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正常 异常 心理健康 不健康区分
- 格式:ppt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别与联系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人类心理学中两个重要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稳定和正常功能,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正常运作。
而心理疾病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功能方面出现了异常,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联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
实际上,在心理学研究中,可以看到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连续性。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处于一个连续性的谱系上的两个极端。
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或者极大压力时,心理健康可能会下降并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
其次,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区别。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在于心理功能的正常与异常。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压力,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认知功能。
而心理疾病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情绪变化时,出现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功能障碍。
心理疾病会对人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妨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
此外,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心理疾病的发生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心理疾病使个体的心理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缺失也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下降,无法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困扰时,就容易发生心理疾病。
所以,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而言,我们平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健康,从而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学会合理地应对压力。
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
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地面对压力,并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减缓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此外,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等级划分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之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说法不一,下面就是其中一种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的判断方法。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目前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有一种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
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减。
2、损害轻微。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己调整。
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需要区分的是:1、重性精神病与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区分的重点——自知力、求医行为。
2、神经症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区分的重点——心理冲突的性质.2.1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两种。
2。
2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
如出现第三者后,在离婚与不离婚中矛盾,这就与现实事件直接联系,并能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
这就是常形。
如一个人整天想着是该吃饭还是不吃饭,与现实事件无直接联系,并且无法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
这就是变形。
2。
3心理冲突如是常形,就可能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障碍2。
4心理冲突如是变形,就可能是神经症。
3、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3。
1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3。
2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4、在心理诊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词: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4。
1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即是指:除了重性精神病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
2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4.3因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我们可以把心理诊断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诊断结果按严重程度做如此划分: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怎样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
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导读: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你会更了解你的状况,如果问题严重需要及时去治疗,这篇文章就教你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让你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
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区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答辩辅导
3.心理问题区分表
神经症
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病程标准: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较长(三个月以上)。
一个例外是,惊恐障碍标准为1个月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变形冲突时间短可定为神经症性一般/严重心理问题。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正常与异常心理区分标准一览表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1988 年)郭念峰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1986 年)1.体验标准:是指以个1. 心理活动强度:指6. 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刺激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能力。
7. 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2. 心理活动耐受力: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我评价等等。
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2.操作标准:是指通过的能力。
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3. 周期节律性:人的8. 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我认自的能力。
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率上都有自己内在的9. 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节律性。
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4. 意识水平:意识水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父往。
工作。
如工作及学习效率平的咼低,往往以注意10.环境适应能力:使自身与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等等。
指标。
叫适应。
积极去改变环境为3.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5. 暗示性:易受暗示主动适应;躲避环境的冲击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的执行,往往容易被周为消极适应,其内在意义也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含有积极的一面。
如“韬晦、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忍耐”等。
的动摇。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在其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们不仅要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还要关注人类心理异常的特征。
那么,心理学是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1. 主题概述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指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一系列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来确定个体心理状态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特征心理学家通常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
其中包括,心理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与其生理状态和环境相适应等。
3. 评估心理状态的工具和方法在实际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多种工具和方法,如心理测试、临床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心理学家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据此判断其心理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项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心理正常与异常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
心理学家在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需要慎重、客观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结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本文介绍和讨论,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希望未来心理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心理评估标准,以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心理现象、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状态的评估与干预。
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不仅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也至关重要。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
或者同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
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
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
这种协调一致行,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i aide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1. 介绍在心理学领域,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对于辨识和理解个体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标准,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2. 李心天提出的标准概述李心天认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其中包括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以及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对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辨识框架。
3. 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从个体心理表现与社会期望的匹配程度来看,李心天提出,个体的心理表现应当与社会期望基本一致。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明显偏离了社会期望的范围,可能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社会对于情绪的表达通常有一定的期望范围,如果有人的情绪表达明显偏离了这个范围,就可能需要考虑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4. 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李心天提出,心理异常的识别还要考虑心理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
一般来说,心理异常的症状会表现出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症状在时间上呈现出持续性,并且程度较重,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5. 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李心天的标准还包括了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比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社交,就需要考虑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这一点对于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一标准结合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症状的持续程度以及功能影响等多个维度,可以更全面地帮助我们辨识和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
这一标准也为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及时介入和干预。
7.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对李心天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的全面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标准的内涵和意义。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看到有的总结出了343:分界问题。
四条。
不正常:四个诊断标准。
不健康:四个标准。
老师:我不太明白这里的“三个四”具体指什么,请讲解一下可以吗?谢谢!正常--异常分界:1.三原则主客知情意人格2.典型症状,行为3.自知力4.求医行为异常:1.症状学标准2.病程3个月以上3.严重程度客观:社会功能受损主观:精神痛苦程度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神经症,身体疾病,闹器质性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病不健康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楼上同学前面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不健康的不是这个你说的是诊断了,不是诊断的标准不健康1,引发问题的原因2,病程3,严重程度/社会功能4,是否泛化关于对深圳市助者做诊断的程序,书上有两种方式回答第一种有四点: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较强烈的现实刺激,2、内心冲突是否有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3、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是否受到影响4、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后分析排查,以神经衰弱、神经症和精神病相鉴别,第二种是: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有无自知力和求医行为,判断是否是精神病,2、根据典型症状,精神痛苦程度,时程、是否泛化、社会功能改变等内容判断是否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4、最后做出诊断。
请问老师在考试时遇到这个问题用选用哪一种程序?这个问题有点困惑。
这道问题,我以前问过老师,好像你的第一种回答是老版的,现在好像都用第二种回答,而且你的第二道回答好像不全面。
我记得是: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求助者主客观是否统一,知情意是否协调一致,判断有无自知力和求医行为,判断求助者是否有幻觉妄想。
2、根据病症学说明求助者的问题。
3、根据病程学标准判断。
4、根据求助者的痛苦程度判断。
(主观痛苦程度,客观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
)5、根据排除学标准判断。
我这么回答不知道对不对,只是大家互相交流沟通一下,我也希望老师能回答一下这题,呵呵,谢谢!两种结合起来比较好,第一种偏向于神经症的诊断过程,而且最重要的是缺少对正常异常和精神病性的排查.第二种是心理不健康类的过程,由于诊断标准不一样,诊断的过程肯定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