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区按摩顺序、手法、注意要点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6
足部62个反射区介绍足底反射区1肾上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按摩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示指弯曲,以示指近侧指骨间关节顶点施力,定点深部按压,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
【按摩时间】治疗时3分钟,保健时3~5次。
【适应证】心律不齐、休克、变态反应性疾病(俗称“过敏症”)、风湿病、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高血压、低血压、阳痿、下肢无力、哮喘等。
2肾【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即肾上腺反射区下一横指处。
【按摩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示指弯曲,以示指近侧指骨间关节顶点施力,向足跟方向按摩,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
【按摩时间】治疗时3分钟,保健时3~5次。
【适应证】泌尿系统病症(如排尿不畅、淋漓不尽、各种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肾结石)、高血压、头痛、风湿性关节炎、阳痿、不育、水肿。
3输尿管【反射区位置】自双足足底肾反射区斜向内侧,至足舟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按摩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示指弯曲,以示指近侧指骨间关节顶点施力,由肾反射区向膀胱反射区方向按摩,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
【按摩时间】治疗时3分钟,保健时3~5次。
【适应证】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输尿管狭窄等泌尿系统疾病。
4膀胱【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足舟骨下方,拇展肌内缘旁。
【按摩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示指弯曲,以示指近侧指骨间关节顶点施力,定点按压,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
【按摩时间】治疗时3分钟,保健时3~5次。
【适应证】肾、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炎等膀胱疾病,前列腺疾病,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醉酒等。
5额窦【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10个足趾趾端。
右侧额窦反射区在左足,左侧额窦反射区在右足。
【按摩手法】一手握足,另一手半握拳,示指弯曲,以示指近侧指骨间关节顶点施力。
拇趾:自外侧向内侧横向按摩;其他足趾头:从趾端向趾根方向按摩;力度以反射区产生酸痛为宜。
足底推拿疗法-69个足部反射区足底推拿疗法,在中医理论中也被称为“足底反射疗法”。
它是将手法作用于足底的特定穴位和部位,刺激人体反射区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疗法。
足底各个部位反映了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包括肾、膀胱、肝、胃等。
据研究表明,足底推拿能够有效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血压、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等。
下面将介绍69个足底反射区的位置及其作用:1. 脑部反射区位置:足底大拇指部位。
作用:调节神经系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等。
2. 眼睛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眼部疲劳和近视。
3. 耳朵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三个脚趾和第四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耳鸣、失聪和头晕等症状。
4. 鼻子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鼻塞、头痛和过敏等症状。
5. 口腔反射区位置:足底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部位。
作用:缓解口干、喉咙炎等症状。
……69. 性器官反射区位置:足底内侧中央区域。
作用:调节性功能,缓解泌尿系统疾病等症状。
以上就是69个足底反射区的介绍,每个部位都有其对应的身体器官和功能,因此在进行足底推拿疗法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可以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预防疾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足底推拿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如有脚部创伤、感染、过敏等情况,建议先咨询医生再进行足底推拿。
足部反射区的施术程序:一放松程序1 放松小腿部(指揉掌根:揉,叩击)施术时间大约为65秒具体要求:拿揉小腿3次,整理3次,轻叩小腿内侧3次,轻叩小腿外侧3次。
顺序自上而下,动作要轻柔,圆滑。
2 抹按摩油(均匀涂抹)时间约为20秒具体要求:涂抹要均匀,足背,足掌,足趾,足跟,上至内外踝,轻轻抹擦。
3 掌心搓足跟(以热为度)时间约为20秒具体要求:动作涵盖抹,搓,理,以术者感到掌心有热感为度。
4 捏揉跟腱部并理抹及理抹内外踝部时间约为30秒具体要求:捏揉各3次,理3次,内外踝按揉各6次,动作轻柔,圆润。
5 横搓足部竖搓足部时间约为15秒动作要求:动作要均匀,手法熟练。
6搓足趾扳压足趾理抹足趾时间约为20秒动作要求:动作轻柔,协调,熟练。
7摇踝关节屈踝关节叩击足跟时间约为15秒动作要求:摇动时范围不宜过大,屈踝时轻轻拉伸踝部肌腱为度。
二足底側程序A :头胸部:1 过渡手法:时间约为25秒a 双掌挤揉足掌部b 单掌擦热足心部c 拇指按揉足心并往返推抹(以热为度)d 拳旋足底并立拳抹2 检查心脏(2-6kg)时间约为5秒3 开门(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动作要求:缓慢,均匀,渗透,从肾上腺开始至膀胱抹推3次4 检查额窦(五足趾端部)时间约为30秒动作要求:以食指或拇指的掌指关节轻轻刮压点反射区5 检查脑垂体刮压大脑时间约为30秒动作要求:轻轻点揉反射区3次,刮压6次6按揉小脑,脑干时间约为5秒动作要求:轻轻按揉6次7 推抹颈部,三叉神经时间约为20秒动作要求:颈部反射区推揉各3次,三叉神经反射区推5次8 推抹鼻子约为5秒动作要求:轻轻推抹5次9 检查眼睛和耳朵时间约为85秒动作要求:a 点揉眼睛和耳朵反射区b 拇指来回搓各3次 c 刮前足掌部,每个足趾下缘部3次d 搓12个面,每个足趾3个面(左右内)10 搓摇捻牵颈部时间约为15秒动作要求:动作柔和,用力适度。
11 刮压甲状旁腺推压甲状腺时间约为23秒动作要求:用劲适度,柔和,均匀12 推压食道并按压降压点时间约为23秒动作要求:动作轻柔,渗透,均匀。
常用足反射区的位置及应用手法二十一胃解剖位置: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部。
生理功能: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食物。
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1跖趾关节后方(向足跟方向),约一横指幅宽。
操作手法:用单食指扣拳法或拇指扣拳法。
应用:胃部疾患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性胃炎、胃下垂以及失眠、免疫功能下降。
二十二胰解剖位置:胰位于胃的后方,横贴于腹后壁,平第1.2腰椎处。
外形狭长呈三菱形,约重70g。
生理功能:胰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内分泌——分泌胰岛素等激素,对人体内糖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起重要调节作用,外分泌——分泌胰液,对消化过程(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起重要作用。
反射区的位置:位于双足足底内侧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操作手法:单食指扣拳法或拇指扣拳法。
应用:消化系统及胰脏本身疾患如胰腺炎,以及糖尿病等。
二十三十二指肠解剖位置:十二指肠位于右上腹,是小肠的起始部分,全长约25cm,上接胃的幽门,下连空肠,呈“C”字形包围着胰头。
生理功能: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
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足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区的后方(向足跟方向)。
操作手法:用单食指扣拳法或拇指扣拳法。
应用:胃及十二指肠疾患如腹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以及食物中毒等。
二十四小肠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中下部,上起自胃的幽门,下至盲肠,与大肠相连接,长5-7m。
生理功能: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小肠能不断蠕动,使内容物向前运动,同时,分泌肠液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成分。
小肠有淋巴组织,可消灭有害的细菌反射区的位置:位于双足足底中部凹入区域,被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等反射区包围,操作手法:双指扣拳法或三指扣拳法。
应用:消化系统疾患如胃肠胀气,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以及营养不良性疾病等。
二十五横结肠解剖位置:横结肠位于腹部,全部被腹膜包裹。
足部穴位、反射区、按摩、及足诊知识大全!人体脚底集合了身体的全部器官,我们将此称为反射区。
但反射区并不仅存于脚底,在手、耳、颜面中也有存在。
最近,已开始研究一种并不直接治疗身体生病部分,而是治疗对应部分的反射区,令其产生疗效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反射区治疗法。
对比人体经络穴位图,脚底经络穴位图只能是一部分,但是在穴位学上却不可分割,脚底经络穴位图有很重要的作用。
人体上穴位多得不计其数,而每一种穴位都映射身体的某一部位,掌握常见的穴位每天进行按摩,可以预防小病,使身心都感到舒服。
那么接下来大家看一下关于脚部的穴位。
涌泉穴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大敦穴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太白穴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太溪穴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中医经验分享:脚底按摩,8种手法,疗效不同(附足部反射区高清图)足部按摩是中医一种外治法范畴的物理疗法,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足部按摩主要是依靠手法的力度和力的方向实施的治疗。
手法由于轻重不同,其渗透于内的力度也有所差别,基本上分为浅(皮毛)、略浅(经脉)、中(肌肉)、略深(经筋)、深(骨髓)几种。
要会按摩,当然要先清楚的知道足部的各个反射区在哪里,是做什么用的,它们的功效分别是什么,以上由经络养生网提供的足部反射区完整示意图是目前最清晰,最完整的版本,不管你是想自己学习按摩,或给家人按摩,或是资深的足部疗养师,想必都能用的上。
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是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
是按人体实际位臵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
将双足并拢一起,就像个从后上方向下看到的一个屈膝盘坐并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脚的拇趾,形似人的头部,其足拇趾及各趾相当于人的头、颈、面部反射区,内有大脑、小脑、垂体、三叉神经及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反射区;足底上部相当于人的胸腔(有肺及心脏),内有肺脏、气管、心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斜方肌等反向区;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有胃、肠、胰、肝、胆(右侧)、脾(左侧)、肾等器官;脚跟部位,有生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及阴道、肛门等,内有大肠、小肠、膀胱、生殖器官(女为卵巢、子宫,男为前列腺、睾丸)等反射区;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构成足弓的一条线,形似人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
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胸、腰、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见下图);足外侧相当四肢部分,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足底内有肩、腰、肘、髋、股、膝关节等反射区。
足部按摩手法(一)单食指叩拳法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
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标准足底反射区实际操作顺序三十六法(一)肾上腺
广告
反射区:肾上腺
功能
分泌激素,升血压,加强心跳,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进行抢救,抗休克、抗中毒、抗炎症等。
反射区位置
双脚掌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之间,足底部“人”字形交叉点下凹陷处。
按摩手法
1、握足扣指法。
2、按压3-5次。
3、按压时节奏缓慢,渗透力强,以出现酸、胀、痛为宜。
适应症
心律不齐、昏厥、炎症、过敏、哮喘、风湿症、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摘自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教材《足部按摩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
足部反射区定位如何定位足部脾反射区?脾脏:左足底心脏反射区后一横指处。
主治脾功能亢进、贫血、食欲不振、感冒。
脾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心脏反射区下一拇指处。
足部脾脏反射区主治: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过敏等。
㈠左脚足底:检查心脏→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大额窦→三叉神经→小脑→颈项→颈椎→鼻子→大脑→脑垂体→食道→甲状旁腺→甲状腺→小额窦→五点六面→眼睛→耳朵→斜方肌→肺、支气管→心脏→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性腺→失眠点。
足疗养生的按摩顺序㈡右脚足底: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大额窦→三叉神经→小脑→颈项→颈椎→鼻子→大脑→脑垂体→食道→甲状旁腺→甲状腺→小额窦→眼睛→耳朵→(聪耳明目)→斜方肌→肺、支气管→肝脏→胆→胃→胰→十二指肠→小肠→盲肠→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肛门→性腺→失眠点。
㈢足内侧: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内尾骨→前列腺、子宫→内肋骨→腹股沟→下身淋巴→髋关节→直肠、肛门→内侧坐骨神经。
㈣足外侧: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外尾骨→卵巢、睾丸→肩胛骨→外肋骨→上身淋巴→髋关节→放松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
㈤足背:上颌→下颌→扁桃体→喉、气管→胸部淋巴→内耳迷路→胸、乳房→内外肋骨→上、下身淋巴→解溪→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其他足部反射区定位人体脏腑和神经系统在脚部都有反射区和穴位,如(图7-1、7-2、7-3、7-4、7-5)所示:1、大脑:踇趾末节肉球处。
主治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头昏、头痛、失眠。
2、额窦:五趾末端约1厘米直经内。
主治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头重、失眠、发热、眼、耳、鼻、口病。
3、小脑、脑干:踇趾末节基底部外侧面。
主治脑震荡、高血压、头痛、失眠、头晕。
4、脑垂体:踇趾末节肉球正中央。
足反射疗法操作指南【足疗操作顺序须遵循两点】1、先左脚,后右脚2、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足疗的常用手法】1、单示指扣拳法:【适用范围】足底反射区2、双指钳法:【适用范围】颈椎反射区、甲状旁腺反射区3、双指扣拳法:【适用范围】小肠反射区4、拇指推掌法:【适用范围】足内侧、足外侧、足背反射区5、单示指钩掌法:【适用范围】足内侧反射区、足外侧反射区6、双示指刮压法:【适用范围】适用于横膈膜反射区7、双拇指指腹推压法:【适用范围】肩胛骨反射区、胸反射区8、拇指腹按压法:【适用范围】腹股沟、肋骨、上(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左足反射区1、心脏: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体间,在肺脏反射区下方。
【功用】补心益气,生血。
2、肾上腺: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功用】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抗休克,抗过敏。
3、肾: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肾上腺反射区下一横指)【功用】补肾填精,壮阳,温精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便通淋。
4、输尿管: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足舟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功用】通淋排石,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5、膀胱: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足舟骨下方,踇展肌内缘旁。
【功用】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6、额窦:位于双足10个足趾趾端。
【功用】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手法】(踇趾)自外侧向内侧横向按摩。
(其它足趾头)从趾端向趾根方向按摩。
7、垂体:位于双足踇趾趾腹中央部位。
【功用】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8、小脑及脑干:位于双足踇趾腹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
【功用】疏经通络,解除紧张,调节身体平衡。
9、三叉神经:位于双足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
【功用】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10、鼻:位于双足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踇趾趾甲根部呈L形。
【功用】清热,疏风,通鼻窍。
11、头部(大脑):位于双足踇趾的趾腹全部。
【功用】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疏经通络12、颈项:位于双足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
⾜底反射区位置、功效、⼿法讲解(⼲货)脚底33个反射区各⾃的功能和主治⼤全,作为⾜疗师⼀定要收藏,这是你提升技术和能⼒的必学知识。
⽂章配图都是⼀样的,这样⼤家就不⽤拉到最上⾯对应位置了1、测试⼼脏部位:位于左⾜底肺反射区下⽅,第4、5跖⾻头之间与肩关节反射区平⾏。
功能:补⽓,益⽓,⽣⾎。
主治:⼼脏疾病(如⼼绞痛、⼼律失常、急性⼼肌梗塞和⼼衰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压、失眠、盗汗、⾆炎、肺部疾患等。
⼿法:⽤三种⼒度刮压,由⾜跟向⾜趾⽅向定点按摩3~5次。
2、肾上腺部位:位于双⾜底第三跖⾻与趾⾻关节所形成的“⼈”字形交叉的稍外侧。
功能:补肾填精,活⾎祛风,缓解休克,缓解过敏。
主治:肾上腺本⾝的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律不齐、昏厥、糖尿病、⽣殖系统疾病等。
⼿法:定点按压3~5次。
3、腹腔神经丛部位:位于双⾜底第⼆、三跖⾻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围。
功能:调理三焦,提⾼痛阈。
主治: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失眠亦很有效。
⼿法: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上向下按摩5~6次。
4、肾部位:位于双⾜底第⼆、三跖⾻近端的1/2,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
功能: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便通淋。
主治: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肾肿瘤、肾功能不全等)、⾼⾎压、贫⾎、慢性⽀⽓管炎、内折、斑秃、⽿鸣、眩晕、⽔肿等。
⼿法:由⾜趾向⾜跟⽅向按摩3~5次。
5、输尿管部位:位于双⾜底⾃肾脏反射区⾄膀胱反射区之间,约1⼨长呈弧线状的⼀个区域。
功能:清热利湿,通淋排⽯,泻⽕解毒。
主治:输尿管结⽯、尿道炎症、输尿管积⽔狭窄、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法:由⾜趾向⾜跟⽅向按摩3~5次。
⽂章配图都是⼀样的,这样⼤家就不⽤拉到最上⾯对应位置了6、膀胱部位:位于内踝前下⽅,双⾜内侧⾈⾻下⽅,拇展肌侧旁。
功能:清热泻⽕,通利⼩便,解毒。
主治:肾、输尿管、膀胱结⽯、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的疾患。
标准足底反射区实际操作顺序三十六法(七)额窦(拇趾额
窦)
反射区:额窦(拇趾额窦)
功能
两眉间的空腔,参与发音。
反射区位置
双脚拇趾尖端,右侧额窦反射区在左脚上,左侧在右脚上。
按摩手法
简称五点六面
1、单食指扣拳法,用一手固定拇趾,护住趾甲,用另一手食指关节自内向外压刮按摩,做3-6次。
2、力度要均匀,稍慢,不要滑脱。
适应症
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腔等疾患。
注意
4趾额窦反射区是由上向下进行压刮或压推(可同时依次按摩,也可按摩到甲状腺反射区后,再按摩4趾额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