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抠门富豪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史上十分抠门的名人都有谁?节俭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可一旦节俭过了头,斤斤计较起来,就变成了“抠门”。
而中国的历史上就从来不缺乏这样一群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们,今天我们就按吝啬程度,由弱到强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吝啬鬼”。
1、韦庄第一位便是唐末五代的诗人韦庄,他不仅写的一手漂亮的诗词,更是一位出了名的吝啬鬼,只不过韦庄的“抠门”有时候是生活所迫。
韦庄早年父母双亡,自己又郁郁不得志,家里穷的叮当响。
后来虽然受到王建赏识得以飞黄腾达,但早年落魄的经历还是养成其“抠门”的性格。
比如每次韦庄做饭,下多少米,烧多少柴,都会事先称好。
今天要是有肉吃,只要有人偷吃了一片肉,韦庄都能知道。
韦庄的“抠门”不仅在吃上,甚至连自己儿子的葬礼都抠。
韦庄一个儿子在八岁时夭折了,韦庄为了省钱将儿子入殓的衣服都剥了下来,只用儿子原来睡的旧草席随便包裹下就埋了。
而“抠门”的韦庄居然在埋完儿子后,还把草席带了回来,洗洗再用。
只是韦庄的“抠门”多受早年环境影响,自己幼年的不幸加上仕途的坎坷,最终造就了他的“抠门”,并非本性使然,相比后面两位就真是小巫见大巫。
2、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除了作为魏晋名士外,还有另一个个身份,就是西晋富豪。
可就是这位名士加富豪,恰恰却是铁公鸡”中的战斗机,抠门中的极品。
他的“吝啬”甚至比他的才气还为世人所熟知,以至于《世说新语》中九篇“抠门”故事中就有四篇与王戎有关。
王戎的侄子结婚了,作为长辈王戎总该送些什么礼物吧,结果王戎就送给侄子一件“单衣”当做礼物。
“单衣”就“单衣”吧,说不定是礼轻情意重,结果“抠门”的王戎送完后后悔了,居然连夜把“单衣”给要了回来。
王戎不仅对自己侄子抠门,对自己女儿也没大方到哪去。
王戎把女儿嫁给裴頠时,王戎借了数万钱,可裴頠迟迟不还。
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脸上就不开心了,也不怎么待见女儿,直到裴頠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既然对自己的亲人都这么“抠”,王戎对外人自然是更“抠门”。
⼀⽣勤奋王永庆⼀⽣勤奋王永庆 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稍⼀松懈就导致衰退,经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觉。
”“⼀勤天下⽆难事”。
王永庆的这句话贯穿了他整个奋⽃的⼈⽣。
2006年,王永庆年满九⼗岁。
这⼀年,这个意志⼒惊⼈的世纪⽼⼈,突然决定隐⾝台后并交棒于下⼀代。
世⼈警觉到,⼀个属于经营之神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朝代在逐渐落下句点。
留给世⼈的是⼀个庞⼤的⽯化王国和⼀段让⼈说不完道不尽的富豪传奇。
由于事业上的杰出成就,因此每当⼈们谈到“王永庆”三个字,脑海中浮现的是企业巨⼦的传奇形象,联想到的⾸先是“财富”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问题。
⼈们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致富”和“成功之道”上,“王永庆”三个字,似乎除了名词之外,也是形容词,和⽩⼿起家、勤奋坚毅、合理化经营管理结下不解之缘。
在企业家的⾓⾊上,王永庆⽆疑散发着钻⽯的光芒,王永庆三个字是华⼈世界⾥永远⽆法忽略的名字。
这耀眼的形象,⼈们已经太熟悉了,在这光圈之外,我们不妨从另⼀个⾓度来看王永庆。
事实上,王永庆和平常⼈⼀样,⼀⽣中都要扮演许多不同的⾓⾊,⼀天都是24⼩时,在这24⼩时⾥,他除了是扮演领导数万名员⼯的企业经营者,坐镇指挥海内外各庞⼤的事业机构外,⽣活的另⼀⾯,他也扮演家长、⼉⼦、⽗亲、丈夫、兄长、祖⽗、外公的⾓⾊。
“我们中国⼈是⽐较艰苦出⾝的,⽐较有能⼒,像⽜⼀样,有⾓啊!”把⾃⼰喻为⽜的他⼀向追求“⽌于⾄善”,总是要求⾃⼰:要做就要做最顶尖的。
做领导者,就要做个成功的领导者;做主管,就要做个优秀的主管;做⼉⼦,就要做最孝顺的⼉⼦;做⽗亲,就要做⼀个尽职的⽗亲。
王永庆⾝上折射的是⼀个时代的缩影,是通过勤劳简朴,顽强拼搏⽽⽩⼿起家的⼀代中国⼈的杰出代表。
⼀勤天下⽆难事 凌晨2点半的台北夜深⼈静,敦化北路底的台塑⼤楼⼗三楼,⼀盏灯缓缓亮起。
⼀位九⼗岁的⽼⼈,起床办公,他是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
52年如⼀⽇。
王永庆每天晚上10点睡觉,2点半起床办公,每周⼯作100多⼩时,每天宁静的台塑⼤楼总会传来沉稳⽽缓慢的`脚步声,出现⼀个颀长的⾝影,脊背挺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
一是曹洪。
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过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征伐有功,被拜为都护将军。
曹丕称帝后,任曹洪为卫将军,再升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后再转封都阳侯。
曹操任司空时,亲自带头将每次月调储在县,曹洪所储之款连曹操也自认不及。
《魏略》中记载,曹洪敛财有术,是曹操手下诸人中的第一巨富。
曹洪却吝啬刻薄,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事情是这样的:魏文帝曹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找曹洪借一百匹绢。
曹洪觉得肉痛,百般托词不愿意借,结果惹恼了曹丕。
一直怀恨在心的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由头把这位堂叔下到狱中,准备处死他。
后来幸得卞太后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施以削官职、减爵位之处罚。
二是王戎。
在著名的《世说新语》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是写“俭啬”的,一共有九个故事。
其中的四个,是有关官至司徒的大名士王戎的。
《世说新语》“俭啬”中说,“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就是王戎说生性吝啬,他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当然要随个份子:“送他一件单衣”。
但是,过后王戎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里给要了回来。
就连对自己的女儿,王戎也没有大方到哪里去。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就是说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家的公子,又从老爹这里借了好几万的钱。
“女归,戎色不悦”,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忘了归还老爹的那几万钱,结果惹得自己的亲爹很不悦。
“女遽还钱”,就是说王戎的女儿赶紧将钱还上,这种情况下,王戎“乃释然”。
王戎十分富有,《世说新语》上说他,“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但吝啬成性的他对日常消费却没有任何兴趣,一心想让蛋生蛋,钱生钱,在个人理财方面雄霸天下。
可就是一根小小的牙签还要自己亲手做,为的是省这几个铜板钱。
家里种出了上好的李子,他便高价出售,但因为害怕别人用他的李子做种子栽培出好李子,就事先把李子里面的核给拿掉了。
王永庆(资料图)第一名:台塑集团王永庆在2006年《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榜上,台湾共有7人上榜,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排在第二,他的个人资产多达430亿人民币,但他生活相当简单。
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
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庆总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
生活上,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
王永庆同时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接受个人采访。
在他眼里,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个人的经历告诉大家。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坚守着一个传统的产业。
第二名:华人首富李嘉诚2006年度美国《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580亿人民币排名第1位。
对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却不怎么讲究。
皮鞋坏了,李嘉诚觉得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所以他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
;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平常事。
李嘉诚清晨六点起床,大多数时间都是打高尔夫球,或者游泳,然后便投身忙碌的工作之中。
坚持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带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
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以及新技术方面的书。
李嘉诚大约20%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已经捐出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大陆以及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以及开展医疗研究活动,将来还准备为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
第三名:蒙牛集团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对自己很抠。
下属坐沃尔沃、宝马,自己只坐一辆排量不太大的奥迪;甚至,高层管理团队人人住的房子都比老牛的大。
公共场合,牛根生总是系着那条18块钱的领带,上面有绿色的草原,蒙古包,奶牛,以及蒙牛的LOGO。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牛根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住在蒙牛驻北京办事处--一个绝不会超过三星级的宾馆。
记者到这里采访他的时候看到,他的房间里,床和床头柜都有些过于陈旧,显得白色的被单有些刺眼。
盘点中国古代理财富豪t o p10中国古代富豪大多两种出身:一是贪官;二是靠经营智慧而成巨富的商人。
贪官大都没好下场,和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那些靠勤劳、智慧发家的巨贾们,结局却各不相同。
乔致庸1、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
乔致庸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
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
胡雪岩2、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着名徽商。
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吕不韦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吕不韦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着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限于名气之大,想不入选都难。
沈万三5、富可敌国沈万三(1330年-1376年)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
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
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
中国古代笑话:吝啬鬼与吝啬王
中国古代笑话:吝啬鬼与吝啬王
有个吝啬鬼,在当地已经很出名了,但是自己觉得还不够吝啬,于是决定去向住在百里之外的、远近闻名的吝啬王讨教。
他带了两件见面的礼物:两条鱼,——用纸剪出来的;一瓶酒,——用空酒瓶灌的水。
不巧,吝啬王出门了,只有他老婆在家。
吝啬鬼寒暄了几句,只好心痛地放下礼物,告辞了。
吝啬王老婆看了看那礼物,心中暗暗冷笑,但是却满脸笑容地挽留吝啬鬼说:“吃了饭再走吧,我刚烙的饼。
”说着用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
吝啬鬼心中暗骂,但是又不得不佩服这才是吝啬到家。
晚上吝啬王回来以后,老婆对他讲了吝啬鬼来求师的事情,并期待丈夫对她的吝
啬表现给予表扬。
不料吝啬王却勃然大怒了。
他用手指着老婆说:“你可真够大方的!”——说着用手在空中画了四分之一个圆圈——“他一个人,给他一角饼足够了!”
停云西风评:
吝啬鬼以为同鱼和酒相比,纸和水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吝啬王老婆却进一步意识到,微不足道的价值也有价值。
吝啬王老婆认为,用手画一个圆圈是毫无价值的,用不到吝啬;吝啬王却认为,不管东西有没有价值,都不能够出手大方。
从逻辑上讲,这才是彻底的吝啬。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吝啬王老婆那样,也就算足够吝啬了。
而倘若画饼式的给予是一种空洞的许诺,是一种用来欺骗的手段,那么似乎更是饼画得愈大愈好。
不过饼画得愈大,也就愈是容易被人识破其虚假。
而像吝啬王那样只画出一角,即使被识破了,还可以再画另一角。
这样就可以继续欺骗下去。
所以还是吝啬王更为高明。
谁是最抠门的?盘点中国古代10个吝啬鬼吝啬,方言“抠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古时候有一位财主,视财如命,去寺庙进香的时候看到庙门上刷的金粉,他就想抠下来带走,就有了抠门这个词。
二是,说有个人就连门把手都舍不得装,开门的时候不得不用手去抠门缝,于是就有了抠门一词。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的10个吝啬鬼:一、王戎王戎,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的家里面有长得很好的李子树,他想要拿李子去卖,但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将核钻坏了再卖。
王戎的侄子要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只是送了一件单薄的衣服作为贺礼,等到结完婚之后,居然又给要了回来!王戎就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如此,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借给亲家几万钱,很久没有还,等到女儿回来省亲的时候,王戎就很不高兴,直到还了钱之后才高兴起来。
王戎喜欢在夜里和自己的夫人在床上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每天都是如此。
这四件事都让当时的人认为王戎的吝啬之症已经无药可救了。
二、曹洪曹洪,曹操的堂弟,曹魏名将。
在曹操征伐天下过程中屡立战功,被封为都护将军。
曹洪凭借着宗亲的身份,聚敛了大笔财富而且极其吝啬,曹操都曾说过,我的财富都比不上曹洪的。
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向曹洪借一百匹绢,但是却被吝啬的曹洪百般推辞了,所以曹丕一直怀恨在心。
等到曹丕登基,正好赶上曹洪的门客犯了事,曹丕就借机将曹洪下狱,想要杀了他,最后要不是太后求情,曹洪就要为他的吝啬拿性命来买单了。
三、元宗逵元宗逵,唐朝人,官至果州司马。
元宗逵家中有一个婢女死了,于是吩咐管家说:“我家的这位婢女已经在家里做很长时间了,应该为她找一口棺材入殓出殡才对。
但是我刚刚来到这里不久,家里还很穷,买不起新的棺材,你去买一口能用的就行。
你也没必要说是给我家买的,只说是你们家里要买的就是了。
”后来人们都在笑话这个司马也太抠了。
四、郑仁凯郑仁凯,郑州荥阳人,唐朝大臣,官至密、毫二州刺史。
郑仁凯在做刺史的时候,有一天家中的小厮央求他给买一双鞋,郑仁凯答应了。
中国古代笑话:吝啬鬼与吝啬王_古代笑话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午后,让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忙碌,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智慧与幽默的古代,去探寻那些令人捧腹的笑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两个吝啬至极的角色——吝啬鬼与吝啬王,他们的故事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在笑声中折射出人性的某些微妙之处。
话说在古代的某个小镇上,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吝啬鬼,姓李,人称“李抠门”。
李抠门的生活哲学简单而直接:能省则省,绝不浪费一针一线。
他的家里,灯油总是点到最暗才肯熄,饭菜永远是最简单的素食,就连穿衣,也是补丁摞补丁,却总能找出理由说这是“时尚复古风”。
镇上的人提起他,总是摇头又带笑,既无奈又佩服他的节俭功夫。
而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则有着一位更加传奇的吝啬人物,人称“吝啬王”。
这位国王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极度节俭,甚至对国家的开支也严苛到了极点。
据说,他的宫殿里,连一盏多余的灯都不允许点亮,晚宴上,菜肴简单到连大臣们都难以下咽。
但吝啬王却以此为荣,认为这是对国民最好的表率,是节俭美德的极致体现。
某日,命运的安排让这两位吝啬界的“大师”有了交集。
一位远行的商人,偶然间将李抠门的故事带到了吝啬王的国度,引起了国王极大的兴趣。
吝啬王心想:“这世间竟还有比我更加懂得节俭之人?我倒要看看,是我的节俭之道更胜一筹,还是他另有高招。
”于是,吝啬王下令,邀请李抠门前来王宫,进行一场“吝啬大赛”。
比赛的日子到了,整个王宫都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中。
第一项比赛是“节水大赛”,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内,谁能用最少的水完成洗漱。
吝啬王只是象征性地湿了湿手脸,而李抠门则更胜一筹,他直接用袖子擦了擦脸,宣称:“水乃生命之源,不可轻耗。
”引得在场众人一阵哄笑。
第二项比赛是“节食大赛”,看谁能用最少的食材做出一顿饭。
吝啬王命人端上一碗清水煮白菜,而李抠门则拿出了一枚干瘪的土豆,说:“此乃自然之馈赠,足以果腹。
”这场较量,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见识到了何为真正的“极简生活”。
越有钱人越抠门句子
1.'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
2. '有钱人就是爱占小便宜,抠门就是抠到骨头里。
'
3. '富人的手指头都是练过的,拿钱的时候像捏着屎一样,舍不得放开。
'
4. '有钱人不抠门,那还不如穷人。
'
5. '富豪们花钱像流水,但只要想到自己能省下一分钱,就像掏心掏肺一样不舍得。
'
6. '有钱人抠门不是因为他们小气,而是因为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
'
7. '有钱人的抠门程度可以达到让穷人折服的地步。
'
8. '有钱人的手头宽裕,但心里总是觉得钱还不够花,所以他们抠门也是情理之中。
'
9. '有钱人不是抠门,他们只是更懂得如何节约和理智地管理自己的财富。
'
10. '有钱人的抠门不是一味地追求省钱,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
- 1 -。
古代抠门富豪“哭穷”无底线
(2014-05-14 20:58:41)
富人的世界,一直并不太好懂。
诸如石崇之流,极尽癫狂地在各宗场合炫富,秀豪车名表大洋房的,不在少数(详见《古代官员“炫富”厕所成会所》)。
另一个极端,也有意思,在想方设法敛财的同时,却还生怕露了风声,让别人知道自家资产,一个劲地在“微博”上装穷的,也不是没有,譬如接下来登场的王戎,当算个中“翘楚”。
王戎这人,按出生时代算,当属魏晋人士。
他出生的时候,正值群雄际会之时,三国割据鼎立。
乱世之下,有点头脑的人,自然格外混得开,当然,王戎是绝对符合条件的。
《晋书》曾有记载:王戎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小伙伴们自然兴起,争相采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
伙伴们纳闷啦,问这是何故,王戎笑笑道,树在道旁而多果实,若是极甜的,料必早为人采食,如是想来,必定是苦的。
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脑袋灵光的人,若把心思安在学习上,按现代话讲,就是学霸。
古代没有什么“数理化”,我们的王戎,只能把心思琢磨到文章里。
如是数年,文章写的自然了得,在当地有了名气。
后来社会上的一些专家,给当时比较活跃的文艺青年们排了个座,选了七个人,安了一个 竹林七贤 的认证,里头就有王戎的位子。
不过,当时的文艺青年,和现代可不太一样,他们大多都是有背景的(绝不像当代文青那般只能在豆瓣社区上耍一下忧郁或在天涯论坛上吐一下槽,然后自我欣赏地刷下卑微的存在感)。
成年之后的王戎,袭了老爹的爵位,当了国家中级公务员(他爹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当然,那时的天下,已成了司马家的。
有家底、有平台、有头脑,我们王戎同志的个人资产,想不增长恐怕都难。
果然不出几年,王戎当的这个家,成了京都洛阳为数不多的几家大户。
《世说新语》如是记述:“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钱多了怎么办?自然得想着法子玩。
刚才说了,王戎可是文艺青年,于是,王戎玩雅的。
如何玩?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王戎就会点上香薰油蜡,拉着发妻,在灯下卿卿我我地把家中金银玉器、象牙珍宝来来回回地摸来擦去,(卿卿我我的典故,就缘于王戎)。
如是桥段,每夜重复一次。
可是,尽管屋里金光闪闪,亮瞎人眼,但王戎每次鉴毕,却总得在微博上发声:“大户家的操持,难啊,最近这手头紧啊。
”
值得一提的是,王戎微博上“哭穷”,却还真不是作秀(不像现在一些有钱的哥们,在微博上拍个汽车方向盘,然后大吐苦水道,小哥我近儿刚入手一辆兰博基尼,这手头紧啊,求包养。
如是哭穷,实则炫富)。
他可是认真的。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个小段子,讲的是王戎同志有个侄子要结婚。
晚辈成家,作为长辈的,当然要随个份子。
可我们王戎同志给的礼金,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件单衣
(这衣服,估计还是农贸市场买的,绝非牌子货)。
可即便如此,王戎还是心疼不已,此后隔三差五的,就要发个微博哭下穷,偏偏又都@王家侄儿。
后来,侄子经不起这纠缠,索性托人将单衣还给了伯父。
更有意思的,受王戎此礼遇的,绝不只侄儿,即便亲生闺女,也是“一视同仁”。
还是《世说新语》的记述:王戎嫁女,许给了裴家公子。
按理说,女儿出嫁,老爹自然要陪上嫁妆。
像王戎这样的京城富豪,依现代的规矩,当然得风风光光,除却宝马车队开道,婚礼现场再送上“豪车+金砖+百万红包”三件套也属常态。
不过,相对于现代的款爷爹爹们,王戎同志虽讲究“低碳环保”的生活,可场面上事情,也不能过于寒碜。
于是,待新婚夫妇向长辈行礼之际,王戎同志把手一扬,亮出厚厚的红包,迎着闪光灯360度摆拍,然后递给闺女。
女儿见一向抠门的老爹,终于大方了一回,自然含笑地接下了。
可待要转身往别家敬酒之际,王戎的耳语,却已响起:闺女啊,爹地最近手头紧啊,这钱,权当我借与你的,这婚礼结束了,可得寻个机会还回啦。
兴许是以为父亲说笑,兴许是婚礼的张罗太忙,还钱这事,王家闺女倒是忘得干净。
这下,王戎不高兴了。
于是,“哭穷”的私信,全方位向女儿袭来:“你这闺女啊,怎么不懂事,爹爹手头紧,你还要伸手要钱,这是要啃老的节奏吗”、“女儿出嫁了,心思就向外拐,全然不顾家中老爹生活的拮据啦”……女儿一看这架势,知道老爹生气了,于是专门寻了一个吉日,拉着新婚丈夫,登门送还了礼金。
如是,父女的芥蒂,方才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