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公有_私有与国有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85.87 KB
- 文档页数:10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必须为公田耕种,收入归国家所有。
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2.屯田制:屯田制起源于西汉,是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而设立的。
国家将无主土地或收复的土地划为屯田,由军队或农民耕种,收成按比例分给国家和耕种者。
这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3.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即按人口分配土地。
男女老幼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定了土地的买卖限制。
这种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抑兼并: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不再限制土地买卖,允许土地自由流转。
这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农民失地流离。
这些历代土地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经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为您总结相关知识点,并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类型1、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
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为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2、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
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赋役。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3、租佃制租佃制是封建社会中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向农民收取地租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租佃制下,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1、商周时期,井田制盛行,土地归国家所有。
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开垦,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3、秦汉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北魏至唐中叶,实行均田制。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5、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成为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租佃制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影响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土地兼并导致地主阶级势力膨胀,农民阶级处境恶化,社会矛盾激化。
3、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如均田制时期,国家的赋税收入相对稳定;而土地兼并严重时,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四、相关例题例题 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 各国的税制改革C 诸侯争霸的需要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A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私田大量开垦,这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4 土地制度
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实行井田制:性质是土地国有制(天子所有)
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私有
瓦解:原因:生产力发展、税制改革、宗法分封制破坏
标志: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的颁布
评价:井田制是宗法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瓦解必然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标志:商鞅变法
三种类型:君主私有、地主私有(为主)、小农私有
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继承、买卖(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化
历程:战国开始、历代延续(宋朝严重、明清加剧)
危害:影响财政收入、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阶级矛盾激化
措施:北魏和唐朝均田制、汉武帝和曹操屯田制
租佃制:原因:土地兼并、人多地少矛盾冲突
历程:战国开始、历代延续(宋朝普遍、明清加剧)
影响:地主与农民的人身关系日益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考试大纲】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WBR.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2.发展①战国:产生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②汉代:比较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私有产权的演进历程传统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共有、国有和大土地所有并存到私有制的产生、扩散并巩固。
而单纯从土地制度系统来看,中央政府、大地所有者和普通农户三者之间的进化博弈是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推动力。
如果视野放宽,那么自然环境、制度结构和人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共生演化才是传统中国土地变迁的源动力。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进化博弈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传统中国长达3000年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初步梳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土地私有产权演进和确立及其动力机制。
一、先秦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式的土地公有制,先秦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春秋以前的文献《周礼》有此记载,战国时期的作品如《孟子》、《司马法》等都有有关井田制的记载。
《周易·井卦》上记载“改邑不改井”,有人解释为水井的井,其实应该是井田的意思,即《周礼·小司徒》所说的“四井为邑”的井。
从字源字义方面来看,也是如此,甲骨文中有些田字写成“井”字形,表明殷商时期的确有这种制度。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对土地制度颇有研究,在《孟子·腾文公》中有关井田的记载有如下几处: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借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这表明,孟子希望糅合助法、彻法,再加上圭田的规定,及对余夫的处理,形成一个新的土地公有授田制度。
虽然因为史料的原因,论述比较简单,但是这个时期时间跨度较大,孟子在论述土地制度时特别强调了“演变”这个观念。
孟子提出曾发生演变的第一点就是公有土地授田额是随着农民耕作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
50亩、70亩、100亩就是这种演变的过程。
试论先秦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摘要:土地所有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传统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试图论述土地所有制由国家或领主所有制向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
关键字:井田制,领主制,土地国有,土地私有。
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中国的土地制度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殷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或称三代井田阶段1;东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但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保持种种干预。
中国的土地制度也可归纳为三种形态: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三种形式往往同时存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未断绝。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制春秋以前,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
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聚族而居的生产方式较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于是,以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劳作就产生了。
这种土地所有制度有其显著特点:1、土地国有(“官有”、“王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指的就是土地由国家占有的形式。
在殷商西周,广大庶众“上无通名,下无田宅”3,国家为实施对土地的管理和贡赋的收取,设置有专门的官职进行管理。
而这种国有土地又由天子分封给各级贵族,形成领主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为封建领主所有,体现了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合一。
周天子对全国土地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各级领主对“封地”和“赏地”拥有实质上的所有权。
周天子分封的同姓王族、旧贵族、功臣对自己受封的土地拥有所有权,他可以把土地再次分给卿大夫,卿大夫也可对士进行再次分封。
而士对其所受的“禄田”和“采邑”也拥有实际上的所有权。
各级封建领主对自己的领土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权力,其身份“对上(国君、领主)为臣,对下为主”。
在西周,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周1赵丽生,《中国土地制度史》2《诗●小雅●北山》天子可以随时将土地收回,或转赐别人,因而天子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全体教师【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史实2、识记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及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商周:井田制1、发展情况: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2、实质:3、内容(特点):4、瓦解:(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出现(2②税制改革加速瓦解③战国:变法运动(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时间:2、原因(过程):(1)土地逐渐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3)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二:多种土地私有制形式并存:1、类型:①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2、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1)扩大地产的途径——土地兼并: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②表现:A、宋代:B、明清:③危害:(2)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①措施:②结果: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根除③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三、租佃关系的演变地租形态: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组成及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的讨论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的讨论引用(转贴)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和农民问题学者秦晖,对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精到的见解。
笔者也有贴谈及对土地私有化的恐惧症问题,这里仅简单谈一下有关私有化的顾虑: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和集中,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制,而是因为特有特权的豪强的掠夺和国家土地税赋过重。
可笑的知名历史学者上面这段话,充分证明这个所谓“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和农民问题学者秦晖”和《伟大的一小步》的作者,对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的知识基本等于0。
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和集中,根源就在土地私有制。
连这点起码道理都不能理解,都看不明白,可见现在的“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的水平是何等可笑了。
引用江南卢川在2008-10-16 21:09:13 写道(原帖):_————兼并和集中公有制不是更能做到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是更大的集中么?人民公社土地还不集中?土地私有制也可能集中与兼并,但更多的是分散。
你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自耕农所占比例就行了。
如果土地因私有制都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国家的税赋哪里来?学学历史吧,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地分散,远远多于西欧。
仅靠几条干瘪的政治教条,以为通晓一切,才是可笑的。
关于“土地集中”的几个可笑观点真是,说了两个可笑的,就来了个更可笑的:第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非公有制,把它放在“公有制”的前提之下,就是一件可笑之事。
第二、江南卢川其实不知道什么叫土地兼并和集中。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土地兼并和集中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是指广大农民的土地不断转入地主阶级的手中,从而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占有上的贫富对立的情况。
在土地国有制的社会里,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私人没有土地所有权,何来土地由一部分人手中向另一部分人手中转移的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叫土地国有制,而不叫“土地集中”,把“土地国有”和“土地集中”混为一谈,和把“土地集中”与“民主集中”混为一谈是一样可笑的。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存否再辨㊀㊀ 以所有权的公㊁私对抗性差异为主要判断标准李勤通(湖南大学法学院ꎬ长沙410082)[收稿日期]2018-04-26[作者简介]李勤通(1986-)ꎬ男ꎬ山东寿光人ꎬ湖南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ꎮ[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岳麓秦简中法律问题研究 (531107050867)[摘㊀要]㊀判断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是否存在ꎬ依托于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权利状态ꎮ现代财产所有权在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差异ꎬ可以转变成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古代公领域和私领域的权能状态ꎮ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出现后ꎬ逐渐在法律领域制度化并呈现对抗私人的有效性ꎬ但由于国㊁民之间关系的依附性与仆从化而不具有对抗国家的有效性ꎮ在中国古代政治中ꎬ公领域内私人土地所有权对抗国家的无效性是主导方面ꎬ由此也可以判断 私人土地所有权 这一概念应用于古代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性ꎬ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古代是阙如的ꎮ私人对土地的支配不过是掌握政权者获取财富方式转变的客观结果ꎮ[关键词]㊀土地私有制㊀财产所有权㊀家国一体㊀田租[中图分类号]DF09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19)03-0079-12[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190308㊀㊀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史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史研究的重要问题ꎬ其中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ꎬ至今仍然有不少争议ꎬ甚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ꎮ实际上ꎬ不同看法依据的标准本质上是相同的ꎬ即法律标准ꎮ[1]但双方从法律权利视角进行的分析往往存在片面性ꎬ并没有准确区分法律权利在面对国家㊁私人等不同主体时的有效性差异ꎬ这就导致尽管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当有力的判断ꎬ却在论证逻辑上总是难以完善ꎮ试从法学视角就判断标准㊁权利形态以及主导方面等对古代究竟有无土地私有制进行梳理ꎬ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形态ꎮ一㊁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存在与否的判断思路㊀㊀从古代中国到当代中国ꎬ土地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ꎮ有人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作了2000年来最大的97变革ꎮ这既是无愧于 土地革命 称号的原因ꎬ也成为今天所有土地问题的根源 ꎮ[2]这种论断应当说极具市场ꎬ[3]它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土地所有制与传统土地所有制相剥离ꎬ认为1949年以来的土地制度是对传统土地私有制的根本变革ꎮ这一观点成立的根本前提是认为中国的传统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ꎬ而这本身就存在很大争论ꎮ争论的焦点在于传统土地制度中私人所有权的状态ꎮ[4]对于这种状况的表达ꎬ很早就有人提出精辟的见解: 古代无所有权思想ꎬ及社会稍进步ꎬ动产可归个人之所有ꎬ而不动产则个人仍无完全所有权ꎬ所谓 王土主义 ꎬ此征之历史而易知者ꎮ认人民有完全所有权者ꎬ近世文明之制度也ꎮ [5](P524)也就是说ꎬ要确定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ꎬ就需要对 无完全所有权 进行深度解读ꎮ要解决这一问题ꎬ首先需要区分所有制与所有权ꎮ在政治经济学领域ꎬ所有制被用以说明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ꎬ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区别是谁掌握土地ꎮ如果从法学角度解读的话ꎬ这实际上说的是权利的主体问题而非权利状态ꎮ所有权强调的则是权利的内容㊁权利的状态ꎮ要分清楚这一点ꎬ一方面必然要承认新中国对传统产权制度的革命ꎬ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白新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解决的不是所有权内容的问题ꎬ而是所有权主体的问题ꎮ但所有权与所有制是一体两面的问题ꎬ要判断特定的财产所有制是否存在ꎬ需要甄别主体所拥有的财产所有权的状态ꎮ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意味着权利主体由一元变为多元ꎮ而土地私有制是否存在也就取决于多元主体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的状态ꎮ一般来说ꎬ学者判断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是否存在的标准有四种:第一种是以私人对土地的支配尤其是自由买卖为思路ꎬ 根据经典著作的指示ꎬ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ꎬ土地买卖可以作为衡量土地所有权的标尺 ꎻ[6](P192)第二种是土地最终支配权的思路ꎬ国家是否能够任意处分臣民的土地ꎻ第三种是土地产出最终归属的思路ꎬ地租究竟归谁所有是解答的核心ꎻ[7](P21-36)第四种是所有权权能要素的思路ꎬ所有权功能要素包括占有㊁使用㊁收益㊁处分ꎬ具有这四个要素就能证成土地私有ꎮ应该说ꎬ这四种思路都是以所有权的具体状况来判断中国土地所有制的ꎬ本质上都属于法学思路ꎮ但前两种思路本质上是对立的ꎬ分别对应着现代财产权制度的两种不同认识路径:一种是民法学上的财产权ꎬ财产权制度在于对抗私人ꎻ一种是宪法学上的财产权ꎬ财产权制度在于对抗国家ꎮ第三种思路与第二种思路在本质上相同ꎮ第四种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涵摄前两种思路ꎬ无论是民法财产权还是宪法财产权是否存在都需要从这四个要素进行判断ꎮ从这里ꎬ可以明显看到法学思路对认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影响ꎮ当主体对土地的法律权利呈现特定状态时ꎬ土地私有制就被认定为存在ꎻ当主体对土地的法律权利无法呈现应有状态时ꎬ土地私有制就被认定为不存在ꎮ这一思路显然是准确的ꎮ但问题是ꎬ主体对土地的法律权利并非总是稳定的ꎬ当它面对国家或私人时会表现出不同状态ꎮ这就使得在土地所有权状况与土地所有制两者的联系上增加了不确定性ꎬ由此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ꎮ这种不确定性实际正是对 无完全所有权 在法学上的进一步解读ꎮ为此ꎬ首先需要对土地所有权的这两种对立状态进行深入剖析ꎮ尽管很难把民法学和宪法学的概念(尤其是宪法概念)套用到中国古代社会中ꎬ但古代社会中也有公领域和私领域之分ꎮ有学者就将公私概念的内涵分为领域性㊁价值性以及超越性三个层面ꎮ[8](P62-73)08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3期因此ꎬ将现代法律中民法与宪法的财产权转化为私领域与公领域的财产权ꎬ然后考察私人对土地的权利状况在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不同表现ꎬ进而分析被称之为私人土地所有权(姑妄称之为私人土地所有权ꎬ在确定其法律状态后才最后对之定性)的权利在法律上的效力ꎬ才能全面观察中国古代私人土地所有制的状态ꎬ并进而对之重新定性ꎮ二、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的出现及其私领域的有效性㊀㊀在支持中国古代存在土地私有制的学者看来ꎬ土地的自由买卖是土地所有权最重要的要素ꎬ它也被认为是私人拥有土地所有权最重要的表征ꎮ[9]也就是说ꎬ在所有权的四要素中ꎬ处分被认为是判断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私人土地所有权的关键ꎮ这是对法律上所有权概念的运用ꎮ土地自由买卖的历史沿革构成土地私人所有权存在的基本依据ꎬ也成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根本论据ꎮ溥天之下ꎬ莫非王土ꎻ率土之滨ꎬ莫非王臣ꎮ [10](P416)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炼ꎬ也是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经典阐述ꎬ至少对先秦土地制度的描述中常常引用它ꎮ学者谈论先秦土地制度常以井田制开题ꎬ井田制被公认为土地公有制ꎮ 井田制是在小城圈之内ꎬ在封建制度下的小规模农业经济ꎮ [11](P14)从君主到农民ꎬ土地被金字塔式分配ꎬ农民直接耕种土地成为最后一级ꎮ井田制分公㊁私田ꎮ虽然有私田之法ꎬ但其仍旧是卿大夫的禄田ꎬ不是农民的私产ꎮ[12](P37)根据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ꎬ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土地买卖ꎬ但又认为这属于非法行为ꎮ[13]春秋时期ꎬ齐国管仲有 相地而衰征 ꎬ晋国有 作辕田 作州兵 ꎬ鲁国有 初税亩 ꎬ不再设公田ꎬ而是依据土地收税ꎬ这被认为是土地私有权合法化的起始点ꎮ[14](P48)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 ꎬ土地私有被认为已经合法化ꎬ私人取得了政府认可的土地所有权ꎮ[15](P15)土地自由买卖尽管受到很大限制ꎬ但兼并之风日盛ꎬ汉代已经出现 田无常主ꎬ民无常居 [16](P1656)的情况ꎬ甚至导致 富者田连阡陌ꎬ贫者亡立锥之地 ꎮ[17](P1137)西晋时期土地自由买卖导致 时太中大夫恬和表陈便宜ꎬ称汉孔光㊁魏徐干等议ꎬ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ꎬ及禁百姓卖田宅ꎮ中书启可ꎬ属主者为条制 ꎮ[18](P1310)唐代尽管实行均田制ꎬ但土地买卖仍旧大量存在ꎬ而中叶以后ꎬ土地买卖更为加剧ꎮ[19]两税法之后土地私有被认为占据上风ꎬ相沿不改ꎮ[15](P40)因此ꎬ 唐末五代北宋ꎬ土地买卖因不再受法律限制ꎬ所以地权变动极为频繁 ꎮ[20]朱熹称: 盖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ꎬ富者贫ꎬ贫者富ꎮ [21](P3534)宋之后ꎬ国家对土地的控制进一步放宽ꎬ土地自由买卖也进一步发展ꎮ[22]土地的自由买卖满足了土地所有权存在的部分要件ꎬ这使得私人作为土地所有制的主体地位得到支撑ꎮ自由买卖具有的法律效力在于它对抗私人的属性ꎮ自由买卖的前提是产权制度的明确ꎬ受到法律保护的产权制度才能保证交易的持续㊁稳定和有效ꎮ土地自由买卖内在要求法律对土地产权的保护ꎬ国家保护依照法律程序进行的土地买卖ꎮ秦时已经规定 盗徙封ꎬ赎耐ꎮ [23](P178)侵犯他人土地所有权的行为要受到刑法处罚ꎮ汉代按照法律程序买卖的土地受到保护ꎮ如«居延汉简»载: 建平五年八月戊ꎬѲѲѲѲѲ广明ꎬ乡啬夫宏ꎬ假佐玄敢言之ꎬ善居里男子丘张ꎬ自言与家买客田ꎮ居延都亭部欲取检ꎬ谨案张等更赋皆给ꎬ当得取检ꎬ谒移居延ꎬ如律令ꎬ敢言之ꎮ [24](P607)土地私有对抗他人到了隋唐更加规范化ꎬ«唐律疏议 户婚»中 盗耕种公私田 妄认盗卖18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存否再辨 以所有权的公㊁私对抗性差异为主要判断标准公私田 在官侵夺公私田 等三条规定了盗耕种㊁盗卖㊁侵夺公私田应受的刑法处罚ꎬ私人土地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ꎮ 卖口分田 条则规定了永业田㊁口分田可以自由买卖的情形ꎮ宋代之后ꎬ由于田制不立ꎬ土地买卖日盛ꎬ因此相关法律规范也日趋严密ꎮ红契㊁砧基籍以及推收过割制度等都为土地买卖的进一步合法化建构了制度基础ꎮ[25] 凡交易必须项项合条ꎬ即无后患ꎬ不可凭恃人情契密ꎬ不为之防ꎬ或有失欢ꎬ则皆成争端ꎮ [26](P62)这对土地买卖形成制约ꎬ但也为合法交易的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的前提ꎬ私人土地所有权在这种意义上就不仅受法律保护ꎬ而且被国家制度化了ꎮ尤其是土地契约制度的日趋完善ꎬ为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ꎮ同时ꎬ契约制度的完善也为司法对土地自由买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ꎬ司法认同合法契约而打击非法契约ꎮ[27]因此一些日本学者认为ꎬ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的有效性类似于西方近代的无限制个人所有权ꎮ[28](P170)当然ꎬ古代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尽管能够对抗私人ꎬ但也受到很大限制ꎮ有学者总结清代影响土地买卖的非经济要素有政权力量㊁族权力量㊁亲邻权㊁原业主权㊁地方霸权等ꎮ[29]甚至有学者以此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较为明确的㊁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权利观念 ꎬ从而否定传统土地私有观念ꎮ[30]但一方面ꎬ这属于法律的实效问题而非效力问题ꎬ即良好的法律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ꎻ另一方面ꎬ即使是现代财产权也有其使用的条件与限制ꎬ从公法到私法㊁从征收征用到物权法定等都使得财产权具有相对性ꎮ[31]实际上从前述总结来说ꎬ土地私有主要受到的限制是族人以及近邻的优先承买权ꎮ一方面家族在中国传统中具有公的色彩ꎬ近邻优先承买也是为了防止纠纷ꎬ本质上这些限制与现代财产权所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有相同之处ꎬ只是受制于时代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ꎻ另一方面土地优先购买权即使在现代民法中也存在ꎬ如中国政府在国有土地上的优先购买权以及耕地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ꎮ[32](P649-687)因此ꎬ从私领域来看ꎬ中国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且有效ꎮ三㊁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的局限及其公领域的无效性㊀㊀私人土地所有权能够对抗私人ꎬ是否也能够对抗国家?也就是说ꎬ当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产出冲突时ꎬ是否会存在因私人利益否定国家利益的情况?当然ꎬ肯定会有人提出ꎬ在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并不存在ꎬ所存在的只是君主或皇族等少数群体的利益ꎮ但有学者根据中国古代帝王的两重性ꎬ将其区分为国家代表和大土地所有制的代表ꎮ[33](P51-52)这对从法学上认识古代土地制度提供了有力启发ꎮ土地分配的国家性使得国家有大公的一面ꎬ而非仅为君主之大私ꎬ故土地所有权能被放入公领域思考ꎬ而 宪法财产权的基本功能是给国家行为设定外边界限ꎬ所谓 风能进㊁雨能进㊁国王不能进 ꎮ[34](P119)即在承认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有效性的基础上ꎬ该私人是否能够以其对抗国家完全成为另一个问题ꎮ就本质而言ꎬ中国古代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并不能有效对抗国家ꎮ因此产生了古代土地私有制被质疑的最重要理由ꎬ即国家对土地的最终支配权ꎮ国家对土地的最终支配权表现在四个方面ꎮ(一)国家拥有对土地再分配的权力秦代采用授地制ꎬ汉哀帝实行限田ꎬ王莽新政实行王田ꎬ三国的屯田制ꎬ北魏以降又有均田制ꎮ国家对土地的再分配是对私人土地所有制最大的限制ꎮ虽然有人认为ꎬ均田制是无主土地的重新分配ꎬ[35](P10)但具体考察北魏时28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3期期的均田令ꎬ可知已有土地的人不再被分配土地ꎬ仅将土地分配给无土地者ꎬ已有土地者被视为已经分配土地ꎮ[36](P42)从观念上来说ꎬ这意味着对全国土地的重新分配ꎮ而且在唐代均田制下ꎬ不得 占田过限 («唐律疏议 户婚»)ꎬ否则要受到刑法处罚ꎮ宋代延续了唐代规定ꎬ但已经无均田制ꎬ不过南宋有公田法ꎮ明代的皇庄㊁清代的圈地也多是重新分配土地ꎬ且得到国家支持ꎮ甚至可以说朝代更迭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国家层面的重新分配土地ꎬ这也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均田地的政治想象ꎮ实际上ꎬ在政权更迭中平均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历代起义的必然诉求ꎮ[37]甚至在近代也如此ꎬ从太平天国的公田制度ꎬ到孙中山的恢复土地公有制ꎬ公田运动兴起ꎬ莫不如是ꎮ[12](P46)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被称为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的话ꎬ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则开始追求西式政治体制ꎮ但国家层面对土地再分配的企图并未息止ꎮ(二)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限制由于耕战对国家的重要ꎬ农业从秦代开始受到国家限制ꎬ包括土地使用权ꎮ«睡虎地秦简 田律»记载农业生产的时节等都要受法律规制ꎮ汉孝元后颁布«四时月令诏条»ꎬ规定农业生产应该遵循时节ꎮ[38]王莽改制时下令:凡田不耕为不殖ꎬ出三夫之税ꎻ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ꎬ出三夫之布ꎻ民浮游无事ꎬ出夫布一匹ꎮ [17](P1180)北魏在实行均田制后ꎬ土地使用权受到严格限制: 诸初受田者ꎬ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ꎬ课莳余ꎬ种桑五十树ꎬ枣五株ꎬ榆三根ꎮ非桑之土ꎬ夫给一亩ꎬ依法课莳榆㊁枣ꎮ奴各依良ꎮ限三年种毕ꎬ不毕ꎬ夺其不毕之地ꎮ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ꎮ [39](P3107-3108)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定令: 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ꎬ为桑田ꎮ其中种桑五十根ꎬ榆三根ꎬ枣五根ꎮ不在还受之限ꎮ非此田者ꎬ悉入还受之分ꎮ土不宜桑者ꎬ给麻田ꎬ如桑田法ꎮ [40](P677)隋高祖称帝之后也下令: 其丁男㊁中男永业露田ꎬ皆遵后齐之制ꎮ并课树以桑榆及枣ꎮ [40](P680)南北朝时期对于土地使用权的限制影响到唐代ꎬ唐令直接规定: 诸户内永业田ꎬ每亩课种桑五十根以上ꎬ榆㊁枣各十根以上ꎬ三年种毕ꎮ [41](P551)宋代开国时期ꎬ 太祖即位ꎬ循用其法ꎬ建隆以来ꎬ命官分诣诸道均田ꎬ苛暴失实者辄谴黜ꎮ申明周显德三年(956)之令ꎬ课民种树ꎬ定民籍为五等ꎬ第一等种杂树百ꎬ每等减二十为差ꎬ桑枣半之ꎻ男女十岁以上种韭一畦ꎬ阔一步ꎬ长十步ꎻ乏井者ꎬ邻伍为凿之ꎻ令㊁佐春秋巡视ꎬ书其数ꎬ秩满ꎬ第其课为殿最 ꎮ[42](P4157-4158)甚至于到了土地私有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明代ꎬ 太祖初立国即下令ꎬ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ꎬ栽桑㊁麻㊁木棉各半亩ꎬ十亩以上倍之ꎮ麻亩征八两ꎬ木棉亩四两ꎮ栽桑以四年起科ꎮ不种桑ꎬ出绢一疋ꎮ不种麻及木棉ꎬ出麻布㊁棉布各一疋 [43](P1894)ꎮ这属于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直接干预ꎮ另外ꎬ由于国家赋税的主要形式是实物ꎬ赋税种类反过来也就决定了土地使用权的限制ꎮ这一点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大概可以得到最为形象的说明ꎮ(三)国家在土地收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私人土地所有权的重要意义在于私人对土地产出的支配ꎬ土地多寡导致不同主体生活品质的差异ꎮ但是在中国古代ꎬ私人拥有土地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完全支配土地产出ꎬ由权力控制的赋税制度成为国家主导土地收益的主要手段ꎮ 在农业社会ꎬ私人承担的王朝赋役实质上成为王朝与私人对土地收益权的分割形式ꎮ王朝对土地的控制正是逐渐从直接占有土地和直接控制土地分配ꎬ转变成直接对土地收益进行绝对性支配ꎮ [30]推动土地私有的法家就主张重税ꎬ认为百姓富足只会导致骄奢淫逸ꎬ不会利于国家富强ꎮ[44](P91)不过作为政治策略ꎬ国家赋税也并非总是苛暴ꎮ传统社会的38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存否再辨 以所有权的公㊁私对抗性差异为主要判断标准赋税规律一般是从轻徭薄赋到横征暴敛ꎮ以宋代为例ꎬ学者总结 宋时赋税收入以宋太宗年间的一千六百万为基数100ꎬ此后历代都有所增长ꎬ到了北宋末年增了三倍多ꎬ到南宋ꎬ不过是北宋四分之三的土地ꎬ财政税收增至百分之四百零八点一一至四百二十五ꎮ虽然农业生产有所提高ꎬ但并没有提高三倍ꎬ因此剧增的赋税就成为广大劳动者的沉重负担ꎮ [45](P25)尽管国家的赋税程度不得不受制于农民的承受能力ꎬ但这一有限的限制并不能否定国家基于专制权力在确定赋税率上的独断㊁主导地位ꎮ赋税专断的结果一如黄宗羲所言: 斯民之苦暴税久矣ꎬ有积累莫返之害ꎬ有所税非所出之害ꎬ有田土无等第之害ꎮ [46](P105)(四)国家对私人间土地买卖的限制即使国家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ꎬ但仍旧会对土地买卖采取限制措施ꎮ[47](P97)自汉代以来ꎬ土地自由买卖导致的土地兼并就使得 富者田连阡陌ꎬ贫者亡立锥之地 ꎮ[17](P1137)因此ꎬ国家基于政治利益对土地买卖也会进行一定限制ꎮ如在授田制下ꎬ口分田买卖受到严格限制ꎬ北魏均田制要求: 诸桑田皆为世业ꎬ身终不还ꎬ恒从见口ꎮ有盈者无受无还ꎬ不足者受种如法ꎮ盈者得卖其盈ꎬ不足者得买所不足ꎮ不得卖其分ꎬ亦不得买过所足ꎮ [39](P3108)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更加制度化ꎬ«唐律疏议 户婚律» 卖口分田 条规定: 诸卖口分田者ꎬ一亩笞十ꎬ二十亩加一等ꎬ罪止杖一百ꎻ地还本主ꎬ财没不追ꎮ即应合卖者ꎬ不用此律ꎮ [48](P242)又如唐宋元对寺庙买卖土地进行了严格限制ꎬ[49]清代限制旗地的买卖ꎮ从上述条件来看ꎬ中国古代的私人土地所有权确实在国家层面受到诸多限制ꎮ这种限制反映的是国与民的关系ꎬ不过土地所有权却同时需要处理国与民㊁民与民两个方面的关系ꎮ在事关民与民之间的关系方面ꎬ中国传统中有 王者之法不得制人之私也 [50](P1310-1311)的观念ꎮ土地自由买卖依赖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在民与民的层面必然存在ꎮ历史地看ꎬ国家对土地的支配是逐渐减轻的ꎬ 统治者只要掌握课税权ꎬ按时有财政收入ꎬ土地所有权谁属已经是不受重视的问题ꎮ [15](P14)如唐宋开始ꎬ全国范围的土地大规模重新分配不再见诸史籍ꎬ[51]国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实际上是越来越少ꎬ[52](P43)宋代从制度上甚至有 不抑兼并 之说ꎮ[53]但这种以土地买卖为中心的判断标准显然是片面的ꎬ例如宋明时期土地买卖的自由化并没有阻碍国家对土地使用的限制ꎮ因此基于前述四个国家最终支配权的表现ꎬ总的来说ꎬ在公领域范畴内ꎬ中国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权能是并不完整的ꎮ四㊁古代土地私有制存否的根本判断标准㊀㊀从法学角度进行解读ꎬ发现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与公领域存在显著差异ꎮ不同学者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之所以有不同看法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在这种差异基础上进行分析ꎮ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公㊁私领域的对立意味着ꎬ对不同领域的侧重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ꎮ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土地所有权ꎬ取决于以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哪一个领域的表现作为判断标准ꎬ这是问题所在ꎮ多数学者基于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的有效性认定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ꎬ[54]也有一部分学者基于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公领域的无效性而否定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ꎮ[55]折中性的看法认为ꎬ这两个层面存在不同的所有权ꎮ 中国封建地产中体现的产权关系包括了国家㊁地主㊁农民三级主体:国家拥有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最终支配权)ꎬ地主拥有经济上的土48北京社会科学㊀2019年第3期地所有权(实际所有权)ꎬ农民拥有部分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但在实际层面ꎬ国家不可能经常性地㊁高频率地行使(或是表现)它的最高所有权ꎬ地主这一级主体在地权关系中的作用就至关重要ꎮ [56](P40)这种看法将国家㊁地主与农民(这里的农民应该指的是佃农)在土地权利的拥有上进行了划分ꎮ就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来说ꎬ地主在私领域内的土地所有权被认为是所有权的表现ꎬ而由于其在对抗国家方面的无效ꎬ使得国家被认为拥有最终的土地所有权ꎮ显然ꎬ立足点决定了观点的差异ꎮ一般来看ꎬ否定中国古代具有土地私有制的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ꎮ它不仅关注到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对抗国家方面的无效ꎬ而且注意到土地私有之所以产生的根源ꎮ土地私有之所以出现和发展ꎬ根源在于统治者管理社会的方式发生的变化ꎮ这一点从赋税理念上能够观察到ꎮ 土地所有权观念之改变ꎬ乃由赋税制度之改变而来ꎮ [57](P15)«史记 孝文帝本纪»裴骃集解引蔡邕云: 天子车驾所至ꎬ民臣以为侥幸 赐食帛越巾刀佩带ꎬ民爵有级数ꎬ或赐田租之半ꎬ故因是谓之幸ꎮ [58](P538-539)从赐田租的观念来说ꎬ赋税是皇帝的当然财产ꎬ故免田租被视为皇恩ꎮ进一步说ꎬ传统观念认为天下人㊁财㊁物都属于皇帝私产ꎮ如陆贽称: 土地ꎬ王者之所有ꎻ耕稼ꎬ农夫之所为ꎮ [59](P4760)似乎仅以这一观念就可以确定传统社会没有土地私有制ꎬ私人在某种意义上不过都是皇帝的佃户而已ꎮ土地私有的产生不过是国家获得土地产出的方式发生的结果ꎮ以唐代两税法为例ꎬ两税法使得政府征税对象从人口转变为土地ꎮ[44](P267)只要国家掌握土地数量就能够获得社会资源从而保障统治需求ꎬ故之后国家就较少重新分配土地ꎮ而宋太祖对不再限制土地兼并亦称 富室连我阡陌ꎬ为国守财尔 ꎮ[60]也故现代学者称 所谓 本朝不立田制ꎬ不抑兼并 ꎬ表示国家变聪明了 从田主叫唤 以田为累 的感叹里ꎬ我们多少能得到这样的消息:国家至少改变了控制的方式ꎬ或者说改变了 干预 的方式 ꎮ[61](P137)土地私有的出现在本质上是国家统治策略的变化ꎬ其动因与私人土地所有权用以维护私人利益的目的不符ꎬ重要的不是土地由谁所有ꎬ而是赋税如何课征ꎮ所谓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根本上是为财富国有的目的服务的ꎮ因此ꎬ私人土地所有权本质上并非是所有权而只是一种使用权ꎮ虽然反对中国古代存在土地私有制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ꎬ但这一观点在某些方面仍受到质疑ꎮ从根本上来说ꎬ它的成立建立在国与民的对立上ꎮ也就是说ꎬ如果土地私有是国家管理方式的转变ꎬ就意味着国家与私人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对立ꎬ私人是为国家服务的ꎮ而从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来看ꎬ这一点反映的国㊁民之间关系的看法并不一定成立ꎮ第一ꎬ对于国㊁君㊁民的看法有所不足ꎮ家国一体观念下的国家家产化之观念并非唯一ꎬ它与 民本 观念形成一种对立ꎮ毫无疑问ꎬ民本观念本身带有一定的政治策略性ꎬ但也构成了传统政治伦理的组成部分ꎮ«孟子 万章下»称: 天子一位ꎬ公一位ꎬ侯一位ꎬ伯一位ꎬ子㊁男同一位ꎬ凡五等也ꎮ [62](P235)这导致从孟子以来ꎬ政治传统中有天子为爵位的观念ꎮ«白虎通 爵»亦称 天子者ꎬ爵称也 ꎮ[63](P1)君主存在的目的并非为一家之利而是为民利设置的ꎬ故没有不受限制的王权ꎬ王者与天下共法ꎮ汉张释之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ꎮ[58](P3333)唐李承祐称 法者ꎬ陛下所与天下共也ꎬ非陛下所独有也 ꎮ[64](P6044)宋文彦博亦称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ꎬ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ꎮ[65](P5370)也故学者称 王权一般是为了维护法律之下由天所授 ꎮ[66](P225)王权存在的本身是政治目的ꎬ民生也是政治目的ꎮ天下财富是为了养活天下人ꎬ而非仅仅供养君主ꎮ天子㊁百官存在的目的都是工具性的ꎬ民是国家58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存否再辨 以所有权的公㊁私对抗性差异为主要判断标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体系中,土地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它的分配和使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就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进行探讨。
一、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石。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以作为他们的奖赏和封号。
贵族和官僚成为土地的实际拥有者,而农民则以世袭的方式依附于贵族和官僚,并为其提供劳动和农产品。
这种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秩序,但也导致了社会等级固化和农民贫困的问题。
二、均田制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出台了均田制。
均田制通过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缓解了贫富不均的问题。
这一制度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动力和粮食供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租佃制租佃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又一重要变革。
在这一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归于地主,而农民则以租金的形式使用土地。
通过租佃制,地主可以从农民手中获取土地的经济收益,而农民则可以通过耕种土地获得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
租佃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屯田制屯田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又一创新。
在屯田制下,国家将一定的土地分配给退役的士兵或贫困的农民,以供其居住和耕种。
通过屯田制,农民可以得到自己的土地并进行小农经营,从而改善生活状况。
屯田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安置的问题,稳定了社会。
五、废除土地制度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在现代历史阶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一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中国农民争取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内容简介篇一: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一)注:1、从中国与古罗马的土地制度发展史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土地兼并并不是由土地私有制引起的,相反,如下文所述,土地私有产权明晰的条件下会阻碍大地产的形成。
2、原来学历史总不喜欢弱宋,后来这种思想从读钱穆的系列书时慢慢改观,今日从土地制度这个角度,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宋朝是中国的一个巅峰,而人口过剩这一因素阻碍了这个天水一朝,阻碍了整个中国向更牛逼的境界发展,遗憾啊??文后转载《陈寅恪谈“天水一朝”》,虽然从土地制度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与该文迥然不同。
3、不知为什么,从赵刚的《中国土地制度史》等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土地问题的观点比起来,总觉得从法律角度看问题其实挺肤浅腠理的??不及人家那么一针见血。
一、土地所有权制1、上古的井田制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式的土地公有制,公有土地授田额随着农民耕作能力而逐渐提高。
在古代助法的井田制度下,每井有八家共耕的百亩公田,另有一些专为祭祀之用的公田称为籍田。
后技术上的困难使政府放弃了死板的助法井田制,到周宣王时期改采灵活的公田配授办法即彻法,彻是征收田赋之义,此种土地规划就是阡陌之制。
助与彻是两种不同的公有土地配授办法,前者有公田,后者无公田,助法以八家农户为单位,集体配授农地;彻法以每个农户为单元,个别配授农地。
彻法很接近私产制度。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不过是承认既定的事实,使土地私有之倾向得以合法化,从此土地可以公开买卖,他所废除的不是助法,而是彻法。
2、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自秦以后,私有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
各朝代也有各种形式的公有土地,但是数量都远不及私有土地多。
只有在485-780年近三百年间发生例外变化,这一时期实行的均田法,使私有土地范围大为缩小,到了唐朝中叶,这种制度败坏,全国范围又恢复了以私有土地为主流的制度。
从均田法恢复到土地私有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即庄园。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王伶\历史简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略述〇满振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年高考中涉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试题较多,也反映了其重要性,因此笔者试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的发展脉络按照时间加以梳理。
一、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共有,一起使用。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逐渐变为统治者奴隶主所有,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管理者,因此周天子就有权将土地和依附于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层层分封,形成大小不一的采邑,由各级奴隶主贵族组织农民进行耕种。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国家的田是有限度的,主 要集中在一些都邑周围比较肥沃的地方,这些良田 按一定的方向分成方正相连的田,田间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沟渠,从形状上看来像“井”字,因此被称为井田制。
农民在井田中进行集体耕作,有官员“田峻”负责监督,各级奴隶主贵族也会亲自到田间指挥。
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有,贵族所封的田地不经过王室允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
除了不可转让的“公田”外,也存在少量未垦辟的不征贡税的田地,被称为“私田”。
二、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大批田地得到开垦。
由于这些开垦的私田不在征税范围之列,奴隶主贵族积极开垦私田,出现“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场景,统治者之间争夺田地的事件日起,井田制也随之日趋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宣布 对公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与私田的差别不复存在,私田的合法性正式得到承认。
公元前356年商 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下来。
三、 魏晋时期的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土地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土地国有、地主所有和农民所有。
地主阶级利用其特权进行土地兼并,渐渐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从而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论战国土地私有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国授田制观点的质疑李恒全【摘要】战国农户土地的最初来源有“分田”和“授田”两条途径.“分田”就是取消井田内部“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将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这是战国农户土地最初来源的主要途径.“授田”是国家将手里控制的土地授予特定人群和外来人口.“授田”来源于国有土地,但授予后即归被授予者所有,与“分田”都属于私有土地.“赐田”是永业,可以传之子孙.战国时期,由转让和买卖所导致的土地兼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封守》所载内容是案件处理参照的文书格式,并非真实的案例,不能证明土地的国有性质.战国土地可以继承、转让和买卖的事实说明,战国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土地国有制.战国时期,国家对于农业生产干预较多,是统治者重视“耕战”的体现,与土地所有权无关.【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14页(P130-143)【关键词】战国;授田制;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作者】李恒全【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1对井田制崩溃后的土地制度即春秋战国的土地制度,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土地私有制① 参见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6—318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4页;韩国磐《试论春秋战国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黄子通、夏甄陶《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
1978年睡虎地秦简公开发表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观点受到授田制观点的挑战。
刘泽华先生是战国授田制观点的首倡者,他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占有巨量土地,封建国家的土地用作赏赐的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土地是用来授予农民,以资进行剥削。
封建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当时叫做“授田”(“受田”)、“行田”、“分地”、“均地”、“辕田”等,可总称之为“授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