各种保障齐全。
大儿子8岁,读小学,每年学费和生活费支出需4万元。
小儿子2岁,在北京出生。
先生此前一直在美国工作,三口在美国买了保险,可以报销所有疾病,但是想换掉,希望用于购买大病、身故和养老保险的保费。
活期存款90万元,股票50万元,投资朋友公司200万元,年分红约10万元。
每月生活费6000元,每年给双方父母赡养费2万元。
车房都有,无贷款。
先生可能下半年要到广州工作,预计5年,如果全家前往,还需考虑很多问题。
□ 理财目标①完善保险,合理分配大病、身故和养老保险。
②完善孩子的教育金规划。
③现在通胀,感觉黄金相对保值,但是风险相对也大,目前市面上出现的黄金定投不知道可否投资?□ 财务状况廖女士的家庭情况:上有老,下有小。
家计支出较固定,教育负担增加,保险需求达到高峰。
也就是说其家庭处于成长期或称满巢期(起点为孩子出生,终点为子女独立),该阶段家庭的夫妻年龄通常在30-55岁之间。
事业上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为了进职或事业进一步发展,需拟定生涯规划,确定往后工作方向。
目标是使家庭收入稳定增加。
由于在支出方面,子女的养育和教育负担将逐年增加,在理财活动上,此阶段通常可积累的资产不多。
但廖女士由于家庭年收入较高,又不需要应对此时多数家庭都会有的购房计划与购车计划,所以在完善了子女教育金规划和保险规划后,廖女士家庭还有较多空间去安排投资。
子女教育投资收益率>教育金增长率子女的教育金要从宽规划,投资方面不可以太过保守,投资收益率要高于教育金支出的增长率。
根据廖女士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把子女学费和生活费合并统一规划。
以教育金支出增长率4%,投资报酬率6%为假设前提:需要为大儿子准备近66万元的整笔教育金。
从现在起到儿子大学毕业15年里,需要每年为大儿子投资679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