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重点病种及十八类重点手术的质量监测与分析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38
18种重点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数据分析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是医疗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机构的声誉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中,有许多重点指标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医疗机构提供改进决策的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18种常见疾病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
1.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评估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统计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
2.肺癌: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衡量其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3.糖尿病: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是考核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主要指标。
可调查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血糖控制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4.高血压:高血压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标志。
可统计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算血压控制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5.中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评估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指标。
可统计中风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
6.肝癌: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7.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病情控制情况和再入院率是考核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主要指标。
可统计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和再入院情况,并计算病情控制率和再入院率。
8.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评估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9.乳腺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10.胃癌: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考核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主要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11.肺结核:肺结核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是评估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指标。
18种重点手术指标统计数据分析
控制指标2013年2014年重点手术总例数1996 2300 死亡例数 1 6
死亡率0.05% 0.3%
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0 0 平均住院日18.87 8.3
平均住院费用37370.39 14768.32
数据分析:2014年18种重点手术指标统计数据与2013年相比,重点手术总例数增加304例,死亡例数增加5例,死亡率上升0.25%;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均为0例;平均住院日下降10.57;平均住院费用下降22602.07元;
持续改进:要增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诊疗操作技术水平并定期考核,降低死亡率;从规范外科医生诊疗水平、提高快速病理诊断准确率、强化科室再次手术讨论及医务部门的监管等4个方面继续保持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0例数;继续保持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的降低趋势。
18种重点疾病质量及安全指标检查反馈重点疾病(手术)质量及安全指标的检查反馈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能够获得高质量与安全的护理,医疗机构普遍使用一系列的指标来监测手术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情况。
以下是18种重点疾病(手术)质量及安全指标的检查反馈:1.手术并发症率:手术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患者不良事件,如感染、出血等。
2.病房感染率:手术后是否出现了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3.术前术后肺功能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以及是否需进行支持性治疗。
4.术前术后心功能评估: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以及是否需进行支持性治疗。
5.疼痛控制情况: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控制程度,包括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6.术后并发症率:手术后是否出现了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输尿管损伤等。
7.术后并发症程度: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即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8.住院时间:患者从手术日起至出院的总住院时间。
9.术前术后病情分级:手术前后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10.病理学评估:手术后对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评估手术的效果。
11.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饮食、活动和自理能力的恢复等方面。
12.30天再入院率:患者手术后30天内再次入院的比率,检查手术治疗的持续效果。
13.术后满意度评估:患者对手术过程和效果的满意程度。
14.患者死亡率:手术中和手术后患者的死亡率,作为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
15.院内感染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的比率,监测医院内部的卫生和防控措施。
16.手术延迟率:手术计划与实际操作时间之间的差异,反映医院手术安排的效率。
17.术后复发率:手术后疾病复发的比率,反映手术治疗的效果。
18.术后出血情况:手术后患者有无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和治疗。
通过对以上18种指标的监测,医疗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手术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和安全的手术治疗。
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十八种重点疾病及十八类手术(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1.急性心肌梗塞ICD-10:I21-I22o2.充血性心力衰竭ICD10:150.O o3.脑出血和脑梗塞ICD10:I60-I63o4.创伤性颅脑损伤ICD10:S06o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ICD10:K25-K28伴有,0-.2,.4一,6亚目编码,K29.0,K92.2o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ICD10:T00-T07o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ICD10: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o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CD10:J44o9.糖尿病伴短期并发症与长期并发症ICD10:E10-E14o1。
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o∏.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1CD1O:K35.0,K35.Io12.前列腺增生ICD10:N40o13.肾功能衰竭ICD10:N17-N19o14.败血症(成人)ICD10:A40-A41o15.高血压病(成人)ICD10:I10-I15o16.急性胰腺炎ICD10:K85o50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ICD10:Z51.IO1o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ICD10:Z51.201.Z51.103o(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1.骸、膝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o2.脊髓、椎管手术ICD-9-CM-3:03.0.03.E03.2.03.4、03.5.03.6.03.7o3.胰腺切除术ICD9-CM-3:52.5-52.7。
4.食管切除术ICD9-CM-3:42.4o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o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ICD-9-CM-3:36.I0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ICD-9-CM-3:36.06,36.07o8.颅脑手术ICD-9-CM-3:O124、01.39、01.5。
18种住院重点疾病18种住院重点手术指标18种住院重点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恶性肿瘤(肺、胃、肝、乳腺、结直肠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肾脏病、肝炎(乙肝、丙肝)、肺炎、糖尿病、结核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骨质疏松症、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这些疾病都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容易引起严重后果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医疗机构将这些疾病列为重点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提高诊疗水平,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
18种住院重点手术包括: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脏瓣膜置换术、肺癌切除术、胃癌切除术、结直肠癌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甲状腺癌手术、喉癌手术、食管癌手术、胰腺癌切除术、肝癌切除术、胰腺胆管切除术(Whipple手术)、膀胱癌手术、肾癌切除术、前列腺癌切除术、子宫颈癌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大肠息肉切除术。
这些手术都是复杂且风险较高的手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效果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将这些手术列为重点手术,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手术过程的监测和质量控制,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对于住院重点疾病和住院重点手术,医疗机构通常会采取以下工作措施:1.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医疗机构对住院患者的治疗和手术质量具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2.设立专门的疾病管理和手术管理团队,由专业的临床医生和护士负责相关的工作,包括手术前的评估与准备、术中的操作规范与准确、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等。
3.提供科学、规范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手术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和手术方式。
4.加强医患沟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手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合作意识和治疗依从性。
5.加强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康复迅速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6.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提高住院治疗和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十八种重点疾病及十八类重点手术----《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第七章第二节一、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诊断ICD10: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诊断ICD10: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主要诊断ICD10: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主要诊断ICD10: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 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诊断编码ICD10: J44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所有非产妇、非创伤的出院患者。
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1)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昏迷)。
(2)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长期并发症(肾脏、眼睛、神经、循环或其他未特指并发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3)主要诊断ICD10: E10-E14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下肢截肢且任意诊断编码为糖尿病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4)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短期或长期合并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10.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诊断ICD10: E04编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医院重点病种质量分析评价制度(一)目的按照重点病种质量分析评价标准,为促进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为重点,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结合医院实际,将十八个住院重点疾病及十八种住院重点手术疾病制定监测指标,并每季度、每年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住院患者及住院手术患者的质量情况,通过分析加强薄弱环节,持续性改进,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评价制度。
(二)适用范围医院各临床科室。
(三)具体要求1.监测指标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 周与 1 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说明: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种病种期内总例数、死亡例数、15 日内再住院率、31 日内再住院率等监测指标,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的总体情况。
分母:年龄≥18 岁的全部因某疾病出院总例数。
分子(符合分母的标准,且符合以下一项者):①某病种的“死亡”出院患者;②属于同一疾病出院后 2 周与 1 月内再住院患者。
有以下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 编码: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诊断ICD10:I21-I22 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诊断ICD10:I50 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主要诊断ICD10:I60-I63 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主要诊断ICD10:S06 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K25-K28 伴有.0-.2,.4-.6 亚目编码,K29.0,K92.2 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 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18种重点手术指标统计数据分析
控制指标2014年2015年重点手术总例数2300 1947
死亡例数 6 7
死亡率0.3% 0.4%
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0 0
平均住院日8.3 8.5
平均住院费用14768.32 16722.87
数据分析:2015年重点手术指标统计数据与2014年相比,重点手术总例数减少353例,死亡例数增加1例,死亡率上升0.1%;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均为0例;平均住院日上升0.2天;平均住院费用上升1954.55元;
持续改进:要继续增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诊疗操作技术水平并定期考核,提高救治率;继续加强科室质量监管,保持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0例数;要切实降低平均住院日,加强床位周转率,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效能,在收入分配制度中要明确把平均住院日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的考核指标;要控制平
均住院费用,不定期由医务科查科室病历医嘱,发现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给予严厉处罚。
(一)住院患者病种监测指标
1、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表1 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这18种重点疾病的具体ICD-10编码请参照所下发的评审标准中相关章节。
*两周和一月内再住院例数指那些出院后两周和一个月以内因相同诊断再次住院的病例。
2、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表2 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15天内)非预期的重返手术室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住院患者病种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住院 18 种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 2 周与 1 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1.急性心肌梗死2.心力衰竭3.脑出血和脑梗死4.创伤性颅脑损伤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损伤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10.结节性甲状腺肿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12.前列腺增生13.肾功能衰竭14.败血症(成人)15.高血压病(成人)16.急性胰腺炎17.恶性肿瘤术后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15 天内)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1.甲状腺切除术2.半月板摘除术3.子宫摘除术4.剖宫产术5.腹股沟钭疝修补术6.阑尾切除术7.乳腺手术(三)手术后并发症与患者安全指标1.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医院内跌倒 / 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3.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 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4.产伤发生率:产伤—新生儿、产伤—器械辅助阴道分娩、产伤—非器械辅助阴道分娩5.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率6.输血 / 输液反应发生率7.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8.医源性气胸发生率9.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四)麻醉1.麻醉例数(1)麻醉总例数(2)全身麻醉例数(3)体外循环例数(4)脊髓麻醉例数(5 )其他类麻醉例数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1)门诊患者实施镇痛例数(2 )住院患者实施镇痛例数其中:手术后镇痛例数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复苏成功例数4.麻醉复苏(苏醒评分)管理例数(1)进入麻醉复苏室例数(2)离室时评分≥4 分例数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1)麻醉中发生未预期的意识障碍例数(2)麻醉中出现氧饱和度重度降低例数(3)全身麻醉结束时使用催醒药物例数(4)麻醉中因误咽误吸引发呼吸道梗阻例数(5)麻醉意外死亡例数(6)其他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6.麻醉分级(病情分级)管理例数(1)Ⅰ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2)Ⅱ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3)Ⅲ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4)Ⅳ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5)Ⅴ级例数、术后死亡例数(五)重症医学质量监测指标1.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2.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率3.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4.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5.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6.重症患者死亡率7.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8.人工气道脱出例数(六)合理用药监测指标1.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 种(增补)2.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增补)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增补)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增补)7.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8.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七)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2.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3.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4.不同感染风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八)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1.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
18种重点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数据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18种重点疾病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控制方法。
首先,我们将列举18种重点疾病,它们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血液疾病、传染病、精神疾病、骨科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以及老年疾病。
接着,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这18种重点疾病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就诊率、治愈率和再发率。
首先是就诊率。
就诊率是指患者在出现疾病症状后,能够及时就医的比例。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就诊率较高,消化系统疾病和皮肤疾病的就诊率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一些疾病的症状不太明显,患者容易忽视或误诊。
其次是治愈率。
治愈率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的比例。
根据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和妇科疾病的治愈率较高,而精神疾病和老年疾病的治愈率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
最后是再发率。
再发率是指患者在治愈后再次发生同一疾病的比例。
数据显示,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再发率较高,而血液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再发率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一些疾病具有复发性,容易在治疗后再次发作。
综上所述,通过对18种重点疾病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控制方法,为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以便实现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这些指标,促进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估政策探究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估政策探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日益关注,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估政策成为当前医疗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估政策旨在通过规范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本文将探究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估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一、医疗服务质量监测的内容和方式1. 医疗服务质量指标的确定医疗服务质量监测首先需要确定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质量指标。
这些指标应覆盖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医生诊疗操作、药品使用、医疗设备运维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满意度、医疗风险管理等因素,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评估。
2. 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服务质量监测需要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获取具体的信息。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病历审核、医院内部数据统计等方式,收集医院、医生和患者的相关数据。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3. 专业机构的参与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监测的客观性和专业性,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参与。
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定期的医疗服务质量审核和评估,对医院和医生的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同时,专业机构还可以提供指导和培训,帮助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医疗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1. 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是医疗服务质量监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可以促使医院和医生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社会信任度。
2. 多维度评估方法的应用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应综合考虑多个维度的指标,如技术能力、服务态度、设施设备等。
可以采用匿名访谈、投诉处理情况、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上,需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医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