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
- 格式:ppt
- 大小:447.50 KB
- 文档页数:13
《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案1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学习难点学习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学习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中心环节是阅读和讨论。
教学程序预习、朗读、质疑、讨论、作业。
特别说明:预习是课上预习第一课时预习课上预习(自主学习)七项任务:1.读课文,查字典处理生字生词。
(工具书:《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等)2.查找相关资料:作者、背景等。
3、详看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
4、再读课文,同时标注自然段的序号并概括各段段意(一为说话方便;二为理清文章思路。
)。
5、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作赏析,做旁批(一段)、眉批(一页)。
6、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7、写出自己的疑惑。
说明:1、预习的阅读方式——主要是默读。
(默读最有利于思考,多用默读,)2、预习在课上预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接力朗读课文。
要求:读的同学力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听的思考: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说明设计目的:(1)检查预习概况,包括字词。
(2)进行朗读训练:通篇朗读,加强朗读。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2、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设计目的:锻炼快速整理信息的能力)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设计目的: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三、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2021年初二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课文及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二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课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端午节香包的含义和象征风俗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五月节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的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香包"是中国端午节时的传统风俗之一,代表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及幸福的祝愿。
在端午节上香包不仅是用来记录历史,也代表了一种含义与象征。
“端(duān)”是“顶”的意思,表示顶尖、顶端,也有“极”的意思。
古人认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阳气最盛,是为“阳”节,而五月初五,也是古代民间纪念屈原故事传统的节日。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借助一些特殊的活动和吉祥物,其中就包括端午节的香包。
香包,又称无心香,源于中国古代和尚草木灰拌制的无心香粉,古时候人们把香粉掺和砂糖或糯米粉等食用品,制成小包,再用竹筒烘烤,可供携带。
人们在制作香包时,常常选用吉祥的图案和祈福的话语,特别是龙、凤、麒麟、狮子、百合等图案,来代表吉祥与美好。
香包制作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香包放入龙舟或者或者门前挂上五彩丝线等等,寓意着将自己的平安心愿带给龙舟或挂在家门口,祈求平安、祥和和幸福。
香包和端午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香包是端午节上的一件很神圣的物品,人们通常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准备制作,在其上面写下口号、祝福话语、健康寿长等吉祥的话语,来祈祷和保佑自己或家人的平安吉祥。
其次,端午节也是人们为健康祷告,为了防御疾病和邪恶的魔力,高温天气、虫子蚊虫的横行,人们也在香包中包装种类各样的草药樟树叶,放在衣服口袋、枕头下或裤腰带中间,并将它们挂在龙舟和门口上。
例如,有些人会将樟脑丸、艾草、百合、穿心莲等塞入香包,也有的会把食物或各种草药包入,甚至还有人用百合、芙蓉、菊花等花朵摆成吉祥图案,取名“香彩”、祈求家里的祥和和幸福。
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北方或东北人会在香包里放入艾草或芳香油,用来驱虫防蚊,南方或西南人则会选择樟脑丸、百合或兰花等,寓意平安之意。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端阳节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让人为之着迷。
一、粽子——端午节必备的美食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粽子起源于古代,是为了纪念楚国忠臣屈原而制作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来怀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健康。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裹在芦苇叶或者粽叶中,煮熟后既有香气四溢的米香,又有丰富的口感。
吃粽子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美食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意。
二、龙舟赛——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在端午节这一天,一项让人激动不已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龙舟赛。
龙舟赛由操龙船和选手组成,激烈的划桨比拼让人为之疯狂。
龙舟赛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水上体育赛事。
无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划龙船,都能感受到端午节这天的喜庆气氛和团结精神。
三、艾草和菖蒲——驱邪避灾的符号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挂艾草和菖蒲。
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口、窗户或者住宅周围,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
艾草和菖蒲不仅具有驱蚊驱蝇的功效,还有祛病健身的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草和菖蒲成为了一种习俗,传承了古代的风俗文化。
四、赛龙舟传说——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传说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据说屈原是楚国忠臣,因遭受贬谪被逼得孤立无助,最终选择投江殉国,以维护国家利益。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的龙舟赛习俗。
龙舟赛成为了缅怀屈原,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节令饮食习尚——养生保健的智慧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时节。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热量食物,以防暑疾病。
此外,还有吃蒜、食韭菜等习俗,都是为了增强人体免疫力,远离疾病。
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
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介于课文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文章本身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仿写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自己动手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
3)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
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是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生动。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资料搜集:。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寓意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寓意1、驱赶蛟龙《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
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
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
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
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
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3、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
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习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端午亦称端五,是我们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端午节吃什么水果端午节吃李子李子是夏天不可或缺的水果。
微酸的李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由于李子85%都是水分,所以有助于缓解饥渴,且会让人有饱腹感,是理想的减肥食品。
李子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有助于肠胃运动和排便,减少便秘。
红肉李以果粒硕大、果皮紫黑色、果面有白色果粉、无虫害者为佳;仁黄肉李以果皮亮黄色肉质软,但有弹性的为佳;桃接李以果色红亮、微成透明状、有弹胜者为佳;加州李以果粒大、果皮呈暗红色或紫色、富有香气的为佳。
端午节吃桃子桃子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其含铁量居水果之冠。
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对身体健康相当有益。
桃子在众多草本植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桃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的作用。
桃的含铁量较高,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
桃子最大的特征是在于其香味及甘味。
如果要充分将此香味发挥出来,不应放在冰箱中。
在干燥的冰箱中,会使桃子的甘味不断挥发,因此,应该把桃子存放在室温中即可。
端午节吃荔枝端午假期,正是吃荔枝的好时机。
荔枝味甘性温,入肝脾两经,最益肝脾精血,可以说是最适合“职场精英”食用的水果。
荔枝所含丰富的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
荔枝的作用主要在于扶助阳气,因此对于容易上火的人就不适合食用了,否则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不适。
如果实在嘴馋想尝鲜者,可以淡盐水浸泡后少量食之,当无大碍。
不过,小儿肝火偏旺,当少吃为宜。
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分,对血糖影响较大,糖尿病患者还是不吃为宜。
端午节吃甜瓜甜瓜含有丰富的苹果酸、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C等。
据测定,与西瓜相比,甜瓜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较少,但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
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五月初五有哪些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5、折叠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