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与文化意蕴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
红山文化——玉器平面0901 周业林 3091802025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其中精美的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红山文化的玉器可分为三类。
一为斧、凿、锛、铲、刀等工具和兵器;二为动物雕塑,如龙、虎、龟、蝉、熊等;三类可暂称为“饰品”,是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具有某种特定形状的器物,如勾形玉佩、连环饰、琮、箍、璧、环、璜等。
有人把第三类玉器同《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比较,发现在红山文化中均可以找到相似甚至相同的东西。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的雏形。
这些并不一定属于实用的玉质工具、饰品和以神化动物为题材的玉器,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神器性质,是通神的工具。
巫是人神之间交通的使者,红山文化随葬有众多玉器的主人或许正是这样的巫。
玉器乃是巫师代表人奉献给神的礼物,同时又通过玉器来表示神的存在,即“以玉示神”。
巫师在与至上神沟通时还要用一些灵性动物作为自己通神的助手,这种宗教风俗在近代的满族-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教中还可以见到。
那些动物玉雕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的展现。
由此可见,“礼”的实质乃是人对神的崇拜和赞美。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十分有特点的一种器物。
其中心为旋涡形,四角作卷勾状。
已发现的勾云形玉佩均置于死者的胸前,说明其非同寻常的神圣意义。
玉佩上急剧旋转的涡形纹和勾云纹体现了巫师在同至上神沟通时那种旋狂迷醉的感觉。
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
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
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
什么是红⼭⽂化⽟器?看看这篇⽂章你就懂了 1,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
朱砂沁⼊⽟⾥的速度很慢,⼤都附在红⼭⽂化⽟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染红。
若将⽩⽟的⽟肌沁成深红⾊,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2,⽔沁和⼟沁⼀样是造成各种沁⾊的原因。
⽔沁有两种情形,⼀种是局部⽔沁,⼀个是全部被⽔淹没,即整体受沁。
⽔沁造成的⽟⾯变化⽐⼟沁要⼩。
因为如果是满⽔淹没,反⽽造成了红⼭⽂化⽟器与空⽓的隔绝,和与其他物质的隔离,⽽⽔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有机物质浓度相对⽐较低,所以对红⼭⽂化⽟器造成的侵蚀也出现不同的情形。
从实物观察来看,有些⽔沁仅在局部留下痕迹,且⽐较淡。
⽽凡是没有完全淹没的红⼭⽂化⽟器,可以看到其受沁部位应该有⼀条等⾼线。
⽔沁还会在红⼭⽂化⽟器的裂隙形成绺璺沁。
3,沁;有内沁和外沁 内沁更重要,⼀定是发⾃⽟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浓重过度⾃然,⾃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
对于受⼟沁的天然蚀孔(放⼤镜下特征是外⼝⼩内堂⼤,并伴有结晶体)⼀定是真红⼭⽂化⽟器,⽆法作假。
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旦⼊⽔后⼜会浮出表⾯。
4,⼑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艺⽅法的不同,⼑痕特征不同。
掌握了它就掌握了红⼭⽂化⽟器鉴定的利器。
这⾥也是传统红⼭⽂化⽟器鉴定理论的缺憾,即⼑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同⼩异,⼀般只能进⾏粗加⼯。
细部都是⼿⼯⼑具加⼯的,那时的⼿⼯⼑具,⼀⼑只能划出⼀条⽩痕,⼀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可见时间和⼈⼒的投⼊。
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完成。
如此⼯艺⾃然精细⼯整。
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
汉代器物陀痕和⼿⼯⼑痕交织,⼯艺能⼒⼤幅度提⾼。
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痕迹的变化。
【红⼭⽂化⽟器即便有抛光,也不⾜以破坏表⾯⼑痕。
】崩茬、⼑痕粗⼤是现在电动⼯具所为。
⽆⼑痕是现代抛光,菊⽪状是过化学抛光。
内容摘要: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这个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辽宁省岫岩县透闪石。
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
而红山玉猪龙,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举世瞩目,研究者众,研究视角全,研究成果多,而我将在已有的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谈我对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玉猪龙的认识。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玦”形玉猪龙祭祀礼器猪崇拜玉猪龙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从而也为我们欣赏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是一个雕塑,所以我们可以从雕塑的美学角度来欣赏;其次,它是一件玉器,那么,玉学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又可以适用于它;同时,它还是一条“龙”,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其作为龙的文化内涵;再者,它也是一件重要的文物,那么,它的身后,就自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因为其年代久远,那么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因此我将按照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顺序来对其进行欣赏。
一:对玉猪龙的表象的观阅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器之一,是史前文化的龙,是神权、王权、宗教的代表。
透闪石玉质,次生晶体明显,褐色沁自然,是全沁透有古旧熟透之惑,加工古作痕迹明显,打孔及整体都有古人使用痕迹,造型神韵古朴,包浆光润,皮壳次生开门,是红山文化玉器之精品。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收藏家谈红山文化玉器的鉴赏与收藏1,所谓“美”,是指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是美玉。
以美作为判断红山文化玉器的优劣这一标准自古就有,古人形容一块玉好称其“美玉”,如美玉和氏璧,因为它美。
所以秦王愿意以10多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可见玉美的价值连城。
任何一件玉被人喜爱,首先是它的美感。
了解到这一点,对红山文化玉器投资十分重要。
“好”即是指玉完美、品相好。
美好的红山文化玉器是投资红山文化玉器的首要条件。
2,闻气味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放到嘴边轻轻呼气或是用温开水浸泡一会,放到鼻子上闻,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土香,并且这种气味每次实验,生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会存在。
反之,会有一股刺鼻的酸味或是臭哄哄的异味。
3,玉浆。
生坑的红山文化玉器,往往会在雕痕内、绺裂处、伤痕中生城一种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物。
用开水能将其煮出。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4,开窗。
红山文化玉器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红山文化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红山文化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
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5,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红山文化玉器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红山文化玉器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是在距今45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主要遗址群分布地点在我国的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北部等地。
红山文化玉器的命名时间是在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之后,但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时间应该早于它的命名时间,至少不应该晚于清晚期,因为在被确认为真品的民间流传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些就属于收藏中的“熟坑”,从包浆上观察估计,其中有些熟坑的被把玩时间不会低于100年;另外,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近代收藏大家徐世章(濠园)捐献的红山文化兽形玦(玉猪龙),显然是一件具有百年以上传承的熟坑,如果按照捐献时间不晚于20世纪的60年代推算,那么,这件玉器的出土时间可以推算到咸丰时期。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上限与命名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对红山文化出土玉器造型的分析,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类玉器的造型种类相对单一,存世量较多而又较常见的有玉鸮、玉璧、兽形玦(玉猪龙)、龙形玦(C形龙)等,每种常见器型基本上都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小型玉件应属于佩器,佩戴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用来美饰;大型器明显不适于佩戴,它的存在价值与某种社会职能有关。
现在没有更多证据证明处于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宗庙祭祀系统和体系,因而也就不能设定出祭祀之物为何;同一类红山文化玉器有大小之分,小型的佩戴属性已经从出土位置得到了肯定,而由此推测大型器的存在功能可以是多种的,推论为祭祀之物固然没有问题,同时也不妨可以猜测是某种信仰的物质化,因为我们发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既有造型与飞禽、飞翔有关的玉鸮、C 形龙(龙形玦),又有造型更接近于猛兽熊的“猪龙”(兽形玦)。
如果说像熊一样的“猪龙”有可能成为实物的替代品被用于祭祀的话,那么,把展翅飞翔的玉鸮和龙形玦作为祭品就不太合理了。
所以,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与美学期许都不应脱离实际地拔高。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滥觞了以研磨为工艺主导的先河,与稍后的良渚文化玉器形成了两种并驾齐驱的不同制作风格;在玉器美学上,红山文化玉器琢制工艺表现出的简约质朴与造型上的抽象概括,对殷商时期的玉器产生了重要的审美影响。
天工|2020年第5期文 姜 庆[摘 要]红山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代表,红山文化中孕育出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玉质精美、题材丰富、造型传神,使用功能多样,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有着光辉的一笔。
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早期代表,红山玉器更是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以研究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为主,重点分析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强调其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希望以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红山玉器、了解红山玉器、喜欢红山玉器。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艺术特点;艺术美;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 TS932.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5-002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姜庆.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J].天工,2020(5):22-23.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红山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红山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文明发展,从玉器的形态上便可以发现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与审美价值,反映出生产生活的经济体系。
所以,在红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玉器的造型、特色及精神内涵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古代先民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一、红山玉器的起源 红山文化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后经时代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而红山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代表,红山玉器便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可以说它开启了玉器的一个新时代,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鼻祖。
红山文化专家陶松林先生曾经说过:“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文化时代,红山玉器更是开创了艺术的先河,很多玉器的造型与纹饰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更是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故事。
”红山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的远古文化,它主要的地理位置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地区,主要文化由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组成,后形成了自己的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便是玉器了,红山玉器因其造型独特、材质惊奇、寓意深远和雕工精致深受大众的热捧,体现出了红山文化下的独特底蕴和特殊的内涵,因此了解红山玉器就是剖析红山文化,它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更是红山文化历史的见证。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作者:一起玩收藏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
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
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
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
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
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吕富华;吕昕娱【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红山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玉器造型特征中汲取营养服务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Hongshan cultur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primitive neolithic culture in our country. Hongshan jade is the most prominent symbol and hongshan cultu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Lots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unearthed, to show the hongshan jad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Hongshan jade unique design and exquisite carving skill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in China's history of jade. Characteristics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mod-elling and related studies,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draw nutrition from jade modelling characteristic service in toda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urther deep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hongshan culture i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总页数】4页(P12-15)【作者】吕富华;吕昕娱【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8【相关文献】1.浅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与文化意蕴 [J], 白兴易;康兴民2.试析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 [J], 郭明3.试析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 [J], 吕昕娱4.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J], 韩光辉5.试析大甸子玉器与红山及其它文化的关系 [J], 廖泱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红山文化玉器的风格特征及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因为最早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一座叫红山的山后面发现的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因而得名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不容置疑,是对历史一次史无前例的补充,红山文化以玉闻名于世,玉器在红山文化中处于研究的核心位置,如果不研究玉器,研究红山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在红山出土的玉器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动物性圆雕,一是装饰性佩饰。
猪首龙玦、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是典型器物。
玉器多为扁平体,剖截面多呈椭圆形。
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讲究神似和对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最有特色的装饰技艺是打窪和线刻。
纹饰运用十分慎重。
器物一般都光素无纹,喜用碾磨技术磨薄边缘,着重大块面抛光,极具装饰效果。
简明扼要地施用线刻雕琢花纹,有的也只是在象征口、眼的细部,且线刻纹尽量随形而走,与光素的玉器表面谐调,相得益彰。
不见复杂的纹饰。
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
据介绍,玉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数量最多,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
而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
红山文化玉器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它源于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兴隆洼文化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勾云形玉饰、猪龙形玉饰等与河南安阳墟商代妇好墓玉器中的同类器形相似,这说明红山文化玉器与商代文化玉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红山文化的玉器颇具神韵到目前为止,已出土数十件之多。
其中蚕形玉器被认为与地神有关玉龟被认为是水中之神;玉鸟被认为是凤起源的重要证据;与云形玉器酷似各种神灵的复合体玉箍形器似为神职人员的用具。
红山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大型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鬃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红山文化:惊艳中国千年的玉器之美本文导读: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数千年前,先民遗留的玉器、石器,经过漫长的岁月,深藏于山谷之中,浅葬于山巅之上或散落于原野河川。
都无一例外的要经受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酸碱浸蚀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热、地压、地震、光照、山火、地气、冰冻、氧化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复侵袭,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现不同的外观与内质的各种表相或肌里的“次生”变化。
用软玉制成的物件,由于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同于它在原生矿体内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中,在受到内外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下,使不同的晶体结构、不同元素种类含量的玉器,内、外都出现多种“次生”美丽可爱的不同自然纹理、包浆、皮壳、蚀痕、融洞及沁色。
有的呈像于表,有的内含于里。
在15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云雾状、云团状、羽毛状、浪花状、冰花状、棉絮状、松针状、束丝状、杂草状、菊叶状等等。
组合不同,凹凸各异,色彩斑斓,犹如一个“万花筒”美不胜观,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岁月的痕迹。
这些不同玉质在不同环境下的本质变化是人工无法仿制的。
真品玉件上的小蚀洞内有一层老化的“包浆层”,有的蚀孔深处出现风化矿物质纤维,类似碱霜状物质。
真品红山古玉钙化成“鸡骨白”色的“玉皮”是微透明状,硬度仍较高,用指甲是抠不动的。
用火或生石灰烧出的伪品“鸡骨白”表面由于快速加热形成急速的“钙化层”,至使伪玉表面玉质变松,变软,用指甲一抠就碎,表面的“白色”不坚硬。
凡鸡骨白色红山与良渚古玉真品的沁裂内,多有玉中年久的酱色“沁浆钙化物”,把沁裂、沁孔“封闭”,呈现出重色凝固条纹,人工钙化的伪品则没有此现象。
新出土的红山与良渚古玉孔洞深处偶有水油状物质泌出而除不净者,均为真品。
凡红山与良渚古玉盘玩后即光亮、温润,停盘数日即灰暗乌光,再盘即亮者均为真品,说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继续排出。
《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研究》篇一一、引言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地,自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该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以动物造型的玉器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分析其艺术特色、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牛河梁遗址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该文化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同时具有丰富的手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动物造型玉器的艺术特色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珍品。
这些玉器造型各异,有龙、凤、鸟、兽等多种动物形象,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在造型上,这些动物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龙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凤则代表了女性的美丽和祥瑞。
此外,这些动物形象还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四、工艺技术研究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的工艺技术,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在选材上,工匠们选择了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的玉石,经过精心琢磨和雕刻,使其呈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切割、琢磨、雕刻等多种工艺技术,使得玉器表面光滑如镜,线条流畅自然。
五、文化内涵探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玉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信息。
例如,龙凤形象的出现,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权和神权的崇拜;而动物形象的多样化,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六、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珍品。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设计的理论分析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所知,我们所说的高古玉一般分为新石器时代玉器和商周、战汉时期。
而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及辽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目前最早的文化遗址发现集中在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其中也包括后来被我们统称统称的红山文化;在同一时期存在的还有长江流域,这里主要有代表的是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包括沿长江流域顺流而下的崧泽文化,后面有影响力的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还有就是沿黄河流域出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黄河源头,青海区域的齐家文化等。
在这些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众多的史前文化玉器中,尤以北方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最引人注目,并成为两个地域的代表性玉器,成为史前文化玉器研究的热点。
它们相互对应,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又自成体系,似浩瀚宇宙中漫天的星光。
红山玉龙在万年以前的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叠彩纷呈,各具风骚。
从制作的工艺风格上来说,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经过考古和博物馆早期征集回来的玉器实物中,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造型普遍浑厚凝重、概括而洗练,从造型的设计上,很难揣测古人的意图和制作的原始图形,擅长从总体上把握对象。
很多的器物表面琢制上一般不加以修饰,或仅采用少量阴刻线条,用寥寥数笔的琢磨线痕表现一下所要描述的鸟头、羽翅、兽面及獠牙。
从工艺造型的角度来看,它们虽然整体设计简单,质朴无华,琢磨方便,但仅用廖廖几笔的线条,就仿佛再现了器物整体造型,它的设计来源那种貌似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来之笔。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看似简单,容易模仿的玉器作品,在当时看来绝非是单纯地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描写。
无论是那些作出展翅飞翔状的猛禽,还是那些被神化了的一些动物形象,它们应代表着当时人们的一种神圣的情感和某些特殊的观念。
特别是在红山文化时期,那些玉器所独有的玉器造型,例如玉龙和兽形玉饰(猪龙),更使我们无法解读,感到神秘莫测。
红山文化兽面玦玉器用途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和河北省一带。
红山文化的兽面玦玉器是该文化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们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如祭祀、仪式、装饰等。
本文将从红山文化兽面玦玉器的形态、制作工艺、象征意义等多个方面来对其用途进行研究。
红山文化的兽面玦玉器大多呈现出动物头部的形态,如鸟头、兽头等,也有一些玦玉器呈现出人面的形状。
这些器物通常呈现出精细的雕琢和抽象的形态,展示了红山文化人民对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崇拜和理解。
通过对器物的形状和纹饰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红山文化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红山文化兽面玦玉器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这些器物多采用玉石,经过磨刻、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制成。
在制作工艺中,红山文化人民对器物的形状和纹饰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加工,使其更具艺术价值。
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也显示了红山文化人民的工艺水平和文化造诣。
红山文化兽面玦玉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用途。
它们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红山文化人民相信神灵的存在,并通过祭祀和仪式来祈福和祈求丰收。
兽面玦玉器作为祭祀品的一种,被认为可以与神灵沟通,传递人们的祈祷和愿望。
红山文化兽面玦玉器也被广泛用于装饰。
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经常能够发现大量的兽面玦玉器,这说明它们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
红山文化人民可能将这些器物佩戴在身上,或者用作服饰的装饰品,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这些器物的精美和独特的造型也彰显出红山文化人民的审美品味和财富。
红山文化的兽面玦玉器还可能具有其他的用途,如器物交流和礼品赠送。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红山文化的兽面玦玉器分布范围广泛,不仅出现在核心区域,还出现在边缘地区和其他文化遗址中。
这说明兽面玦玉器可能被红山文化人民用于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交易,并可能作为礼品赠送给其他文化或族群。
红山文化兽面玦玉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用途和象征意义。
细数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型及其细节特点(一)C形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龙,其身体卷曲内弯呈“C”字形。
头部较长,龙嘴前伸略上翘,嘴紧闭,前端平齐并有对称的两个圆孔。
双眼微呈梭形,额及颚底有细密的方格网状纹。
颈背部有一长鬣,末端向上卷,约占龙体的三分之一,背部中央有一两面对穿的圆孔,似作系挂之用。
龙体光素,琢磨细腻。
玉猪龙呈“C”形。
兽头较大,两只近三角形的大耳竖立于头顶,鼻梁微凹,嘴部略凸,前端并列有两个圆形鼻孔。
口微张,外露一对獠牙。
圆眼周围有双圈或扇形眼眶,口与眼之间还有多道横向沟纹皱褶,极富猪的特征。
整体除头部外,光素无纹,首尾之间常切磨一横向切口,或完全断开,或内壁有少许相连。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形象可能来源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猪,是一种高度概括化、图案化的猪首形象,也是一种被神化了的神灵崇拜物。
龟造型较为写实,一般龟背近圆形或椭圆形,外缘分别琢出近三角形的头及短粗的四肢。
有的还有三角形尖状尾。
腹部正中有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
工艺虽然简单,又无图纹装饰,但寥寥数刀,就把龟的结构特征刻画的生动形象,可见当时的玉雕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鸮鸟造型基本呈方形或长方形,线条简洁明了,仅具轮廓而已。
大多双翅平展作飞翔状,并多用去地隐起的阳纹线表示翎羽。
头部浑圆微凸,嘴呈鹰钩形,尾平齐且较宽,双爪多以浅浮雕手法,或隐或现的收于腹部。
这种飞禽,并不是单纯的模拟写实,也应是当时备受先民敬仰和推崇的一种神物。
凤鸟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背面光平。
凤呈卧姿,曲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凤爪隐露,背面有四组横穿孔洞。
蚕造型肥胖呈浑圆状,头部平齐,并以双圈纹为目,背部内凹而且还用数道凸弦纹装饰简化的躯体,尾部呈圆弧形,蚕体两侧及腹部平直,穿孔或头尾贯通,或腰间横穿。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论文摘要: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勾云形玉器。
其出土的总数已达20余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这又是它独特的功能、人们的思想与背后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笔者由此出发简略的探讨了勾云造型的由来、造型、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探讨红山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1971年内蒙古三星他拉发现的著名的C形玉龙起,大量具有特色的玉器出土,闻名中外。
它不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巅峰,也开创了我国古玉文化的先河。
特别是其中的勾云形玉器,其形成神秘莫测,其造型变化多端。
本文就据一些资料和笔者自己的认识来探讨一下关于勾云形玉器。
一、勾云形玉器的构型特点所谓勾云形玉器,一般它的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钩,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云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造型与纹饰都颇具特色。
最早发现于阜新胡头沟和凌源三官甸子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如图)。
(一)勾云形玉器造型的分类对于勾云形玉器通常造型,薄片状长方形或椭圆形,中部为圆形镂空作勾云状盘卷,体外向四面伸出弯曲的云尾状,有的形成明显的直钩状,勾云边缘多成薄刃状;有的为一侧滚圆,一侧薄刃状,外伸的勾云为4或5个。
器物体外一侧有2至3个方形或倭角的小突,有的两侧都有,呈对称或非对称排列。
器物上部有两个可供系挂的小孔,多数为两面对钻而成。
上部没有两孔的此类器物中,背部有4个对穿的孔,应为缝系用孔。
虽然此类器物伸出的云尾钩状略有差异,但整体形状均近似于旋转的流云。
如下图。
(此为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
青绿色玉,各部位都显宽大,长边两侧边不对称,一长一短;正面磨出瓦沟纹,背面分别顺长、短边横钻四鼻状孔,依短边两两相对。
此佩出土状况明确,位于墓主人右下臂内侧右胸下部,为竖置,且反面朝上。
据此有人推测这类器的功能非一般所认为的佩饰,而是单独存在可能与斧钺类有关的器物。
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表特征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肤浅认知红山文化从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到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文化---再到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文化---期间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变迁,为今天的我们留存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其中, 玉制作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精华。
现就红山文化的玉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做工特点以及岁月烙印,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1. 外形特征:神韵、简约红山玉器特有神韵,几分形似几分神似,绝非写实,寥寥几刀或几砣,就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大致轮廓和神韵充分地显现出来。
器物的边缘几乎不见直线,器物的表面也几乎不见平面,而大多数器物以弧线或略呈弧线或弧面或略呈弧面的形式来表现,且边缘大多成唇状或耳轮状。
人物的嘴唇较为性感。
以曲线和写意为美,是红山文化的艺术精髓。
2 加工特征:做工原始,即用线或绳、皮条或硬木条或动物的牙或特殊部位的骨头或用带尖刃状的天然玛瑙或经过加工了的细石器等为工具,和着水或动物的血及解玉沙,对原始玉石进行切割和琢磨,使之成器。
体现在器物上就是:1、瓦沟纹:打洼的地方及转折处柔和、光洁自然、通畅决不生硬。
瓦沟纹的底部略成u型且底部留有长短不一、曲直不一、粗细不一、方向不一的砣痕[但个别器物的瓦沟槽的底部也没有跎痕]。
2、钻孔:体现在片状玉件上,不论是是两面钻孔还是一面钻孔[含一面对钻象鼻穿] 都是孔口外大里小,呈喇叭孔,且孔的起点处沿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又其对钻孔,一面大一面略小,体现在较厚料的玉件上,就是对钻两面孔皆成大喇叭口状,且在两面对钻的交汇处,有明显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台阶痕。
所有钻孔都非常通透纯熟,若是小孔,有小中见大的感觉[迎着光看]。
有的钻孔内可见螺旋纹[越往里越是较为清晰、越往外越是较为模糊直至没有]。
孔内的沁色和包浆与孔外表面的沁色和包浆基本一致。
3、岁月烙印。
一、沁色:沁色是岁月的结晶。
沁色的形成较为复杂,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研究——王建泉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功能神秘、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并且有自成体系的礼玉制度,地域与时代特点鲜明。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造型设计、琢磨、抛光、沁色与包浆等方面。
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但都有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原始朴拙的造形中,蕴含着神秘宗教的色彩。
除造型外、纹饰、钻孔特征也十分突出。
红山文化玉器在纹饰刻划上大多简洁,有的通体光素无纹饰,有的半光素半施纹,有的关键部位施以纹饰。
无纹饰的器物如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璧、玉环、玉镯及玉钺、玉珠等,通体光素;半光素半施纹的玉器以玉龙、玉兽形玦为主,在头部施纹刻划,身体则光素无纹。
关键部位施纹主要用于刻划动物形玉器,玉鸟展翅欲飞,小玉龟栩栩如生,兽面形牌饰、鸟兽形器则显得神秘而庄重。
孔是红山玉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红山玉器的孔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造形孔,第二类为穿系孔,第三类为功能孔。
造型孔是一种雕琢的手法,抽象写实皆可。
如玉兽形玦中央的孔、勾云形佩的眼洞,这种造形孔多采用两面对穿的方法,如穿孔较深,对接得不是很到位,往往会出现错位,呈阶梯状。
穿系孔是一种为佩戴而钻的孔,用于悬挂的对穿孔,对穿孔一般在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玉璧的两个侧面对穿;用于坠饰的牛鼻孔,是在器物的同一侧面先打两个紧挨得不透的孔,然后再斜向打穿,正看就像是鼻孔一般。
斜钻的孔洞往往很小,当为穿系之用。
这类孔多见于玉勾云形器的背面以及玉鹰、玉人像的颈后部。
从功能上看,用于将玉器缝制于帽子和衣服上。
功能孔是为完成某种用途而设计的,多出现于玉钺、玉箍形器与权杖头上。
红山文化制玉工艺源于石器制作工艺,但是玉材硬度一般较高,加工琢磨难度大。
工匠在制作玉器时,已能依据器物的造型特征,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与打磨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具备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红山玉器[一种文物]玉器红山玉器上个世纪80年代,当红山玉在辽河流域破土而出时,这个来自远古玉器中心的精美之器就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宝。
这个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迷人的红山玉,是五千年前的先民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晶,是玉器时代的美好再现,也是当今收藏人士的爱与愁。
红山玉器时期几千年,每个时期有各自特点。
其中早期红山玉器比较简单粗略,到五六千年时期,制造的光素无纹但比较精致。
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玉文化是红山文化的先祖们集体的智慧而集中反映在原始部落首领惟玉而尊的特权之中。
牛河梁遗址的中心等级分明的惟玉而葬就是很好的证明。
中心等级分明的惟玉而葬说明了4个事实:1、红山文化的原始部落已出现一人独尊的等级制度。
2、红山文化的原始部落已出现对物的私有化,特别是玉器的高度私有化。
3、红山文化的原始部落已是以玉为最高的物质符号,进而成为最高的精神符号。
4、玉是红山文化的部落首领或巫师的身份标记和特别寓意的象形符号。
红山文化中还有包括陶器石器在内的形象器。
如妇女陶象石象,日用器等等。
但真正起象形符号主导作用的是玉文化。
红山玉器红山玉文化里,有四个大类是非常独特的:云勾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龙形玦,和Y形器。
牛河梁考古的红山文化玉器组合显示了一种规律:在中心大墓里,都具有高等级的勾云形器。
而且勾云形器是竖起来放在显示王权的位置。
勾云形器就是甲骨文和金文'我'字的原始形象的原始码。
甲骨文或金文的'我'字就是一件手握竖立起来的勾云形玉器。
正如杨伯达先生讲的,云勾形玉器是身份符号。
甲骨文和金文的'我'字就是一竖,加个齿角形器。
这个齿角形器是什么? 这个迷一直到红山勾云形玉器出土之后才明白。
当红山的部落首领竖举起勾云形玉器时,就在向部落说:这就是'我'的象征符号。
这也是部落首领之间的交流象征符号。
到了商代,商王的卜师将王竖握勾云玉器的形象符号化,就在甲骨上刻了'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