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名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26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课 自然环境 第1节 地形多样1.地表特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2.地形的分类及特点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如下:亚洲,世界最高的南美洲,世界欧洲南美洲,世界最大的西西续表亚洲,世界最高;东非洲,世界最大;四川盆地;塔里3.地形的特点描述(1)每个地区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地形完全相同的地方。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
4.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平均海拔高,在世界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地形种类:亚洲地形种类复杂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见如下示意图)1.地形与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地形类型)是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地形区(地形单元)是指具体的地形名称,如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点(亚洲地形特点见“教材解读”)。
(1)欧洲地形的特点: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2)非洲地形的特点: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3)南极洲地形的特点: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 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4)南美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地域辽阔,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5)北美洲地形的特点: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地形分为三个纵列带,西部为高大山系,中部为广阔平原,东部为低缓山地。
(6)大洋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以高原为主,中部分布着平原,东部为山地。
3.浙江省的地形特点: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大部分所处地形区为东南丘陵,北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选择题1.下列对五种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广阔平坦的是高原B.平原和高原相对高度都较小,但海拔高度差异大C.地面起伏连绵的是山地D.山地和丘陵相对高度差异小,但海拔高度差异大2.下列对下图四地描述错误的是()A.①地是南美洲,其西部有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东部是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B.②地是海拔第一高的大洲南极洲,该大洲属于冰原气候,终年寒冷干燥C.③地是亚洲,其面积最大,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D.④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该大洲有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3.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图称()A.交通图B.地形图C.政区图D.旅游图4.右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间高四周低C.甲岛中间高四周低,乙岛中间低四周高D.甲岛中间低四周高,乙岛西高东低5.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A.亚洲B.欧洲C.南美洲D.北美洲读右图,回答6—7题。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2.2自然环境学案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一】学习目标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五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利用地图,认识地图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3、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4、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根据材料判断气候类型。
【三】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五种不同地形的图片等资料,如《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四】自主学习1、你所知道的表示地形类型的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形高度特征3、练一练,比一比世界上海拔最高山峰__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平原____________;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____________;世界上最大的盆地___________;世界最长的山脉____________;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____________。
4、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冷、热、干燥、潮湿等词汇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特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地球上的五个温度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气候复杂性①热带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温带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亚热带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寒带气候:_______________;⑤高山高原气候。
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导入设问引趣教师引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用金字塔、空中花园设问引趣: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大致位置吗?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归类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活动:通过四大文明古国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得出平原的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探究其他各类地形,包括特征和实例。
承转: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这么多色彩(图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②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气候时用了哪些词语?③这些词语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的特点?④四大文明古国大致处在哪些气候带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规律上?小结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4份打包)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至4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2课时(每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掌握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堂讲解:讲解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4.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法: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
5.练习法: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自然风光图片:用于导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教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3.练习题:课后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课时: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课第1课时《大洲和大洋》第一课第2课时《大洲和大洋》第二课第1课时《自然环境》第二课第2课时《自然环境》第三课第1课时《世界大家庭》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
2.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在地图上指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初步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和分布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三大人种的特点与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世界人种分布特点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一)不同肤色的人们1、歌曲导入:《龙的传人》。
提问:我们龙的传人在外貌上有什么明显特征?属于什么人种?[学生回答:“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属于黄色人种。
]在北京奥运会上,都有哪些肤色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不同肤色的人们齐聚北京,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同肤色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世界大家庭,为世界的发展共同努力。
2、老师这里有三张照片,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认出是布什、刘德华、乔丹]你能说出哪一个是黄种人?哪一个是白种人?哪一个是黑种人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学生回答]那么,除了肤色不同以外,三大人种之间还有什么外表体貌上的不同吗?仔细观察照片,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扮演某一个人种,以自我介绍形式说出这个人种的外貌特征。
准备几分钟后各大组分别推选代表表演。
表格形式小结:人种外貌特征黄色人种黄色的皮肤,乌黑通直的头发,脸庞扁平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曲,脸庞平,嘴唇厚白色人种肤色白,头发弯曲而金黄,鼻梁高,嘴唇薄3、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同的特征?[学生讨论]小结: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不同的人群长期生活在互相隔离的不同自然环境中,在外貌和体质上形成了第三课第2课时《世界大家庭》新课导入:从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为获奖运动员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导入。
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要求1.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2.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3.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4.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活动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知道的地形名词”,直接引入新课;或者通过阅读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北平原的景观图,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引出由于海拔高低不同、地表起伏的状况不同,地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
【地形多样】1. 山与山脉的教学教师可在课前制作一个简单的教具,将一张长条纸折叠多次,剪成一个山的形状,并在纸上标出海拔高度。
课堂上,向学生出示“山”,然后将折叠部分拉开“形成山脉”,引导学生发现山与山脉的区别与联系。
然后带领学生阅读书后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上著名的山脉。
引导学生发现:山脉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在陆地上排列有序、脉络清晰,像“大地的骨架”。
此外,还可以通过“你还知道有哪些山脉?”的设问,来拓展学生的知识。
2. 平原与高原的教学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高原和平原,通过读图、小组讨论,分别总结高原和平原的特点。
然后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边指挂图边作说明,其他同学补充。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
3. 丘陵与盆地的教学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刚果盆地,教师可用“为什么这里叫盆地?”“盆地与它周围的地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提醒学生注意高度表。
关于丘陵,可课前准备好图片,如我国东南丘陵的景观,资料中最好配有丘陵的土地利用状况,如梯田的开垦、茶树的种植、果树的栽培等。
在介绍五种地形特征的同时,教师可以设计板书,用表格的方式列出,以便于学生对比掌握。
【气象万千】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对世界气候的多样性获得感性认识。
1. 图2-11的教学首先,带领学生读图2-11,说一说共有哪些气候,从而引出气候多样、气象万千的标题。
第二课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脉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地形多样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录像中,你看到有哪些地形类型呢?生答:平原、山脉、高原等。
除了这几种地形类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小结:主要有五种地形类型,即:山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它们与气候、河流、植被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师将带着大家走入大自然,去认识多样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我们大家来探究地形。
[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出示世界地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地形,共同探究,在图中〔或课本图、图册〕寻找各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并派代表上台,在图中指认。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①在世界地形图中,各种地形类型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②平原的分布有没有规律?③山脉的排列有什么特点?④盆地与四周的地形相比,在海拔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教师出示五种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地形类型的感性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明确特征:①山地、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乌拉尔山、安第斯山、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并播放录像片段。
②平原1、平原2、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平原、欧洲平原。
③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
④丘陵、山东丘陵。
⑤四川盆地、刚果盆地。
⑥地形类型示意图。
总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千差万别的地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成为人口密集之地。
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科学地保护自然,才能到达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初中人教版自然环境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掌握中国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中国的地形特点3. 中国的气候特点第二课时:1. 中国的资源特点2.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3.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学生分享对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形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五、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享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中国的资源特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中国的资源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资源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资源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资源特点。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 学生讨论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 “气候万千” “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新课导入)
【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
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 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
(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
(新课教学)
【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提问】刚才我们讲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诞生在平原地区。
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看,平原是最适合远古居民居住的。
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说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如果这两个平原上有大批居民居住,那么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方面来思考。
【小结】对了,我们发现,西西伯利亚太冷,亚马孙平原太热,这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居民生活,所以,气候也是远古人们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问】我们来看书上图2-11 ,大家发现这幅世界地图被画得花花绿绿色彩多样,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呢?
学生通过地图注记得出结论:地球的气候多样。
【提问】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地图下面绿框框里的两个问题,大家也是分小组讨论一下,特别要小心第二个问题:气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
【承转】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描述了某一种气候,最主要的就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
现在如果请你们把全球的气候按照地理位置分为3 类,你该怎么分?
学生思考回答: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提问】对,那么我们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上去,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属于哪个气候呢?
学生回答:温带气候带。
【小结】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古国的居民们在温带的气候中,在合适他们居住的气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所以,结合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是必然的。
【提问】我们说,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带,只是一种笼统的分法,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进行划分,比如说温带气候又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那么我们浙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气候呢?
学生看图,找到浙江省的位置,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那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最喜欢去旅游的国家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呢?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地球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够有机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