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疹的一些有用的知识2
- 格式:ppt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20
麻疹防治知识主题班会班会主题:麻疹防治知识主持人: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班会主题是“麻疹防治知识”。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对身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威胁。
通过了解麻疹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接下来,我们将邀请专家分享有关麻疹防治的知识。
演讲嘉宾: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医院的XXX医生。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关于麻疹的防治知识。
前言: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眼结膜充血和呼吸道症状,病程长达7-10天。
麻疹是一种非常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对于预防和控制麻疹的传播,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了解麻疹的症状和传播途径(1000字)1. 麻疹的症状:麻疹的早期症状类似于一般的感冒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喉咙痛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特有的麻疹荨麻疹样疹子,患者身体出现红疹,起先在头部或颈部,然后逐渐向四肢和躯干扩展。
患者还可能出现光过敏、结膜炎、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2. 麻疹的传播途径:麻疹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一个感染麻疹的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麻疹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感染麻疹。
此外,近距离接触也可能导致传播,例如共用餐具、使用同一毛巾等。
二、预防麻疹的方法(2000字)1. 接种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麻疹疫苗是一种活病毒疫苗,通过注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来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袭。
目前,我国将麻疹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并有多次接种计划。
我们应该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
勤洗手,避免接触已感染麻疹的人。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避免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以减少传播风险。
3. 避免近距离接触:麻疹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近距离接触是感染麻疹的一种主要途径。
麻疹防治知识
1. 身体卫生:要注意日常生活卫生,勤洗手,勤更换被褥、枕套等,勤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并定期做室内除尘、消毒等;
2. 及时预防:及时到医院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婴幼儿应在满6个月后接种,应及时复新接种;
3. 疫苗防治:应及时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以有效防控麻疹的流行,同时也为婴幼儿接种免疫,避免出现病情;
4. 注意饮食:要壮着脾胃功能,注意多食补品,适当吃些猪肉、牛肉、羊肉、鸡蛋、虾、蟹、菌藻类、豆制品、鱼、果蔬等;
5. 遵医嘱:有明确麻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科学合理诊疗,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
6. 明确传播途径:麻疹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尤其是病人呼吸、说话之间经飞沫传播,也可以经粪口传播、接触者传播,因此,应该加强对被感染者的咳嗽细菌的控制,防止二次传播。
【传染病知识重点总结】麻疹1、麻疹的病原学:麻疹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2、麻疹的传染源:麻疹病患者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没有中间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3、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4、麻疹的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5、麻疹的地区分布特征:发病无明显的地区性。
6、麻疹的季节分布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7、麻疹的人群分布特征: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在使用疫苗前,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广泛采用疫苗后,发病年龄有逐步提高趋势。
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易造成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暴发流行。
8、麻疹的潜伏期:7~21天,平均10~11天。
9、麻疹的临床表现:(1)潜伏期(2)前驱期:一般为3~4天。
主要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以及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
典型病例于发热第2~3天在口腔颊黏膜出现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即黏膜斑(Koplik斑)。
(3)出疹期: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始于耳后、颈部、沿发际边缘向下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及足底。
皮疹初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达高峰时发热可达40°C,咳嗽加重,伴精神萎靡、畏光,结膜红肿,面部浮肿;可有谵妄、抽搐。
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
肺部闻及湿性啰音,X射线见轻重不等的弥漫性肺部浸润或肺纹理增多。
并发肺炎是麻疹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恢复期:疹后3~5天发热开始消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但伴有糠麸状脱屑和浅褐色色素沉着,经1~2周完全消失。
10、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11、麻疹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联系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
(1)流行病学联系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麻疹相关知识麻疹(Measles),又称红疹、麻疹疹病,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潜伏期约为10-14天。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然后繁殖于上呼吸道黏膜、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器官,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麻疹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眼结膜充血等呼吸道症状。
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红色斑丘疹,起初出现在头部和颈部,然后逐渐扩散至全身。
麻疹的疹子持续3-7天,退热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
麻疹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传播。
麻疹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周围的人。
此外,麻疹病毒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当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眼泪或唾液接触到其他人的口腔、鼻腔或眼睛时,也会传播病毒。
麻疹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目前,麻疹疫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儿童接种计划中。
麻疹疫苗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从而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在出生后的9个月龄开始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然后在15-18个月龄时接种第二剂疫苗,以确保充分的免疫力。
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麻疹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地区麻疹疫苗接种率低,导致麻疹的暴发。
此外,由于麻疹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一旦暴发,很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因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
麻疹病毒感染后可以引起一些并发症,尤其是在儿童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中。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脑炎和角膜炎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出现麻疹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除了接种疫苗,人们还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预防麻疹的传播。
例如,经常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出麻疹饮食注意事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感染病,它会引起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
当患者感染麻疹后,饮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促进康复和提高免疫力。
以下是麻疹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1. 摄入足够的营养:麻疹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因此,在麻疹期间,应尽量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低脂肪乳制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鱼类、豆类和禽类。
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体内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帮助身体抵抗感染。
2. 水分补充:发热时,体内水分丧失较多,容易导致脱水。
因此,麻疹患者需要增加水分的摄入量。
可以饮用水、果汁、茶和汤等,确保身体充足的水分供给。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糖分过高的饮料,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脱水或糖尿病。
3. 避免食用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麻疹患者的食欲减退,消化系统功能可能较弱,因此应避免食用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咖啡、茶叶、糖浆和碳酸饮料等。
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胃肠道不适,影响康复。
4.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对于麻疹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食用柑橘水果(如橙子、柠檬和柚子)、红辣椒、草莓、番茄、菜花和甜椒等,补充维生素C。
5. 注意食物安全:麻疹患者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其他病菌。
因此,应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以避免食物中毒。
在麻疹期间,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保持手部清洁、熟透食物和餐具的清洁。
6. 适量饮食:麻疹患者的食量可能减少,但仍然需要适量的能量和营养。
根据个体需求,控制饮食摄入量,确保体内有足够的能量储备来对抗病毒。
可以酌情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7. 多食用含锌和铁的食物:锌和铁是体内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矿物质。
麻疹患者可以通过食用牛肉、鸡肉、鱼类、贝类、豆类、葵花籽、蔓越莓、核桃、黑巧克力等食物,摄取足够量的锌和铁。
8. 休息充足:麻疹期间,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帮助身体康复。
荨麻疹的健康教育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也被称为风团、风疹、风仿若或风团荨。
它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的瘙痒、红斑以及风团状皮肤疹子。
荨麻疹的发生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但具体的病因尚不明确。
对于患有荨麻疹的患者来说,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从相关知识、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来详细介绍荨麻疹的健康教育。
一、了解荨麻疹的相关知识1. 荨麻疹的病因:荨麻疹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可能与过敏反应、感染、体能过度、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2. 荨麻疹的症状:荨麻疹的主要症状包括瘙痒、红斑、风团状皮肤疹子等。
3. 荨麻疹的分类: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种,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4. 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于患有荨麻疹的患者来说,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二、饮食调理1. 避免过敏食物:荨麻疹的发作与过敏反应有关,患者应该避免食用导致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鸡蛋、花生等。
2. 增加抗过敏食物的摄入:一些抗过敏的食物,如山药、莴苣、胡萝卜等,能够帮助减轻荨麻疹的症状,患者可以适量摄入。
3. 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荨麻疹的发作。
患者应该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高糖高盐的食物。
三、生活习惯1. 避免刺激:荨麻疹的发作与刺激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粉尘、动物毛发、化学品等。
2. 注意保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皮肤护理产品,避免长时间接触水和过度摩擦。
3. 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导致荨麻疹的发作,患者应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4. 减少精神压力:荨麻疹的发作与精神压力有关,患者应学会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四、荨麻疹的预防1. 环境整洁:保持室内的卫生环境整洁,定期清洁床上用品和空调滤网,以防过敏原滋生。
2. 避免接触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
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和太阳镜以减少对过敏原的接触。
麻疹知识培训小结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可导致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结膜炎和皮疹等症状。
以下是麻疹知识培训的小结:
1. 麻疹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极易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传播。
2. 麻疹的潜伏期为7-18天,患者在此期间已经具有传染性,因此极易导致传播。
3. 麻疹通常在发热、咳嗽和流鼻涕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后的2-3天内,发展为皮疹。
4. 麻疹的皮疹通常在头部和颈部开始,随后蔓延至全身,可持续4-7天。
5. 麻疹的最佳预防措施是疫苗接种,目前推荐儿童在12-15个月龄和4-6岁接种两剂麻疹疫苗。
6. 对于未接种或只接种过一剂麻疹疫苗的人群,应尽早接种第二剂麻疹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和预防麻疹。
7. 对于未接种或已感染麻疹的人群,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减少传播。
8.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补充水分等,同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 Reyes综合征的药物。
9. 麻疹病毒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尤为危险,如婴幼儿、孕妇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应尽早就医治疗。
以上是关于麻疹知识培训的小结,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麻疹的认知和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预防麻疹的五个要点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3期主任医师刘静(湖南省儿童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要点一:按时接种和复种麻疹疫苗,尤其是不可忽视复种⒈麻疹危害性大,预防接种安全有效。
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
麻疹疫苗出现之前,麻疹每年至少造成全球260万人死亡。
死亡主要由于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1965年广泛接种麻疹疫苗以来,特别是1978年纳入计划免疫接种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但麻疹仍是目前造成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WHO建议所有易感儿童和成年人都接种麻疹疫苗,现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我国规定出生后8个月初次接种麻疹疫苗,18~24月龄完成第2剂次接种。
⒉麻疹易感人群主要是没有接种或者预防接种失败者。
麻疹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呼吸等由呼吸道飞沫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亦可传播病毒,如果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的话,容易引起流行。
以下几种是对麻疹没有免疫力的人群,如果接触麻疹病人后,可能发病,也就是易感者。
⑴未患过麻疹者。
麻疹病后获得保护性抗体,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终身免疫,不再发病。
没有得过麻疹者体内没有保护性抗体,属于易感人群。
⑵未接种麻疹疫苗者。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存在麻疹疫苗漏种现象;各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参差不齐,可能有漏种现象。
⑶接种麻疹疫苗后未产生抗体。
接种麻疹疫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避免感染麻疹。
但产生抗体能力因人而异,婴儿接种第1剂次麻疹疫苗后,约85%可产生保护性抗体,10%~15%出现初免失败;完成第2剂次麻疹疫苗可使初次接种失败的儿童产生免疫力,2剂次疫苗保护效果可达95%以上。
所以,即使接种了麻疹疫苗,特别是只接种1剂次的,仍存在免疫不成功的人群,同样是麻疹易感人群。
这些易感人群如果接触麻疹病人,可能被感染。
另一方面,麻疹对于人群来讲,需要至少95%的人有保护性抗体才能产生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防止麻疹暴发。
麻疹防治知识培训资料(一)一、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是冬末春初易发的一种传染病,也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且又易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传染性极强,要超过甲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的情况。
通常病人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伴有脱屑现象。
二、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医治小常识-治疗麻疹
【症状诊断】
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小儿,潜伏期约八至十二天。
早期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跟结膜充血、畏光等。
两至四天后口腔颊粘膜粗糙,有细小的白点,以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五疹,自耳后颈部开始波及躯干四肢,疹出齐后热渐退,疹亦依次渐退,而出现脱屑及棕色斑点。
常可并发喉炎、肺炎、中耳炎、口腔炎等。
六个且以内的婴儿,很少患麻疹,半岁到五岁的儿童发病率高。
中医认为,麻疹系时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之经所致。
临床上分为潜伏期、初热期、见形期、疹没期。
1.潜伏期: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这个从病毒侵入人体到第一次病毒血症形成的时期为潜伏期。
潜伏期没有什么症状出现,一般十天左右。
2.初热期:又称前驱期。
由发热至皮疹出现约三天。
发热渐高,咳嗽流涕,目赤灼光,眼睑浮肿,泪水汪汪,神倦纳呆,口腔颊部近白齿处可见白班,舌苔薄白。
3.见形期:又称出疹期。
皮疹开始出现至消退。
约三至四天。
高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欲饮,咳嗽加剧,目赤眵多,烦躁或嗜睡,皮肤出现玫瑰样之疹,如针尖大小,扪之碍手,先发于耳后发际、颈部、渐及头面、胸背、四肢。
手掌足底见疹则透齐。
如注射过疫苗等,则症状不典型,手掌足底可无疹。
4.疹没期:又称恢复期。
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细微如糠
样脱落,留有棕色斑痕,热退身凉,精神爽快,食欲恢复,舌红少苔。
麻疹培训总结前言感谢各位参加本次麻疹培训的同事们,本文档将对培训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本次培训,我们深入了解了麻疹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对于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保障公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麻疹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高热、眼结膜充血、鼻咽部黏膜充血以及皮疹等症状。
麻疹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二、麻疹的传播途径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1.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中含有麻疹病毒,他人吸入病毒后可感染麻疹。
2.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例如握手、拥抱、分享食物等。
3.空气传播:麻疹病毒可以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他人吸入感染病毒后可引发麻疹。
三、麻疹的预防与控制为了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高度重视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首要手段,所有人口都应接种麻疹疫苗。
对于未能按时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需要及时补种。
2.加强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麻疹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3.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报告能力:麻疹是一种职业病,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麻疹的诊断和报告,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麻疹在医疗机构内传播。
4.做好病例的追踪和跟踪:一旦出现麻疹病例,要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跟踪,采取隔离和观察。
5.建立麻疹疫苗库存:保障麻疹疫苗的供应和储备,确保随时满足接种需求。
四、麻疹的应急响应在出现麻疹疫情爆发或集中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在疫情发生时,建立专门的麻疹应急指挥系统,确保指挥有序和信息畅通。
2.加强监测和报告: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3.封控疫区:对疫情爆发的区域进行封控,限制人员流动,阻断疫情传播。
4.加强医疗救治力量:调派医疗队伍前往疫情爆发地区进行救治,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5.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麻疹的宣传力度,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减少谣言和恐慌。
麻疹、风疹的预防知识麻疹和风疹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咳嗽,鼻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症和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生命。
麻疹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为10天左右,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
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
病人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
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
风疹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传播途径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麻疹和风疹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2、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
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抓破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3、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
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
4、做好个人卫生,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勤洗手,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5、不要随地吐痰、擤鼻涕,如有需要,则用纸巾扔垃圾筒。
6、不要到人群密集、不通风的场所去。
7、搞好环境卫生,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