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7
第十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历史要素;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掌握第一次大战后所形成的国际新秩序。
过程与方法:围绕“巴黎和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会议”“《凡尔赛条约》是否真的是为了缔造民主的和约”“《九国公约》是否真正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性、侵略性和强权政治的本质;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1.阅读图一《巴黎和会的代表》和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介绍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
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2.了解华盛顿会议的背景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3.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分析,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重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凡尔赛宫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它坐落在巴黎西南18千米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后,英美在此签订了《巴黎和约》。
1919年6月28日,在镜廊里法国及英美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讲授新课一、《凡尔赛和约》(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巴黎和会的概况;2.巴黎和会三巨头;3.《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4.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5.国际联盟。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1.巴黎和会的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地点:巴黎凡尔赛宫参加国:战胜的协约国。
苏俄、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法、美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②但与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2.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保持英国的优势削弱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外号“老虎总理”。
典型的复仇主义者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美国总统威尔逊。
人称“百灵鸟”“十四点原则”插手欧洲夺取世界霸权3.《凡尔赛和约》内容:(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九年级历史下册10课知识点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西汉时期,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在皇帝手中,形成了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实行“王道”政策,通过任命丞相和封建诸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外,西汉还实行了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这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在西汉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农田的开垦和水利的建设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西汉政府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倡导务农,限制商业活动,但这并没有阻碍商业的繁荣。
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品种,中国的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第三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繁荣西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化成就在这个时期诞生。
文学方面,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实行了儒家的统治,推崇儒家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如废黜百家,推行儒家经典等。
此外,汉朝还发展了造纸术、印刷术等科技,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节: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在西汉时期,中国与匈奴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
匈奴是游牧民族,威胁到了中国的北方边疆安全。
为了保卫边疆,西汉政府多次组织军队与匈奴进行战争。
最著名的一次是汉武帝时期的战争,通过巩固边防、修筑长城等手段,西汉取得了对匈奴的胜利。
这些战争对于巩固西汉的统治地位和保卫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 西汉政权的衰落和东汉的兴起西汉政权在汉武帝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汉武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逐渐浮现,加上外患不断,导致政权的崩溃。
之后,东汉政权兴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
东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新的变化,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我们的过去,启迪着我们的未来。
九年级下册的第十课,带我们走进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索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感受着历史的庄严与厚重。
这一课以“近代中国的变革”为主题,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
作为历史的分水岭,这次战争不仅带给中国人民痛苦和屈辱,而且也迫使中国展开自我反思与变革。
面对列强压迫,中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催生了新的思想和力量。
中国近代史的变革,无不体现着一种“四面向”的转型。
首先是思想的转变。
近代中国的革命思潮日益兴起,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思想解放、民主与科学的渴求。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纷纷涌现,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进步与革新。
其次是政治的转型。
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推翻了封建皇权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了共和时代。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虽然辛亥革命仅持续了短短十二天,然而它使中国人民意识到了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社会的转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特征之一。
鸦片战争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陷入严重的危机。
大规模的失业、饥荒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人民。
为了挽救国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纷纷兴起,呼吁社会变革与文化复兴。
这些运动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经济的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各种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切认识到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自力更生、实业兴国成为了一种共识。
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道路。
多年来的奋斗,中国终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
九年级下册的第十课,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近代史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测试题(含答案)第十课:《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一、选择题1.《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凡尔赛条约》()A.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C.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2. 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曾刊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将英、法、美、意、日比作一只五头怪兽,把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通过对漫画的描述可知,此漫画适合用来( )A.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B.揭示巴黎和会的实质C.说明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D.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3.“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
”以上引文出自( )A《凡尔赛条约》B.《九国公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4.列宁曾评论道,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这两个大国是指( )A.美国与日本B.德国与法国C.英国与日本D.中国与美国5.戴维•辛克莱在评论1919年某次会议时说:“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 )①英国②苏维埃俄国③法国④美国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会议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人了激烈的争吵之中。
美国坚持要求解决国际联盟问题;英国提出先解决德国等国殖民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
据此可知该会议( )A具有帝国主义的分赃性质B.圆满解决了战胜国关切的问题C.最终通过了公平公正的协议D.树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7.戴维•辛克菜在《镜厅一巴黎和会内幕》冲说道;“条约非但没有如它的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第十课知识点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下册历史书第十课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在九年级下册历史书第十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变革,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将从政治方面来了解明清时代。
明朝建立于1368年,而清朝则在1644年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明朝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官员选拔制度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重视文化教育。
然而,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贪污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声望,也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
清朝是由满族人统治的,满族的入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满清政权建立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颁布的“著名的养马政策”。
接下来,我们将了解明清时代的经济变革。
明朝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兴起,中国的经济得以繁荣。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和市场经济形式。
然而,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农民起义、战乱和政治腐败导致农村经济衰退,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清朝初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封建社会的特点更加突出。
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变革,明清时代还出现了一些社会和文化上的重要变化。
在明清时代,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反映了农民群众的不满和抗争。
同时,明清时期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封建地主的削弱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文化方面,明清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词、曲艺、绘画等文化形式达到了新的高度,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然而,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有所减少。
通过对九年级下册历史书第十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代。