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第二章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防治历史悠久,在长期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以及各类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有了新的内容,一些近代的防治方法也逐步形成。
按照各类防治方法性质和作用,通常可分为五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
有的防治技术如植物抗虫性的利用、昆虫激素的利用以及不育技术等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其划为那一类别,这里结合有关部分作一简要概述。
根据虫害发生的原因,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采取下列基本途径: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害虫的天敌)和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
具体措施可从三方面考虑:(1)消灭或减少虫源。
例如,植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国外或外地的危险性虫、病、杂草传入本国或本地。
越冬防治是为了压低害虫的来春发生基数。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例如,改进栽培技术使农田环境不利于害虫和生活,栽培抗虫良种,保护天敌使其在自然界能发挥更大的抑制害虫的作用等等。
(3)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例如,及时施用适当的农药,或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或采用有效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第一节植物检疫一、概念追溯“检疫”(Quarantine)的词意是“40天”,实意是“禁止”。
1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城,为了防止肺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侵入,规定抵港的船只滞留港外停泊40天以渡过疾病的潜伏期后经检验无病患者才允许登陆。
其后将它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上,最后又引用到植物上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称之为植物检疫。
简言之,植物检疫(plan quarantine)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农业昆虫害虫防治原理1.多元化防治措施:农业昆虫害虫防治不应只依赖于一种措施,而应采用多元化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遗传防治等。
不同的措施可以相互配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2.生态调节:农业昆虫害虫的爆发通常与生态平衡的破坏有关。
因此,通过生态调节来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是防治农业昆虫害虫的重要手段。
生态调节包括恢复和改善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和竞争性昆虫的数量和种类等。
3.立体防治:农业昆虫害虫防治应采取立体防治的方法,即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发展规律,采取一系列的预防、监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害虫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4.治理源头:农业昆虫害虫防治的关键在于治理源头。
通过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提高农作物的抗虫能力和免疫力,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5.综合防治:农业昆虫害虫防治不应只关注短期效果,而应注重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在防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达到防治害虫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6.害虫综合管理:农业昆虫害虫防治应采用综合管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杀虫效果。
综合管理包括了多种措施的结合,如农业措施、生物效应、监测和预警、合理使用化学品等。
通过综合管理,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科学合理施药:在化学防治中,应根据害虫的发生季节和生活习性,科学合理地选择药剂,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同时,也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轮换,以减少害虫对药剂的抗性产生。
8.社会参与:农业昆虫害虫防治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等各个方面应该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致力于农业昆虫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实施。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一、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1.综合防治原则:农业害虫防治不仅仅是采取单一的控制手段解决问题,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例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这样可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害虫种群的滋生。
3.绿色防治原则:绿色防治是指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积极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事措施。
包括合理利用种植结构,减少单一作物连作连种;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或品系;适时适量施肥,提高植物免疫力;运用秸秆还田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绿色可持续。
4.综合防治策略原则:综合防治策略是指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包括害虫监测、害虫鉴定、防治期确定、害虫危害阈值、决策级防治等;还可以对一些重要害虫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害虫种群分布规律、发生规律和危害规律,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害虫防治的方法1.生物防治:将天敌、寄生生物、病原体和微生物等引入农田,用它们来控制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引入生物天敌可以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施用昆虫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螟虫、蚜虫等。
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直接杀死害虫或者减少害虫的数量。
例如,利用超声波、异味物质、草木灰等手段驱避害虫;利用粘板、黄板等粘虫板捕捉害虫;利用覆盖物、遮荫网、遮阳网等物理隔离手段阻止害虫的入侵。
3.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是一种最常见和最直接的控制手段,但也是最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手段。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同时,应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4.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机械防治、光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物理调控等。
例如,利用鸟类、鱼类和昆虫等生物来控制害虫;通过调整灌溉和施肥方式,合理利用作物间隙,提高作物的免疫力;采用轮作、休耕和间作等农艺措施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第二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第一节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农业害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动受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生态和农业害虫种群生态,了解农田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自然控制机制是进行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栽培作物及与之有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作物为中心组成成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各个营养级的多样性差,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也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因此可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由于上述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与农业害虫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结构是以农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作物一害虫一天敌一微生物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害虫的暴发危害,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农业是如何引起害虫爆发的?害虫防治要做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分析和掌握害虫与其它因素间的联系规律,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类群,找出可以通过农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以达到符合人类和时代所提出的需要和价值的根本目的。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r-类害虫K-类害虫中间类型r类害虫和k类害虫比较生态对策与防治方法的关系第二节害虫防治的经济学原则害虫防治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的经济行为,它和其它经济行为一样,需要进行投资和收益的评价。
根据经济效益制定出来的防治方案才有应用价值。
一、害虫对植物的经济为害害虫为害影响作物减产的各种条件二、作物受害损失估计作物受害损失的表示方法:被害株率、产量损失百分率、单位面积实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