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辽河流域那个消失的民族辽国是怎么灭亡的?导语:历史上,完颜阿骨打起兵灭辽是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辽以那样一种“打不过人家”的方式覆灭,与其内部的“不安”也有很大关系。
耶律阿保机通历史上,完颜阿骨打起兵灭辽是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辽以那样一种“打不过人家”的方式覆灭,与其内部的“不安”也有很大关系。
耶律阿保机通过契丹族的世选制成为契丹迭剌部首领,从而登上契丹政治舞台创立了辽。
世选制是契丹固有的传统,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世袭标准不同,是采用一定范围的“择选”方式来选出领袖,并有任期限制。
所以,当他将皇位继承权限定在其直系后代,改变了这一“世选制”传统后,便遭到了同样具有世选权利的亲兄弟的挑战。
其后,他任命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但遭到以皇后为首的各大草原部落阻挠,耶律倍最终未能以太子身份登上皇位。
此后,辽的几位皇帝——耶律德光、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也都是以世选方式登上皇位。
直到辽景宗在外戚和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册封太子,封建世袭制度才真正在辽确立,但世选派的影响仍然很大,辽兴宗、辽道宗、辽天祚帝三朝内部的激烈权力斗争都与此有关。
从历史角度看,世选制和世袭制两派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由此导致辽内部的激烈权力斗争,这也是辽灭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辽的边疆政策也留下后患。
辽初统一东北的渤海国后,主要方略转为南侵中原,因此对东北地区采取了“迁人弃地”的做法。
在辽初,这是正确举措,但在中后期,这里的军事力量就显得薄弱,《契丹国志》载:“景宗乾亨元年,自东丹国南迁,契丹经营河朔,不复顾。
”随着辽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契丹人口数量却没有相应地快速增加,可是辽的统治者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反而在其统治的广袤区生活常识分享。
辽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科举取士制度在其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辽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1.笔试选拔人才:辽朝科举取士制度首先依靠笔试来选拔人才。
每年辽朝都会举行科举考试,对来自各地的士人进行考核。
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历史、经义等科目,通过考试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官员。
2.分级考试:辽朝科举取士制度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来确定候选人的官职。
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有机会成为重要官员,而成绩稍逊的人则可能被任命为较低级别的官职。
这种分级考试制度有助于选拔适合不同官职的人才。
3.选拔封疆豪强:辽朝科举取士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能力,更注重政治实力和封疆豪强的选拔。
在考试中,一些富有势力的家族和封疆豪强的子弟也有机会参加考试,并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以便在辽朝政府中发挥重要角色。
4.培养官僚体系:辽朝科举取士制度有助于培养稳定的官僚体系。
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会被派往不同的地方担任官员,负责治理和管理。
这样的制度确保了政府的机构稳定性和运转效率。
总结起来,辽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包括笔试选拔、分级考试、选拔封疆豪强和培养官僚体系等。
这一制度在辽朝政府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辽朝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
辽金荐举制度——兼论辽金贵族政治与皇权的关系
关树东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22(43)4
【摘要】辽金政治体制具有鲜明的贵族政治特色。
辽金荐举制度及其运行,反映了皇权与贵族政治的关系,体现了辽金政治体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辽朝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铨选制度不够健全,荐举缺乏制度性规范,带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契丹贵族通过荐举培植个人和宗族的势力,严重威胁皇权。
金朝的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彻底,荐举带有更多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色彩,制度比较规范,是严密的铨选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朝廷延揽人才服务,虽然有各种弊端,但确实较少受制于贵族政治。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关树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
【相关文献】
1.新编金诗校订--兼评《全辽金诗》
2.《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兼论辽宋夏金时代的“回回”
3.辽、金、元宫廷用乐制度之关联\r——基于对《金史·乐志》《辽史·乐志》与《元史·礼乐志》的解读
4.金末文坛领袖雷渊——兼论辽金时期西京的出版印刷业
5."元谋叛辽十弟兄"与金初皇位继承——兼论勃极烈辅政群体之构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国历史上的“一国两制”(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作者戈大只彭小瓜子主要观点一国两制,是为儿子铺好后路。
1辽朝第一次的皇权传承,就出现了兄弟相残的局面。
嫡长子耶律倍,不敌次子耶律德光,黯然逃亡中原。
耶律阿保机与契丹传统的“世选制”斗争了一生,可惜功亏一篑,最终仍没能建立起稳定的嫡长继承制。
述律平因个人好恶和娘家利益,垄断了权力,打破了秩序。
这形成了辽朝前半程的一个魔咒,耶律倍的子嗣与耶律德光的子嗣,轮流上台。
皇位也在这两系之间轮回,最终在另一位太后的强力手腕之下,才定鼎于耶律倍一系。
祖先失去的皇位,子孙们还是拿回来了。
辽朝前期这种帝位传承的无序,伴随着剧烈的内部倾轧,也差点颠覆了辽朝的国祚。
从国际形势上看,自辽太祖末年起,中原霸主的后唐就开始了内乱。
李存勖、李嗣源两代明君相继去世后,后唐威风不在。
此时正是述律太后与太宗耶律德光执政时期,中原大乱给了契丹进取的机会。
辽太宗奋起,顶着母亲的压力两次南侵,占领汴梁,搅得中原天翻地覆。
如果不是契丹人还没有准备好,政治、军事、后勤等尚未形成体系,中原正统王朝可能就要戛然而止了。
但风水轮流转,辽太宗暴毙于“杀胡林”,之后辽朝内部开始无休止的权力倾轧。
中原王朝则慢慢缓过神来,郭威、柴荣、赵匡胤三代枭雄,大杀四方,最终统一了华夏版图,压制住辽朝的气焰。
辽朝最终能缓过这口气,也有运气成分,尤其是柴荣英年早逝,导致没有趁辽朝衰弱的时候,致命一击。
2辽太宗完全是靠着母亲述律太后的威势和铁血,才登上皇位的。
述律太后稳定了权威之后,仍有两块心病。
一个是长子耶律倍仍在东丹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一个是三子耶律李胡,这是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太后是想让他将来继位的。
耶律李胡的皇储之位,一直困扰权倾天下的述律太后。
恰巧太宗耶律德光一直没生儿子,真是天赐良机,述律太后可以借此时机,运作耶律李胡为皇储。
太宗登基之后的三年,这两兄弟之间,想必是表面和谐,暗中较劲的状态。
太宗在朝中当皇帝,就派三弟出征。
《前沿》 2009年第7期从参与军政活动看辽代契丹贵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李 秀3(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沈阳 110300)[摘 要]辽代契丹贵族女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整个封建妇女史上是相对少见的。
这主要是契丹民族传统习俗和当时政权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契丹贵族女性自身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努力的结果。
本文从契丹贵族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军事两方面活动,充分展现这些优秀女性的社会价值与理想抱负。
[关键词]军政活动 契丹贵族女性 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7-0188-03 《辽史・后妃传》的作者曾这样评价辽代契丹族后妃:“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
”而《辽史・后妃传》中记载的后妃们,尤其是辽代前中期的几位著名契丹族皇后,她们的确是经常参与朝廷政事,或不时领兵出征作战。
除了这些后妃之外,也有其他一些贵族女性也参与这些活动。
基于契丹民族传统习俗和当时政权统治的需要,契丹贵族女性们光明正大地登上了辽代政治之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话剧,她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她们对辽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也是绝不可小视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接近皇权的后宫嫔妃们参与政权建设辽代的一些皇后、皇太后作为皇权的分享者,在很多时候会充当皇权的代理者或皇帝的重要谋士。
例如,太祖皇后述律平,就曾在太祖皇帝带兵外出四方征讨之时,为其掌政保卫后方家园。
“太祖曾渡碛击党项,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袭之;(述律)后知,勒兵以待,奋击,大破之,名镇诸夷。
”[1]公元913年,当太祖诸弟发动武装叛乱,太祖皇帝征讨在外,行宫被攻、天子旗鼓和祖先“神帐”被掠走之际,述律皇后便派兵抢回了天子旗鼓。
[2]此外,有勇有谋的太祖皇后述律平还曾帮助辽太祖谋划并实施了于公元915年诛杀诸部大人的“盐池事件”,为阿保机铲除异己、建元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上辽国的宫廷变乱契丹建国后,可汗的世选制虽已被皇帝制度所取代,但在帝位承袭中还残存着明显的世选制痕迹。
太祖阿保机至景宗五朝屡屡发生的帝位之争,就是由于皇位继承人不确定的缘故。
直到圣宗以后,皇权世袭制才最终确立。
世选制造成的契丹王位继承不固定,引起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与争权夺利的斗争,对辽朝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皇族内乱辽太祖阿保机有嫡子三人,长子耶律倍立为太子。
辽灭渤海国后,改其名为东丹国,耶律倍奉太祖命主东丹国事。
耶律倍仰慕汉文化,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
次子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掌征伐和兵马大权,“事母淳钦皇后述律氏甚孝谨”。
少子李胡残忍好杀,不得人心,却很得淳钦皇后述律氏的偏爱。
公元926年,辽太祖阿保机死于黄龙府。
述律氏称制,权决国事。
述律氏在太祖建立政权的活动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皇位继承上,她倾向于次子德光。
选汗仪式进行时,她让太子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分别乘马,立于帐前,称官员们愿意选择谁,就去执谁的马辔。
由于群臣事先都已经摸清了她的意向,故争相为耶律德光执辔,于是她宣布耶律德光为皇帝,即辽太宗,这为以后的权力争夺埋下了隐患。
述律氏曾乘阿保机下葬之机,要求一些官僚殉葬,从而打击了政敌,为自己掌权奠定了基础。
但述律氏的残忍好杀,引起了在朝官员的恐惧。
同时,为削弱和控制东丹王耶律倍的势力,辽太宗将东丹国的政治重心自牡丹江流域移至辽东,同时加强对耶律倍的监视和防范,耶律倍愤而投奔后唐。
公元947年,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后回军,病死栾城(今属河北)。
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被随军诸将拥立,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即位,是为辽世宗。
述律氏对东丹王奔唐心怀不满,又偏爱幼子李胡,加之与耶律阮政见分歧,因此拒绝接受军中的决议。
她与李胡率兵据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北,与世宗在潢水横渡夹河对阵。
最后由主持皇族事务的惕隐耶律屋质居间调停,为双方陈述利害。
一触即发的横渡之战以和平告终。
不久,述律氏又与李胡秘密策划夺权,被世宗囚禁。
科举话旧--浅谈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辽代科举至圣宗耶律降绪统和六年(988年),方行贡举。
其规制“颇用唐进士法取人”,也就是说,辽代的科举制度是大致仿照了唐代的科举制度的。
最初每冬只放进士一二人,开泰元年(1012年)后逐渐增加取士人数,每科录取50~70人左右,并规定契丹人不准应试。
取士人数最多时,达一百三十余人。
进士分甲、乙两科,最初只设乡贡、礼部试二级。
到重熙五年(1036年)十月,巡兴宗耶律宗真在丞相张俭的建议下,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为题,试进士于廷,廷试亦成为辽之科举制度。
辽代约开贡举56次,所取状元可考者53人。
56次贡举,对于一个先后存在209年的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而言可谓不少。
但是进士出身,真正任命为官者,却少得可怜,可见辽统治者对科举的真正含义还缺乏科学的研究,又因辽之契丹文难考,保留的辽代科举资料又甚贫乏,笔者才疏,故只能粗略简述这些,有待他人继续研究。
金代的科举制度是在总结了辽代的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后建立的。
“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然仕于其国者,考其致身之所自,进士才十之二三耳”。
就是说,辽代虽然沿用唐朝科举制度而行科举,但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官的,也只不过十分之二三,科举只不过是个摆设。
“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就是说金代科举虽采唐宋之制但能扬长避短,对进士出身者能予器重,而法亦非常严密。
金在开国之初,考试分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两类。
词赋进士考试、诗、策论各一道;经义进士考经义、策论各一道。
录取名额不定,考试亦不定期。
到天会五年(1127年),金军占领河北、河东之后,官吏贫缺,急需补充。
金太宗便根据辽、宋旧制的不同,下诏对南北士人各以其素习之业取士,号称“南北选”。
至天眷元年(1138年)五月,熙宗亦下诏,命南北选各一词赋、经义两科进士。
天德二年(1150年)将南北选合而为一,并取消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
辽代东宫官制的特点作者:车欣来源:《卷宗》2018年第12期摘要: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在北方的一个朝代。
辽朝建立后,仿照中原文化建立东宫。
辽代东宫与中原王朝相比,有一些特点,如辽代储君的名号较多、官职仿照中原王朝设立等。
研究辽代东宫官制,有助于我们了解契丹的各项制度,加深对辽代的认识。
关键词:东宫官制契丹契丹作为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与中原汉族不同的制度与习俗。
世选制度的遗存使辽朝可以同时确立多位皇子为太子,且名号各不相同。
辽朝的皇帝将世选制与皇位继承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区别于原有世选制度和中原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的东宫太子制度。
一、辽代“太子”并不为辽代皇帝继承人的唯一称呼太祖耶律阿保机朝,有太子名号的是耶律倍、耶律德光(耶律尧骨)及耶律李胡。
“神册元年三月丙辰,立倍为皇太子” [1](卷1,《太祖上》)。
又于“天赞元年十一月壬寅命皇子尧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1](卷2,《太祖下》),德光也被人们称为“元帅太子” [2](卷2,《太宗嗣圣皇帝上》)。
李胡则被封为“自在太子” [2](卷14,《恭顺皇帝传》)。
太宗耶律德光朝,耶律李胡被确立为太子,“天显五年三月乙亥,册皇弟李胡为寿昌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 [1](卷3,《太宗上》)。
景宗耶律贤朝,有两位在死后由景宗追封储君封号,是吼(阿不)与罨撒葛。
景宗在“保宁三年辛卯,祭皇兄吼墓,追封为皇太子,谥庄圣” [1](卷8,《景宗上》)。
罨撒葛则是景宗在“保宁四年三月,追封为皇太叔” [1](卷8,《景宗上》)。
圣宗耶律隆绪朝,有储君称号的是隆庆及宗真。
圣宗在“开泰六年三月乙巳,如显州葬秦晋国王隆庆” [1](卷15,《圣宗六》),追封隆庆为皇太弟。
在“开泰七年,皇子宗真封梁王”[1](卷16,《圣宗七》),后于太平元年宗真被册立为皇太子。
兴宗耶律宗真朝,被确立为储君的有两人,是重元和洪基。
重元被册封为“皇太弟”。
重熙元年,兴宗的长子洪基出生,“二十一年,以燕赵国王洪基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赐诏谕之” [1](卷20,《兴宗三》),重熙二十四年八月丁亥,兴宗驾崩,“遗诏燕赵国王洪基嗣立” [1](卷20,《兴宗三》),洪基即位为道宗。
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摘要辽代的世选制度源于契丹民族古老的部落联盟酋长和官
员的军事民主制的选举传统。
世选大致归为两类一种是重要军政职位的世选,一种是可汗的世选。
阿保机建辽后,这一传统的延续,使得官吏的世选在辽朝北面官的选官制度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汗的世选制度虽已被皇位继承制度所取代,但在辽朝前期的皇位承袭中还明显的残存着世选制度的痕迹。
关键词辽代世选皇位继承
一、契丹的世选传统及其变化
契丹建辽前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古八部时期、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和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
古八部时期契丹还处于松散无联盟的状态,与中原北魏的交往也是各自独立进行。
约隋朝时,由于对外战争的需要部落联盟开始产生。
至唐初时大贺氏部落联盟形成,其部落联盟长均出自大贺氏。
史书可考的大贺联盟长历经八世,屈哥、阿不固、李尽忠、失活、娑固、郁于、咄于、邵固,其中后六人系同一辈且相互为兄弟关系。
由此判断部落联盟酋长的世选制最晚源于大贺氏时期,至于官吏世选,大贺时期并无记载。
从《辽史·太祖纪赞》阿保机先辈的任职情况看,从雅里立阻午可汗开始,雅里的后代世为遥辇氏的夷离堇。
《辽史》卷73《萧敌鲁传》:“(萧敌鲁)五世祖胡母里自遥辇时世为决狱官”。
上述资料得出官吏世选在遥辇时期已经实行。
契丹人属于渔猎游牧民族,辽建立后,其版图既包括了北方广大的游牧渔猎区,又有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这些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人的农耕地区。
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契丹贵族的政治地位,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保留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贵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实行世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辽中期以后,受到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影响以及契丹自身的发展,世官传统也在发生变化,世选不在是北面官制唯一的方式,更广泛的选拔贤能的方式被引入。
以北府宰相为例,辽朝共计48人任北府宰相,其中萧姓契丹人38人,耶律姓契丹人1人,世系不明的契丹人1人,汉人8人。
萧姓中明确为赐世选资格或出于世选北府宰相之家的有23人。
景宗以前并无汉人出任北府宰相的记录。
从景宗朝开始,圣宗、道宗朝都有了汉人出任北府宰相的例子,如:景宗朝的室昉,圣宗朝的韩德让、刘慎行,道宗朝的陈留、姚景行等。
[1]关于汉族官员大量出现的原因,首先,辽朝建立后参照中原王朝制度以科举考试作为笼络汉族士人的基本手段,使汉族士人有机会参与辽朝政权管理。
其次,辽朝吸收了中原王朝官制的荫补制度,以辽朝汉族权贵韩氏家族为例,韩氏“戚属族人,拜使相者七,任宣猷者九,持节旌,绾印符,宿卫交戟,入侍纳陛者,实倍百人。
”[2]韩氏有如此之多的族人任官,与荫补制度是分不开的。
以上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世选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重要的
官职不再是只属于某些家族了。
二、辽朝世选制度对皇位继承的影响
作为世选制组成部分之一的可汗世选,阿保机建辽后,可汗的世选制度虽已被皇位继承制度所取代,但在辽朝前期皇位继承中还没有摆脱世选制的影响。
随着专制皇权的逐渐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得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力矛盾日益尖锐。
耶律阿保机登上皇位之后,他的兄弟们就先后三次策化和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其中包括阿保机5个皇弟之中的4个弟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叔父辖底,养子涅里思,女儿质姑、女婿萧实鲁夫妇,还有剌葛的妻子辖剌巳、寅底石的妻子涅离衮、辖底的儿子迭里特、释鲁的儿子滑哥、前于越赫底里及其子解里等等,共6000余人。
这场长达两年的兄弟叔侄间的争权战争,对辽朝造成的损失破坏是难以估量的。
然而,阿保机却显得十分包容和大度,一再的赦免了他的兄弟们,仅仅因为手足之情显然是说不通的。
究其原因,正是契丹社会传统的宗族观念及世选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保机建辽时世选制已经在契丹传统中存在两百年余年,世选在契丹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权力的传承,在契丹人看来既有兄弟、叔侄相传,又有所谓“法三岁代”,“立其次而代之”[3] 等。
这种世选制度已经变成了习惯法,从可汗到各部夷离堇、南北宰相及其他的一些权力官职等,都是从权贵家族之内世选的。
根据这个习惯法,阿保机诸弟认为他们都有资格成为皇帝的继承人,从而以正当的理由向
阿保机夺权。
而对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的向往,也是诸弟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因。
那些拥护诸弟的六千余同党,也正是根据这个习惯法而追随诸弟,以争取和改善自已的地位。
终辽一代,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争斗、倾轧始终不断,辽史称“辽之内难,与国始终”。
造成其内部斗争、倾轧不断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世选制度的存在。
诚然,世选制虽然有在小范围选贤能任的益处,而且世选制度在组织对外战争、维护部族稳定、扩大部族影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随着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发展,而世选制又没有继承的顺序,这样在继承中所带来的必然是兄弟相残、派系相争。
辽太祖阿保机时期三次诸弟叛乱到后来的耶律倍、耶律德光之争,耶律阮与李胡之战,察割之乱及火神淀之乱这些皇位之争,皆是由于世选制对皇位传承中的影响使然。
参考文献:
[1]⑴姚从吾.论辽代契丹人之世选制度[j].(台)文史哲学报,1954,(6).
[2]向南.辽代石刻文编:韩橁墓志[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3]二十四史缩印百纳本:五代史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