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老子所示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老子论水
老子论水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历史上他最早把水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深刻论述,因此人们常把老子的哲学称之为水哲学。
老子的重要著作《道德经》又叫《老子》,全书仅5000字,却阐述了他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道”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
了解老子的水哲学,需要从“道”的三个含义入手。
其一,水“几于道” 老子的“道”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思想。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
”,水“几于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难于捉摸的,这样似乎披上了玄学的外衣,使道的概念出现含混不清的地方,这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
“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
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
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
论老子以“水”喻“道”的修辞性思维作者:徐璐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以“水” 喻“道”是中国哲人修辞性思维的主要表现。
在《道德经》中,“道”是本体,“水”是喻体,以可被言说之“水”喻不可被言说之“道”,老子借“水”利润万物、居下不争、柔弱隐韧、回环沉静的特点,将虚无之“道”生养万物、自然无为、柔弱隐利、回环虚静的特质显现出来,完美地诠释了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的存在规律。
在这种“借物喻理”的修辞性思维背后,蕴藏的是华夏民族“天人共生”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使哲人在阐明观点时,惯于从大自然中寻找与人性、与社会具有相似特质的自然物来进行比喻。
可以说,“天人共生”的思想意识不仅规定着中国人的话语系统,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老子;道;水;本体;喻体;借物喻理;天人共生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26《道德经》五千文中,老子常以“水”、“婴儿”、“玄牝”来比喻“道”。
其中,以“水”作喻的次数最多。
他将“道”作为本体,将“水”作为喻体,借“水”的特性呈现出“道”的特质,完美地诠释了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的存在规律。
许多古代哲人都如老子这般,在进行思考与言说时,往往借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类之理。
笔者将这种“借物喻理”的思维方式称为“修辞性思维”。
若要深入了解这种修辞性思维,便可从老子以“水”喻“道”这一话语系统着手研究。
一、作为本体的“道”“道”字首见于金文,被刻于殷周时期的铜器上,其原始意义为道路。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曰:“道,所行道也。
”[1]42 这里,许慎亦指明“道”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尔雅·释宫》言:“一达谓之道。
”[2]1 此处的“道”,“指有一定指向的、把人们的行为活动导向某一方向的道路,即人物所必经由的道途。
引申为人物所必遵从的规律、必恪守的原则、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等”[2]1。
《老子》里面的水?是怎么样的“柔”?为何水似道让老子说不清?前几天刚写了一个“上善若水”,未尽兴,今天继续。
《老子》版本众多,至少100多种,小有差异。
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讲,并没有必要纠结这些。
2000多年的超级大脑们审核这5000个字,不知道审了多少遍,错也错不到哪去,改也没改多少。
如果这些人都认为是这个样子的,你如果不这么认为,谁有问题的可能性大一点呢?当然,看到最早版本的老子,甚至看到原版,那会更逼近老子的真实表达。
但是事情哪有那么完美,这原版可能没有。
至少现代考古尚未发现。
这有可能秦始皇焚书烧了,或者项羽烧秦宫时候连带着给烧了。
据说,当时秦宫有烧禁之书的副本。
我们现在了解《老子》,更多的,实际是把它当一位老者的谆谆教导就可以了。
信不信、听不听由你。
老子扔下书就跑,什么含义呢?你猜!这些事情都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了。
《老子》上善若水《老子》中出现“水”字,有两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最好的善像水一样。
水,利万物,却不求回报(得、德))。
处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下,水,简直就像道一样。
老子这个道,不是通常可以表达出来的道,而是总的,所有的,这种唯心意义的全面的道。
是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常说的那种道。
这是在贬低百家争鸣时期其他学说或思想都自称为道,同时确立老子他自己说的这才是总的道、真正的道。
开篇就名义。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普天之下,水至柔,但是,攻坚最厉害的,居然也是水。
当时周朝已见势衰,诸侯躁动,三家分晋关键之役用的是水攻。
水的特性是什么?“柔!所以《老子》全篇与“柔”有关的话很多。
而且这个“柔”都是跟“刚”相辅相成的。
那么水似“道”,转变为“柔”似道了。
但水真“柔”吗?这个“似”和上善若水的“若”,仅仅是像吗?同时还是“有些不像”的意思。
为何唏嘘?这种阴阳一体的思想,表达很不容易准确,也很不好表达。
看《老子》要留神,老子原文应使用的是楚字,甲骨文之后的另外一种演变,和金文在表意上并不完全相同。
以水鉴道——浅谈老子的“道”作者:刘晨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8期摘要:“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同时,“道”又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
但中国文化擅长“立象以尽意”。
水之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让其“几于道”。
文章以水为切入点来观照道的特性,能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老子;道;水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76-01一、水与道体在《老子》中,“道”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形而上的宇宙本体之“道”。
“道”就是宇宙的最根本、最高的存在,是万物的本原。
二是形而下的事物法则之“道”,就是支配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形而上,抽象的,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物质”。
它没有确切的形体和称谓,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抽象的事物总有直观现实的触发。
老子是在感观世界“水”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本体的“道”。
水,浮天载地,是构成自然的物质基础。
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而又丰富多彩的物象。
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灌溉文明下水是弥足珍贵。
于是,先民们对水的神秘力量充满了崇拜,也产生了“水生万物”的思想。
道家有著名的“太一生水”的理论。
太一就是道的别称。
著名学者庞朴先生在解释“太一生水”时说:“这个所谓的‘生’,不是派生,而是化生……而是太一化形为水,绝对物化为相对,抽象化为具象。
所以太一生出水来以后,水既非外在于太一,太一亦不外在于水,太一就藏在水中,水就是活生生的太一。
”于是,道自然成为了万物的本原。
水浩浩汤汤,渊深而浩淼;无状之状且能“涵虚混太清”。
这与“道”的无限虚空,恍惚无形,缥缈朦胧,神秘莫测有相似之处。
《老子·十四章》中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容易联想到水,水的辽阔无边,没有具体形状但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大气象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水中存在着各种资源就是“其中有物”;水中生长着很多生物可谓“其中有精”。
学易经必须先悟透水的七种德行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曾老在多次讲课中也多次向大众提到水的七种德行,并且希望我们好好去感悟。
第一种:“居善地”。
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要谦让。
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人际交往中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
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第二种:“心善渊”:心静养,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
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第三种:“与善仁”。
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地生命,善良,与人为善。
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第四种:“言善信”。
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信,人际交往中,讲话一定要守信用,而且还要善于讲话,还包括有时候能善于不讲话。
水该流淌的时候,可以潺潺地诉说;它洋溢的时候,可以涛声挟着风声;但是它静默时,可以一点声音都没有,一言不发。
第五种:“正善治”。
立身处世,持平正衡。
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样清静无为,但是一切处理得滋滋润润。
比如像水那样清静无为,却可以荡涤一切污秽而有为。
人际交往可以这样处理关系,处理各种事务。
第六种:“事善能”。
担当做事,调剂融和,能干。
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水可以滋养生命,它可以滋养植物,它给人们洗涤,发电,运输、航行、生产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水,人际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第七种:“动善时”。
把握机会,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道德经》文/王聪他山之石摘要:《老子》思想对我国及世界文化影响深远,其中《道德经》中主张以水喻道,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理念,从水之德中窥见处世之道。
本文从“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角度对《道德经》进行解读,旨在学习老子的处世哲学,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处世哲学《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论述“道”与“德”之义。
因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文本内涵较为深奥,所以有着万经之王的美称,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经》的主题思想,讲究复归自然的生命乐趣,这与水的品格与特征有着众多共通之处,所以老子则用水来喻道,阐解为人处世的生命智慧。
1老子以水喻道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将“道”放在万物之前,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
“道”不会干涉万物,让其以自然状态发展,可以说存于万物之外,但是万物生生不息也是“道”之义的具体表现,所以说道又是内化于万物之中。
水作为生命万物之本源,有着仁、义、善、勇、法等良好品行,与老子所提出的“道”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世哲学,则是以水喻道,彰显了道家所认为的生命智慧[1]。
首先,水具有谦逊的品行。
与其他自然万物争相向上不同,水会自高远流向低洼之处,谦让且孕育万物。
其次,水具有顽强毅力的特性。
水虽然柔弱,却可“滴水穿石”。
另外,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润,但是水却不图回报,广泛施恩、造福众生。
最后,水具有空明清澈的特点,对应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
水以清澈透明的状态坚守本心,前进时毫无阻碍,静止时平和安静,始终保持客观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刚好印证了道教理念中所主张的复归自然[2]。
这些都是老子以水喻道所体现出的处世哲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我猜,老子写《老子》之前,一定长时间观察过水、揣摩过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哲学大厦不可或缺的柱石。
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
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框架中的一个醒目标记的话,似乎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
道与水相似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老子生活的地方是河洛、江汉一带的水泽。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
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与“道”有相似之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进行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智慧结晶。
老子这样形容他的“道”:――“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陡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海洋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
海洋的广阔,让人望不到边,看不到头,又见不到底;海洋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缥缥缈缈,神秘莫测。
而海洋之中,“其中有象”一海洋本身的浩瀚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海洋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和财富;“其中有精”一海洋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一海洋的潮汐最讲诚信。
“渊兮似万物之宗”一海洋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老子的“道”正与水这样相像。
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老子哲学显示着跟水更近的亲缘关系。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中的“水”意象及其现代启示【摘要】《老子》①一书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我国最早的哲学思想以及许多做人的道理,从《老子》一书也可以看出老子尤其爱水,在他的笔下,水有着很多特征,而且水的每一种特征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水的特点及其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老子》;“水”意象;现代启示一、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首次提到“水”,并且给予水极高的评价,即“上善若水”,在这里,他用水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争”的品质。
而不争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居下”和“柔弱”。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六十六章》)正是因为江海处于低下的地方,所以才能够吸引众多河流的汇集,从而丰富并充实自己,成就了大海的宽广与浩渺。
也正是因为水的居下,所以成就了包容万物、善利万物的特征,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水在包容万物的同时也默默地滋养着它们却不求回报,并且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它可以把脏的东西涤荡干净,却顾不得自身可能被污染,所以说水也是无私的。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圣人之道,“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用水来比喻统治者应该谦下退让,所以他说圣人要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人民,并且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的后面,不去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水的“不争”还体现为“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七十八章》)在刚强和柔弱的对峙中,老子宁愿居于柔弱的一端。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脆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之道与水摘要:老子曾说过:“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如。
”它的多重样态与激发意象的伟力,为宇宙普遍原则的概念提供了原型,成为“道”可以言说的形象的喻体。
所以老子又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关键字:老子之道水法自然无为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道的核心为“法自然”和“无为”。
张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1] 老子在开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章)“可道”、“可名”的不是“常道”、“常名”,言外之意就是,“常道”、“常名”是不可道、不可名的。
要言道说名,不得不又回到了现实,通过它的集大成者---水来“立象以尽意”。
水——寻常物,一切生命体内皆有水,可它的寻常却也造就了它的不寻常。
水有人性,人亦是水,生命起始于水,生存离不开水。
冥冥之中,我们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一定程度上有反映到了老子之道和水之间。
一.法自然与水(一)水之静与反观内省“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十六章》是“道”所追求的境界。
“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十六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乎?(十章)人要在虚静无为的状态中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聚敛心智,而不外逐于物,把心灵深处打扫得像清澈透明的镜子那样,使人返自观照内心。
水静之徐清,清之徐平,平则可以照物,可以看生命之本真,人静止如水,则可以反观自身,内省外物.“水之性不杂则清”[5],人之心“无欲则清”人的生命应该不含杂念,应如明镜止水,反观一切,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故老子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
在老子看来,唯有在虚静的生活中涵养心灵才能培养出质朴的气质和高远的心态,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引导出创造的灵感和潜能,所以老子认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因此老子呼吁人们重视自我内在生命的培养,只有恬退自养,静定待心,才能转入清明的境界。
道德经关于水的哲学原理《道德经》是古代中国思想家老子的著作,探讨了人类的思维、社会和道德原理等众多主题。
虽然《道德经》没有直接论及水的哲学原理,但其中包含了与水相关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我对于《道德经》中与水相关的哲学原理的理解。
首先,《道德经》中的“道”可以被视为宇宙和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这种规律被比喻为水。
水的特性是柔软而不可抗拒的,能够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填补空缺。
同样,道也是柔软而无形的,它融入一切,包容万物,无处不在。
《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一章节告诉我们,高尚的人应该效仿水的特质,善于和谐相处,以宽容和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阴阳之道,而水可以用于说明阴阳的哲学原理。
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水既可以是阴性的,柔顺、温和,也可以是阳性的,强劲、激烈。
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使它与阴阳哲学相契合。
老子认为,阴阳的平衡是宇宙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而我们也可以从水的诸多变化中获得对于阴阳平衡的理解。
第三,《道德经》中的消极无为思想也与水的特性相联系。
在阻碍水流动的情况下,水会自然而然地寻找新的路径继续前进,而不是去强行对抗。
同样地,一种自治态度,尊重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存在,是《道德经》中倡导的。
通过不争、不强求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他人和谐共处。
此外,《道德经》中提到了水的虚无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水无形无象,而正因为虚无,水能够适应万物,无处不在。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舍弃私欲、减少物质欲望,以虚无之态来达到生活的平衡。
水的无为而治也说明了“行而不踐”、“为而不争”的道德思想,即通过无为而实现最好的结果,通过谦逊来实现真正的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虽然没有明确讨论水的哲学原理,但水的特点和道德准则密切相关。
以水为喻,描绘人生的哲学境界,是《道德经》的特色之一。
通过与水的比喻和类比,我们可以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找到智慧和启迪。
水与老子所示之道
作者:杨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0期
【摘要】道是万物本根的思想,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与水同归而殊途,同质而异象。
道是水的规律、根源,水是道的直接体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形象地用水来阐述道。
水性善下,道贵谦卑,而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
【关键词】道;水;上善若水;柔弱之道
“道”是《老子》一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超越一切,且不可名状,故作者认为“道可道,非常道”。
然而,人们怎么样才能认识这不可名状的“道”呢?于是作者用多种比喻来形容“道”,力求揭示出道的深刻涵义。
在《老子》作者的诸多解释“道”的比喻中,我们发现水与“道”时时相伴,水几乎可以成为了“道”的代名词。
因此,在《老子》中,水占有重要地位,水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性善下,道贵谦卑,而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
老子用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万物之灵——人的心灵相结合,来阐发自己的哲学。
本文旨在通过思考《老子》中的“水”来探究《老子》所示之道。
一、上善若水
五行之中,水是最为微妙的。
水和道是有相似之处的,水性善下,而道则是谦卑的。
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居善地。
水的这一品德暗含两重思想。
其一,水亦具有大地之承载万物的品德,“厚德载物”。
从五行关系上看,土克水,然而水土合德,水与土不离不弃,相存相依,这既是一种宽容的品德,也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本性。
按照这种品德,我们如果处在一种环境中,能够象水一样,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同生共乐,那么,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将充满安宁祥和的气息。
其二,水具有择善地而居的性格。
对于水而言,所谓的善地,不过是能够顺势而为的地方,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水遇到险阻,不会硬着头皮往上冲,而是绕行之。
(二)心善渊。
水的这一品德也含有二重意思。
其一,人的心胸要深厚,能容一切人一切事。
其二,人的知识学问要广博。
心要像潭水(深渊,泉水)一样,清澈,宁静,安祥!此谓上善若水。
清澈,即为真,真,乃天地之性。
宁静,即为善,善,亦为天地之性。
安祥,即为美,美,还是天地之性。
心静如水,即恢复了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清澈的心,可以像镜子一样光亮照人,首先照出自己的真实一面,让自己真正了解自己,自己能够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其次可以照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以取长补短。
(三)与善仁。
郦道元所云:“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万物无不润者”。
水这种滋润万物之德,当它投射在具体的人身上时,就是一种为人、与人的高尚品德。
《老子》第二章云:“生而不有”。
《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又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都是着重强调了水的这种无私的精神。
(四)言善信。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告诫我们说话要真诚朴实,不要花言巧语。
争取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五)政善治。
政,亦正。
正己,正人,正心,正念,正言,正行,正事,正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如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决定它要走的路。
(六)事善能。
水的功能是最多的。
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
水是一滴救命的“甘露”,“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七)动善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想成就自己,需要审时度势,顺天应命,高瞻远瞩,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做到“动善时”。
居善道的人是谦虚处下的,能够像水一样甘于处下,而不彰显自己。
甘于处众人之后,如道德经中的“不敢为天下先”。
但如此,却反而能处众人之先。
这是为什么呢,“夫唯不争故万物莫能与之争”。
圣人能顺天地之自然,与世无争,水也是利万物却毫无争心,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
人能如水之德,亦必近道而无尤。
故有学者感叹:“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
二、柔弱之道
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如滴水穿石,就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道德经》中谈到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是以柔弱处上,坚强处下,可知至柔而至刚,至弱而至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成物亦能戕物。
无坚不破,无强不摧,无物可与之抗衡,是知天下之至柔,能御天下之至刚,天下之至弱,能驱天下之至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
道乃是万物本根的思想,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与水同归而殊途,同质而异象。
道是水的规律、根源,水是道的直接体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和水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揭示了老子所示之道。
参考文献
[1]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 魏源.老子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M].台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6] 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作者简介:杨柳(1988- ),女,山西原平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