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43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论新左翼文学的兴起新左翼文学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新兴产物,它是在左翼文学的传统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继晚清、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左翼文学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四十年代逐渐成为极为强盛的文学思潮,它以批判的精神来揭露这个社会的现实与不平等,以鲜明的阶级立场呼唤社会公平与正义,关注底层、为弱势群体呼吁是其主要特色。
左翼文学的出现,继承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关注底层民生的一面,并把关注的底层从农民拓展到工人,体现了一种情系天下,心怀民生的写作态度,作为一种思想或政治倾向的左翼文学传统,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先锋姿态出现,经过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它经历了从“异端”到“主流”,又从“主流”复归“边缘”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左翼文学一直处于被压抑,被冷落的状态,这其中既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也与左翼文学自身的僵化与缺乏活力有关, 但无论如何,左翼文学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条重要的线索,“经过半个世纪的体制化的灌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意识深处, 成为集体无意识,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在同时, 这一转型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思想理论界也围绕这一现象开展了深入了讨论与研究, 也因此产 生了相当激烈的思想冲突,如何把握新的现实并在这样的基础上 左翼文学的兴起,正可视为文学知识分子试图解决现实问题的探 索过程。
也正是这样的探索过程中, 新左翼文学表现出了极为强 烈的对于社会现实的见证意识和批判精神。
随着《那儿》等一批 小说的出现,随着“打工文学”、“底层文学”概念的提出,左 翼文学开始复苏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新左翼文学实际上就是体现了新左翼精神的文学思潮。
或者 说新左翼精神构成了新左翼文学的精神核心, 是其最为本质的精 神方面。
新左翼文学包括了底层写作,如曹征路、刘庆邦、王祥 夫等的底层小说,郑小琼、雷平阳、王夫刚等的打工诗歌,旷新 年、李云雷、邵燕君等的底层文学评论,陈桂涤、春桃的报告文学,也包括了体现新左翼精神的面向历史的文学创作, 如张广天 的戏剧《鲁迅先生》、《红星美女》,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暗示》 和中篇小说《兄弟》及张承志的很多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