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获奖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市一等奖】 次北固山下 (1)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教材解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看见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学会品味诗歌,领悟诗歌主题3.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诗歌内容及领悟诗歌情感难点:掌握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朗读课文听老师范读,音乐范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感悟抒情细读揣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作简要赏析。
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⑤太阳冲过黑夜迎来新的一天,春天到来迎来新的一年。
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解体上建立的。
●拓展达理(再度感悟乡愁)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小结主题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
2、通过合作与探究,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体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疏通诗意,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PPT五、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一说起唐朝的诗人,同学们恐怕立马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其实唐朝诗人远不止这些代表人物,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诗人王湾,虽然王湾留下来的代表作很少,但是他却凭借《次北固山下》在唐代文学界站稳了脚跟,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2.知诗人解诗题作者:王湾是唐代诗人,诗歌流传不多,但是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解诗题,提示同学根据注释,理解“次”,“北固山",然后明确: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3)关于律诗的文体知识,律诗的特征:共有八句,二,四,六句押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3.诵读诗:听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提出要求:大声朗读,正确流利,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读,点名朗读,请同学评价。
4.知诗意根据重要词语解释并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句,请同学依次翻译每一句话,最后明确句子的翻译。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春潮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水面十分宽阔,江上和风吹拂,船帆高高悬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思乡旋律。
3.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2. 初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由学生齐背前两首诗。
二、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
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三、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
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四、文体知识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引导学生标注每一联的名称)五、新课学习(一)初读诗歌感受诗韵美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 /悬"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 /旧年”。
/代表长顿,/ /代表短顿,“阔"和“生”是单音节,语言节奏不能读错。
同时,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一致。
第4课《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师指名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预学展示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
(1)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
(2)师总结整理,最后归纳明确。
课件出示: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诗歌《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写作背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
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三、朗读指导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次北固山下》试讲稿(附配套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节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开阔的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三、诗歌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大家能想到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四、初读1.解诗题:“次”:停泊,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题目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
2.点名读,指导节奏:“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3.主要内容:描写了冬未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这首诗情感真切,意境广阔,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妙(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写了什么内容(“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2.联系自身思考,当你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难以回到家中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想念,怀念)3.设身处地想想,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思念家乡,漂泊无)4.联系下文,哪些意象也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漂泊状态和思乡之情(乡书、归雁)5.指导朗读(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想象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2.“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3.小组赛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古诗。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素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二)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收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作者简介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扫清字词障碍1.全班齐读生字2.古今异义次北固山下古义:停留;今义:次序;等第。
乡书何处达古义:书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3.文言句式省略句:海日生(于)残夜点拨: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行舟绿水前点拨:状语后置,应为“绿水前行舟”。
4.课文朗读,解释注释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家书。
四、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 展现的画面。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王湾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三首,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首尾呼应,对偶精妙,情感真切,情景交融,富有声韵之美。
学习本篇课文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能够背诵和默写全诗。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律诗。
初一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具有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想象力、联想力,但是他们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阅读方法还比较单一,欣赏诗歌时一般只注重诗句的翻译和理解,对字、词、句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很少自觉地采取炼字等方法揣摩诗歌语言文字背后的效果;学生缺乏对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因此教学这首诗时,老师应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歌的声韵美,以读带品、以品悟情,让学生反复琢磨字词的表达效果,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背景经历,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通过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找准重音、停顿,体会诗歌声韵之美,能够背诵和默写全诗。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学会运用“炼字"的方法分析诗歌表达效果。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还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诗有一定的阅读体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想象法: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感受诗歌,掌握有关作者王湾的文学常识,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重点)2.背诵并默写全诗。
(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王湾的乡愁。
乡愁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咏颂不尽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抒发乡愁的诗词名句呢?@1学生交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作者简介】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余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诗人王湾是开元初年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歌,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体味诗歌意境,领会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很久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二)检测预习:1、解题: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3、诗歌常识:(1)诗歌通常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
(2)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并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3)律诗的特征:共有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四、六句押韵。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三)整体把握: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朗读环节。
1. 一读正字音。
2. 二读正节奏。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自由朗读。
4.齐读课文。
5.三读,译读全文。
译文: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新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四时美景,抒发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想象描绘诗歌中的情景之外,还要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中传达出的不同乡愁,探寻乡愁不同的原因。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寄寓的浓浓思乡之情;2.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疏通诗意、领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乡愁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咏颂不尽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的诗词名句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是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体会千年之前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吧。
【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流传不多。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背景资料】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中,对古诗歌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赏读诗歌的能力较弱。
通过朗读法、联想法等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
3重点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曹操和李白的诗歌中感受到了他们的雄心壮志和同情关心友人的真切感情。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王湾的脚步,感受在那个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就不得归的时代,诗人
产生的思念故园之情。
二、解题
1、次北固山下,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
座山下停泊,被秀美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这首乡愁诗。
2、作者简介
三、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诵读。
四、感知诗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 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2、研习诗歌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
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
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赏析。
3、思考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
1、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
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
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诗借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作业
请将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