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例谈
- 格式:pdf
- 大小:121.44 KB
- 文档页数:2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作文都有着自己的难言之苦。
本文针对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便广大同仁指正。
关键词:作文原因观察积累兴趣在农村中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校组织看电影或春游活动,教师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结束后不知要不要写作文,若要写作文,我宁愿不去。
不少学生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这正应了一则对联:苦做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情愁理愁物愁景愁眉愁脸愁断肝肠。
好不容易“憋”出来了,却是老掉牙。
教师一提起改作文就头痛,只好硬着头皮随意改一通,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1、是学生的原因。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的新鲜事比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
眼界的狭小,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学生的知识容量较小,于是作文时就出现了内容空洞,要表达的意义肤浅等特点。
2、是教师的原因。
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有些教师在上作文课时无视学生思维规律,不从实际出发,孤立的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给弄懵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又过高,动辄横加指责,使学生灰了心,泄了气,以后提起作文就头痛;还有些教师根本不注重作文辅导课,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就让学生写,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或乱写一气,这样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3、是家庭的原因。
农村大多数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他们甚至这样认为,作文随便写都能得分,与别人悬殊不是很大,在作文上花太多的时间简直是一种浪费。
农村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也就不太注重作文了。
总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诸教字〔2017〕92号诸城市教育局关于表彰2017年诸城市教学成果获奖个人的通报各镇街(园区)中心学校、市直各学校(幼儿园):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诸城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诸政发[2016]4号)和《诸城市教学成果奖评选认定办法》(诸教字〔2016〕90号)文件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最近组织对2016-2017学年度教学成果进行了评选认定,共有700项教学成果获得“2017年诸城市教学成果奖”,现对优秀教学成果获奖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干部教师,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激情创业,再创佳绩。
同时,希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职员工以先进为榜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2017年诸城市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诸城市教育局2017年11月20日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诸城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7年11月20日印发(共印60份)附件:2017年诸城市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一、普通高中教学成果奖(260项)特等奖(6项)一等奖(69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09项)二、初中教学成果奖(220项)一等奖(58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90项)三、小学教学成果奖(170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70项)四.学前教学成果奖(2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五.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
浅议农村地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以西和县长道镇大柳九年制学校为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地区中学语文课堂体系进一步完善,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学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理念落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该地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因此,提升广大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革新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运用个性化的理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作文教学,对于改善农村地区作文教学的现状、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对策与城区的语文作文教学相较,农村地区的作文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普遍偏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惧怕作文、作文缺乏个性与创新、内容与情感脱离实际等众多问题。
笔者以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大柳九年制学校为例,对农村地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以下对策,以期提高本地区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而实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长效和均衡发展。
一、树立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理念新课标阐明“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1]等论述体现了作文教学的个性化理念。
个性化的实质就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作文教学的生命。
因为主体认识的不同,学生作文内容与风格也就不尽相同,这也即个性化的作文。
我们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我们要把学生的个性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2]而命题作文从一定程度上说不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加大了农村地区中学生作文的难度。
因此,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应先破除对命题作文的迷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
”[3]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还应包括开放的作文课堂。
作文教学不该局限于对书本,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营造自由开放的作文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走出去”,开放学生的情感,开放作文的命题,给学生提供最大的空间和自由,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作文空间和素材。
从农村中学学生学情谈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就教学和考试的分值比例看,占据了本学科的“半壁江山”。
但是从我所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来看,作文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让语文教师头疼的环节。
针对农村环境自身的弱点,即缺乏文化氛围,学生见识少,阅读量少,文学素质差,在我们农村初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呢?我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首先,朗读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词汇。
这对农村中学很重要,因为朗读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精练、优美的语言,长期的朗读,还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不仅熟悉而且能在作文中积极模仿并加以创造。
第二,朗读能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
朗读多了,读到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会见到风格各异的作品,就会熟悉各类文章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选材立意等。
这样就能改变死板单调的写法,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朗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的感情,朗读能生动准确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重现在学生的脑海,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背影》时,我首先让同学集体朗读课文,读完后我让课堂沉默了片刻,然后低沉而又缓慢地读了“那一年,祖母死了……”就这样淡淡的哀愁气氛笼罩了课堂,当读到最后写父亲来信一段,我的眼睛都湿润了。
朗读完了,课堂一片沉寂。
然后我讲起了自己上大学时与父母离别的情景: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一个孤单瘦弱的女孩,背着行囊,背着父母沉重的目光,独自走在偏僻山村的小路上……然后我请了一个同学再次朗读课文,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
下课前,我因势利导布置了一篇作文,这次我收到了许多发自肺腑的好作文。
二、以课文作为写作典范打开语言的“匣子”由于学生来自农村,有课外书籍的学生寥寥无几。
课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来源。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材料,精心设计教学,唤起学生的创作欲。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红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新课标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大纲》)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目前农村语文作文教育教学现状,对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创新优化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镇,作文教学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要求,中学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中学语文教科书具体体现了这些内容。
但是,目前,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升学率的压力等原因导致农村作文教育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分析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农村有着一大批致力于教育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一辈子奋斗在工作岗位,不挺的探索,力图改变农村落后的教学状况,但由于农村各种资源先天性匮乏,加上农村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理念明显滞后。
(一)忽视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功利性极强。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小学升初中没有升学压力,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学习的概念。
在交通不便,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初一的学生连基本的拼音都不会拼,这是由实例的: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姑(少数民族聚集区)教书,有部分学生初一了连汉语都讲不好,更不可能谈什么写好作文了。
但是到了初中,由于升学率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把目光集中到几个重点培养对象上,把“有几个学生可以升入高中”作为选择学校、老师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文教学首当其冲做了“牺牲品”。
只要字数够,管你内容与题目符不符合多少会得辛苦分的!(二)不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全盘考虑,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随手年来一个题目规定了字数就让学生写,或者按照现行语文教材编排的要求两周写一次作文,也不注重学生作文评改,谈什么人文性。
浅析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但这却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希望能与各位共同学习、讨论、提高。
一、激发兴趣,克服畏难情绪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
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
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一,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
第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尤其是多收集农村素材,做到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就丰富了。
第三、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参与欲还是人们获得他人认同和赞扬的最原始感情。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摘要:在农村中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习作水平与城市中学相比相差甚远,这无疑于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素质提高。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积累营造氛围写作训练作文评改农村中学创新作文教学让教师们觉得难入手,难引导,难分析,而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是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写的局面。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笔者认为,要做好作文教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厚积薄发,重视积累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引导学生多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语言运用的场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靓词佳句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并进行迁移重组或仿写练习,做到读写结合,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例如,让学生摘抄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景物描写句;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自然现象等各类有表现力的词语;记诵优秀的典范古诗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名言警句、发人深省的俗语谚语等。
引导学生在正确规范的语言中感受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画面,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积累丰富的语言。
2、培养学生善读。
很多农村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恰当,随意性大,凭感觉读,读书不求甚解。
因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书要多读,反之,不读。
同时要熟读精思。
多读、多思、多积累,使之形成习惯,长此以往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指导学生积累。
笔者的做法是:一是引导学生敏锐捕捉当时当地发生的新人新事。
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以前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现在变成了笔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昔日低矮、破旧的瓦房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了......并引导学生将收集到材料组织成文章,比如让学生写《家乡巨变》或《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