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伯成 西方经济学之宏观课后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341.19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
A.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总收入的比率B.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C.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在消费函数中,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新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称之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也可以表述为: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
A项,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总收入的比率是平均消费倾向。
2.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的个人储蓄可以明确表示为()。
A.家庭所有资产的总额B.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部分C.当期所得收入中仅用于购买证券或存入银行的部分D.家庭所持有的所有资产总额减去他们的负债总额【答案】B【解析】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储蓄分为个人储蓄和政府储蓄,对于个人来讲其收入有两个去处,即消费和储蓄。
所以,个人储蓄可以表示为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S=Y-C。
3.如果人们不是消费其所有收入,而是将未消费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这在国民收入的生产中是()。
A.储蓄而不是投资B.投资而不是储蓄C.既非储蓄又非投资D.是储蓄,但购买证券部分是投资【答案】A【解析】经济学上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是用来增加新厂房、新设备、营业用建筑物即非住宅建筑物以及住宅建筑物的支出,存货投资指的是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国民收入的生产中个人将其收入用于消费之外的部分,拿来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是属于储蓄而不是投资。
4.在本题图14-1中,实线CC是某些家庭的消费—收入线。
图14-1 消费—收入线如果消费支出总额为EA,那么可支配收入值必定为()。
A.ABB.FDC.DAD.FA【答案】D【解析】在图14-1中,可知CC线表示消费者的消费曲线,表示每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额。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宏观经济学答案: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P187 12-10. 假定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是:试求:(1) 1998年名义GDP 。
(2) 1999年名义GDP 。
(3) 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 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 变化多少百分比? (4) 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 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 变化多少百分比? (5) 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 折算指数。
(6) 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
答:(1) 1998年名义GDP=10×100+1×200+0.5×500=1450(美元)(2) 1999年名义GDP=10×110+1.5×200+1×450=1850(美元)(3) 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0×110+1×200+0.5×450=1525(美元)这两年GDP 变化百分比=(1525-1450) ÷1450≈5.17%(4) 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是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100+1.5×200+1×500=1800(美元)这两年GDP 变化百分比=(1850-1800) ÷1800≈2.78%(5) 以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 折算指数=1450÷1450=100%1999年GDP 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6)1998年到1999年的通胀率π=(121.21-100)÷100=21.31%P126 13-17.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意愿投资I=5,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10亿美元),t=0.25,试求:(1)均衡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转移支付乘数。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羞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養,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硏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目 录第十二单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第十三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第十四单元 消费和投资理论第十五单元 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第十六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第十七单元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第十八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第十九单元 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二十单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二十一单元 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第二十二单元 国际经济部门第十二单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答案】B【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答案】A【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
第十二*国氏收入核算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上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答: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微观是就看到了眼前,宏观是看到了眼前,但也看到了未来。
微观是个体,而宏观是大局。
有的事从眼前来看是合理的,但你是从长远来看就是不合理。
这种事很多的,比如一个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一个企业现在要投资一个资源项目,从微观来看就是合理的,因为现在这个资源很有市场,会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但要是从宏观上看,就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资源是高污染的,国家政策所不支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资源以后就会被其他的资源所代替,就会没有市场,企业就会失去盈利能力,甚至破产。
第1章导论1.1复习笔记一、经济原理1.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
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一些经济现象之间有交替关系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
由于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因此,经济要有效率,就要多给人们激励,在收入分配上拉开差距,这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如果要强调平等,就要缩小贫富差距,这样又会影响效率。
同样,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交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中看出。
3.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有机会成本人们从事任何事都要求获取收益,也要付出代价或者说成本。
如果面临多种选择机会,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一种,就放弃了从事其他活动可能获得的收益,其中最大的收益就被称为选择了某活动的机会成本。
4.交易可以改善人们的福利交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通过与他国贸易,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5.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
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6.制度是协调人们进行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行为规则在市场经济中,制度能把个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自由进行的交易活动联接和组织起来。
有了制度,人们的行为就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各种经济活动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才会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成本,才会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可预见性。
7.合理的政府定位对市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政府,相反,政府干预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
但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要正确,对经济的干预要适度。
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
A.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总收入的比率B.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C.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在消费函数中,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新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称之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也可以表述为: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
A项,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总收入的比率是平均消费倾向。
2.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的个人储蓄可以明确表示为()。
A.家庭所有资产的总额B.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部分C.当期所得收入中仅用于购买证券或存入银行的部分D.家庭所持有的所有资产总额减去他们的负债总额【答案】B【解析】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储蓄分为个人储蓄和政府储蓄,对于个人来讲其收入有两个去处,即消费和储蓄。
所以,个人储蓄可以表示为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S Y C =-。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
A .由于某些边际收入必然转化为边际消费支出,其余部分则转化为储蓄,因而他们之和必定等于1B .由于可支配收入必定划分为消费和储蓄,他们之和必然表示现期收到的可支配收入的总额C .他们之间的比例一定表示平均消费倾向D .他们之和必等于0【答案】A【解析】由Y C S =+知,d d d d d d Y C S Y Y Y=+,即1MPC MPS +=。
所以,由于某些边际收入必然转化为边际的消费支出,其余部分则转化为储蓄,因而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等于1。
4.如果人们不是消费其所有收入,而是将未消费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这在国民收入的生产中是( )。
A .储蓄而不是投资B .投资而不是储蓄C.既非储蓄又非投资D.是储蓄,但购买证券部分是投资【答案】A【解析】经济学上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第十五单元货币的需求和供给1.下列各项都是近似货币的例子,除了()。
A.大额定期存款B.旅行支票C.隔夜回购协议D.储蓄存款【答案】B【解析】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可以看作成货币,尽管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流动性比活期存款和现金差,但其很容易转化成活期存款而成为支付手段。
隔夜回购协议是指证券出售者在今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证券已取得资金的同时,同时约定在次日按原价或约定的价格重新购回,由于时间很短,等于有息活期存款,因而近似货币。
B项,旅行支票是银行或旅行社为方便旅游者或出差人员支取款项而专门发行的一种定额票据,其兑换受到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且只是一种取款凭证。
2.下列哪一项的流动性最强?()A.政府发行的一年期国债B.活期储蓄存款C.半年期的定期存款D.银行承兑汇票【答案】B【解析】活期储蓄存款的流动性最强,因为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提取。
而一年期国债、半年期的定期存款以及银行承兑汇票都有时间限制,到期后才能提取。
3.在美国,绝大部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
A.钞票B.通货C.活期存款D.自动转账账户【答案】C【解析】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或现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就是狭义的货币,在美国由于信用卡的普及,人们消费很少用现金,故绝大部分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活期存款。
4.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在于()。
A.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B.作为价值贮存手段C.作为商品计价单位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答案】A【解析】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这一特征决定了货币的基本功能。
货币的基本功能有:①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②作为价值尺度,确定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③作为价值贮存手段。
如果货币不能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则既不能当作交换媒介,也不能作为价值尺度,更不能作为价值贮存手段。
5.下面哪一项不影响货币需求?()A.一般物价水平B.银行利率水平C.公众支付习惯D.物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答案】D【解析】在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是价格水平、实际收入和利率,同时社会风俗、公众的支付习惯等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精选简释下列概念:稀缺、自由物品、经济物品、生产可能性边界、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局部均衡、一般均衡。
答:(1)稀缺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有限和人类欲望及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
”同时,对稀缺资源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
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自由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自由物品是相对于经济物品而言的。
(3)经济物品经济物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指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
经济物品在人类社会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4)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同时也可以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5)自给经济自给经济是指自己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只有少数商品用来交换。
第十九单元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1.自动稳定器的功能是()。
A.缓解周期性的经济波动B.稳定收入C.刺激经济增长D.推迟经济的衰退【答案】A【解析】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稳定收入、刺激经济增长和推迟经济的衰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
2.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答案】C【解析】IS曲线越平坦,则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利率变动效果越大。
LM曲线陡峭,则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
故要使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坦。
3.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答案】C【解析】IS曲线垂直,说明国民收入变动不受利率的影响,此时增加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带来利率的变动对投资和消费没有影响,因而不会影响均衡收入,这种情况即为凯恩斯极端。
4.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B.LM曲线垂直,IS曲线陡峭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D.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答案】A【解析】LM曲线越平缓,则产出的波动引起利率的变动越小,投资的变动也较小。
同时IS曲线越陡峭,则政府购买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幅度越大。
则LM曲线平缓,IS 曲线陡峭,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
5.货币供给的变动如果对均衡收入有更大的影响,是因为()。
第十八单元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是()。
A.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B.货币发行量超过上年货币发行量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D.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货币发行量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
2.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商品,且数量不变,已知:那么,在第一年和第二年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率为()。
A.20%B.16.6%C.11%D.10%【答案】D【解析】第一年一般价格水平为第二年的一般价格水平为故在第一年和第二年间,价格水平上涨:3.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A .上升B .下降C .不变D .上下波动【答案】B【解析】由交易方程:,即,则价格水平变动率为: 即价格水平下降2%。
4.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111100100623⎛⎫⨯++= ⎪⎝⎭11115090120110623⨯+⨯+⨯=11010010%100-=MV Py =MV P y=10%012%2%P M V y P M V y∆∆∆∆=+-=+-=-A .进口增加B .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C .出口减少D .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答案】D【解析】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会导致净出口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总供给增加,会使得物价水平下降。
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会使得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引起物价水平上升。
5.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 )。
A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B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 .结构性通货膨胀D .需求不足的失业【答案】A【解析】投资增加100亿美元,则国民收入增加此时实际国民收入为10300亿美元,超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因而经济将发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第二十二单元国际经济部门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行国际贸易以后一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A.相切B.相交C.不相切D.不确定【答案】C【解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进行国际贸易后,本国生产的产品不仅只是满足本国需求,同时一部分要满足国外需求,从而使得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在相切而是相交。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一个中国工人单位时间能够生产3单位棉布或1单位电视机,一个日本工人能够生产4单位棉布或2单位电视机,则()。
A.日本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没有任何比较优势B.日本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日本没有任何比较优势C.日本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在棉布生产上有比较优势D.日本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在电视机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日本工人生产的棉布和电视机的数量都多于中国工人,因而日本在棉布和电视机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但中国在棉布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日本在生产电视机上有比较优势。
3.本国和外国都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产品,本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12、18、30、20,外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2、4、15、5,则本国最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劣势的产品分别是()。
A.甲,丙B.甲,乙C.乙,丙D.丁,乙【答案】A【解析】由于本国甲、乙、丙、丁四种产品的生产率分别为外国四种产品的6倍、4.5倍、2倍、4倍,因而本国最有优势的产品为甲产品,最具劣势的产品为丙产品。
4.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产品周期理论C.重叠需求理论D.雁行模型理论【答案】B【解析】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其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也开始向创新国和最初的跟进国家出口产品,并逐渐向出口高峰迈进,原来处于出口高峰的跟进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也开始转向进口。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第十二单元宏观经济学导论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B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答案】B【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答案】A【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
所以,ABC三项都是错的。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答案】C【解析】面粉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
第二十单元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失业率的下降B.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D.城市化速度加快【答案】C【解析】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的增加。
各国一般采用GDP来衡量经济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的标志为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失业率的下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化速度加快,是经济增加的结果。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答案】B【解析】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的增加,因而反映在图形上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表现了在更高水平和更多产品数量上的生产。
3.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较好指标,是因为()。
A.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B.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C.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D.以上说法都对【答案】A【解析】由于GDP是反映一国最终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由于GDP将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商品都用货币来表示,便于计算GDP,且易于用来比较。
4.下列各项中()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B.实行劳动专业化C.规模经济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应用【答案】A【解析】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资本家才能等因素,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使得有效劳动力增加,生产要素增加。
5.下列各项中( )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投资的增加B .就业人口的增加C .人才的合理流动D .发展教育事业【答案】C【解析】人才的合理流动并没有增加劳动力供给,因而不属于要素供给的增长,投资增加、就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发展教育事业等都会促进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6.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w G 与实际增长率G 之间可能有的关系是( )。
尹伯成《现代西⽅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单项选择题详解(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第⼆⼗⼀单元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1.下列哪些宏观经济学流派坚持了古典传统?()A.货币主义B.货币经济周期理论C.真实经济周期理论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货币主义的思想来⾃古典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也都坚持了古典传统,从古典主义发展⽽来。
2.下列哪些宏观经济学流派或理论坚持了凯恩斯传统?()A.货币主义B.货币经济周期理论C.真实经济周期理论D.效率⼯资理论【答案】D【解析】效率⼯资理论解释了⼯资黏性,继承了凯恩斯价格和⼯资刚性的假设。
3.以下()观点不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A.在长期,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B.私⼈经济具有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可能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具有决定性作⽤D.在短期,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答案】D【解析】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有:①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变动具有决定性作⽤;②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货币表⽰的量(如货币⼯资等),⽽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③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④私⼈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4.货币主义坚持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唯⼀控制指标。
A.利率B.货币供给量C.信贷流量D.准备⾦【答案】B【解析】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斟酌使⽤”的货币政策,⼒主单⼀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等因素的政策。
5.根据卢卡斯的理性预期供给函数,⼀次预期的货币供给的减少将()。
A .会降低价格⽔平,⽽不会减少GDPB .会减少GDP ,⽽不会降低价格⽔平C .会降低价格⽔平和产量D .不会降低价格⽔平和产量【答案】A【解析】根据卢卡斯的理性预期供给函数:()y y P P γ*=+-,参数0γ>,P 为预期价格,可知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只改变价格⽔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共10篇)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一): 宏观经济学习题3 ,请大家帮忙做做!非常感谢!5、假设在两部门经济中,C=50+0.8Y,I=50。
(C为消费,I为投资)• (1)求均衡的国民收入Y、C、S分别为多少(2)投资乘数是多少• (3)如果投资增加20(即△I=20),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化若充分就业的YF=800,经济存在紧缩还是膨胀其缺口是多少6、假如某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恒等于1/2,他的收支平衡点是8000美元,若他的收入为1万美元,试计算:他的消费和储蓄各为多少?7、假设经济模型为:C=20+0.75(Y-T);I=380;G=400;T=0.20Y;Y=C+I+G。
• (1)计算边际消费倾向。
(2)计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 (3)在均衡的收入水平下,政府预算盈余为多少?1 Y=C+I=0.8Y+50+50=0.8Y+100 ,Y=500,I=50,C=450,ki=1/(1-0.8)=5I增加20,Y增加100,紧缩,缺口800-500=3002 边际消费倾向1/2设消费函数c=a+0.5y收支平衡点80008000=a+4000,a=4000c=4000+0.5yy=10000,c=9000,s=10003 dc/dy=0.75*0.8=0.6y=c+i+g=20+0.75(y-0.2y)+380+400=0.6y+800,y=2023预算盈余bs=t-g=400-400=0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二): 宏观经济学习题:当政府通过提高税收来增加政府支出时的挤出效应是指:A.刺激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B.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下降,投资下降C.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上升D.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下降,投资上升E.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帮帮忙啊~说明理由~分不多~麻烦了Y=C+G+I~G增加的挤出效应是C I减少因为y=c-s 税收增加后Y=C(1+T)100%-S(1+T)100%即储蓄消费同时下降.因为S=I 投资下降了当然利率就上升了所以答案是E楼下的对投资和消费的说明正确,但利率问题错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三): 求解一道宏观经济学习题……已知C=200+0.25Yd,I=150+0.25Y-1000R,G=250,T=200,(L/P)^d=2Y-8000R,M/P=1600.试求:IS曲线方程LM曲线方程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均衡利率水平均衡水平时的C和I,并将C、I和G相加来检验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Y.【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IS曲线:y=c+i+t=200+0.25(y-t)+150+0.25y-1000r+200,t=200LM曲线:2y-8000r=1600自己化简方程,然后两方程联立,解得y,r.分别代入就好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四): 宏观经济学习题在某国,自发消费支出是5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0.8.投资是3000亿美元,政府购买是2500亿美元,税收T=3000+0.1Y(亿美元,假定没有转移支付等项,税收为净税收),出口为100亿美元,进口M=0.12Y.1.消费函数是什么2.总支出曲线的方程式是什么3.均衡支出是多少4.政府购买乘数是多少消费函数C=500+0.8*(Y-3000-0.1Y)自己化简就行了总支出 AE=Y=C+I+GP+(出口-进口) Y就是NI国名收入 C用第一题的式子带入 GP是政府购买带进去就行了均衡支出就是吧y求出来就行了政府购买乘数与税收乘数相差一个负号购买乘数是正的税收乘数=-MPC*MULT MULT=1/(1-MPC)算出来的是负的把符号除了就是购买乘数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五): 一道宏观经济学的习题,求答案及解析7、将一国经济中所有市场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加总a、会得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b、所获得的数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GDP的值c、会得到经济中的新增价值总和d、会得到国内生产总值`b 正确市场交易的可能有中间产品,如此中间产品加上最终产品,则重复计算的结果大于GDP;不在国内市场交易,出口销往国外的漏算,则计算结果会小于gdp;如果重复的和漏算的正好相等,则结果可能等于gdp。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 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h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L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 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73 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 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