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品茗、欣赏美景、陶冶情操的情景。
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诗人高雅的情操,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王维的其他诗作,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高雅的情操;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诗文相匹配的音乐或音频资料。
3.作业设计:准备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竹子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竹子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人在竹林中的高雅情操。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坐”“弹琴”“长啸”“明月”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示范教案-副本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竹里馆》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竹里馆》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王维诗风的认知。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竹里馆》的原文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重点字词。
3. 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提醒学生古诗词的重要性。
2. 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作者王维,简单介绍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二、新课展示(15分钟)1. 展示《竹里馆》的原文,让学生自读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境。
3.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尝试朗读和背诵。
三、深入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展示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拓展。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创作以《竹里馆》为灵感的诗词或短文。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2. 学生分享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受,反思在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过程中的收获。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提醒学生平时多进行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竹里馆》这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背诵《竹里馆》,并对王维的诗风有更深入的认知。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维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文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相关知识;(3)对诗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词,激发学生对王维的了解和兴趣;(2)简介《竹里馆》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事迹;(3)提问:同学们对《竹里馆》有什么了解?作者王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诗文背景及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3)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月”、“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3)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3)强调课后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竹里馆王维教案教案标题:竹里馆王维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王维的诗歌作品《竹里馆》,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1. 王维的诗歌作品《竹里馆》的复印件。
2. 一些竹子和其他自然材料,如花朵、树叶等。
3. 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4. 一些音乐素材,如自然声音或与自然相关的音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造一个放松的氛围,播放一些自然声音或与自然相关的音乐。
2.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竹林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和美妙的声音。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象。
阅读理解:1. 分发《竹里馆》的复印件给学生。
2. 请学生默读诗歌,并思考以下问题:a. 诗中的竹子和竹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b. 你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c.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有趣的词语或句子?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发现,并进行讨论。
创作绘画:1. 给学生提供一些竹子和其他自然材料。
2. 鼓励学生观察这些材料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尝试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绘画出自己眼中的竹林景象。
3. 学生可以选择绘制整个竹林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可以添加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4. 鼓励学生在绘画作品旁边写下他们对竹林的感受和想法。
分享和展示: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让他们分享他们对竹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估,关注他们对竹林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案反思:这个教案通过诗歌、绘画和分享等多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古诗竹里馆教案古诗《竹里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
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
并适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
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
竹里馆教案教案标题:竹里馆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和探索竹里馆,帮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 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生活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竹子的图片、干竹子和竹子制品样本。
2. 竹子生长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相关竹子制品的介绍资料。
4. 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格。
5.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竹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竹子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竹子是如何生长的吗?竹子有哪些特点?竹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探究:1. 展示竹子生长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
2. 分发观察记录表格给学生,让他们记录竹子的特点和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观察干竹子和竹子制品样本,讨论竹子的特点和应用。
4.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竹子制品进行研究,包括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用途等。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相关内容的调查和整理。
5. 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总结:1. 学生回顾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应用,总结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竹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竹子和环境?3. 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拓展活动:1. 邀请竹艺师傅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竹子制品的制作示范和讲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竹子生长的地方,如竹林或竹子种植基地。
3. 学生自行制作竹子制品,如竹子吹箫、竹子风铃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成果展示和讨论参与情况。
4.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和建议。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里馆》;(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的情况;2. 学生对《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4.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竹里馆(王维)教案竹里馆(王维)教案一、引言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唐朝宰相房玄龄在竹林中建筑的一座隐居之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竹里馆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精神。
二、诗歌解读1. 内容概要竹里馆以壮丽的景色和实际建筑以及士人隐逸背景相结合,表达了王维对自然、人生和宁静的追求。
诗中描绘了竹林中的竹亭,展示了它的美丽和宁静,使读者沉浸其中。
王维以朴素的语言和精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形式特点竹里馆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六首。
王维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充满了韵律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1. 理解竹里馆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3. 发掘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展示竹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是什么?- 王维在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形象手法?- 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何特点?3.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赏析竹里馆中的精彩诗句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艺术表达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 创作与表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竹里馆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
鼓励他们运用形象、比喻和对仗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五、拓展延伸1. 阅读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比较竹里馆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2. 了解唐代士人的隐居文化和意识形态;3. 研究其他诗人关于自然和隐居主题的作品,探讨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六、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维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自然和宁静的独特感悟。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
一、教学内容:《竹里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艺术特点。
2.了解《竹里馆》中主人公崔护庵的品德,以及社会风气。
3.懂得鉴赏辞藻,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极富韵律和意蕴的文学经典《竹里馆》。
2.准确理解和领悟课文意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好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2.掌握好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讲解法
2.多媒体辅助讲解
3.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听课,《竹里馆》第一遍阅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组合作,进行文学常识抢答。
5.多媒体辅助,课堂互动,学生演讲(模拟文学学术讲座)。
6.教师进行讲解,符合学生口味。
7.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练习,诗歌鉴赏。
8.学生进行作品思辨与探究。
9.作业布置&检查,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推荐。
七、教学评价:
1.提高学生关注文学艺术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3.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修辞技巧。
《竹里馆》教案4篇《竹里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3、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导入唐代是中国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竹里馆,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明确学习任务,理解诗题。
教师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听读朗诵。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你了解作者吗?读诗,学生字,体会五言诗的节奏。
合作探究师:围绕着“竹里馆”,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1、(1)初读,知大意: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为什么要用“来”字?2、再读,品意境:(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幽篁”、“深林”、“明月”(2)结合图片,发挥想象,还想到哪些没写的景物?(3)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三读,悟诗情:(1)诗中写到人的哪些活动?(2)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4、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自读,小组交流理解诗的基本意思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谈出感受。
鼓励学生课上背诵。
拓展延伸试着鉴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竹里馆教案设计教案一:地理知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学习有关竹子的知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竹子的外观、生长环境和用途。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观察竹子的外观特点,并组织他们总结。
3. 教师发放有关竹子的资料,要求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关竹子的信息。
4. 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用途。
5.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6. 教师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竹子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地理知识教学,学生对竹里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有关竹子的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是,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选择资料时,要尽量选取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案二:竹里馆文化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学习竹里馆的传统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3. 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引起学生对竹子文化的兴趣。
2. 学生欣赏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品,了解竹子工艺的独特之处。
3. 教师介绍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竹子雕刻、竹子编织等。
4. 学生观看竹子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欣赏其中的美感和创造力。
5. 学生分组进行竹子艺术创作,可以选择雕刻、编织等形式。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到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观赏和创作竹子艺术,培养了对美感的欣赏能力和对创造力的培养。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
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
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3、析。
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
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
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