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全诗翻译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赏析——《金陵图》韦庄(参考答案)古诗赏析——《金陵图》韦庄(参考答案)古诗赏析——《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
1.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象。
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你认为诗中哪几个词用得好?选两个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诗词赏析:韦庄《台城》台城唐代: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灯笼十里长堤。
注释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赏析二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表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韦庄的怀古诗《台城》赏析《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诗中的“台城”本是朝廷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到了中唐时期,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了,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起句写江南的春雨、春草,着意渲染气氛。
“江雨霏霏江草齐”,这是江南典型的春景,充满柔婉曼丽的情致。
江雨如梦,而江草丛生,一岁一枯荣,给人带来盛衰之感。
于是,作者由眼前景物生发出“六朝如梦鸟空啼”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以无情的杨柳衬托出诗人的无限伤痛。
杨柳依依,总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当年的台城,十里长堤,杨柳堆烟,何等繁华热闹,如今,台城长满了野草,只有亘古如斯的柳树依旧若无其事地生长着。
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破败的历史遗迹形成鲜明的对比,代表着六朝的繁华转瞬即逝,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景色是粗目惊心的。
但台城的柳树却不管历史如何沧桑巨变,更不管人世朝代的兴亡荣辱,只是“依旧烟笼十里堤”,所以,台城柳是最“无情”的。
柳本来无情,作者却强调柳之“无情”,正透露出诗人心中的伤痛悲哀。
王士禛:“咏柳从无人说‘无情’者,一翻用,觉感慨不尽。
”扩展阅读:韦庄的简介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宋代张唐英曾高度评价其:“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乾宁元年(894年)韦庄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
韦庄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赏析唐诗《金陵图》
《金陵图》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一首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江雨霏霏江草齐”,描绘了江南雨后初霁的景色。
江面上水雾弥漫,江岸上芳草萋萋,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
“江雨霏霏”四个字,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特色,给人以清新、宁静的美感。
次句“六朝如梦鸟空啼”,诗人将笔触转向历史,用“六朝如梦”四个字,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它们都在南京建都,是南京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然而,这些朝代都如同梦境一般,转瞬即逝。
“鸟空啼”三个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鸟儿在雨后鸣叫的景象,给人以自然、宁静的美感。
第三句“无情最是台城柳”,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台城,台城是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曾经是六朝的皇宫。
“无情最是台城柳”,诗人用“无情”两个字,表达了对历史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台城柳虽然美丽,但却没有感情,它见证
了六朝的兴亡,却没有任何感慨。
这里的“无情”,既是对台城柳的描写,也是对历史的讽刺。
最后一句“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将视线转向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十里堤是江南水乡的一个著名景点,烟笼十里堤,描绘了江南水乡烟雾缭绕的美景。
这里的“依旧”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总的来说,《金陵图》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咏史怀古诗补充赏析●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1.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2.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3.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维扬怀古曾棨明代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注释】①维扬: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广陵:即扬州。
战国楚广陵邑,东汉置郡,隋朝时改称扬州,又以避杨广讳改称江都郡。
③炀帝:即杨广,隋文帝杨坚次子,仁寿四年即皇帝位。
是隋代有名的荒淫之主。
紫霞即天上的云霞,此句源于唐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④玉树: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之《玉树后庭花》。
此句源于许浑《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王气终。
”⑤锦帆:《开河记》“炀帝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继,锦帆过处,香闻十里。
”此句源于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⑥汴堤:《大业拾遗记》“炀帝将幸江都,命云屯将军麻祜谋浚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所谓隋堤也。
”此句源唐韦庄《台城》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⑦此句源于李商隐《隋宫》诗“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于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全诗赏析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台城》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条下载:“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着名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
韦庄《台城》原文及赏析原诗:台城韦庄(唐)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台城,旧址在南京鸡鸣山南,原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自此至南朝结束,一直作为朝廷台省(即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南朝消逝后,台城也就随之衰败,到晚唐诗人韦庄出现在它面前的时候,早已破败不堪了。
但诗歌并没有直接向读者展示台城的破败情状,相反倒是呈现出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江堤杨柳茂密如同烟笼。
这四样景物的组合,便是典型的“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了。
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注意到几个能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就会发现本诗的内蕴并非“点染风景”可尽。
先看“空”。
最容易使我们想起诗圣杜甫《蜀相》里的“隔叶黄鹂空好音”。
为什么“空”?杜甫言“空”,是因为丞相祠堂无人来拜,黄鹂啼声虽美,却无人来听,进而叩出:诸葛武侯功业虽著,却已为人所忘。
韦庄言“空”,则是因六朝繁华早已“如梦”消逝,人事不再,啼声虽美,同样无人来听。
此一“空”字,立时点出了台城的不胜萧瑟之状。
再是“无情”,草木本就无情,又何故指责它无情?可见诗人实际上是把台城柳当成有情之物来写的。
而从传统的物象运用上来看,“柳”也的确与人情相关:在离别时分折柳相赠(蕴一“留”字),离别后睹柳伤情(如柳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六朝”的衰亡正是一个时代的告别,近人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韦庄眼中,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但却“依旧烟笼十里堤”,一片枝繁叶茂。
要注意此句中“依旧”两字,它使人油然想起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还”字,它们都形成了今昔对比,并在里面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
恐也正因为“柳”在传统物象中的特殊功用,才会使诗人用上了“最是”一词。
“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倒装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强化台城柳“无情”的同时,又凸现了一个回顾历史带点“怨”气的诗人的形象。
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全诗翻译赏析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文解释】江上细雨霏霏,岸上的青草一片翠绿,六朝像梦一样鸟儿空自啼叫。
最无情的是台城的垂柳了,烟雾仍然笼罩着十里长堤。
【词语解释】①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
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词人。
他的诗多为怀古、伤时、旅愁之作,风格清丽自然,被后人评为“典雅绮丽,风致嫣然”;其词更是被说成“千古词宗”的发源之作,词境“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传世。
②台城:原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亦称禁城。
③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
④六朝:指先后建都在金陵(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
六朝:指在金陵建都的南朝的六个朝代。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及江宁等地,为六朝故都。
⑵逐:随,跟随。
《玉篇》:“逐,从也。
”这里可作迎合解。
⑶老木:枯老的树木【赏析】《金陵图》是唐末诗人韦庄的诗作。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
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这首诗以凄婉缠绵的笔调,抒写了韦庄吊古伤今的哀情。
霏霏江雨、萋萋江草、长堤烟柳和几声寂寞的鸟啼,织成了一幅凄迷的图画。
诗人咏怀古迹,感慨历史兴衰,伤感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意境深远,空灵有致。
是一首凭吊六朝古都南京的著名诗篇。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当时的南京为天下最繁华之处。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诗人韦庄生活的时代,已是一片衰败景象:“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古诗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翻译赏析《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前言】《台城》是唐代韦庄的作品,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注释】⑴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⑵霏霏:细雨纷纷状。
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⑷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翻译】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赏析】《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
如梦鸟空啼”全诗翻译赏析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文解释】
江上细雨霏霏,岸上的青草一片翠绿,六朝像梦一样鸟儿空自啼叫。
最无情的是台城的垂柳了,烟雾仍然笼罩着十里长堤。
【词语解释】
①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
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词人。
他的诗多为怀古、伤时、旅愁之作,风格清丽自然,被后人评为“典雅绮丽,风致嫣然”;其词更是被说成“千古词宗”的发源之作,词境“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传世。
②台城:原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亦称禁城。
③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
④六朝:指先后建都在金陵(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
六朝:指在金陵建都的南朝的六个朝代。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及江宁等地,为六朝故都。
⑵逐:随,跟随。
《玉篇》:“逐,从也。
”这里可作迎合解。
⑶老木:枯老的树木
【赏析】
《金陵图》是唐末诗人韦庄的诗作。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
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这首诗以凄婉缠绵的笔调,抒写了韦庄吊古伤今的哀情。
霏霏江雨、萋萋江草、长堤烟柳和几声寂寞的鸟啼,织成了一幅凄迷的图画。
诗人咏怀古迹,感慨历史兴衰,伤感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意境深远,空灵有致。
是一首凭吊六朝古都南京的著名诗篇。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先后在南京建都,当时的南京为天下最繁华之处。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诗人韦庄生活的时代,已是一片衰败景象:“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梦鸟空啼”,佳木葱茏,草长莺飞,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
诗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依旧烟笼十里堤”,(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杨柳的“无情”反托诗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
“无情最是台城柳”,表面上责怪杨柳无情,其实面对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杨柳又能如何,诗人又能如何?所以诗人要感叹地应是:为什么六朝的繁盛会如梦幻一样一去不复返呢?诗人生活在晚唐乱世,他凭吊六朝兴亡,实际上也是在感叹唐朝的衰败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